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智在短短的25天内,创作出了高2米,长120米的抗震救灾巨幅长卷,令人震奋!这是常人无法达到的。清智在地震后迅速赶赴现场,冒着余震、不顾山石塌方翻山越岭,搬运救灾物资和搭建防震棚。他既是抗震救灾的亲历者,又是志愿者,深刻地体验感受了这一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场面。回京后,他废寝忘食,一气呵成,画出了由上千个人物组成的百米长卷。当这一气势磅礴、巍巍壮观的画卷在京展出时,在全国立刻引起轰动。
这次地震之突然,破坏之严重,是历史上少见的。当成千上万的艺术家还在悲痛中沉思,并想以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并纪念这一人类悲剧时,张清智已经完成了《2008·中国汶川》这一百米画卷。这不仅需要踏实的基本功和高超的艺术手段,更需要艺术家对国家、对民族的极大责任和巨大热情。在酝酿和创作,乃至作品完成之后,这里没有功利可言,完全是出于一个艺术家的良知和天性,他表示要将这一作品捐献给国家地震博物馆,以永久纪念人类面对灾难所表现出的巨大民族凝聚力和由此激发出的大爱精神。
清智的举动,绝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有其深刻的人生感悟和丰富的生活阅历。
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军艺执教,清智当时是空军某杂志社的美编,虽没有在校学习,却是我画室里的常客。他虚心求教,学而不厌。其绘画技艺提高很快,作品频频入选全国展览并获奖。闲谈中,我了解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他从小生长在沂蒙山区。入伍后,倾注满腔热情积极向上。他无论在部队从排长到营长,还是在机关从记者到编辑,是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成长起来的部队基层干部,曾多次立功受奖。他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与责任,我想是与他的这种经历及在部队所受的教育打下的坚实基础分不开的。
1990年,他转业到中国侨联后,仍笔耕不辍,创作热情不减,多次举办侨界书画大展,受到海内外华侨华人的赞誉。
艺术创作间隙,清智在对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哲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新思想》、《新理论》等书,他对东西方文化的溶合,有其独到的见解。尤其是对传统文化儒释道的三个一,有了全新的解析。文艺报以整版的篇幅,对他的哲学观点进行了报道。他曾对胡主席的求真务实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从文化的深层次视角进行了探讨。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主张。他认为,世界公认的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文学艺术要体现出大国的文化风范。美术也是一样,不可以修修补补,必须要把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写实与抽象等等的艺术手段全部调动起来,去塑造民族的辉煌成就,或全方位、多视角、大纵深地表现重大历史事件,从而为实现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做出相应的反映和较大的贡献。这幅作品就是他艺术理论的具体实践。
孔子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清智为人诚实,同时也不乏睿智,他自然知道什么时候自己该怎样去做。所以,无论在部队立功受奖,还是在地方为老区济困助学等,都是必然的。通过多年的理论探索,他明白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明白了中国文化在民族崛起中的地位。无论是在歌舞升平时刻,还是在民族危难关头,他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他在这次抗震救灾中的表现和他画出的《2008·中国汶川》及在此之前画出的《吐鲁蕃的葡萄熟了》、《惠安风情》等多幅百米长卷,既属自然,亦属必然。
张清智的这幅作品,应邀参加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举办的抗震救灾主题展览。这是我们美术界的光荣,对此仅表祝贺。
张清智:现任中国华侨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兜底儿网保真增值画家,兼任多所大学、研究院所的教授、导师。1954年8月张清智生于山东省苍山县,少年家境贫寒,曾在沂蒙山区讨饭多年。1974年入伍,曾从事过多项工作。在基层,从侦察班长到营长;在机关,从参谋干事到编辑记者。先后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信阳陆军学院、空军学院。1990年转业中国侨联。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展并获奖。出版有《张清智山水画集》、《张清智花鸟画集》、《张清智人物画集》、《艺术量化论》。其艺术理论、艺术评论、散文、杂文、政论文等在全国多家报刊发表。多次为山东、四川、甘肃等革命老区捐款济困助学。1983年以来,在北京组织了数次个展和联展,作品多次在全国全军美展中获奖。一些作品被毛主席纪念堂、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书画艺术博物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