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兜底动态 > 正文

杨静:禅联禅书禅意人生23 断崖悬古篆 深谷响空琴

2025-08-17 09:04:29   

 
释文:断崖悬古篆 深谷响空琴乙巳杨静
释印:杨静之印 武陵樵夫 润祥鉴赏
规格:140 × 70 cm(8.82平尺) 
润格:绘画6000元人民币/平尺 
书法2000元人民币/平尺
 
 
高润祥评述:禅意为魂 书体成韵
 
“断崖悬古篆,深谷响空琴”,杨静先生此联短短十字,既有汉字对仗的精巧,又含禅意流动的空灵,再辅以其独有的禅意书体,堪称诗、书、禅交融的佳作。
从对仗与平仄来看,此联工整合规,尽显汉语韵律之美。“断崖” 对 “深谷”,皆为自然意象,前者以 “断” 显险峻,后者以 “深” 表幽邃,空间感与画面感相互呼应;“悬” 对 “响”,一为静态的挂落,一为动态的传声,动词的选择精准勾勒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古篆” 对 “空琴”,前者是凝固的文字符号,后者是虚灵的声音载体,虚实相济间形成奇妙的平衡。平仄方面,“断崖悬古篆”(仄平平仄仄)与 “深谷响空琴”(平仄仄平平),符合五言对联 “仄起平收” 的常见格律,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可见作者对传统联律的深刻把握。
若说对仗平仄是联作的 “骨”,那禅意便是其 “魂”,而杨静先生的禅意书体则是串联骨魂的 “韵”。“断崖悬古篆”,“古篆” 本是上古文字,自带岁月沉淀的沧桑,却被 “悬” 于 “断崖”—— 这处远离尘嚣的险峻之地,让凝固的文字有了 “悬空” 的虚灵感,仿佛不是人力所刻,而是自然将千年故事挂在了山壁上,无刻意,无雕琢,恰如禅语中 “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的通透。“深谷响空琴” 更妙,“空琴” 非实有琴弦之琴,而是深谷中风吹林叶、泉击石涧的自然之声,这声音无人弹奏却处处是 “弹”,无人聆听却处处是 “听”,正应了禅家 “万物皆有禅机” 的理念。而杨静先生的禅意书体,想必不追求笔画的刚猛或纤巧,而是以舒缓自然的线条、虚实相生的墨色,将 “悬” 的轻与 “响” 的空具象化 —— 或许 “古篆” 二字墨色稍浓,却略带残缺似的飞白,像崖上文字被风雨磨出的斑驳;“空琴” 二字笔锋轻缓,墨色淡润,如深谷回声渐远渐轻,让观者在看字时,仿佛已站在断崖边,听见了深谷的 “琴音”。
 
细品此联,其禅意之妙早已超越景物描写,延伸至对人生的哲学思考。“断崖悬古篆” 告诉我们:人生的 “答案” 或 “过往” 不必执着于握在手中,有时将其 “悬” 于高处,与自然相融,反而能跳出执念,看清本质 —— 就像那些被我们反复纠结的往事,若能放在岁月的 “断崖” 上回望,或许只剩释然。“深谷响空琴” 则提醒我们:真正的 “声音” 不在喧嚣的人声里,而在内心的 “空” 中 —— 当我们放下杂念,让心如深谷般宁静,自然能听见万物本真的回响,这便是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的人生智慧:不执着于 “有”,才能感受 “无” 中的丰盈。
 
这样一幅联作,挂在山间禅房或书房雅室最为相宜。若在禅房,它与晨钟暮鼓、青烟古佛相映,能让修行者在凝视中悟得 “自然即禅”;若在书房,它可为案头添一份幽趣,让读书人在笔墨间暂忘俗务,从 “古篆” 的沉静与 “空琴” 的虚灵中,寻得内心的安宁。
 
杨静先生此联,以格律为基,以禅意为魂,以书体为韵,让观者在十字之间,见山见谷,见字见声,更见自己 —— 这便是禅意之妙,也是传统文人 “以物寄情,以情悟理” 的智慧传承。
 
 
 
杨静艺术简介
杨静,湖南汉寿人;1963年4月出生。兜底儿网签约书画艺术家,国家开放大学书画艺术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北京艺术传媒学院客座教授、学科带头人,张家界书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绘画、篆刻兼功。居张家界风景区写生创作二十余年,创造了表现张家界山水画卷的独特技法。书法从二王入手,青年时代苦临诸家碑帖,酷爱弘一法师,曾在自己创作的60幅六尺竖幅山水画上题写了60段弘一法师经典慧语,被知名收藏家收藏。其书法被多位艺术评论家称赞为“具有个性的禅意书体”。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张家界创作中心副主任,中韩日国际书画交流双年展中方代表,《首届旅游杯全国书法篆刻大赛》组委会执行主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子柔李刚:画大唐 说大唐系列 23 一个盛世对绿水青山的敬畏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