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收藏 我兜底 兜底儿网 你收藏我兜底儿
当前位置:兜底资讯首页 >> 艺术资讯 >> 三峡文物抢救的得与失

三峡文物抢救的得与失

2011-05-24 15:23:25  浏览次数:878  文字大小:【】【】【

  伴随三峡工程正式下闸蓄水,库区135米水位线以下文物抢救保护工程圆满结束。


  重新认识三峡


  今年4月,国务院长江三峡二期移民工程验收委员会宣布:三峡库区135米水位线下的地下文物考古发掘田野任务、地面文物迁出及原地保护、留取资料任务已经结束。这表明,在与时间的竞赛中,文物工作者赢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一批重要成果在很多方面添补了三峡地区历史文化研究的空白。


  截至2003年4月,三峡库区完成地下文物勘探面积近900万平方米,出土珍贵文物6000余件,一般文物6万余件,在中国南北方旧石器文化研究,长江流域江汉平原、三峡以西至四川盆地的东西两大新石器时代文化系统研究,古代巴人历史文化研究以及中原文化、楚文化和巴文化的发展融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考古学家提出了“楠木园文化”、“玉溪文化”、“哨棚嘴文化”、“老关庙文化”等考古学文化命名,丰富了对三峡地区历史文化的认识,并初步构建起三峡库区史前文化的发展序列。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三峡文物保护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徐光冀说:“过去考古界坚持的是黄河流域中心论,而三峡的田野考古工作将用历史文化遗存证明中华民族的多源一体。”


  考古学家兴奋地发现,三峡考古实际上是在长江流域打开另一部可与黄河流域相媲美的“中国二十四史”,从它们之间相互辉映、交流融合的一件件文化遗存中,中华文明顽强生命活力、包容百川的“基因图谱”清晰可见。


  发掘、勘探和研究结果表明:三峡,一头担着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一头担着成都平原,在中国历史文化的东传西递上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文化、南方文化、东部文化、西部文化的交汇点和交流大通道。在历史进程中,长江串接起下游的吴越文化、中游的荆楚文化、上游的巴蜀文化。在文化的沟通与联接中,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三峡文化。


  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在《三峡库区出土文物精品集》序言中写道:“三峡的文物古迹,上下数万年。这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光中形成的一长串历史遗痕。深入研究它们,可以提高今后如何更好地建设三峡地区的认识;认真思考它们,可以增加对三峡历史的敬意。”


  历史大搬迁


  重庆市文物局局长王川平说:“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135米水位下纳入国家规划的文物保护点都已经得到了妥善保护。”文章举出四个典型例子——


  库区最大的文物搬迁保护项目——张飞庙被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地搬迁到原址上游30公里处的云阳新县城长江对岸,严格按照原物、原状、原材料和原工艺,整体原样复建。文物专家透露,张飞庙的整体搬迁,国家共投入4000多万元。这是中国继20世纪50年代修建三门峡水电站整体搬迁永乐宫后,第二次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整体搬迁。


  “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涪陵白鹤梁水文题刻是库区最大的文物原址保护项目。经过5种保护方案的反复论证、修订、否定、再否定,最后采用“无压容器”方案实施原址保护。即修建一个椭圆形平面的单跨拱形壳体覆盖白鹤梁题刻,壳体内置换清水,内外水压平衡形成“无压容器”。同时从岸边修建两条水下参观通道,绕题刻一周。


  三峡蓄水后石宝寨将成为茫茫水库中的一个岛屿。石宝寨是中国现存体积最大、层数最多的穿斗式木结构建筑。为确保这一“江上明珠”的安全,施工部门环山寨修筑一圈护坡,防止江水高水位长期浸泡造成山体松动。然后在护坡上修建1米高的仰墙,把整个山寨围起来。此外,这里还将新建旅游码头和货运码头各一个,将来游客可从旅游码头直接登岸进寨。


  素有袖珍古城之称的大昌是三峡地区惟一保存完整的古城,三峡蓄水将使这一古建筑群全部淹没。为此,文物部门启动了一项庞大的计划,原样搬迁历经1700年风雨沧桑的大昌古镇。“整体搬迁一个古镇,这是世界古民居保护史上的奇迹。”重庆市三峡文物保护办的专家刘豫川说。古建筑专家们把大昌镇里的古民居逐一拆卸下来,给每块砖、每片瓦、每根梁栋标上记号,再原样运输到5公里以外的新址复建。一些年代久远而无法完整迁徙的部件则采用仿古材料替代。其间还包括对原材料做防白蚁和防锈处理。


  少留些遗憾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文物抢救保护工程中,文物工作者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用6年时间完成了通常几十年才能完成的重任,创造了人类文物保护史的奇迹。但文章说,也有些许遗憾:由于时间紧迫,一些没有纳入国家规划的文物点来不及发掘和保护,将永沉水底。那些俯看长江已经千百年的古老城镇,那些迎送过无数船舶和商旅的码头,永远消失了。


  通过几年的文物普查,库区的文物家底渐渐浮出水面。1996年6月,一份凝聚了数百名文物工作者心血和智慧的《长江三峡工程淹没及迁建区文物古迹保护规划》送达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规划》分30本,百余万字,涉及三峡库区1282处文物点,计划安排文物保护措施的1175处,规划安排各类文物保护项目1467项,文物保护工程经费概算19.4亿元。


  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现实,三峡文物保护和抢救工作采取了“两重两利”方针,即“重点发掘,重点保护”、“既要有利于文物保护,又要有利于重点建设”。2000年6月,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审批通过《三峡工程淹没区及迁建区文物保护规划》,最终确定列入保护规划的文物保护点1087处,其中重庆库区占总量的60%,湖北库区占总量的31%。也就是说,在整个库区2500万平方米的地下文物储藏量中,规划发掘面积为190万平方米,占总量的8%,其余92%的非重点文物是不得不放弃的。


  一个显著的事例是,“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得到了重点保护,而其它长江水文题刻却永沉水底。实际上,三峡库区著名的水文题刻还有4处。长江历史上最早的枯水题刻是重庆的灵石,始刻于东汉初年。灵石在清末民初还露出过江面,但此后就一直深藏水中。考古学家认为,灵石的具体位置在重庆朝天门码头十多米深的水下等待探明。此外,还有莲花石、龙床石、龙脊石3处枯水题刻也因蓄水而永沉水底。


  虽然三峡文物抢救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是留给文物工作者的时间依然很紧。今年6月,库区已经蓄水到135米,2006年将达到155米,2009年达到175米。重庆市文物局局长王川平说:“我们将尽最大努力,少留遗憾给子孙!”


推广
 

最新资讯

更多

· 张永权壬辰画龙研讨会在...
· 兜底儿网藏画在西湖艺术...
· 兜底儿网收藏长卷亮相红博馆
· 央视网就龙年画龙请专家...
· 辛亥题材纪念币热得烫手
· 陕西举办书画展纪念辛亥...
· 国家画院副院长:“中国画...
· 中国博物馆达3020座 北京...
· 赵力:谈何多苓作品的投...
· 成都引进艺术品会计测量...

资讯推荐

更多

· 张永权壬辰画龙研讨会在...
· 兜底儿网藏画在西湖艺术...
· 兜底儿网收藏长卷亮相红博馆
· 央视网就龙年画龙请专家...
· 辛亥题材纪念币热得烫手
· 陕西举办书画展纪念辛亥...
· 国家画院副院长:“中国画...
· 中国博物馆达3020座 北京...
· 赵力:谈何多苓作品的投...
· 成都引进艺术品会计测量...

资讯热点

更多

· 张永权壬辰画龙研讨会在...

联系信息

兜底儿网艺术交流专家服务中心(巡天艺术)
地址:北京市东三环南路19号B座12F03室
邮编:100021 电话:010-87667367

兜底儿网收藏鉴赏与交流中心 (品茶赏画听音乐)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盛世龙源1110号B313
邮编:100124
电话+传真:010-57612339
专线电话:010-88852389

技术服务:18210556505
财务服务:13717669601
网管服务:13718897676
驻杭州联系人电话:15988818268
Email:contact@doudier.com
欢迎加入兜底儿网交流QQ群:60907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