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中国经营报
2004年,由于和开发商的三年租约到期。加上时年房价飞涨。开发商不愿再和刘钢续约,转手将大楼卖掉,用于安置拆迁居民。刘钢只好退出。楼中画家作鸟兽散,有的甚至只好离开上海。
刘钢重回陆家嘴(原先金茂所在地区)还卖他的画,一方面靠帮酒店等设计空间、为收藏绘画的单位和个人提供咨询,以维持公司的生存,一方面仍然期望着有一天画家村还能重建。此后不久,绿地集团曾上门商议在青浦白鹤镇重建,并签订了共同打造一个永久性的绿地——上海画家村国际艺术城合作合同,但后来碍于政府对农用土地的一些限制未能成形。刘钢又策划过用客车改装成流动画廊,但最后也没能通过政府批准。
此间,北京宋庄、圆明园画家村,天津盘龙谷画家村的故事先后见诸报端。在细读别人的遭遇后,刘钢更是感慨画家村需要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他同时总结出,那些自发形成的画家村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缺乏合理的组织和经营。
“不要说宋庄那个官司,画家缺少房屋产权法律的专业知识。就说大家比较熟悉的莫干山路画廊街,或者太康路艺术街。如果仅仅只存在房东和房客的关系,那么时间长了,那些容易找到市场的‘行画’画家,或者想沾点人气的咖啡馆餐馆,势必比真正的艺术家更交得起房租,最后逼得这些艺术家要么画‘行画’,要么搬迁。”
刘钢想做的,就是为这些真正的艺术家提供一个艺术创作和交流、展示空间,汲引一些有文化理想和艺术追求的艺术家,建一个有较高水准的画家村。
这种想法在圈中实际上已有声势。曾在刘钢的3号楼里担任过其公司艺术总监的陈孝信,就在《美术文献》中回忆画家村这段经历时说,只有明确画家村的定位,才能吸引更多的艺术家、批评家和艺术投资人。但是当时的画家村还没有多少像样的作品。他曾对整幢楼内的画家调查摸底,却遭到一些画家的抵制甚至污蔑。
如今,刘钢认为实践这些想法的时机到了。
新画家村挂牌在即
就在9月末,上海金罗店开发有限公司和刘钢签下了一纸5年合约,将宝山区罗店北欧新镇约2万平方米的地块交给刘钢的公司运作,“北欧新镇上海画家村”很快就要挂牌。
照片上的北欧新镇一幢幢欧式小楼高低错落,不宽的青石板路上还设了长椅,颇有异域风情。附近另外2万多平方米开发咖啡馆餐馆等设施,和画家村分隔开来。开发商也意图借助画家村的艺术特色,提高区域文化品位。凭借画家村的价值和潜力,刘钢以较低的租金谈下了这些场地,出租给画家,自己并不想从租金中赚钱。
按照刘钢的设想,他将设定一个艺术家准入门槛,一般要有专业美术院校背景,有比较出色的画作的艺术家才能进入。“也不排除没有学院背景,但才华出众的艺术家。关键还是看作品。”
正接受采访时,几名老外和刘钢打招呼。原来他们来自意大利一家艺术机构,想在北欧新镇画家村租下一个三层的小楼,除了展示作品,还供国外来沪的画家暂居和创作,以及举办中外艺术交流的沙龙。
刘钢说,北欧新镇这次不仅仅招画家,还要招国内外的艺术馆、博物馆、拍卖行、艺术机构等入驻。目前,已经有30多个租户要和刘钢签约。
宝山区的副区长也已经约定要和刘钢面谈,共同商议如何打造好这张宝山区的文化名片。刘钢已经准备了一份详细的策划书,勾勒画家村的未来。
“2万平方米还不够大,”刘钢说,“如果经营得好,希望再向周围扩展出去。”对于5年后的续约,刘钢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