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坤,一位钻研海派旗袍的新锐派服装设计师,非常专注地致力于创立一种真正代表现代中国的独特风格。近日,他出现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娓娓道来自己对旗袍的那份痴迷。也正因为这份痴迷,让陆坤很快找到开拓自己设计之路的方向,“上海的过去是令人回味和遐想的。旧时的上海女人是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因为她们在那个年代穿着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的‘东方魔衣’旗袍。”
服装设计是移动的艺术
80后的陆坤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中专开始学习服装设计。自称成为服装设计师是受父母影响,父亲本想培养他成为一名油画家或者雕塑家,从4岁开始让他学画西洋画,12年的学习后,母亲提议他去做服装设计,理由是服装设计最实惠,买一台缝纫机、一把剪刀就饿不死。艺术家成名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而珠宝设计、室内设计都需要前期投资很大。
学习服装设计开始的两年,陆坤并不喜欢,“我的手很大,拿着细针去缝很别扭。”后来接触到一些服装设计杂志,发现服装设计也是一种艺术,一种移动的艺术。于是,周末逛街时,陆坤就很喜欢去看大品牌衣服的做工、设计。
没有中央美院、清华美院、海归这样的学历和光环,陆坤称自己是100%中国制造。毕业后几经周转,自称“没有地方要”的陆坤,和一个朋友在上海的茂名南路开了一家裁缝店,为了生存伪装自己什么都会做,把活儿接下来,晚上再做研究。2004年,他借款20万元开了自己的服装发布会,这也是他从裁缝到设计师的转折点。
海派旗袍像简约的建筑
陆坤把自己设计的旗袍定义在海派旗袍,而海派旗袍是经过很长时间进化而来的。传统满族旗人的旗袍是一种宽松肥大的袍子,但民国期间,上海等一些地方受西方人的影响,将原本宽松的袍子改为很贴身合体的,完全展现女人的腰身线条。
电视剧里经常可以看到传统旗袍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传统旗袍更多是在面料上下功夫,在原本的布料上,绣上很复杂的图案,但是对剪裁略显轻视,“我很不喜欢传统旗袍在布料上描龙画凤,我承认它很好看,但只是挂在那里很好看,穿在身上和整个人的气质完全不符。”陆坤说,海派旗袍就是使用很简单的布料,却用细节剪裁剪出合身的衣服,体现穿衣人腰身的曲线。“就如同上海的一些建筑,非常迷人,因为它仅仅用几根简单的线条和几个几何图案,就创造出了非常漂亮的花纹。”
陆坤说,衣服是要穿在人的身上,符合穿着者的气质才是最重要的,“我给客户做衣服,都是很直接地告诉客户缺陷在哪里,我会用什么样的方法弥补这个缺陷。很多客户在一开始接受不了,但看到衣服穿在身上的效果,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完全自然的美很难存在
从小生长在上海的陆坤认为上海女人喜欢精雕细琢,对细节的要求非常高,这样的特点和海派旗袍非常符合,上海女人穿衣服,要搭配相应首饰、挎包等,追求每一个细节的完美,这也是他们久经磨炼的生活方式,而海派旗袍对细节上的要求也是相当高的。
“我认为海派旗袍的美就在于它的做作和性感。”陆坤说,上海女人也有着特有的做作。海派旗袍穿起来,就像用衣服把身条勒出来,“美丽是要付出代价的,需要做作的修饰,而完全自然美是很难存在的。张曼玉穿着旗袍如此之美,但是那样高领的旗袍穿着是很难受的,没有几个人能受得了。”
在陆坤看来,旗袍只适合身材娇小的女人穿着,西方身材高大、性感、线条突出的女人穿上,就过于“前凸后翘”,“旗袍本身就是把身体的曲线完全展现出来的衣服,突出性感的线条,而西方那些本来曲线就很突出的女人如果再用衣服去勒身条,你不觉得很奇怪吗?”
将西方的思路引入旗袍
在过去封建礼教的限制下,女人如果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传统旗袍穿在身上,女性身体的曲线也是毫不外露的。当封建礼教被废除,西方的观念不断涌入中国,作为具有中国代表的旗袍逐渐染上西方开化思想的色彩,像西方的紧身胸衣完全表现出女人完美的腰线。
在陆坤看来,海派旗袍包裹着穿衣人的全身,唯独大腿处有开衩,让人有所遐想,但这又和西方人外露的性感截然相反。在陆坤的旗袍设计中,也加入紧身胸衣的元素,加上透明的纱和透气的洞,把西方和东方的元素融合在一起,“为什么外国人可以很好地拿捏中国人的东西?我也要把他们最擅长的东西拿来用在我的旗袍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