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全国首家内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落户武汉,记者在揭牌仪式上获悉,1989年至今,国家文物局共举办5期水下考古培训班,目前取得资格证书的专业水下考古队员总人数约90余人,其中湖北仅有两人,一人来自荆州,另一位则是武汉市考古所的考古队员王浩。
空降兵当水下考古队员
1981年出生的王浩,浓眉大眼,身高1.78米,皮肤很黑,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对于能成为武汉唯一,王浩笑称“很巧”。
2004年,市考古所接到上级部门通知,称在全国招收第三期水下考古培训班学员,报名条件是35岁以下、从事田野考古工作3年、身体素质好等。感觉条件并不苛刻,加上对水下考古工作的好奇,王浩填表应征。当年4月,王浩接到国家文物局录取通知,到达广东阳江市海宁岛水下考古培训基地报到时,他才意识到自己无疑是幸运儿,因为基地里水下考古培训班的报名表厚厚一摞,但最终入选的只有20余人,而来自武汉的只有他一个。
王浩2001年进入市考古所工作前,曾在孝感某部队服役3年,是一名优秀的空降兵。
培训结束后,王浩回到武汉市考古所工作,2007年3月至5月,他被选调参加了我国首次外海大规模水下考古西沙群岛华光礁1号水下考古工作。他向记者这样描述:那次考古工作历时55天,每天基本上都在水下工作5个小时,远离大陆,没有通讯,刚出海时还要克服2.3米高的海浪带来的强烈晕船……
尽管难度和危险度比陆地大,但在王浩眼里,水下寻宝更有魅力。他说,当时在西沙群岛里每天都能见到美丽漂亮的鱼类、珊瑚,每天在海里工作心情十分愉快,特别是有一天,他用抽沙机正在抽沙时,突然发现在他眼前的木船上,整齐地显露出几百件宋代远古时代瓷器,“当时看到那么多宝贝,真是兴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