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兜底动态 > 正文

族谱是我们从哪里来的数据库 7

2024-06-22 18:53:40   
高润祥按:李遵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的文化学者,更是我尊敬的同乡老兄。他新出版的《沂南历史文化·古史撷英》第四章沂畔望族,介绍了我高氏家族的迁徙与发展。资料详实,出处有据。2023年全国人口统计,高姓人口已经排到第15位。天下高氏同族同宗,不管居住在哪里,都是血亲一脉。在此以《族谱是我们从哪里来的数据库》为总标题,摘录部分章节,不仅供高氏宗亲阅读,也是通过该书查证的地方史志和族谱纪实,佐证那年那月那天那时那地那些人活动的艰难与伟大。
 
图片
 
 
高名衡次子高镠
 
李遵刚 著
 
高镠授官前的身份
 
《高氏族谱》记载:“镠字冶父,荫生。姿质颖异,仪容风雅,善诗文。任高邮州知州,廉明果断,士民怀之,为立去思碑。”
 
乾隆二十五年版《沂州府志》记载稍细:
 
高鏐……精悍绝伦,随父名衡任汴梁,出入行阵深得将士心。辛巳(1641)闯贼围城,坐困累月,粮力俱竭。刘泽清拥兵朱仙镇,累檄不进。抚镇议面陛请援,募士无应者,镠慨然请行。乃以五十骑衔枚夜出,贼觉追之,且战且走,抵黄河遇渔舟获济,回视,余六人耳。以父荫任江南高邮州知州,城守不屈,甘心就死。
 
道光七年《沂水县志》原文照转了《沂州府志》的记述。
 
高鏐授任高邮知州前的身份是“荫生”还是“拔贡”?
 
所谓荫生,是指凭借上代余荫取得的监生资格的学子。荫生名义上是入监读书,实际只须经一次考试,即可给予一定官职。明清两朝,拔贡的身份虽不及进士,但也是正途,而荫生就下而次之了。家谱记载身份一般是拔高的。《高氏族谱》记为荫生而不记为拔贡,应该是可信的。
 
图片
 
子柔李刚作品 唐人马球图
 
 
 
高鏐有没有到职高邮知州
 
嘉庆《高邮州志》记载:高镠,崇祯十三年(1640)任知州。
 
《高氏族谱》记载:高鏐“任高邮州知州,廉明果断,士民怀之,为立去思碑。”
 
高镠授任高邮知州后是否在任履职呢?从史籍记载的经历可见其端倪。
 
《沂水县志》记载说,高镠“随父名衡任汴梁,出入行阵深得将士心。”从文意看“出入行阵”的时间最迟是李自成兵围开封之时。也就是说,李自成兵围开封之时,高鏐正随父守开封[①]。
 
李自成何时兵围开封府的呢?
 
李自成三围开封和高名衡据城抗击以及刘泽清赴援,《明史》有明确记载: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李自成陷洛阳,乘胜遂围开封。巡抚李仙风时在河北,高名衡以巡按之职督集军民守城。坚持七昼夜,李自成因腹背受夹击而退兵。当年十二月,李自成再围开封。激战中李自成左目中箭,后杨文岳援兵至,乃解围去。崇祯十五年(1642)四月李自成复至开封,围而不攻,欲将高名衡及守兵困死在开封城。
 
高名衡《守卞日志录》记载:
 
(十五年六月二十日)巡抚高名衡具疏告急,且令子高镠面圣请援。时,贼掘水围城,选善没者将疏入蜡丸内,藏于发中,暗渡贼营,浮至河北,驰驿飞报。镠穿贼营而过,贼飞骑丛射,赖鱼舫得济,同行九人,止余三骑。
 
由以上资料可知,自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至崇祯十五年(1642)六月二十日,高鏐一直同父亲高名衡在一起苦守开封城。
 
高鏐为什么以高邮知州之职随父守开封呢?
 
高名衡于崇祯十二年(1639)出任河南巡按,授任后曾上书崇祯帝《巡汴且要疏》,其中有一条是“伏望设一英勇武弁作中军,以呼有应,传有宣,缓急可济。”
 
综合这些线索,可以认定:崇祯十三年,高鏐以“荫生”身份授任高邮知州。或经特批高镠以高邮知州之职留在了高名衡跟前,也或是授职后还未及赴任,就被李自成军围困在了开封府。
 
高镠殉国及时间
 
乾隆二十五年版《沂州府志》记载:高鏐“任江南高邮州知州,城守不屈,甘心就死。”语义是高鏐为抗击清兵,与城俱亡,以身殉明。
 
高邮城是何时被清兵攻破的呢?
 
清顺治二年(1645)四月清兵破扬州,五月破南京。《顺治朝实录》记载:二年六月,将明朝直隶省(规模大致相当于今日的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改为江南省。二年七月,委署江南官职三百七十三员。综合这些资料分析,高邮隶属且临近扬州,被清兵占领当在顺治十二年的四五月份。《高邮州志》也记载,清朝第一任高邮州知州闵依圣是顺治十二年上任的,与《顺治朝实录》记载相符。
 
高鏐是否如《沂州府志》所记“任江南高邮州知州,城守不屈,甘心就死”呢? 有资料表明,这一结论是错误的。
 
一条资料证明,早在崇祯十六年(1643),高鏐已不是高邮知州,而是“赞画”。
 
《台湾文献丛刊》第三辑《崇祯长编》记载,崇祯十六年(1643)十二月“赞画高缪疏奏双亲尽节。帝言:‘高名衡全家殉难事情,著照例察卹。’”这里的“缪”字,很明显是“镠”字之误。画赞是明代在督、抚幕中的文职官名,有赞襄谋画之意,具体职责和品级无定制。由此而知,高鏐自开封府突围面圣求援后不久,就由高邮知州改任“赞画”之职了。
 
另一条资料表明,高鏐死于顺治五年(1648)。
 
《明清史料己编(上册)》录《漕运总督吴惟华题本》记载:
 
钦命总督淮扬等处地方提督漕运海防军务兼理粮饷恭顺侯兼户部右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臣吴惟华谨题为恭报擒获叛贼事:叛逆高镠、朱灿等阴谋不轨,该臣觉发,先经擒获朱灿等,具疏题报,奉有“见获逆贼着即就彼正法;未获的严行缉捕”之旨。除朱灿等遵旨正法外,高镠实为叛首,先该臣檄行山东各道镇,严限缉拿。今据沂水县署县事青州府同知边大绶申称:蒙镇守沂州总兵官佟养量牌:准臣手本,准兵部咨,将未获高镠,行县多拨兵壮,四散严拏。随在赣榆县仲家庄地方,将镠捉获,押解到臣。该臣公同道府厅县并文武各官,当堂面审。高镠与前案朱灿等所供叛逆无异。看得:高镠构结亡命多人,假藉货殖,便于南北往来,散札招兵,叛形业已彰露。依律正法,诚不为枉。其未获王家太等,除严行彼处道将有司缉拏外,今将已获叛首高镠,理合题报,伏候圣裁施行。缘系恭报擒获叛贼事理,未敢擅便,为此具本专差承差周文举赍捧,谨题请旨。顺治五年八月二十日,总督淮扬等处地方提督漕运海防军务兼理粮饷恭顺侯兼户部右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臣吴惟华。
 
旨:高镠着即就彼正法,兵部知道。[②]
 
从吴惟华奏文可知,大清国定鼎之后,高鏐隐身民间,假藉贩卖货物之名,往来于山东与淮扬之间,网络反清志士,继续抗清。顺治五年,高鏐的同伙朱灿被擒,供出了高鏐。吴惟华遂檄行山东各道镇严限缉拿。青州同知边大绶立即传令各州县缉拿高鏐。不久,在赣榆县仲家庄将高镠捕获,押解到淮扬总督吴惟华处。吴惟华会同道府厅县并文武各官当堂面审,高镠供认不讳。顺治五年八月二十日,吴惟华立即具文奏请处理方式。顺治帝下旨“高镠着即就彼正法”。
 
查咸丰版《青州府志》,清代青州第二任同知的确是直隶人边大绶,这与《漕运总督吴惟华题本》所涉及的边大绶在任职时间上是一致的,因而也可以佐证《漕运总督吴惟华题本》是可信的。高镠遁回家乡继续纠众抗清一事,《贰臣传·刘应宾传》也有信息可证:“刘应宾,山东沂水县人……应宾子珙与高鉁高镠等乘乱聚众。”[③]
 
题本是中国明清时期奏疏文种名称之一,诸司有急务不能面陈,允许具题本投进,专用于公事。《明清史料》由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辑,是有关明清两代军事、文化、民族、法律等方面的原始资料汇编,来源于明清内阁大库档案,是皇帝及内阁大臣处理政务留下的重要文件,史料价值很高。《贰臣传》是乾隆皇帝在乾隆四十一年正式提出编纂的官修传记,对事实的记录和表述是严谨的,也是可信的。这些信息表明,《漕运总督吴惟华题本》及《刘应宾传》中的高镠就是高名衡之子高镠。
 
    综合这几条信史资料可以认定:因为高邮城是顺治二年被清兵攻破,高镠是顺治五年(1648)八月被清兵俘获而死,所以《沂水县志》所记“任江南高邮州知州,守城不屈,甘心就死”的情节是不存在的。
 
高鏐遁入乡里抗清的脉络应是: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煤山自缢身亡,高鏐以“画赞”之职遁入乡里,联络反清复明志士,暗中策划复明大业。四年后,被清朝地方大员侦破,被押解到江南后杀死。 
 
明末朝廷重臣高名衡以病乞休后,抗击清兵“被执不屈”而殉大明王朝。高镠以知州之职协父守开封,出生入死;大明王朝覆亡后,虽没投奔南明朝廷继续抗清,但也心怀大明,暗中联络同仁抗清复明,最终殉身明朝。在史料不足的情况下,《沂水县志》将高镠之死认定为“守城不屈,甘心就死”是合理的。这种认定无论情节真实如否,高镠继父辈之忠,承父辈之烈,殉身大明王朝之举,堪为可敬。虽未见其兄高鉁为明捐躯的记载,但《贰臣传·刘应宾传》关于“应宾子珙与高鉁高镠等乘乱聚众”的记载,足可证明高名衡一门忠烈,其“忠节”谥号名副其实。
 
附文3:
 
高镠殉国时间辨析
 
 
 
高镠,字冶父,高名衡次子。
 
高名衡字平仲,一作仲平,号鹭矶,明代青州府沂水县会川乡西流(今沂南县大庄村)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以守汴抗击李自成之功晋升兵部右侍郎。崇祯十五年(1642),越过长城豁口而进入豫北鲁南的小股清兵,攻城略地,兵至鲁南。以病乞休在故乡的高名衡闻讯,入沂州城与地方官兵携手守城。清兵攻破沂州城,高名衡与妻“被执不屈,夫妇并死节。”明史为其立传。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赐谥号“忠节”。高名衡事迹,本文作者《沂南古史钩沉》已有专章考述,不再赘言。
 
高镠为大明国捐躯的事迹也已载入地方志书,其忠烈堪与其父并垂不朽。唯其授任高邮知州的缘由和抗清捐躯时间及经过,地方志书记载与史实有异且有误。
 
[①]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附近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汉初因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将启封更名为开封。汴梁,是元朝至明朝初期对于开封的称呼。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建北京于汴梁。洪武二年(1369年),罢北京,复称开封府,为河南布政司治,领州四、县三十。因此,时常有混用。为方便计,本文除引文外,行文皆用开封。
 
[②]  《明清史料己编》第一本51页   《台湾文献丛刊》(第 169 种)
 
按:《明清史料》分甲编、乙编、丁编、戊编及己编,选辑清初敉平南明江、浙、皖、赣等省抗清运动有关档案而成。
 
[③] 《清史列传》之卷七十九《钦定国史贰臣表传(乙)》   中华书局  1987年
 
按:乾隆帝以忠君为标准,把降清的明朝官员均称为“贰臣”。在清朝为官的原明朝降官共120余人名列其中。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族谱是我们从哪里来的数据库 6
下一篇:族谱是我们从哪里来的数据库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