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新消息,本文作者有意转让部分作品,请有意者与作者13505319766或本站联系)
我从小爱好书画,对于书画收藏,有一定的理论背景,近十年文化氛围较浓的工作环境中对收藏投资颇有心得。书画投资的特殊性在于书画既可作为一种物资财富积累,也可作为艺术来欣赏。书画的价值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天增岁月画增值,永不过时。
我也抱着捡漏的心态,知道这是收藏中最不可取的事情,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见多方可识广,古人有云:“观千剑而识器。”收藏尤如做学问,一定要严谨、认真。要善于发现,在发现后更要认真研究,谦虚求教,同时也要冷静,戒骄、戒躁、戒贪。
五月初,和朋友等人午饭后,到了朋友的收藏室,这位收藏者藏有不少藏品,他对收藏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和方法,细心翻同时大谈画的风格和收藏时的故事,对其收藏的作品有在完全没听说过,也偶有个耳熟的或知道的。在众多藏品中,有一人的作品让我由衷的喜欢,他笔下的历史名人高士、仕女佳丽,高人韵士、贤达智者、簪花仕女,或引箫抚琴,或品茗论禅,或倚松沉吟,或山居修读,或醉眠香径……一派消遥境界,显现着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不羁与旷达。这些作品并非是“赋诗必此诗”的简单铺陈,在一般审美意味的背后实际蕴涵着作者对艺术本体的思考、对于笔墨精神的追求。他笔下的仕女高人不过是其施展淋漓笔墨的载体而已。对笔墨有着独到的见解,尤其在运水敷彩上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色墨的交融、色相的互补、色调的和谐,都体现其对色彩的敏感及精深的造诣。对人物头、手等主要部位的结构、体积有深入、精到的刻划。对人物性格、精神气质、内心世界有恰如其分的表现与传达。作品不显得空洞,艺术风格鲜明。越看越爱看,百看不厌,过后脑子里还有深深的印象。当即从众多画卷中挑出几幅来,细细观看,落款白半农。白半农?经多发求证,原来白老已仙逝,一生致力于翰墨丹青,淡泊名利,从不张扬。他强调中国画的关键是要研究笔墨与构成的关系,作为画家,一辈子都要孜孜追求。1999年,白老在巴黎举办了一次只有26件作品的画展,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艺术大师赵无极评介说:这就是中国的哲学!这就是中国的绘画!深得著名书画鉴赏家高润祥先生的青睐。看来可能真的要捡到漏了,只是这作品是否是真迹呢?2010年5月,经多方努力终于找到了高润祥先生的联系方式,并专程赶到了北京。高先生竟然很愉快的面见了我这个“不速之客”。经过高先生鉴定,我所收藏的作品,从绘画上判定确为白老所画。至此,石头落地,原来我真的是淘到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