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1130 (金陵八家 龚贤 5)
"金陵八家"中首屈一指的是龚贤,江苏昆山人,生于万历十七年(公元1619年),卒于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其早年正逢明王朝社会动乱频繁,内外交困的时期。此时民不聊生,生灵涂炭,所以其早年在外漂泊,居无定所。直至晚年,社会趋于稳定,龚贤开始在南京的清凉山隐居,专心于绘事,并开始卖画为生。龚贤最擅长的是山水画,他师从宋元诸家,并且能脱古人的窠臼,提倡写生,多游历见闻,所以他的作品有着清新的生气,并一改自董其昌以来的陈腐之气,山水又重归描绘真实的山川秀润的道路。他的作品内容也多取材于南京当地的风光或是游历所见,大多描述的都是真实景致。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溪山无尽图》跋文中曾说到,"非遍游五岳,行万里路者不知山有本支而水有源委"。充分阐明了他"造化为师"的艺术创作理念。
他的山水技法在吸收古人长处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尤其是对墨色的把握,已臻化境。他用墨色的变化来表现远近、明暗之分,充分体现了事物的自然神态。他的这种技法主要来自于宋人的"积墨法",并将其发挥到极致,第一遍以细点铺垫,第二遍再补点,细密繁厚而不失灵动,墨色浑厚而不呆滞;然后第三遍开始皴擦,也是以细点和短皴为主,过后待将干未干时再以浓点和淡点覆之,先后反复达六七遍之多(《柴丈画说》)。山石的画法就是先勾出轮廓然后干皴干点,之后加以湿皴湿点,反复之后山石的形态显得浑厚华滋,质感细密,层次丰富。树木的画法也是用墨层层烘染,显得枝叶繁茂,这样树木的远近疏密逼真,郁郁苍苍,具有苍茫感。他的这类作品通常显得墨色淋漓,后世多统称这一类的龚贤作品为"黑龚",这类作品在龚贤的作品中比较常见,传世量较大,市场流通多,占了很大比重。例如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夏山过雨图》就是龚贤作品的典型代表,明显的细碎点皴加上层层晕染,形成了清新静谧的气质,具有一种静谧之美,丝毫感觉不到人间烟火气。而所谓的"白龚"是指以干笔淡墨勾描皴点,另加上星星点点的浓色,通幅明秀,较之于前者的墨色浑厚淋漓显得更加明快动人。如故宫博物院藏的《木叶丹黄图》。
八家概念从何而来
据记载,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收藏家周亮工,是较早提出金陵八家概念的人,他在自己的著作《读画录》将陈卓、吴宏、樊圻、邹喆、高岑、武丹、蔡霖沧、李又李合称为“金陵八家”,但这种说法并未被人采纳。到了雍正年间,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称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为“金陵八家”,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此一合称遂被继承和沿用下来。此外,“金陵八家”还有多种说法,例如光绪年间杜瑞联在《古芬阁书画记》中,将龚贤改成了邹喆之父邹典。有专家统计,被列为“金陵八家”的画家,有十九人之多。不过,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的提法,是最为流行的。
然而,“金陵八家”并不是一个画派。郑午昌在《中国画学全史》中谈到:“昆山龚半千,流寓金陵,原师北苑,独出幽异,但用墨浓重,有沉雄深厚之气,少清疏秀逸之趣。同时有声者樊圻字会公、高岑字蔚生、邹喆字方鲁、吴宏字远度、叶欣字荣木、胡慥字石公、及谢荪,号金陵八家。然八家中,有类于浙派者,有类于松江派者,有类于华亭派者,不足目为金陵派也。”
对于这八位画家能够组合起来并称,学术界曾有过多种解释。一为地域说,即八人同时生活于金陵地区,并著称画坛;一为移民说,认为他们都是不事清廷的明末遗民;一为交往说,这八家经常相互酬往,切磋画艺,关系紧密;一为代表说,八家只是泛称,代表当时金陵地区画坛的一种艺术倾向。无论“金陵八家”之称是从何而来,不可否认的是,此八人拥有较为近似的生活经历和感情情操,而这八人之间的交往,也堪称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