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1170 五代 胡瓖

2018-10-05 15:06:38   
上一张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胡瓖 五代后唐画家,一说山后契丹人,或云慎州(河北涿州西北)乌索固部落人,一作范阳(涿州)人。善写北方边疆牧马、驰猎等生活。常画“穹卢部族”、“帐幙旗 旆”、“弧矢鞍鞯”,“水草放牧”“游骑射猎”的情景。尤工画马,用笔清劲细密,骨骼体形都生动有神。他的儿子胡虔,继承其画风。胡瓖作品,宋宣和殿收集了65件,现仅存长卷《卓歇图》(“卓歇”是指牧人搭立帐幕而歇驻)。

 

【名称】五代 胡瓖 卓歇图 
【年代】五代 
【简介】长卷,绢本,设色,纵33.2厘注,横256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引首有清张照题“番部卓歇图”,清高宗弘历书“卓歇歌”,后纸有王时、高士奇等人题记。

宋刘道醇在《五代名画补遗》中评《卓歇图》的作者胡瓖“善画番马,骨格体状富于精神,其于穹庐部族帐幕旗旆、弧矢鞍鞯,或随水草放牧、或在驰逐弋猎,而又胡天惨冽,沙碛平远,能曲尽塞外不毛之异趣,信当时之神巧,绝代之精技欤,故人至今称之。”以此验证画卷,信为的评。

 

《卓歇图》是五代胡瓌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纵观整幅图,前半段为立歇部分,马背上的猎物点缀了人马刚从追逐和喧闹中转入静态,在马群的尽头是走向乐舞场地的捧花女,把歇息和乐舞两段有机地结合起来。舞蹈者在音乐的伴奏下跳跃,构成全图的高潮,充分显示了画家处理大场面中人马动静、聚散的艺术能力,充满了浓厚的北方草原民族的生活气息。

 

全画可分为三大段,第一、第二段,一大群密密匝匝的人马占据了画面的大半部分。主要是画狩猎归来,人马嘈杂的场面及骑士们滚马下鞍牵马准备休息时互相交谈的场面。他们有的席地而坐,静静地休息。有的整理马鞍,马鞍上驮着鹅雁等猎物还未曾卸下,也有的伫立交谈,形态各异。整幅画面中的骑士虽然众多,他们或聚或散地占据了大半画面,但并不是画中的主角。画卷最后一段描述宴饮的场面才是真正的主角,画幅中的契丹大汗正端坐在豪华地毯上饮酒观舞,大汗服饰华丽,神态悠闲,看面容似乎被舞者美妙的舞姿所吸引,正凝神观望,颇为陶醉。他的妻子阏氏着汉装于右侧相陪,二人面前有一侍者跪立奉盏,还有一侍者挥动衣袖,翩翩起舞,以助酒兴。佩戴弓矢的彪悍侍卫和纤纤玉立的侍女站立在汗王与阏氏的周围,全神戒备,细心侍候。

 

该图引首有清代张照书“番部卓歇图”五字和乾隆皇帝题写的“卓歇歌”三字,后幅有元代王时,清代高士奇、张照的跋文。本幅及前后隔水有“忠孝之家”“吴龙之印”“石阊”“简静斋”“高士奇图书记”“江村秘藏”“竹窗堂章”(半印)等多枚鉴藏印记。

 

南宋初期,宋廷为绥靖和善或刺探情报,大量派使团出使金国。入金后,按女真风习,必然将汉族儒士的右衽服改为左衽,并且要先随女真头领出猎数日后,方可商议政事。这是一件有史实性的人马画,惜无题记,难知其具体的历史故实。从画面上看,作者表现了南宋使臣随金朝官僚出猎时小歇的情景。

《卓歇图》中“卓歇”一词的汉语含义并不是十分明晰。《辽史》中偶有“卓枪”、“卓帐”等与“卓”有关的词语。其“卓”带有“立”或“暂立”的意思。关于“卓歇”,可以理解为“搭起帐篷临时休息”的意思。此作中虽然没有帐篷。但是由于胡壤的同类题材作品多以“卓歇图”命名,所以,后人也将其作为这件作品的名字。

也有学者认为,该图虽然传为辽代胡瓌的画迹,但据画中所绘的少数民族族别系金代女真人,其不可能是胡壤的真品,系金初(12世纪上半叶)汉族画家的手笔。

在画卷的左侧,两个主要人物盘腿坐于毯上,身着契丹服装的男子即为契丹可汗,他的阏氏则穿着白色汉服,看起来彬彬有礼的样子。男女侍从分列二人身后恭敬以待,前面有侍者跪地敬酒,可汗接酒豪饮,还有一男子在乐队的伴奏下跳起舞蹈助兴,献花者向可汗和阏氏缓缓走来。画面再向远处是骑兵休息的地方,这些骑士或坐或立,面露倦容,有的打着哈欠,有的伸腰展背,有的安顿马匹,有的相互交谈,等待着支起帐篷。马匹上的猎物还未曾卸下,鞍鞯上缚着大雁等飞禽,显然在刚才的围猎中收获颇丰。图中人物各异的姿态和服饰,显示着他们的等级地位,具有一定的写实性。

《卓歇网》的构图匠心独运,图中人物有37人,马约24匹,但画家处理得错落有致,疏密跌宕,又有条不紊。浑然一体。胡瓌所描画的线条准确有力,“虽繁复细巧,而用笔清劲”,不仅将人物的各异形神传达得恰到好处,而且也表现出不同衣服的质感。这种笔法与唐代中原地区的绘画存在许多近似之处,体现着各民族在文化艺术方面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3]

看此卷的表现手法,展现了画家娴熟的创作技巧,画面背景荒凉寂静,笔法古健雄劲,线条繁密多变而流畅,色彩沉着,人物、鞍马的造型,既简洁凝重又准确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画家通过长、短、粗、细等不同的线条把物象刻画得极为生动,无论是勾勒鞍马、衣服的长线,还是表现人物发须的短线,用笔皆沉稳扎实,体现了当时北方画派的特色和契丹画师的独特画风。另外,作品中的一些细节之处(像悬挂在鞍鞯之上的猎物),画家也描绘得细致入微、一丝不苟。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郎绍君:这是一幅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场景的风俗画面,很富于地方色彩和情趣。笔法古劲,精密,色彩沉着,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4]

《卓歇图》卷奠定了金代人马画的发展走向,即线条凝练、造型生动、画风淳朴,着意于表现女真族勇悍和粗犷的民族个性及浪漫不羁的草原生活,并一直影响了元初的人马画艺术。这件《卓歇图》被冠以胡壤之名后,更增添了对后世人马画的范本作用,尤其是画中的人物发式和服饰,几乎成了表现北方少数民族人物形象的定式。

这幅作品为了解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提供了实录,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 [1]

清代阮元《石渠随笔》、高士奇《江村书画目》、清内府《石渠宝笈·续编》对该图有著录。

《宣和画谱》曾载有胡瓌《卓歇图》九幅,但现存的这一幅没有宜和的印章和题跋,不知是否曾为宣和所收藏。南宋杨王体《中兴馆阁储藏》和元周密《云烟过眼录》中都提到胡《卓歇图》,但也无从考证是否就是这幅画。现存的《卓歇图》曾经《石果宝笈续编》著录,上最早的题跋是元代的王时,据清代高上奇的考证,说他是元代皇帝的侍御之臣。到了明代,当时鉴藏家张丑,在《清河书画舫》里说:“绢本胡番部卓歇图,尘垢破裂,神彩如生,明昌秘物也,今在韩氏。”的确,清初画卷落到高十士奇手里的时候,绢素已经碎裂得很厉害,经过了一次重装,后来为清宫所收藏,乾隆在画上题了“神完景肖”四个大字,还做了一首《卓歇歌》写在引首。解放后藏故宫博物院。

胡瓌,五代后唐画家。山后契丹乌索固部落人。随李克用(856—908)入中原,居范阳(今河北涿州)。善画契丹人马.写北方游牧民族生活,举凡帐篷毡幕、旗帜、弓箭以及人马装饰等,曲尽塞外景色。笔调清劲爽利,构图繁富细巧。传世作品有《卓歇图》、《蕃马图》等。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