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1112 清 方士庶 3

2018-08-09 10:03:48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灵秀跌宕”方士庶——新安画派系列

 

 

方士庶(1692—1751),字循远,一作洵远,号环山,又号小狮道人,安徽歙县环山人,后寓居扬州。能诗善画,书法严密端秀,绘画笔墨敏洁灵秀,气势跌宕飞动,谓之为王原祁后山水第一。受学于黄鼎,山水用笔灵敏,气韵跌宕,早有出蓝之目,时称妙品。兼善花卉写生。复以书法名芜城。行楷结构严密,纯学董其昌,是“娄东派”卓有成就的名家。方氏的诗,格调淡远,意蕴较深,是乾隆初年扬州五大名诗人之一,著作有《环山诗集遗稿》,已无传本。居张国标《新安画派史论》中所叙述,他还有一卷《黄山诗抄》。

 

 

 

图1(1735年 首都博物馆藏)

 

 

 

  方士庶初时是“盐业”为生的商人。其生父是诸生方职,伯父则是身为陕西布政使的方觐,作为家中的次子,方士庶出生后不足满月,就被过继给伯父为子。他自幼聪慧,然而,在乡试中他屡试不中,加之家道中落;方士庶在生父、长兄相继过世的变故后,不得已放弃举业,背井离乡,以盐为业。但他似乎并不具备经商的才干,而更多地具备了诗人画家的气质。

 

 

 

 

图2(首都博物馆藏 局部)

 

 

 

  方士庶很早就已开始书画创作,其题画诗云:“十岁无知初弄笔,柱心墙面涂皆黑。十五才知作小山,心知彼岸无舟楫。孤漏深悲见佛难,因循更少专门力”,就是讲述他的自学经历。定居扬州后,他的创作真正步入了正轨。据《扬州画舫录》记载“方士庶,主汪氏。时令闻以千金延黄尊古于座中,以是士庶山水大进,气韵骀荡,有出蓝之誉”。其中“汪氏”即当地著名的盐商汪令闻,方士庶其时“馆于”汪家时,得到了“娄东派”名家黄鼎的点拨。

 

 

 

 

图3(首都博物馆藏)

 

 

 

  黄鼎作为“四王”之一王原祁的弟子,字尊古,号旷亭、闲圃、又号独往客,江苏常熟人。黄鼎的画法主要来源于王翚与王原祁,同时也注重取法自然,这种师承也造就了方士庶绘画风格来源的多样性。他亦好游历名山大川,作品有气势与真意。其作品《江山佳胜图》等被清宫廷收藏并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

 

 

 

 

图4(首都博物馆藏 局部)

 

 

 

  方士庶的主要活动和艺术创作都集中在扬州,当地最负盛名的马氏小玲珑山馆、程氏篠园、张氏让圃、余氏万石园的文会中,都有方士庶身影。通过这些活动,他结识了富甲江南的汪廷璋及“扬州二马”--马曰琯与马曰璐 ,与流寓扬州的许多文人成了诗朋画友, 并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画作。清代中期扬州最著名的诗文雅会都有方氏的参与,如卢见曾组织的七千余文士参加的“红桥修禊”、贺君召在其东园举行的“东园题咏”、张士科和陆钟辉于让圃举办的“韩江雅集”、马曰璐的“九日行庵文宴”等。现藏于美国克里夫兰美术馆的《九日行庵文宴图》由叶芳林精心绘制了其中的人物肖像,方士庶补景,生动记录了此次雅集活动。

 

 

 

 

图5(1736年 朵云轩2012春拍 尺寸198x98cm 212万)

 

 

 

  方士庶还是扬州诗坛闻名一时的“韩江雅集”前“五君”之一,与厉鹗、胡期恒、唐建中、姚世珏等齐名。新安后人程璋称赞他的诗“如春风过水,了无痕迹”评价极高。有《环山集》诗数百首传世。方士庶不仅能诗善画,而且兼工书法。金农《冬心印识》云:“环山先生以书法名芜城。行楷结构严密,纯学思翁(即董其昌)”。

 

 

 

 

图6(1741年 嘉德2016秋拍 尺寸119x52cm 257万)

 

 

 

  可以说方士庶当年活动于扬州所有徽籍盐商之中,且与这些盐商不仅仅是乡梓友邻,更多是在绘画诗词等共同上的造诣爱好兴趣。还与当时有名文人、学者、画家,形成以盐商为中心的士商互动群体,是东南地区绘画史上的一道独特景观,并最终促进了扬州绘画的全面繁荣。对推动徽商的文化和新安画派起着一定积极意义,这也是后来形成“小狮画派”雏形的先决条件之一。

 

 

 

 

图7(1730年 崇正2014秋 尺寸17x50cm 17万)

 

 

 

 

图8(1730年 华艺2015秋 尺寸125x62cm 69万)

 

 

 

  从方士庶传世的作品中分析:早期山水和娄东派一样,动依古法,在传世作品中宗王原祁、黄鼎笔意,摹黄鹤山樵笔法居多,又有仿董巨、文征明和黄公望之笔意。落笔苍秀,气韵跌宕,较之黄鼎更胜一筹之上,当年亦有“有青出于蓝”之誉。据说他每逢得意之作,皆钤以一方“偶然拾得”之小印。

 

 

 

 

图9 (1733年 佳士得2005春 尺寸117x61cm 9.5万)

 

 

 

 

图10 (1734年 北美苏富比2016秋 尺寸154x66cm 88万)

 

 

 

  上文提到了程氏篠园,这个篠园主人也是徽州歙县人,篠园第二代主人程浚尝往来扬州和歙县岑山渡之间,与石涛八大均是好友,曾旅居扬州和南昌的程浚不仅仅是书画艺术品的代理商,同时也是盐商大家族;在扬州盐商当中,程浚的家族可以说是执牛耳者之一,且颇有影响。而他第五个儿子五子程鸣,从小跟石涛学画,得到他的真传,成为名画家,也常常代八大山人传递、销售书画。此人与方士庶,还有陈撰,都是拜把子兄弟,在一起无非是绘画和添咏诗词。

 

 

 

 

图11 (1735年 南京博物院藏)

 

 

 

 

图12 (局部)

 

 

 

 

图13 (局部)

 

 

 

  我们从这幅作品里看出早期的方士庶,不仅是有黄鹤山樵的细致山石皴法,还有王原祁的树干厚实线条,亦有黄鼎的重复再重复的碎笔。在淡墨技法上处理一般,但层次感穿插把握不错。落款书法董赵皆有,这个款可以说是个标准件了。乙丑春即1735年,时年44岁,也是中年;至此后方士庶的风格有所变化,多了一些文气的大度。

 

 

 

 

图14 (1738年 宝龙2012秋 尺寸52x39cm 23.5万)

 

 

 

 

图15 (1738 嘉德2008春 尺寸74x31cm 11万)

 

 

 

  中年时期方士庶的作品,在笔墨的运用上明显有王原祁山水画的痕迹;但并不局限于“娄东派”山水的绳墨,而是广征博取,其山水远宗黄公望、王蒙,兼学明代沈周,近师王原祁,确立了笔墨醇厚,风格清润的风格,归属文人画“正脉”。从方的传世作品分析,这个阶段其山水画笔墨技法上,体现出画家以王原祁山水画法为宗,上溯宋元大家的艺术根底。

 

 

 

 

图16 (1739年 琴岛荣德2011年春 尺寸139x58cm 156万)

 

 

 

 

图17 (1745年 保利2014秋 尺寸136x63cm 80万)

 

 

 

  在他作品图16、图17中大量使用浓墨的干笔细皴、紧致而精谨的点苔、树木的攒聚紧凑、烟云的晕散渲染、以水墨浅绛为主,再施一点淡淡的赭石。斯图从布局,到对文人画诗意的不懈追求,都无不在标榜作者深湛的传统功力和纯正、清雅的艺术格调。尤其在画面穿插一些人物的趣景,不仅烘托画面布局,还点缀一些生活的情景和作此处感触的应景。

 

 

 

 

图18 (1746年 天津博物院藏)

 

 

 

 

图19 (局部)

 

 

 

 

图20 (局部)

 

 

 

  当时最负盛名的马氏小玲珑山馆,张氏让圃等徽商大佬的聚会中,都有方士庶身影。小玲珑山馆即二马,马曰琯(1687~1755),字秋玉,号嶰谷,安徽祁门人,后迁江苏扬州。清代著名盐商、藏书家,为清代前期扬州徽商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弟马曰璐同以诗名,人称“扬州二马”。马曰琯一生喜爱写诗、藏书和结交文人雅士,雍正年间,在扬州建造小玲珑山馆,广交天下名流,著名学者全祖望、厉鹗、金农、郑板桥、陈章等都是小玲珑山馆的常客。马曰琯曾自为盟主,同厉鹗等人结“邗江吟社”,吟诗作赋、游历山水。

 

 

 

 

图21 (1746年 嘉德2011秋 尺寸30x33cm 12开 60.5万)

 

 

 

 

图22 (局部)

 

 

 

 

图23 (局部)

 

 

 

 

图24 (局部)

 

 

 

  张氏让圃在马氏小玲珑山馆西,是张士科、陆钟辉两家的别墅。张士科字喆士,号渔川,临潼人;陆钟辉字南圻,又字渟川,号环溪,安徽歙县环山人,和方士庶都是环山一个村的。先是张氏将这块地典当出去,陆氏买下,但陆氏知道原委后,仍让给张氏,张氏当然不肯。他们的谦让,反映了古代仁者之风,相让之际,事情出现了戏剧性的效果,由盐商也是名诗人马曰琯出面协调,各取一半土地建别业,这就是“让圃”的由来。李斗在《扬州画舫录》称这里是“韩江雅集”之处,周牧山有《让圃图记》。方士庶当年常常在此雅好,曾绘有《让圃老树图》,今已无存。

 

 

 

 

图25(1746年 敬华2014春 尺寸64X39cm 23万)

 

 

 

 

图26(1746年 长风2013春 尺寸143x61cm 46万)

 

 

 

  方士庶后期开始接触、研究新安画学,和程士镳一样,早期的“摹古”妨碍了他用心去体味自然的绝妙。他虽然也画黄山、白岳题材,但其技法却常常取自娄东派一路,造成与传统新安派山水不同的格调。他虽在新安真山水中“神韵”上稍逊一筹,但其笔墨的曼妙却也是他的画别具一格。后来方士庶成为“小狮画派”的创始人,可见他的画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图27(1747年 福建东南2010秋 尺寸170x73cm 64万)

 

 

 

 

图28(1748年 匡时2013秋 尺寸181x42cm 85万)

 

 

 

  方士庶深受“摹古主义”影响较深,绘画上重“虚”而不重“实”,此“虚”即为心造之景,“实”则为源自自然之景。他以“笔墨是否精妙”来衡量画的好坏,他认为绘画是于“天地之外另构成一种灵奇”,强调主观情思的作用,而在绘画过程中,他注重以用笔的“长短大小、断续顿挫”,用墨的“干湿浓淡、魂魄骨肉”,布局的“宾主反侧、散聚交插”来构筑画面的笔墨趣味。

 

 

 

 

图29(1748年 四屏之一 首都博物馆藏)

 

 

 

 

图30(局部)

 

 

 

 

图31(1748年 四屏之二 首都博物馆藏 局部)

 

 

 

  方士庶曾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能实,是在笔墨有无间,衡是非、定工拙”,表现出画家主观情思和笔墨意趣的载体,他所说的“境界”,是因心而造的笔墨精神与现实景物交融的产物,尤其在他后期的作品。由此可见,方士庶作为一代名手和“小狮画派”的创始人,随着对其绘画艺术研究的深入和明清新安画派艺术家们的发掘,其艺术成就将会受到社会各界更为深入广泛的了解、珍视。

 

 

 

 

图32(1748年 荣宝2009秋 尺寸159x76cm 184万)

 

 

 

 

图33(1749年 西泠2015春 尺寸264x166cm 310万)

 

 

 

  目前已知在全国文物系统存在方士庶作品约近百件,最早作品为郭味蕖知鱼堂著录《仿巨然横山图》,清雍正六年(1728年)所作;同一年所作安徽博物院有二幅,《石径仙山图》和《云海松涛图》。最晚是乾隆十五(1750年)所作《平冈渡道图》,现存广东博物院。民间收藏含拍卖行的真迹,已知约存50-70件之间,相对来说在明清新安画派二三线画家中,方士庶是存量比较大的画家,像程士镳的作品,基本就罕见了。

 

 

 

 

图34(上海博物院藏)

 

 

 

 

图35(局部)

 

 

 

 

图36(局部)

 

 

 

  我们在鉴赏方士庶的作品,除了他早年到晚年的常用王原祁黄鹤山樵等几个名家的笔性风格之外;遇到比较棘手的,就是譬如他的人物花卉和临摹作品,这些从用笔痕迹中就很难以来比对。我们在雅昌筛选各拍卖行方士庶的资料时,也曾遇到此类问题,譬如图9临吴镇、图10临董其昌和图15人物题材,此三幅作品并不能完全确认为真迹,因图片像素有关,慎重起见还是放在这里;期待有缘分,也许能见到真迹。相对来说能上手,还是很容易来核对书法的风格和用笔习性以及印鉴;赝品,永远是赝品。

 

 

 

 

图37(1737年 XX2011秋 尺寸153x60cm 69万)

 

 

 

  这幅作品为北京XX2011年秋拍出现,尺幅较大,却以69万成交;同样尺幅和2011年时期的拍卖价格,个人意见还是有异议的。画面风格山石的皴法和笔性的线条,尚有一些方士庶同时期的笔性;但是因为绢本又是图片,这个用墨的水平就难以参考了,加之年代日久墨色的变化和沉积,确实不上手不可能一眼定真伪。但是给我们辅助侧面信息还是有很多,譬如整体作品的气息、落款的书法风格、钤印印鉴和绢本的材质。

 

 

 

 

图38(局部)

 

 

 

 

图39(局部)

 

 

 

  例举鉴赏书画的高手们看气息,一看晚清民国的,那就是赝品了;但这看气息不看款识的,得需要多少年的玩书画历练。看款识的玩家,肯定是对方士庶有一定了解,熟识他的书法风格,才有对比性。看印鉴和材质的,处于入门级;如有印章和同年代绢本制造,咋办?因为这二项,只是辅助鉴赏条件之一。如果拍卖场地有人拿着放大镜和手电筒到处溜达的,基本连门朝哪儿开,都不知道。道理就在: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