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省市依据上述课题推进的美术类科研项目有不少已完成,一些学者的著述较有个性特色,综合性的较大规模的项目日渐增多,美术出版物从数量到种类都在增加。应当肯定,这一时期不乏具备学术价值,符合学界和社会需求的有社会价值的成果。同时应看到,出版物数量的急剧增加也伴随着质的缩水,相当数量的出版物与职称评审和个人宣传有关,并不具备充分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一些成果只能在小圈子里“内循环”,不能转换为公共文化资源。
更应关注的问题,是目前有“泡沫式繁荣”的假象。不少出版机构只注重市场热点和利润指标,买卖书号、重复出版的情况很普遍。画册泛滥成灾,正像有钱就能办展览一样,谁有钱谁就可以出版画册,大大浪费了纸张和公共资源。一些理论家变成了策划人和快速造书的高手,只按照画廊或投资人的利益目标去运作。出版完全商业化,导致图书品质直线下降。这种种弊端,都成为美术学健康发展的障碍。
理论与创作面对的四大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趋向丰富多样,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当代中国美术的现状是活跃的,宽松的艺术创作氛围和雄厚的社会物质条件为美术的繁荣提供了依托,使美术家的创造性得到了发挥,由此促成了当代美术创作繁荣的喜人景观。
但从和谐文化建设的角度看,中国当代美术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量大于质的繁荣。当代美术虽处于繁荣上升阶段,从整体上看,美术的繁荣是量大于质,甚至有泡沫化成分。以数量而言,中国当代美术家居于世界前列,但没有出现世界性影响的美术大家,这与中国的大国地位是不相称的。再者,近二三十年来中国美术界还缺乏大影响的力作。近年,中国美术界有多项大规模展事,也评选出了若干重要奖项,但至今尚未出现达到人们期望值的、使人眼睛一亮的精品力作。更令人忧虑的是,与国家利益和时代主旋律关系密切的主题性创作,无论质量还是数量均明显呈下滑趋势,这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的文化需求不协调。
人文精神缺失。从新近的大型展览看,当今人物画常采用非主题、无情节、超时空的处理方式,人物与环境、人物与人物只是一种组合与并置关系。显然,当今人物画有着淡化主题内容,突出审美愉悦的趋向,技法语言上的长处似乎更引人注目。展览中出现的山水和花鸟画两个品类的作品,以偏向工细的画法居多,写意的充其量也是小写意。这一点,与近些年中国画书写性被弱化,写意画法走下坡路的情况如出一辙。花鸟画以工整画法占优势,让人喜忧参半。一方面,这体现出近20年来工笔画法的长足进展。另一方面也表明写意画法后继乏人的窘困仍在加剧。当下的中国画坛,人物画不如山水、花鸟兴盛,直面现实的作品少见。制作性技法风行,书写性笔墨弱化。这些,都已是画坛普遍现象。
近些年来,每见有心人呼唤力作,但能称得上撼人心魄、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力作至今不多。
另一方面,从世界艺术现状看,中国当代美术的观念、手法、材质、技术和传播方式仍显得单一,对多媒体艺术、影像艺术、材料艺术、装置艺术等新科技手段的运用仍不足。
消费主义是当今主流。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美术界过分注意了前卫艺术或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却大大忽略了商业社会的运作逻辑已全方位解构并取代了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有一点应明确,现实主义只是一抹炫目的亮色,并不是现时中国画坛的主流。
消费主义时代对艺术所产生的正负效应越来越突出。市场机制不完善,部分画家对金钱过分崇拜,唯市场利益为创作动力,一些有能力的画家水平明显下滑。一些研讨会和美术批评成了商业运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伪风泛滥,炒作和欺诈时有发生。美术展览五花八门,真正具有文化性的少,成为非常普通的商业化展示行为。名人剪彩、题字以及铺天盖地的花篮,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展览成了社交场所,展示艺术和欣赏艺术已退居次要位置。展览的商业化,也出现了赝品问题以及相关纷争。
批评的商业化转向。艺术批评与艺术之间应该保持怎样的关系,面对市场的强力主导,批评如何应对,如何保持批评本身的独立性,是人们关心的话题。本来,美术批评一应体现出监督功能,二应用前瞻性思维对创作进行引导。市场运作方式已进入当今批评领域。一些所谓批评,更多成了作品的简单图解,成为对美术家、美术品溢美捧场的广告性文字。一些批评家或转业为画廊的策划人,或只受人情关系和利益的驱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已鲜有人提及。
与批评关系最密切的是刊物。中国目前的美术刊物大致有四大类,除专业机构刊物、学院学报、挂靠或承包性刊物外,一大批挂靠或以书号代刊的不定期商业杂志,构成了当今混乱复杂的景观。而发论文先交版面费,发作品要收若干原作,是近十几年我国美术刊物由暗至明的反常现象。近阶段,不断有论者撰文抨击这种现象,指出这些做法挫伤了学者的科研积极性,引起低水平重复,也加剧了学术腐败。而刊物本身在这样的运作方式之下,也会出现新的功利主义、学术庸俗化等消极倾向。
美术理论滞后和失衡现象,有错综复杂的原因,仅靠一两个机构和个人的力量已无法扭转这一状况。目前,急需主管部门聚合多方面力量,制定出有效措施,从管理、引导入手,组织起以中青年专家为主体的理论团队,形成主流声音,方有可能推动其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