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1261 宋 李公麟 5

2019-01-13 10:37:57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汉族,庐江郡舒州(今安徽桐城)人。据吴修《续疑年录》推断,他生于北宋皇佑(仁宗赵桢)初年(1049年),卒于崇宁(徽宗赵佶)五年(1106年)左右。他于熙宁三年(1070年)考中进土,曾为检法御史,元符(哲宗赵煦)三年(1100年)辞官,隐居龙眠山过隐居生活,自号"龙眠居士"。他好古博学,长于诗,精鉴别古器物。尤以画著名,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时推为宋画中第一人。李公麟因风痹致仕,归居龙眠山庄,自作《山庄图》,为世所宝。他是熙宁、元丰间的大画家。

 

《西岳降灵图卷》 纸本 墨笔 纵26.5cm,横513.7cm 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卷描绘了各种形形色色人物,包括贵族及其眷属随从,甚至市井中的商人、乞丐、渔父、玩把戏的等等。在不同的程度上表现了各种人的特点。--道教画放手描写市井人物,因为道教相信神仙会隐迹在普通人群中间,可以具有普通人的外表。因而这样的道教画又具有了风俗画的特点。,李公麟的绘画风格,是重实践而又追求清新的。

 

《宋李公麟商山四皓图》是宋代画家李公麟创作的一幅国画。规格 纵30.7厘米、横238厘米,此画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此图卷以白描手法分别画秦末高士东园公、甪里、绮里季、夏黄公四人避乱隐居中商山的故事。入清宫重装时中间以黄绫隔水断开。整幅作品笔致纤弱工谨,清秀典雅,取材于隐居生活、文士会友,与士人画关系密切。

 

 

画风技法近于南宋牟益,故成画时代当在南宋,旧题"李公麟"作,难以为信。此卷宋元明流传过程不详,明末清初曾为黎惟敬、高鉴、钱士弘、星严、梅清诸家递藏,见于《石渠宝笈重编》、《石渠随笔》著录。

 

"商山四皓"是中国传统的人物画题材。而将"商山四皓"与"会昌九老"在一卷上绘制,则是宋人才有的做法。据画史著录,李公麟曾经绘制过这一题材,辽宁博物馆藏有宋无款《商山四皓、会昌九老图》合卷,为南宋时期的作品,在有关此题材的卷轴画中,当是最早的纸本绘画作品了。此卷描写四皓及九老幽隐恬淡的隐居生活,四皓、九老或观棋,或远望,或拄杖,或会友,完全是当时文土家居生活的写照。笔致工谨精细,尚有李公麟白描的遗意,画风接近年益,清秀典雅。此卷宋、元、明流传过程不详,明末清初曾经黎惟敬、高鉴、钱士弘、星岩、梅清等诸家递藏,见于《石渠宝笈重编》、《石渠随笔》等画目著录。历代画目著录和流传后世的"商山四皓图"、"会昌九老"图绘多为单绘,即《商山四皓图》与《会昌九老》,为自成专题的绘画图本,与辽博所藏图本有所不同。辽宁博物馆所藏为合卷,将"商山四皓"与"会昌九老"故事两大题材作为一个共同的题材而加以描绘,忽略了近一千余年的历史间隔。这一创意确实比较罕见,但由之亦可看出,这两个故事早在两宋时期就已经非常深入人心了,所以也才有将两种题材合并为同一的创绘。

 

及宴,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日: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日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

 

《汉书王贡传》:汉兴有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此四人者,当秦之世,避而入商洛山中,以待天下之定也。自高祖闻而召之,不至。其后吕后用留侯计,使皇太子卑辞束帛致礼,安车迎而致之。四人既至,从太子见,高祖客而敬焉,太子得以为重,遂用自安。

 

这是商山四皓的最初文本。商山四皓为秦遗民,因避秦苛政而退隐山林,后被吕后用张良计将他们请出辅佐太子,从而打消了刘邦另立太子的念头。四皓的隐退与进入宫廷都获得成功,这在历代士夫文人心目中产生了深刻的共鸣。或退隐山林以去危求安,或从政以辅佐君主匡定天下,无论四皓退居林下的隐逸弈棋还是身在朝堂与君王的共出入,都成为土人可遵依的价值典范。对于后世的文人来说,四老的去危求安,暗合了他们既想实现雄心抱负又要明哲保身的心理和浑处乱世的需要,这一题材所以才成为诗文、绘画一再表述的主题。

 

四皓在人们的心目中,往往是高隐和道德文化的象征,由于政治功业参与其中,"商山四皓"成为文人土夫政治理想的寄托,通过对四皓闲居文事的描述,借以寄托文土自身的精神抱负。

 

经考古发掘,人们发现了两汉时期有关《商山四皓》的绘画作品,朝鲜平壤博物馆藏有汉代彩漆绘《商山四皓》(题《南山四皓》,见林树中主编《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第一卷)、河南邓县出土南朝砖画《南山四皓》,这是最早的有关四皓的绘画作品。早在两汉时期,有关四皓的绘画图本就已经传遍祖国南北大地了。

 

从8世纪起,此题材的绘制在著录中也开始频繁起来,仅从《宣和画谱》著录看,流入宣和内府收藏的有关商山四皓的题材,即近二十余幅,可见其数量之多。李思训、王维、石恪、孙可元、祁序、支仲元、李公麟等人均绘制过这一作品,流传到现的有宋人《商山四皓会昌九老图》(辽宁博物馆)、马远《商山四皓》(海外)、戴进《商山四皓》)(故宫博物院藏)、戴进《商山四皓并四聘图》五轴、吴伟《商山四皓》、萧晨《商山应聘图》等,由兹可见四皓题材在人物画题材中所占的比例。这一图本在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都被重新激活,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卞庄子刺虎图 现台北故宫博物院 规格 39×169.1公分 该幅画作无名款,清宫归于宋代李公麟(约1049年-1106年)名下。

 

宋人画卞庄子刺虎图,是从宋代遗存下来的古画,由于作品未留署名,尚不能确定作者是谁,有人推测是出自宋代李公麟之手!这幅画是一副寓意图,描绘的是两只老虎想吃一头牛,而卞庄又想猎杀两只老虎的场景,通过这些场景和最后结果的描绘想劝告人们做事不要只凭勇气,而没有智慧;另一方面的,也阐释出自己人"两只老虎"相争,最后却被别人得到利益。

 

画中的故事是卞庄想刺杀老虎,旁边的人劝告他,两只老虎正想吃这头牛,必然因牛而起争斗,两只老虎一争斗,小老虎为大老虎所杀,大老虎也难免受伤。等到两只老虎争斗完毕,只要杀死那受伤的大老虎,岂不是一下子就得到两只老虎了。卞庄听从这个建议,就停下来等待两虎相斗完毕,果然如所说的,得到两只老虎。这则故事的意义是劝告人不要只凭勇气,而没有智慧。另一方面的意义,也说出自己人"两只老虎"相争,最后却被别人得到利益。规劝人如果自以为勇敢好胜,并没有益处。该幅没有作者的签名,以前总会把这种线条描绘精良的人物画说是出于宋代李公麟(约1049-1106)之手,该卷在清朝皇宫的记录《石渠宝笈三编》就是如此认定,但这样的说法并不能获得现代人的同意。

 

 

卞庄是鲁国(公元前1027-250)的大夫,以"勇"著称。画中的场景,一只牛已受伤倒卧在草地上,两只老虎正为争食牛而相互咬斗。卞庄左手牵起衣摆,右手提起剑要往前冲出去,却又转头听著旁边人拱手说话。画卷的最后有人捧"如意"拿"杖"。然而画中对主角卞庄神态的掌握,两虎的相斗,都是宋朝人高明的表达。

 

 

画一牛已毙,踣于草上,卷前两虎争牛而斗。卞庄子持剑将往刺虎。一人前往劝止,卷后负剑奉轴、操杖执如意者凡六人。按此为春秋时故事。卞庄子为卞邑大夫,有勇力,刺虎时,管竖子阻之,曰:两虎方食牛,牛甘必斗,斗大则伤,小则亡。从伤而刺,一举必有两获。卞听其言,果获两虎。盖两虎相争如鹬蚌相持,得利者必为他人。均以规劝人之恃强好胜,必无益而自毙。此幅画人物及虎均极生动。虎虎相斗,卞庄子之勇,尤其美妙。

 

 

【宋人(旧传李公麟)卞庄子刺虎图 卷】

 

《卞庄子刺虎图》,宋代,李公麟(传),长卷,绢本水墨白描,纵39厘米,横169.1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局部1

《卞庄子刺虎图》中的故事是卞庄想刺杀老虎,旁边的人劝告他,两只老虎正想吃这头牛,必然因牛而起争斗,两只老虎一争斗,小老虎为大老虎所杀,大老虎也难免受伤。等到两只老虎争斗完毕,只要杀死那受伤的大老虎,岂不是一下子就得到两只老虎了。卞庄听从这个建议,就停下来等待两虎相斗完毕,果然如所说的,得到两只老虎。这则故事的意义是劝告人不要只凭勇气,而没有智慧。另一方面的意义,也说出自己人“两只老虎”相争,最后却被别人得到利益。规劝人如果自以为勇敢好胜,并没有益处。该幅没有作者的签名,以前总会把这种线条描绘精良的人物画说是出于宋代李公麟之手,该卷在清朝皇宫的记录《石渠宝笈三编》就是如此认定,但这样的说法并不能获得现代人的同意。

 

 

局部2

卞庄是鲁国的大夫,以“勇”著称。画中的场景,一只牛已受伤倒卧在草地上,两只老虎正为争食牛而相互咬斗。卞庄左手牵起衣摆,右手提起剑要往前冲出去,却又转头听著旁边人拱手说话。画卷的最后有人捧“如意”拿“杖”。然而画中对主角卞庄神态的掌握,两虎的相斗,都是宋朝人高明的表达。

 

 

局部3

画中一牛已毙,踣于草上,卷前两虎争牛而斗。卞庄子持剑将往刺虎。一人前往劝止,卷后负剑奉轴、操杖执如意者凡六人。按此为春秋时故事。卞庄子为卞邑大夫,有勇力,刺虎时,管竖子阻之,曰:两虎方食牛,牛甘必斗,斗大则伤,小则亡。从伤而刺,一举必有两获。卞听其言,果获两虎。盖两虎相争如鹬蚌相持,得利者必为他人。均以规劝人之恃强好胜,必无益而自毙。此幅画人物及虎均极生动。虎虎相斗,卞庄子之勇,尤其美妙。

 

 

南宋 佚名(旧题李公麟)迎銮图卷绢本设色 26.7×142.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局部1

《迎銮图》,长142.2厘米,宽26.7厘米,出自于南宋画家之手,无明确姓氏记载。严格来说,《迎銮图》是一副政治题材作品,它所描绘的正是绍兴和议后,宋高宗迎接生母韦氏和父亲灵柩回到南宋的场景。

 

 

局部2

 在这幅长卷的左端,绘有许多人物。可以看到在这些人的最前面有一个骑马的官员,这个人是南宋的议和代表,名叫曹勋。在他的身后分成两队呈人字形排列的队列,队列的中间夹着一个十六抬的大轿,大轿里面坐着的人是宋高宗的生母韦太后。在这个十六抬大轿的后面还有三台棺椁,其中一台就是宋徽宗的棺椁。另外两台分别是郑皇后和邢皇后的棺椁。画面的右端,宋高宗是坐在大轿里面,表情非常悲伤,伫望着正在迎面而来的护送的团队。

 

 

局部3

  1142年,随着韦太后的归来,宋高宗赵构终于完成了自己在政治上的愿望。第一,南宋跟金国达成了议和,双方互不侵犯。第二,自己的亲生母亲终于回到了南宋。自此以后,便是母慈子孝,天下太平的一幅景象。历史发展到这里,一切都在遵照着宋高宗赵构的愿望进行,没有任何意外。

 

  那么,这个棺椁里面到底是不是宋徽宗的遗体呢?这样的疑问,其实来自于当时流传的一种说法。据说当年,宋徽宗死后,金人为了凌辱南宋,用他的遗体熬制灯油。因此,宋高宗迎回的棺椁里根本就没有父亲的遗体。​

 

 

注:宋徽宗像

宋徽宗的遗体到底在不在这个棺椁里面?金国人会信守约定吗?他们会那么诚信吗?不仅我们今天会有这样的疑问,在当时的人们心里面也存在这样的疑问,只是不敢说。甚至于宋高宗赵构心里肯定也会考虑这个问题。

 

  那要怎样解决心中的疑虑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开棺验尸。但是宋高宗没有去开棺验尸,这不仅仅是因为开棺验尸的这种做法是对于自己父王的不敬。更重要的原因是赵构没有这样的胆量,他害怕里面的遗体是假的,他害怕金人做了手脚。一旦开棺验尸,发现里面的尸体是假的,宋高宗该怎么办?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天大的难题。他不敢去找金人理论,也无法向天下父老和满朝文武交代。

 

 

 

 

局部4

  出于这样的考虑,宋高宗赵构根本不敢开棺,也不敢去解开这个谜题。那他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有一个叫王晌的太常少卿给宋高宗出了一个主意:为了显示宋高宗的孝心,应该在原有的棺椁外面再增加一层,让棺椁显得更加隆重。宋高宗一听,非常满意,既不用开棺,又能显示自己作为儿子对先帝的孝心。便采纳了这个建议,在宋徽宗原来的棺椁外面又加了一层棺椁,非常精致绚丽。宋徽宗的棺椁从北国千里迢迢的回到了南宋以后,就这么被稀里糊涂的葬在了会稽,也就是今天的绍兴。

 

  无论真假,宋徽宗终于隆重下葬。据史料记载,下葬之日,为了表示对父亲的哀痛之情,宋高宗下旨,要求全国停止一切娱乐活动、禁止嫁娶。 宋高宗向全天下宣示了自己的“孝道”。这种“孝道”,成为他安放南宋朝廷前的最大广告牌。至于宋徽宗遗体的真假,从此再没有人提起,直到140年后的元朝。

 

 

注:杨琏真迦雕像

 140年以后,这个历史之谜才终于解开。当时元朝已经灭掉了南宋。有一个西域僧人,他的名字叫杨琏真迦。他是当时江南的释教总统,相当于江南一个地区的宗教局长,主管整个地区的宗教事务。杨琏真迦在任职期间,把他管辖范围以内的南宋墓葬几乎挖了个遍,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盗墓王。他自然也把宋徽宗的墓打开了,当他一层一层的打开宋徽宗的棺椁,看到的却只有一段早已经干枯的朽木。

 

 

注:《晋文公复国图》局部

  金国的诡计,就这样骗过了宋高宗。在接回了母亲、厚葬了父亲之后,宋高宗从此过上了粉饰太平的生活。除《百花图卷》外,《晋文公复国图》也被认为是宋高宗意图彰显自己执政能力的作品。《晋文公复国图》,以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被迫出逃到重返晋国的故事为题材,宋高宗为每段画面写下相关情节介绍。史学界有观点认为,宋高宗欲借此,将自己比成晋文公,向世人展现一个,韬光养晦、一心复国的正面形象。

 

李公麟 鬼子母救子经变图卷 34.7cm×372cm 绢本设色描金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

 

 

虽然不是那么清晰。但是还是希望可以帮到你。

 

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庐州舒城(今属于安徽桐城)人。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中进士,先后任中书门下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和朝奉郎等。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因病辞退,归老龙眠山。

 

  他的一生在仕途上不甚得意,但诗文书画成就很高,也擅辨古器物。李公麟虽然被列入了文人画家之列,但是他除了后世文人画家所擅长的山水花鸟题材之外,更擅长人物、鞍马。在此方面,他继承了顾恺之以来的传统,而又有所创造,自立新意,在刻画人物个性和情态上极具功力。

 

  他把过去仅作为粉本的白描画法确立为一种画种,使之独立成科。有描写文人诗酒生活的《莲社图》和《西园雅集图》等作品,今有摹本传世。分别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传本《免胄图》和《孝经图》的真伪尚待研究。

 

  他还发展了“白描”画法,创造出“扫支粉黛、淡毫清墨”,“不施丹青,而光彩动人”。他的作品,保存下来的不多。除以上提及作品外,尚有《临韦偃牧放图》、《维摩诘像》、《十六小马图》、《龙眠山庄图》、《辋川图》、《九歌图》、《洛神赋图》、《草堂图》、《明皇演乐图》、《农节图》、《明皇醉归图》、《维摩演教图》、《汴桥会盟图》、《白描罗汉图》、《海会图》和《百马图》等。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