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中外记者并答记者问。其中台湾《联合报》记者对总理提问,问及总理去台湾走走的问题时,总理引用分居两岸的黄公望作品《富春山居图》团圆表达去台湾的愿望。下文为引自新华网发布的记者招待会现场记录:
[台湾《联合报》记者]总理你好。想请教您有关商签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问题,您两会之前和网民交流的时候提到说在商签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时候,考虑到两岸经济规模的差异,还有台湾中小企业以及农民的利益,大陆这边可以让利,那能不能请您向我们透露一下大陆让利的实质内涵是什么?您认为今年6月两岸可以签署ECFA吗?去年您在这里有一段温馨的谈话,您说想到台湾去看一看,如果两岸签了ECFA后对您到台湾走走看看会不会创造更好的条件?
[温家宝]我知道商签协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正因为我们是兄弟,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问题总会可以解决的。我去台湾的愿望依旧是那么强烈,因为我认为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凝聚力,不要因为50年的政治而丢掉5000年的文化。
我讲一个故事你可以告诉台湾同胞。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湾故宫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今年是《富春山居图》问世660周年,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画家何水法以政协提案的形式提出两岸《富春山居图》“合璧展示”,为了弥补艺术史的一个缺憾。在今年的政协会议上,何水法曾与记者谈到《富春山居图》:“浙江有一方好山水,也成就了无数山水画大师,名品甚多,其中堪当‘神品’的当数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然而,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富春山居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今年,我以提案的形式倡议,成立相关机构,向浙江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商借《富春山居图》真迹,于2010年,在作品诞生地富阳进行合璧展出。”(新华社)
记者了解到,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著名花鸟画家何水法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两岸所藏的《富春山居图》能在今年,也就是此画创作完成660年之后,由第三方机构向两方商借,在作品诞生地浙江富阳展出。
这个提案,得到了冯骥才、梅葆玖、冯远等文化界名人的签名附议。
《富春山居图》分隔两岸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从1347起耗时三年创作的,清顺治年间辗转到宜兴收藏家吴洪裕之手,因临死也不舍得离开它,竟命家人将这卷画焚烧殉葬,当被他侄子从火中抢出时,这张画已经被烧成两段。画的后半卷《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辗转到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前半卷《富春山居图·剩山卷》则一直在民间流传。1956年,《剩山卷》来到浙江博物馆,而分隔两岸的两卷从未能合璧展出过。
浙博十年前就尝试“双卷合璧”
其实早在十年前,浙江博物馆就在为争取“双卷合璧”做努力。
“前任馆长为此和台北方面接触过,希望《富春山居图》两卷合展。”浙江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陈浩说,他开始主持浙博的日常事务后,“2004年、2005年,由凤凰卫视的刘长乐牵线,我们给当时的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石守谦写信,商讨合展的事情,结果没有回音。”
陈浩说,浙博的馆藏文物到台湾展览其实没有太大问题,之所以《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始终不能来大陆展出,是因为台湾方面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障碍,比如一些限展规定等,。“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希望不但这件文物能在台湾合璧展出,也希望和要求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能拿到浙江来展出。”
《剩山卷》现正在浙博展示
浙博馆藏的《剩山卷》宽31.8厘米,长51.4厘米,因为不断易手,名人藏家们的提跋和文字也被裱到了画里,目前浙博馆藏的这件镇馆之宝总长已经超过8米。浙博对此物异常珍惜,馆藏至今仅仅公开展出过四次。目前,《山水之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与馆藏明清山水画》仍然在浙博武林馆区三层展出,并且展出的是《剩山卷》全卷真迹,以前因为场地限制,未被观众看过的吴湖帆收藏经过等文字也被展示出来,感兴趣的市民可以抓紧时间去欣赏。
两岸画家将共绘新“山居图”
“我们市政府的工作人员都收到了温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谈到《富春山居图》的相关短信,说实话挺激动。”富阳市宣传工作人员潘晓燕说。
“如果《富春山居图》真的能在富阳合璧展出,对于两岸间通过文化加强联系必将取得推进作用。”富阳市台办主任贾一惟说。
本月20日,以《富春山居图》整幅画卷为蓝本的《富春山居图》邮票将在富阳首发。“首发仪式上,我们还邀请了两岸知名画家,一起共创一幅新《富春山居图》。”贾一惟透露。
邮票未发先火
《富春山居图》邮票包括6枚,除1枚内容表现藏于浙江博物馆的“剩山卷”外,在台北的另半幅画卷内容,也将在邮票中进行展示。
根据富阳邮政局反馈的信息,《富春山居图》尚未发行已经大热,一些收藏者已经开始竞购套票。据介绍,邮票的票面价值是9.3元,现在销售的邮票价格从几元到数百元不等。其中最贵的一组是邮册,同时附丝帛缩小版的《富春山居图》长卷,长约2.8米。(《青年时报》)
两岸正洽谈名画《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画家何水法就提交提案,力促《富春山居图》团圆。政协委员建议成立相关机构,向浙江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商借《富春山居图》真迹,于2010年在作品诞生地富阳进行合璧展出。
“最近两年,我们也一直在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方面进行洽谈。毕竟,能让《富春山居图》两段合璧展出是海峡两岸的共同愿望。”浙江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陈浩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浙博从没放弃过努力,目前双方还在磨合中。
陈浩说,在洽谈中,台北故宫博物院方面希望《剩山图》能去台湾展出;浙博期待真迹能来大陆,无论是放在杭州还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当然,只要各方面条件具备和成熟,我们可以过去,同样,作为文化交流,也希望对方也能把另一段(《富春山居图》)带来。”
浙江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浙博武林馆区建成之前,《剩山图》只露过两次面:一次是2004年,还有一次就是去年本报和浙博携手推出的“镇馆之宝”的评选活动。目前,《剩山图》陈列于浙博武林馆区三楼《山水之间》展厅的24小时恒温恒湿展柜里。出于保护的目的,过段时间博物馆会把《剩山图》收起来库存,“展出和保护相结合,这也是为了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件宝贝。”(《新京报》)
《富春山居图》的传世之路
《富春山居图》有两幅,一幅至正七年开始起稿,经过三四年之后才题款,历经十年完成,是绘赠“无用师”(据考证为郑无用道士)的。另一幅被认为是“伪迹”,称为“子明卷”。图上款识:“子明隐君将归钱唐,需画山居景,此赠别。大痴道人公望。至元戊寅(一三三八)秋。”从这段题款可以知道此画是为“子明隐君”画的,公望年70岁。上幅“无用师卷”公望年82岁。从这两幅题款看,相差12年。
《富春山居图》的“子明卷”曾被清乾隆所得,并被认定是“黄公望真迹”,爱不释手。每观赏一次就题诗一首,先后题了48年、50多处,而且仍然意犹示尽,最后在前隔水题有“以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矣”的识款。此“子明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被认为是“真迹”的“无用师卷”,自郑无用道士收藏后,经过一百余年,到了明朝在苏州重现,最初由大画家沈周收藏,大约在成化年间被董其昌在北京购到,并珍藏于书禅堂。董其昌在万历年间将此画卖给了吴正志;吴正志又将此画传给他三子吴洪裕。(《信息时报》)
吴洪裕是当时著名的文人雅士。他一生到死最喜两件宝,一件是《智永千字文真迹》,另一件则是《富春山居图》,于是,在他临终时,他叮嘱他儿子把这幅画烧了,“炎殉”,使他在九泉之下仍可持有此画。在烧完永智的真迹“千字文”后,他的侄儿吴子文不忍名画被毁,急从火中抢救出来,可惜画的前段已被烧坏数处(卷首部分经过修补后,题为《剩山图》,也保留下来)。
大约在1730年间,画卷的主要部分流落到了中国绘画重要的收藏家安岐手上。他先是收藏了仿本,才又收藏了真品。当时安岐一心想找到《富春山居图》,所以一收到仿本,就马上在空白处品评题字,一共题了55处,整幅画变得面目全非,而真品却由此逃过一劫。从此,这幅长卷分为两段,后段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前一段在抗日战争时期由现代名画家吴湖帆先生收藏,后由浙江博物馆收购珍藏。(《信息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