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儿网名帖大全:1627 明 李应祯 缉熙帖页
明 李应祯 行书缉熙帖页 纸本墨笔 24.2×45.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学古人书是书法学习的不二法门,古来皆然。李应祯算不上明代一流书家,但是,其弟子祝允明、文徵明却家喻户晓,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虽然有人称李应祯为“自得为多”,他自己也曾批评文徵明:“破却工夫,何至随人脚踵?就令学成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但是,就他一生之于书法艺术的造诣而言,他是一位尚古型书家。在学习古人书法方面,他有自己的主张和见地及其对于书法趣味的阐释。在文徵明《跋李少卿帖》中说:“(李应祯)凡运指、凝思、吮毫、濡墨,与字之起落、转换、大小、向背、长短、疏密、高下、疾徐,莫不有法。”现在我们来看他的行书《缉熙帖册》,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他的书法由来和趣味。
从全篇来看李应祯的书法表现的确如文徵明所言,笔笔有来历,字字可以寻见出处,非常规矩。整幅作品以前半段为佳,可能是李应祯此时的心境比较平稳、安详,因而对每一个字的处理都很精致,处处体现着古人的高明和优雅。特别是笔法及字与字的穿插映带,可谓妙趣横生,耐人寻味。在上半段可以清晰地看到米芾、“二王”信札笔法的影子,非常贴切到位。但是,下半段可能由于想法和心境稍变,笔法上和行笔速度上略显简单和急切,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连带的增多:“上秋”“才行”“留客”“上问”“乡(卿)先生”“尚文”“老兄”“亦望”“申敬”“诸故”“未能”“有问”“者为”“再拜”“先生”“老兄”“熙诸”“有荣”。仅仅六十六字竟有十八、九处上下字明显连带,未免有些“过”。当然这也是李应祯学习古人的一种结果和尚古的一种表现。但是,李应祯学习古人,追摹古人却也有其高雅之处:全篇的笔法非常丰富,特别是中锋与侧锋的对比清晰、明朗,增加了整幅作品的层次感;在笔法丰富的同时,加强了字与字的穿插连带,增进了章法上的整体感和行气。细品全篇,雅而不俗,含而不露,谦恭中体现着真诚与高古。
李应祯(1431—1493),初名甡,字应祯,后以字行,更字贞伯;一名维熙、维熊,号范庵,江苏常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宣德六年,卒于弘治六年,年63岁。景泰四年(1453)二十三岁举乡试,会试礼部中乙榜,成化元年(1465)授中书舍人,弘治四年(1491)官南京太仆少卿。他博学好古,尤喜书法,却耻于以书法见名,不喜人求其书。他对祝允明、文徵明早期书法的学习有着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