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1428 清 任伯年 6

2019-10-19 08:40:04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任伯年,1840年生,1896年卒,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任伯年是我国近代杰出画家,晚清海派六十家之一。在“四任”之中成就最为突出,是海上画派中的佼佼者。任伯年二十多年的绘画创作,留下了数以千计的遗作,是历史上少见的多产作家。最早的作品是同治四年作的,最晚的作品为光绪乙未年冬十月,去世的前一个月作的。重要作品如同治七年(1868)仿《陈小蓬斗梅图》,现藏故宫博物院,光绪三年(1877)作《五十六岁仲英写像》、《雀屏图》。光绪七年(1881)作《牡丹双鸡图》,收入日本《支那名画宝鉴》;《渔归图》,收入《陆氏藏画集》;仿《宣和芭蕉图》,收入《南画大成》。次年作《人物册》,收入《南画大成》。光绪十一年(1885)作《壮心不已图》、《墨笔人物山水册》、《为外祖赵德昌夫妇写像》。

 

1 八仙 立轴

 

 

2 财神图 1875年作

 

3 人物 立轴 1879年作

 

 

4 五方进财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874年作

  题识:同治甲戌嘉平上澣,伯年任颐写于春申浦上客次。钤印:颐印

  任伯年的人物画取材丰富,具有很强的世俗性。此作属于传统的祝寿题材,创作于1874年34岁之时。任伯年从年近30岁才开始作画,此画体现了其早期的人物画风格。任伯年的人物画早年师法陈洪绶、费晓楼、任薰、任熊等人,其夸张奇伟的人物画法来自陈洪绶,装饰性强的街头描则学自任薰。此作写时,身处上海的任伯年已完全进入任薰所授笔意,深入老莲体。画中老者精神矍铄,开怀畅饮,憨态可掬,沉浸在寿辰的欢乐气氛中。五位老者形貌各异,瘦长脸型者,圆脸者,披布衣长袍者,披毛皮者,各人戴的头冠亦不同,颇有异域特征。每个人物均十分具有特色,且描绘精细,面部与手的勾线细简流畅,肌肉起伏都以明暗烘染,显示出画家高超的写实造型能力。人物衣纹则属于纯粹的钉头鼠尾描,长线行笔迅疾,盘曲回折,流畅有力,精气逼人。笔与笔的组合中造成了“浏漓顿挫”的韵律感,起迄回旋,千姿百态。任伯年巧妙融会中西画法,可以说达到了造型与笔墨的完美统一。出身于民间艺术、成熟于传统艺术、精进于西洋艺术、擅名于商业社会的任伯年,不仅是中国近代绘画艺术开山第一人,是最早在中国传统绘画基础上吸收西式绘画速写、设色等技法并取得成功的艺术家,也是名副其实的海派鼻祖,其影响至今不坠。

 

 

5 高逸图 绢本 乙亥(1875年)作

  题识:辉山仁兄大人雅属即正。乙亥夏日,伯年任颐写于沪。钤印:颐印

 

 

6 人物 立轴 1889年作

 

7 瑶池进酿 立轴 1876年作

 

 

8 屏开金孔雀 1877年作

  任颐精于写像,这幅《屏开金孔雀》可谓神形毕露。此图右上款署:“屏开金孔雀。丁丑新秋,伯年任颐。”钤:“任颐印信(朱文)”,另有鉴藏印:“钱镜塘鉴定任伯年真迹之印(朱文)”。图中绘一高士与一武士试戏孔雀开屏的情景。右上两只孔雀身体用没骨法色墨点写,绮丽绚烂的尾部用撕毛法着色,羽端翠绿色的线纹排列整齐,晶莹夺目,生动活脱。孔雀象征吉祥、美丽和幸福的生灵,而蔚为奇观的孔雀开屏,仿佛祝愿着人们生活幸福,吉祥如意!此图人物刻画精致,神形兼具,衣纹用钉头鼠尾描勾勒,线条刚劲,浓淡兼备,显见其人物画之功力。人物与动物二者的结合,生动自然,这是任颐绘画的高妙所在。

 

 

9 奉卮图 立轴 1877年作

 

10 倚鹤出游图 立轴 1877年作

 

11 聚义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878年作

 

12 进爵图 镜心 设色纸本 丁丑(1877年)作

 

13 加官进爵 镜片 设色纸本 丁丑(1877年)作

  款识:光绪丁丑仲秋,伯年任颐写于春申浦上。钤印:任颐之印、伯年

  任伯年的人物画是晚清“海派人物画”的代表。取老莲、新罗一脉,自成一家,成为传统有史以来最为突出的写意人物画大师。此件作品,画家取传统吉祥寓意,作人物画。名曰:加官进爵。图中,一古装官人端坐于席,身后一迭衣服上放置一“冠”,“冠”与“官”谐音,加冠是指加官之意。前面有一人双手高举青铜爵杯过头,意味高高进爵。“爵”乃古代饮酒的器具,寓爵位连连高升。画中人物以钉头鼠尾描写出,周围山石树木皆以淡笔皴擦,整幅画设色淡雅,人物情怀高古,寓意吉祥。

 

14 侠客图 立轴 1876年作

 

15 王羲之像 立轴 1876年作

 

 

16 邯郸少年游侠图 立轴纸本

 

17 人物 立轴 1878年作

  款识:光绪戊寅夏五月伯年,任颐写于沪上。钤印:颐印、伯年

  此画近任薰笔意,高古奇骇,趣与神会,深得笔墨神髓。人物形象夸诞、伟岸,以钉头鼠尾描法入画,行笔方折,起落有致,刚健复而婀娜。线条刚柔并济,略带金石意味。枝叶簇生,密密匝匝,尤见作者传统画工之深厚。

 

18 仙寿图 设色纸本 光绪戊寅(1878年)作

  题识:光绪戊寅仲冬之吉,伯年任颐写于春申浦寓斋。钤印:颐印、任伯年

  任伯年的绘画发轫于民间艺术,他重视继承传统,融汇诸家之长,吸收了西画的速写、设色诸法,形成自己丰姿多采、新颖生动的独特画风。任伯年精于写像,是一位杰出的肖像画家。此幅作品应为其练习铅笔速写后所做,画面人物变得较为奔逸。画中人物线条生动而流畅,面部表情刻画形象而生动,可谓形神兼备。

 

 19 仙姑奏乐图 庚辰(1880年)作 立轴

 

 

20 献寿图 立轴 1881年作

 

21 行乐图 设色纸本 1878年作

  款识:光绪戊寅中秋后三日,山阴任颐伯年甫写。钤印:伯年、任颐伯年

  此件是画于1878年的人物画,是任伯年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与稍晚二年的代表作品《人物大图轴》(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的尺寸差不多,画法大体上一致,采用的都是学陈老莲的画法。唯有不同的是因此幅的创作时间稍早,且在杨升庵的头上有簪花。行乐图在古代是专门为皇帝皇后所画的一种题材,诸如《雍正行乐图》、《乾隆马上行乐图》等,而到了清末,则多是民间题材,此幅是取自于陈洪绶所画过的《杨升庵簪花图》或称《行乐图》。

 

22 干将·莫邪 立轴 1879年作

 

 

23 人物 光绪庚辰(1880年)作

 

 

24 人物 立轴

 

25 铸剑图 立轴 设色绢本 1879年作

  款识:光绪己卯秋九月吉日,写应沚渊仁大兄大人属即希教正。任颐伯年。钤印:颐印(白)、任伯年(白)、颐颐草堂(朱)

  题跋:(1)干将莫邪。辛未长夏,吴君仲熊赠我悲鸿志。(2)今年己卯,距伯年作此画时正干支一周,时伯年年四十五,与吾此时正同,无异数也。曼士二哥存之永念,弟悲鸿识。钤印:悲鸿(朱)、江南布衣(朱)、悲鸿欢喜□□欣赏之章(白)

 

26 任伯年人物画欣赏

 

27 道家炼石图 立轴 纸本设色 纵142.6厘米横34.5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图写道士炼石,取纵向构图,淡墨疾笔钩斫奇石。人物面部刻画细致,神情生动传神。背后的苇草以双钩填彩写出。画面由下至上,形成色彩上的流动和笔法上的疏密变化。体现出作者小写意人物画的精湛技艺。

 

 

28 老子授经图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

 

 

29 老子授经图 1880年作

  史称老子见周将乱,乘青牛西出函谷关,关令尹喜先见其真气,知真人将过,果见老子,尹喜请其著书,遂得《道德经》五千言。此图正是尹喜拜见老子的场面。老子仙风道骨,须发皆白,神安气闲。人物着重面部的渲染刻画,线条简逸灵活,色彩清淡。青牛以干笔皴擦出皮毛质感,双目圆睁上视,神态可掬。

 

 

39 女娲炼石

  《女娲炼石》是我国人民熟悉的民间神话题材,在一大堆五色石头旁边,女娲氏独坐其下,她的形象不是一般美貌女子,而是把炼石补天者本身表现为补天的石头,把炼石表现为炼自己。女娲的衣褶与画家描绘的所有人物的衣褶是迥然不同的,把衣褶画成石头一样,大有深意在。这样的造诣是深刻的。女娲是一位充满智慧和勇敢的伟大形象,她承担了炼石补天、消除灾害拯救人类于水深火热中的崇高使命,女娲是补天的磐石。摄取这样的主题作画,显然是有感而发的,是托古喻今,影射时政,借题发挥,评击清廷。其象征、寓意的艺术构思,通俗易懂,而又明确深刻。

 

31 女娲炼石 立轴 设色纸本 1881年作

  款识:光绪辛巳嘉平将望,伯年任颐写于海上古香室西楼。钤印:任颐印

  任伯年从前人优秀的绘画传统中汲取营养,融各家之长,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其花鸟人物受陈洪绶影响最大,这幅仕女图就无不体现着陈老莲古拙怪诞的事物造型特征。以清圆细劲的笔力画山石作陪衬,仕女低眉默坐于石头旁边,若有所思。细笔描绘仕女的黑丝盘发,淡墨修饰面部;衣纹线条流畅,起笔多顿点,富有节奏感。石头设色清淡而有古韵,雅致明快;以夸张奇伟的手法画仕女,灵活巧趣,笔墨不多而能得其神情。

 

 

32 朝云参禅 镜片 设色纸本 1886年作

  款识:小卿仁兄先生大雅之属,光绪丙戌夏四月,山阴任颐伯年甫。钤印:任颐长寿、伯年、山阴任润次远甫印信

  “朝云”是苏东坡的爱妾、红颜知己。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通判杭州时,进入苏家年仅12岁,绍圣三年(1096年)病逝于惠州,年仅34岁。。二十三年间朝云一直跟随苏轼辗转南北,无论升陟贬黜,始终忠诚不二。政治生涯屡遭贬谪,苏轼家中的姬妾几年来都相继辞去,只有朝云随他南迁至惠州,除了照顾苏轼的饮食起居,闲暇时朝云总是和苏轼一起参禅学道,正像散花天女帮助维摩居士(印度佛教人物)谈不二法门一样。朝云因此脱去了舞衫扔下了歌扇,身穿道服手拿经卷,常守在炼丹炉边,祈愿炼丹成功,同登仙山净土,不再在尘世间生起巫山神女的痴情……!后来,苏轼遵照朝云的遗言将她葬在惠州栖禅寺东南山坡上的松林中,建亭于墓上,暮联乃云“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故称“六如亭”。

  此桢所画人物娟秀生动,形象精准,用笔以细若毫髪而不失其柔劲的游丝描为主,构境则以疏朗取韵,与仕女之婉约俏媚相映发,设色则艳冶中有淡味,清新中有原意,是任颐作品中的精品佳作。

 

33 风尘三侠 立轴 设色纸本 1879年作

 

 

34 风尘三侠图 苏州博物馆藏

  此图是任颐为友人波香所作。时值波香客居郡中,不值与任伯年相遇,兴之所致,任颐慨而作之赠与波香。画面以旅馆为背景,风尘三侠或挎剑牵驴、或歇息喂马、或隐蔽于院墙内潜心倾听,神态着装各异。值得一提的是,任伯年不独在刻画人物方面有得天独厚的禀赋和功底,对周围环境的渲染也极为到位,真正相得益彰。

 

 

35 风尘三侠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880年作

  《风尘三侠》是任伯年多次画过的题材。“风尘三侠”典出《旧唐书》,其中李靖是位“姿貌瑰伟”、心怀大志的军事家;红拂女言辞气性倾城倾国,一心仰慕李靖,随其行走江湖;虬髯客则是浪迹天涯一侠客,三人结识后,相与结义。

  此幅写风尘三侠虬髯客慷慨持物相赠给李靖、红拂女的情景,构图饱满,色彩对比鲜明,勾线劲健,衣饰婉转流畅,人物面目传情,神态各异,突出心理特征。画上空间在大树,密叶院墙的巧构分割下,密而不闷,疏而不散。人物刻画细微地表现出了三位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矛盾心理,即将离别时的惆怅。此作完成于庚辰(1880)年夏,任伯年刚为不惑之年,是其绘画生涯的壮年期。此画上先后有胡公寿题跋,张熊、吴淦诗堂,此三人皆为“海派”的早期名家。这些跋语都从不同的角度肯定了任伯年的绘画才能,也从侧面道出了任伯年写三侠“处江湖之远而心怀庙堂之高”的侠骨柔肠的真实意图,实为其自身希冀改变社会心境的写照。

 

 

36 风尘三侠 立轴纸本 丙戌(1886年)作

 

37 风尘三侠 设色纸本 1891年作

 

 

38 风尘三侠 立轴 设色纸本

  题跋:三侠,伯年先生早年时作,盖纯守章侯法也。吴群仲熊贻我,用志不忘。悲鸿。辛未。铃印:悲鸿(白)

  作品上不知什么原因画家没有题款署名,画面左上角为早年绘画大师徐悲鸿的题跋,画面右下角有黄胄先生所钤“黄胄珍藏”印章。纵观整幅画作构图饱满,勾线劲健,用色讲究;人物面目传神;衣饰婉转流畅,场景衬托精妙,画上空间在大树,密叶院墙的巧构分割下,密尔不闷,疏而不散。人物刻画细微地表现出了三位主人公内心世界旅途迷茫,前途未卜的矛盾,倦怠神态。

 

39 风尘三侠 立轴纸本 光绪癸未(1883年)作

 

40 风尘三侠 立轴纸本 1888年作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