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兜底动态 > 正文

族谱是我们从哪里来的数据库 8

2024-06-28 21:52:39   
高润祥按:李遵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的文化学者,更是我尊敬的同乡老兄。他新出版的《沂南历史文化·古史撷英》第四章沂畔望族,介绍了我高氏家族的迁徙与发展。资料详实,出处有据。2023年全国人口统计,高姓人口已经排到第15位。天下高氏同族同宗,不管居住在哪里,都是血亲一脉。在此以《族谱是我们从哪里来的数据库》为总标题,摘录部分章节,不仅供高氏宗亲阅读,也是通过该书查证的地方史志和族谱纪实,佐证那年那月那天那时那地那些人活动的艰难与伟大。
 
青州王府两仪宾
 
李遵刚 著
 
 明清两朝,高氏一族是沂水县南乡的望族,清末尚有沂水县“高刘袁黄”四大家之说。今沂南县沂河两岸的高家店子、大庄、神墩三个村落是高氏族人最早的聚居地,也是人才荟萃之地。明末,高家一族出了两个仪宾,令沂水县几大家族羡慕不已。特别是仪宾高炯更留下了许多逸闻,至今传说不断。
 
 
 
王府婚姻
 
明朝宗室封王,一般只有亲王和郡王两种爵位。亲王封号用一个字,又称一字王。郡王封号是两个字。明朝皇帝的儿子除太子外都封亲王。亲王的儿子,除嫡长子外都封为郡王。亲王和郡王都由嫡长子世袭。
 
图片
 
 
 
明代青州,辖1州13县,其中包括沂水县(图:明嘉靖《青州府志》截图。
 
 
明代,曾先后有三位亲王分藩青州。
 
第一个是朱元璋第七子朱榑。朱榑受封齐王,洪武十五年(1382)就藩青州。
 
第二个是明成祖朱棣第二子朱高煦。朱高煦受封汉王,先就藩乐安州(今山东惠民县),继改藩青州,后因谋反被明宣宗朱瞻基废为庶人,并筑室禁锢。
 
第三个是明朝第八位皇帝宪宗朱见深的第五子朱佑楎[①]。成化二十三年(1487)朱佑楎被册封为衡王,同时建衡王府。弘治十二年(1499),朱佑楎就藩青州。至明朝末年一百三十六年间,共传了六世七王。(图:嘉靖青州府 青州衡王府牌坊)
 
 
图片
 
图片
 
衡王朱祐楎为人尚守古礼,好善乐施,是当朝明孝宗的弟弟,深得新登基的明孝宗爱护。当朱祐楎过寿诞时,明孝宗朱祐樘曾拨专款为衡府增建午朝门石坊,并御赐坊额题字,前坊为“乐善遗风”,后坊为“孝友宽仁”,对其大加颂扬。
 
王室子女十五岁按例选婚。有明一代,宗室的婚姻制度是随着政局的变化而演变的。洪武到宣德期间,宗室选婚一概由朝廷包办,通过宗室的婚嫁联姻文武勋贵,以血缘和裙带关系来达到屏藩帝室的目的。从正统朝(1426—1435)开始,废弃了朝廷包办宗室婚娶的制度,改由各王府奏选。宗室婚娶权力下放后,为了规范各王府的婚姻行为,朝廷颁发了各种禁条,如:凡与王府结亲者,不许授京职官;京官已与王府结亲者,改调外任;王府亲属不得任要职,已任要职者,令其闲住;王府婚姻,须在封地内选择军民之家,不得与封地之外联姻;宗室所婚配对象,不得参与政事。为了有效地防止作弊,还规定:王府选婚必须先会同王府长史、承奉教授等官拣选,再由所在地的按察司核勘明白,具奏朝廷。还要求:长史、承奉教授和具媒证人等,要对核勘承担责任,“甘结重加保勘”[②]。必须“于本境内”拣选的用意很清楚,就是怕公侯朝臣借皇家姻亲的身份抬高身价,难以约束。也怕这些同宗王爷们借联姻扩大势力,危及皇权。由地方“按察司核勘”的用意,就是加强地方政府的监督,进一步防止王府宗亲作假蒙蔽朝廷。“甘结重加保勘”的用意,就是强调连带责任,防止王府宗亲擅自择婚。
 
明朝建立之初,沿用前朝对公主郡主及夫婿的封号,分别称作“驸马”和“郡马”。洪武二十七年(1394),诏令更定公主郡主封号及驸马仪宾品秩,规定:皇姑曰大长公主,皇姊妹曰长公主,皇女曰公主,亲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县主,郡王孙女曰郡君,郡王曾孙女曰县君,郡王玄孙女曰乡君。公主夫称驸马都尉,禄秩比从一品。自郡主夫至乡君夫,都授予宗人府仪宾职事散官。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将皇后家,皇妃家,东宫妃家,王妃家,郡王妃家,驸马家(公主夫家)和仪宾家定作七种国戚之家,仪宾作为亲藩之婿,因为“仪从宗亲之国宾”,所以名仪宾。 从此,“仪宾”也就逐渐成了郡主夫婿的专用称呼。《明史》记载:“驸马都尉地位在伯爵之上。凡是婚配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都称驸马都尉。那些婚配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的,都称仪宾。每年的俸禄各有差等,都不能干预政事。”[③]
 
仪宾虽然不能出仕,但享受很高的官场待遇:官位从二品,年秩八百石;朝服、公服、常服花样与武官相同,钑花金带,胸背绣以狮子图案,持笏象牙;若与同品级官员一起,鱼贯而行时序于同品官员之前,并列行礼时位于同等官员之右位。
 
仪宾虽然有很高的官场待遇,但也必须遵守为其制定的钤束法规:新选仪宾,须送到本处儒学读书习礼,不时考验,年至三十方止;须照将军等例,五日一次到所在州府签到画押。如果不到,州府即时差人查究下落。若果无故推托者,责成亲王量加罚治。如果累次抗违不到,由所在州府参奏朝廷处治。
 
 
 
 
 
 高氏仪宾
 
  明朝洪武元年(1368)改元代益都路为青州府,辖潍州、莒州、胶州3个州和益都、临淄、博兴、寿光、昌乐、临朐、安丘、诸城、蒙阴、沂水、日照、昌邑、高密、即墨、高苑、乐安(广饶)16个县。后将潍州、胶州、高密、昌邑、即墨划归莱州府,仍领1州13县。其中,沂水县辖区含今沂南县绝大部分境域。(图:明嘉靖《青州府志》截图)
 
明朝末年,高氏族人中先后有两人被衡王府招为仪宾。
 
在此之前,神墩高氏四世高礼就被衡王府招为王爷侍从。据神墩《高氏族谱》言称:高礼,号浒,少好武,善擒拿,形貌魁梧,有胆略。壮从军,勇力过人,招为王爷侍从。一次王爷命高礼押金进京,行至仓州,有二农人迅速从锄裤中抽利刃逼近,欲行抢劫。高礼略展手段,将二人制服。又劝二人改恶从善,并赠金促其从良,从此路经仓州太平无事。
 
明末,北西流庄高礼的六世孙高可任被衡王招为仪宾。
 
神墩《高氏族谱》记载
 
(可任)字道远,岁进士,青州衡王府仪宾,配朱氏郡主。晚年专攻医学,成为一代名医。
 
“岁进士”不是进士,是对“岁贡生”的一种雅称。高可任以岁贡生身份被招为仪宾,最终成为一代名医,也旁证了明代藩王姻亲不得出仕为官的规定。
 
仪宾高可任不能出仕为官,但与郡主生的儿子就没有这个限制了。神墩《高氏族谱》记载,高可任的儿子高奇,太学生,官至青州通判。太学是国家最高等学校,是国子监的俗称。太学生就是在太学读书的生员,是最高级的生员。国子监的生员从布政司(相当于省)、府、州、县学生员中选拔,高奇入国子监为太学生固然是自身具有优秀的素质,王府影响力也必定是有作用的。青州为府,是布政司以下的行政单位。行政长官称作知府,知府僚佐有同知和通判,同知为正五品,通判为正六品。
 
大庄高氏的七世高炯被青州衡王府选为仪宾。
 
大庄《高氏族谱》记载:
 
(高炯)字六韬,衡府仪宾,配朱氏郡主。
 
高炯是高大任的第六子。高大任本人虽未出仕,但也是个饱读诗书之人。高炯兄弟七人,大哥、三哥、四哥均未出仕,五哥高燝以贡生改武,授凤阳府护陵守备加都司。高炯本人没有功名,小弟高燻在庠还未中举,有前程而未定位(后来由进士任湖广兴宁县知县,陞郴州知州)。所以,衡王选高炯为仪宾既体面又合法。而高大任攀上这门亲家,虽然对高炯仕途上没有什么实惠,但毕竟是“国戚之家”,社会影响也是可想而知的。
 
高炯是哪一代衡王的仪宾,大庄《高氏族谱》没有明确记载。根据高燻中进士出仕为官的情况,可以分析出个大概时间来。高燻,顺治五年(1648)举人,九年(1652)进士。高燻排行第七,由此推断他六哥高炯的出生时间,大约在明天启末年或崇祯初年。末代衡王朱由棷是崇祯五年(1632)四月袭封衡王的,至清顺治三年(1646)被杀,在位十二年。明朝宗室子女年及十五就选择婚配,选择仪宾,务要年纪大五岁以上、人物长成俊秀者,方许具奏成婚。[④]综合分析,高炯是末代衡王郡主的仪宾无疑。
 
大庄《高氏族谱》记载:原配朱氏郡主无出;继配尹氏无嗣;继配徐氏生子高垙,但高垙无传;继配刘氏又没生子,高炯只得过继了六弟高燻的长子高墀为嗣。民间还传说,朱氏郡主因难产母子俱亡。
 
对郡主亡故后仪宾的限制是逐步从宽的。弘治十六年(1504)规定:
 
仪宾因郡县主君故求回还侍亲者,不准。止许照天顺年例,移亲侍养。
 
郡主亡故后仪宾还必须留在王府鳏住,不准回籍,但可以把父母接到王府侍养。万历十年(1582)议准:
 
仪宾禄米因于郡县主君。丁忧,仍全给。至妻亡之后,截日住支。若仪宾先故、不分有无子嗣、郡县主君等、亦止半给养赡。[⑤]
 
这时,仪宾的父母亡故,仪宾可遵古制回家守孝,守孝其间照给禄米。但郡主亡故后,仪宾的禄米就停止了。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朱氏郡主亡故后,仪宾高炯又能继配尹氏,显然是“妻亡之后,截日住支”禄米了,也就是说已经没有包括仪宾名称的一切待遇了。
 
  沾祸王府
 
高炯之父高大任,既因六子高炯被招为衡王府仪宾而荣耀,也因为沾了皇亲的光而不能出仕为官,只得终生在家“筑燕贻馆,振吾家诗书之泽。”在他精心教授下,清顺治九年(1652)七子高燻中进士,位列第三甲第二百五十名[⑥],授兴宁县知县陞湖广郴州知州,诰授奉直大夫。高大任也因子贵而享受了诰赠郴州知州、奉直大夫的荣衔。奉直大夫是散官名,明代为四十二阶之第二十六阶,从五品。明制,给予存者封号叫“封”,给予殁者封号叫“赠”。由此可知,这时高大任已经过世了,只是为其增加了一个荣誉名称而已。
 
高炯被招为衡王府仪宾,父母兄弟及后人虽没有在仕途上沾光,但也没有因为衡王府的被抄而沾祸。仪宾高可任的后人,可就既沾荣耀又沾祸了。
 
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席卷全国,清兵频频越过长城到内地黄河中下游地区掠夺人畜和财物,大明王朝岌岌可危。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起义军占领北京后,派部将姚应奉率兵占领青州。青州守将李士元杀死姚应奉,找到衡王朱由棷劝他即位称帝,挑旗抗清。但朱由棷不敢冒险,甘愿听天由命。清军入关迁都北京的当年,清廷派户部侍郞兼工部侍郞王鳌永任山东总督,设府青州城,招抚明朝残余势力。朱由棷向王鳌永递了顺表,归顺了满清。清政府为了稳定大局,采取安抚政策,暂时让衡王府保留下来。
 
不久,一支原属大顺政权但与主力失去了联络的军队,在赵应元和投降了大顺政权的明朝官员杨王休的率领下来到青州,以入城拜会为名袭杀了王鳌永,欲劫持衡王朱由棷投南渡。清廷得报青州事变后,立即派兵赶到青州,用计诛杀了赵应元、杨王休,招降了余党。
 
顺治二年(1645),清廷借口衡王子弟参与叛乱,将朱由棷召进京城,软禁起来。第二年,以叛乱罪诛杀了朱由棷,查抄了衡王府。衡王家族四散逃命,来不及逃走的被变卖为奴,富丽堂皇的的衡王府夷为平地。
 
这时,仪宾高可任的儿子高奇官居青州通判。高奇虽不是朱氏衡王子孙,也已被招抚归顺了清廷,但毕竟是朱氏衡王的血亲,为了避免遭受株连举家外逃。高奇与长子高炼、次子高尚隐居到家乡西部山区的村落里(今孙祖镇境内),后来移居王坡鼻山之西的小南峪村。康熙朝中期,高奇后人析出自成村落,后世称作“高家围子村”(今属孙祖镇)。高奇三子高隆、四子高沪则隐居到了本县兴隆店村姑母家中(今苏村镇兴隆店村)。
 
高奇逃亡时在顺治三年(1646)前后,从他已是青州通判而且有四个儿子的背景,可以推断出逃亡时的年龄在四十岁左右。那么,他父亲高可任的年龄可认定为六十岁左右,即出生在1586年前后。若高可任二十岁选为仪宾,则时间即在1606年前后。这时间正是第六代衡王朱常(1569—1627)在位期间,也就是说高可任是第六代衡王郡主的仪宾。
 
  逸闻趣事
 
仪宾高炯没有沾祸于王府,但也流传下了几则逸闻趣事。
 
吃出来的驸马
 
山东境内广泛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吃出来的驸马。潍坊市昌乐县朱翰村的高姓仪宾、青州市井塘村的吴姓仪宾、寿光县北关张氏仪宾和大庄高家仪宾,都有一个相似的传说:
 
青州衡王府的王爷最疼爱的小郡主,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王爷按照朝廷规定,在青州境内物色仪宾人选。到了选定的良辰吉日,各级保举或毛遂自荐的青年云集衡王府,等待王爷过目筛选,也等待着目睹小郡主的风采。一个出身比较贫寒的农家青年,虽然天生脸色黝黑,但身体结实,颇具男子汉的气质。在同龄人的鼓励下,他也去王府参加竞选活动。他心想,如果被选中那就改变了一生命运,如果选不上不仅没有什么损失,还能一睹郡主的芳容,又能赚顿好饭吃。因为没有思想压力,也就既不紧张,又不急躁,大大方方,优哉游哉。而那些志在必得的白面郎君,不是走坐不安,就是佯装镇静。中午吃饭时,那些白面郎君,多是斯斯文文,吃饭如同做戏。农家小伙子无拘无束,旁若无人,不管粗细,狼吞虎咽,与旁边那些轻酌慢饮的白面郎君相比,更显出一股子阳刚之气。王爷的小女儿,因为姐姐嫁了个弱不禁风的白面书生,老早就守了寡,她接受姐姐的教训,下决心找一个身强力壮能吃能干的小伙子做终生伴侣。结果,农家小伙子歪打正着,被小郡主选为夫婿,成为王府驸马。
 
这类故事不仅山东流传,河南省林州市也流传着一个“吃驸马”的故事,而且还被改编成了戏曲《望京楼》广泛传唱。这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传说的成分很大,但也佐证了明朝关于王府婚配必须选取封内军民之家子弟的规定。
 
先行国法后行家法
 
高炯与郡主完婚后,王爷批准郡主随同仪宾一起到婆家省亲。据李东阳等纂《大明会典》记载,永乐三年定郡主仪仗:
 
红杖一对     清道旗一对
 
斑剑一对     吾杖一对
 
立□一对     骨朵一对
 
响节一对     青方伞一把
 
红圆伞一把    青圆扇二把
 
红圆扇二把    间抹金银交椅一把
 
间抹金银脚踏一箇 间抹金银水盆一箇
 
间抹金银水罐一箇 拂子二把
 
翟轿一乘     行障二叶
 
坐障一叶
 
高家是沂河两岸有名的大户,见过不少世面,但迎接皇家仪仗还是第一回。这一下子既乐坏了高家族人,又忙坏了高家族人,也折腾坏了高家族人。按照规矩,在家里也必须先行国法后行家法,即每天早晨先按国法全家人拜郡主和仪宾,然后儿子和儿媳再拜公婆,就像《红楼梦》描述的元妃省亲一样。几天下来,全家人被折腾得疲惫不堪。仪宾心疼父母,只得忍耐着熬到回府的那一天。
 
这就留下了在沂南境内广为流传的“先行国法,后行家法”的故事。
 
小玩笑大风波
 
在衡王仪宾府,高炯时时牢记父母嘱咐,既言行得体大方,又小心翼翼,处处讨得君主欢心。夫妻和睦恩爱,虽然无所事事,但也快乐开心。据传说,仪宾曾因为一个小玩笑,闹出了一场不小的风波。
 
郡主黑眼球上有个白点,老百姓叫“萝卜花”,仪宾心知肚明,大婚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从来不提及此事,也没流露出半句微言。但做夫妻时间长了,也就大胆了。一天夜里,仪宾开玩笑说:“你娘家真是富有,连你的眼里都镶上了宝石。”这句话正戳到了郡主的忌讳之处,大闹一通后还不解气,又跑回娘家找王妃告状,说仪宾有意侮辱她。王妃一听大怒,定要王爷追究不敬之罪。王爷左右犯难,向王府长史寻计。长史委婉地献计说:“请王爷问明,仪宾是在床上说的,还是在床下说的?”王爷恍然明悟了:“床下是君臣,床上是夫妻啊!”于是劝说郡主回了仪宾府。
 
从此,仪宾接受了教训,郡主也放下了架子,小两口恩恩爱爱,相敬如宾。
 
泉上庄里驸马府
 
仪宾高炯的大哥高熛生有四子,可谓人丁兴旺。据高氏族人传说,高熛三子高名寔喜好堪舆学,遍勘沂地山水,寻找风水宝地。经过多年寻找和比较,最终选中了泉上庄(今铜井镇竹泉村)这个地方,带着老父落籍新地。
 
泉上庄背依元宝山,左靠石龙岭,右临香山河,泉水喷涌,翠竹遍地,高名寔与老父临泉而居,与竹为友,以泉为邻,日子过得十分快活。
 
远在青州衡王府的仪宾高炯,平无大事可做,又时时思念父母,还怕回家折腾父母,常常闷闷不乐。公主看出了丈夫的心事,便出点子说:“听说你三哥在泉上庄居住,那里山环水抱,风光秀丽,何不奏请王爷到那里游乐逍遥一番?”王爷心疼小女儿,欣然应允。小两口在泉上庄留恋忘返,乐不思归。后来又奏请王爷在这里建了别墅,春季踏青,夏季避暑,秋季赏月,冬季玩雪,一年四季,时常来泉山庄居住。
 
老百姓分不清皇姑、公主和郡主,也分不清驸马、郡马和仪宾,村上祖祖辈辈都称作皇姑和驸马,档次不怎么高的乡间别墅也成了驸马府。
 
历史近于事实,故事长于想象。故事既符合时代的大背景,又蕴含着普通人的意愿及感情,所以普通老百姓宁愿相信故事而不去求证历史。这,就是传说故事的美丽和魅力所在。
 
[①] 按:《明史》载:“衡恭王祐楎,宪宗第七子。”明嘉靖《青州府志》卷十二《藩贤衡恭王传》载《册衡王制》曰:“第五子佑楎。”又载《衡恭王圹志》曰:“王讳佑楎,宪宗纯皇帝第五子。”本文从《青州府志》。
 
[②] 《大明会典》卷五十七《王国礼·婚姻》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③] 译文。原文见《明史·志·卷五十二职官五》
 
[④] 《大明会典》卷五十七《王国礼·婚姻》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⑤] 《大明会典》卷五十七《王国礼·婚姻》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⑥] 《引得特刊》第十九号《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 哈弗燕京学社,1941年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族谱是我们从哪里来的数据库 7
下一篇:子柔李刚:从秦简牍感悟中国书法之浩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