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1429 清 任伯年 7

2019-10-20 12:49:33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任伯年,1840年生,1896年卒,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任伯年是我国近代杰出画家,晚清海派六十家之一。在“四任”之中成就最为突出,是海上画派中的佼佼者。任伯年二十多年的绘画创作,留下了数以千计的遗作,是历史上少见的多产作家。最早的作品是同治四年作的,最晚的作品为光绪乙未年冬十月,去世的前一个月作的。重要作品如同治七年(1868)仿《陈小蓬斗梅图》,现藏故宫博物院,光绪三年(1877)作《五十六岁仲英写像》、《雀屏图》。光绪七年(1881)作《牡丹双鸡图》,收入日本《支那名画宝鉴》;《渔归图》,收入《陆氏藏画集》;仿《宣和芭蕉图》,收入《南画大成》。次年作《人物册》,收入《南画大成》。光绪十一年(1885)作《壮心不已图》、《墨笔人物山水册》、《为外祖赵德昌夫妇写像》。

 

1 风尘三侠 立轴

 

  是图的大致内容是:隋末司徒杨素的侍妾红拂女与才子李靖相爱后私定终生,后在剑侠虬髯客的帮助下为唐王李世民建立了功勋。所画的情景是红拂女和李靖在月老虬髯客的相助下策马相会,红拂女明眸送秋波,虬髯客暗中欢笑。画家用钉头鼠尾描组成火焰般的衣纹,表现出自己内心按捺不住的激情。任颐曾多次以风尘三侠为题作画,反映了画家对描绘反封建题材的人物画怀有炽热的创作热情。马匹作白描法,颇有装饰趣味,黑驴用没骨法,但肌肤的表现效果欠佳。

 

2 风尘三侠 立轴 绢本 1892年作

 

3 风尘三侠 1888年作

 

4 风尘三侠 立轴 丙戌(1886年)作

  题识:光绪丙戌夏五,山阴任颐。钤印:任伯年

  任伯年一生身履俗尘,鬻画于市肆,故所作多迎合市民趣味,风格题材,皆为人所乐见。此幅写风尘三侠李靖、红拂女与虬髯客相识于客栈中的情景,构图饱满,色彩对比鲜明,勾线劲健,衣饰婉转流畅,人物面目传情,突出心理特征。

  “风尘三侠”典出《旧唐书》,其中李靖是位“姿貌瑰伟”、心怀大志的军事家;红拂女言辞气性倾城倾国,一心仰慕李靖,随其行走江湖;虬髯客则是浪迹天涯一侠客,三人结识后,相与结义。“风尘三侠”是任伯年常画的题材,画家屡屡以此为题,写三侠“处江湖之远而心怀庙堂之高”的侠骨柔肠,实为其自身希冀改变社会心境的写照。

 

 

5 支遁爱马图 纸本设色 1876年作 上海博物馆藏

 

款识:铭常仁五兄大人雅属,即请正之。光绪丙子新秋,伯年任颐写于海上客齐。钤印:任颐印信长寿(白文)

  此图是任伯年三十七岁所作,以东晋名僧支遁爱马为题材。图右侧画一丛芭蕉,支遁扶杖伫立其下,观赏骏马。马则扬蹄,作昂首回礼状。其画法出自任薰一派,远追陈洪绶的笔调。而马的笔法,又参以任熊、徐渭长的笔致,二者结合,生动自然,这是任颐绘画的高妙所在。

 

 6 相马图 立轴 1876年作

 

7 控马图

 

8 蕉阴高士 立轴 1882年作

 

9 相马图 立轴 1882年作

 

10 人马图 纸本设色 纵132.5厘米横633.1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任伯年的作品题材广泛,造型生动有趣,色彩雅致,很受市民喜爱。此画渲染点破,简约明晰,画面气氛祥和,毫不做作。画家以色墨相融的手法,用笔非常潇洒,显示了其高超的技艺。

 

 

11 支遁赏马图 轴 1885年作

 

12 人物 立轴 1893年作

 

13 春郊图 立轴 1885年作

 

 

14 易马图 设色纸本 立轴 1888年作

  款识:魏曹彰性倜傥,偶遇骏马,爱之,其主所惜也。彰曰:彰有美妾可换,惟君所选。马主因指一妓,彰遂换之。光绪戊子夏四月坐雨,见独异志,图之。山阴任颐伯年。钤印:任颐印、颐颐草堂

 

15 蕉荫憩马图 设色纸本 1889年作

 

16 远公和尚图观马图 设色纸本 庚寅(1890年)作

  款识:咏南仁兄大人属即正。光绪庚寅夏六月上浣。山阴任颐伯年甫写于海上。钤印:任伯年、山阴任颐

  任伯年传世画迹,在1890年至1893年间,为咏南作画颇多,如1891年(辛卯)五月,写《许由洗耳图》;1892年(壬辰)夏,写《东坡琴操图》;1893年(癸巳)四月,写《春风得意图》,夏写《叱石成羊圈》,俱人物画,取材自历史故实或神话传说。这类题材正画家擅长者,同获时人钟爱,咏南亦嗜之,或出题请作,可见他是任氏晚年笔耕生涯中的主要支持者之一。本幅纪年1890年(庚寅),乃画家笔下首幅具咏南上款者,或为彼此缔结画缘之始。而尺幅与其它各帧皆大中堂,恐亦应咏南要求所制。

  “远公和尚”乃指晋代高僧慧远。他好学,通六经,尤善老庄。太元中,立精舍于庐山,与宗炳等结白莲社念佛。卜居卅余年,足不出山,送客以虎溪为界。历代绘画有以“白莲社图”或“虎溪三笑”为题,但未知“观马”之典故。惟现藏上海博物馆,任氏写于1876年的《支遁爱马图》,题材取意及画中人物描绘上,俱与本幅相类。主角支遁,晋代僧人,字道林,世称支公,河南陈留人。隐居余杭山,年廿五出家。他善草隶,好畜马,或谓非入道者所宜,但他云“贫道爱其神骏”,爱马之痴,溢于言表。伯年入画也取意在此。本幅写于任氏创作成熟期,无论构图布局、笔墨掌握或敷彩用色,皆运用自如。见诸画中,技法纯熟,尽显自家面貌,乃个人风格鲜明之作。人物神情刻画精细入微,其庄严稳重,与半掩于蕉叶丛中的白马,恰成有趣的对比。白马偶露头部,惟双目炯然有神,虽现局部却呈点睛之妙,也是画家经营的神来之笔,为画面带来一点幽默感。设色或许配合主题,舍鲜艳而增添了一份浑厚朴拙。在线条表现上,描绘精准,笔力遒劲。圆转流畅,俱臻炉火纯青境地。

 

 

17 天官赐福图 设色纸本

 

 

18 天官图 立轴 1883年作

 

 

19 天官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882年作

  题识:光绪壬午冬十月,山阴任颐伯年甫写于春申浦寓斋。钤印:任颐印

  在任伯年的人物画中,有一类属于“天官”的题材,构图大体类似,前有天官,后有仙女执扇侍奉。这种来源于民间艺术的题材,表现了人们希望“天官赐福”的美好愿望,而天官与仙女的造型亦从年画中所借鉴。与任伯年其它《天官图》的浓丽色调不同,此帧较为淡雅。天官呈半侧面,一身官服,形象高大伟岸,神情威严肃穆,右手指向前方,不知发生何事,令人对无背景的空间充满遐想;后侧的小侍女执扇而立,似乎躲在天官背后,面露些许畏惧,其矮小稚嫩与天官构成鲜明对比,亦构成主次呼应关系。画法甚为精细,画家以细笔勾出面部、五官、手部,略加皴擦和晕染,既抓住了人物瞬间的意态,又十分准确,具有立体感;衣纹线条流畅,起笔多顿点,用富有装饰性的钉头鼠尾描形成一种节奏感。整幅形象生动,画法多样,笔墨精谨凝练,设色温润明快。任伯年之人物画既汲取了民间美术的营养,又将传统绘画与西画中的造型元素相结合,故而具有多样性,不乏民间艺术的诙谐与活泼,又有准确的形体和洒利的笔线。

 

 

20 人物 立轴 设色纸本

 

 

21 仕女 立轴 设色纸本 1888年作

 

22 添寿图 立轴 1882年作

  款识:刘母陈太(夫)人七十寿。伯年任颐写于苏台留月山房。钤印:先贤任子七十五世孙

  1868年,任伯年随族叔任薰离宁波,赴苏州,继续售画谋生。在当地,他结识画坛前辈胡公寿、官吏姜石农等,期间写了不少人物画,包括肖像画,如《任薰像》、《横云山民行乞图》、《佩秋夫人三十八岁小像》等。是年冬,转往上海。此后,定居沪上。以沪苏距离不远,期间,或有往还。见于传世画迹者,有1876年在苏州为老友姜石农之孙作肖像《神婴图》;翌年为石农作《饭石先生五十小像》,也许亦是写于苏州。本幅无署年款,从画风及书法字体判断应属早期之作。题款曰“写于苏台留月山房”,“苏台”即“苏州”,根据上述画家行迹推论,可订为1868年或以后,即任颐廿九岁或以后之作。所提“留月山房”,据其一般画作题款所指应为上海扇笺店古香室的留月山房。任氏初抵沪时得该店代接订单,为报知遇之恩,每年冬都到该处作画。故本幅上题“留月山房”,或是同名相异者,又或古香室在苏亦有分支,待孜。画中写仕女主仆两人,一高髻结冠,耳垂玉坠,锦衣华服,腰系葫芦、玉佩为饰,一手持长筹,另执莲杯;侍女手持长枝莲花,随侍于后。人物皆作仙家打扮,持筹乃喻“海屋添筹”,正是神话传说中指长寿无极之意。任氏写此即应订画者所属为祝贺其母七十寿礼。画家笔下的仕女,践条刚劲峭削,转折顿落见运转爽利;人物开脸可见写生的基础,略带任薰画风的痕迹,但整体效果浑然自成面貌,已非仅限于陈老莲或二任风格所能规范。故从画中流露的技法特点,与1872年的《献瑞图》及1874年的《女仙图》较接近,极可能非居苏大半年间所写,而是沪苏往返时之作,应在三十岁后。

 

 

23 高士图 立轴纸本

 

24 竹窗读书 设色纸本 1887年作

 

 

25 山林访友 1884年作

 

26 唐孙司空故事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884年作

  款识:唐孙公晟官至司空,每食不设几案,使妓各举一器立而侍,号曰肉台盘。甲申春日,写于春申浦上,伯年任颐。钤印:颐印(白)、任伯年(朱)、任公子(白)

  边跋:唐孙司空故事图,任伯年四十五岁所作真迹精品。博陵苏庚春鉴题。钤印:苏(白)、庚春(朱)

  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三十三孙晟传载,孙晟事南唐王父子二十馀载,官至司空,家益富骄,曾与人言,“金碗玉杯而盛狗屎可乎?”故每食不设几案,使众妓各执一器,环侍而立,号“肉台盘”,时人多效之,其富奢如此。任伯年中岁所作,即写此典故。

  任伯年的人物画重视写生、勾勒、点簇、泼墨交替互用,赋色鲜活明丽,形象生动活泼,且题材相当广泛,多绘历史故事、民间神话传说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传世作品《唐孙司空故事图》,可谓神形毕肖。任伯年在《唐孙司空故事图》中的双勾功力和对设色的理解都是首屈一指的,他的这幅作品,明显在技法、立意、布局各个方面借鉴了明人陈老莲的奇古风尚,所以有着惊世骇俗的品味。是图作于甲申(1884)年,任伯年当时45岁。一般而言,任伯年的人物画风格多种多样,四十岁以后又取法华新罗,笔法由夸张挺健变为遒韧含蓄,简逸秀畅,早年习任熏一路的钉头鼠尾描法渐少,而多出以方折的钱线描,琴弦描,间用柳叶描,行云流水描,大幅阔笔可见折芦描,或干脆用色墨渲染局部衣饰不加勾勒。但若是精心之作,尤以勾勒见长。此幅作品即带有早年的精谨和中年后的流畅,确为难得一见的精品。任伯年《唐孙司空故事图》也集中体现了任氏人物画的五种特点:1、注重物象造型。2、设色墨法鲜亮透澈。3、线条行笔富有节奏,线条拉出长、稳、挺、均,美不胜收。4、章法构图重气势,讲整体,善用虚实对比和隐显掩映之法,画面往往可以分为几个紧凑的块面,而各部分又贯连顾盼,气韵相通。5、题材内容为市民喜闻乐见。

 

 

27 古柏問道圖 設色紙本 1889年作

 

 

28 人物 设色纸本

 

 

29 承天夜游图 1886年作

 

30 渊明爱菊图 设色绢本 戊子(1888年)作

 

 

31 献瑞图 立轴 1886年作

 

32 松荫人物 立轴 设色纸本 1865年作

 

33 松溪吹箫图 立轴纸本 水墨淡设色 1889年作 (新加坡)私人藏

 

 

34 小红低唱我吹箫 1889年作

  本图是写诗意之画。诗意委婉清幽,含几分伤感,画亦随之同调。任氏作画用笔多激亢,节奏感强烈。本图却平和简静,人物动态十分入情,女子低唱的面部表情与手势刻画得尤其精微传神。松姿的运笔也变以往常见的苍劲奇崛为柔润婀娜,更烘托出本图所画诗意的深沉情境,实为其晚期绝妙佳作,极耐人寻味。

 

 

35 小红低唱我吹箫 1882年作

  题识:子凤仁兄大人正之。光绪壬午九月初吉,伯年弟颐写于春申浦上寓斋。 钤印:任伯年、任颐印

  姜夔与范成大交好时,成大有一歌妓叫小红,因为姜夔作了《暗香》、《疏影》两曲,由歌女演绎出来清婉美妙,范成大十分欣赏,便将小红赠予姜夔。两人坐船回家,路过垂虹桥时,姜夔吹起箫,小红便轻轻唱和着,在箫声与歌声中,小船载着他们驶过一生中最美的一段旅程。姜夔也为此作下了“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凌渡,回首烟波十四桥。”

 

 

36 龙女牧羊 镜心 设色纸本 1881年作 商承祚、仇采、夏仁沂、胡小石题跋

 

 

37 苏武牧羊

 

 

38 苏武牧羊 1881年作

 

 

39 苏武牧羊

 

 

40 苏武牧羊 立轴 1874年作

  《苏武牧羊》是任伯年反复描写的历史故事画。汉武帝为了匈奴和好,特地派中郎将苏武到匈奴去,没想到单于不放苏武回汉。在匈奴的种种威胁利诱下,苏武大义凛然,不丧失气节,不求富贵,不怕折磨,单于只好把他送到北海边区去牧羊。在任伯年的笔下,苏武的形象既是悲壮的,又是崇高的。画面上站着的苏武,也有席地而坐的苏武,头裹巾,身披风衣,手执使节,忠贞不屈,气宇轩昂,严肃悲壮。成天与他为伴的只有一根使节,他拿着使节放羊,抱着使节睡觉。他相信:总有一天拿着使节回到汉朝。《苏武牧羊》在一片淡淡的墨色中,表现羊的肥壮,羊毛的柔软,把几笔最深的墨用在苏武的风帽上,而那些跟随苏武的羊,无精打采,似乎是对苏武的同情,恰当地烘托了苏武牧羊的民族气节,苏武的形象具有浩然正气、感人肺腑的艺术魅力。

 

 

41 黄大仙 镜框 设色纸本 1882年作

  题识:壁城仁兄大人雅属,壬午中秋后三日,山阴任颐。钤印:任伯年、任颐印

  任伯年为一代人物画圣手,观此作,当不虚传:画面中,黄大仙头绾道髻,畅怀跣足而立,织羽为衣,结草为裳;双目斜视,口呈吟咏之态,极为传神,是任伯年的一件重要人物作品。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