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红色之源”文物史料展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让世界和国人全面了解上海这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回眸上海红色之源的光荣历史,重温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市文物局指导,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主办的“上海·红色之源”文物史料展6月13日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开幕,展期为2个月。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振武出席开幕式。
这次展览共分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发源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发起地、中国妇女运动人才的孕育地四个部分,展出160多件文物史料,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5件。不少文物史料特别珍贵,如1920年8月在上海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使用过的剃须荡刀布、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面向工人群众的刊物《劳动界》周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人员使用过的菊花砚、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任书记俞秀松使用过的笔架、刘少奇在上海时使用的生活器具、任弼时穿过的中山装、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培养妇女干部的平民女校所使用的教材《共产主义的ABC》、向警予使用的名片等,从不同层面向海内外观众揭示了在上海这方热土上,诞生了中国革命史上的许多“第一”: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总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中国的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平民女校。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上海市委非常重视对中共“一大”会址的调查勘实工作,指示市委宣传部负责进行调查。1951年4月,查实确定中共“一大”会址在今兴业路 76 、 78 号(原望志路 106 、 108 号)。会址查实后即开始修缮工程。 1952 年初修缮工程告竣。同年 9 月,会址内部亦布置就绪,中共“一大”会议室布置在楼上,开始内部开放,征求意见。以后,附近居民反映会址房屋曾经改建,已非当年原貌。当年的武汉小组代表董必武在视察后回忆大会是在楼下举行而不是在楼上。当时的房主人,李汉俊的嫂嫂薛文淑也反映,他们家放在楼下客厅的大餐桌从未搬到楼上过。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核实,会址于 1958 年重新按当年建筑原状进行修复,拆除改建时增建的厢房,会议室亦按董必武和房主人的回忆布置在楼下。这样,会址从房屋建筑到内部布置都恢复了当年原状。
纪念馆原有馆舍系利用中共“一大”会址所在地树德里的原有房屋建筑,共 2 排 9 幢一上一下的楼房,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为上海典型的石库门里弄建筑。其中南面一排 5 幢房屋沿兴业路(原望志路)。会址即在西首两幢。北面一排 4 幢在黄陂南路(原贝勒路)树德里弄内。全部占地面积 600 平方米,建筑面积约 900 平方米,均按当年外貌原状修复。
','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原样重现
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共“一大”会址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革命旧址,进一步发挥她在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1996 年 6 月,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实施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扩建工程。扩建工程位于中共“一大”会址西侧,新建筑的外貌与中共“一大”会址建筑相仿,保留 20 世纪 20 年代上海典型的石库门民居风格。新建筑占地面积 715 平方米,建筑面积 2316 平方米。地上一层为观众服务设施,设有门厅、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和贵宾厅。二层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文物陈列》展览厅。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扩建工程于 1998 年 6 月 10 日开工。全市广大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了工程的义务劳动和自愿捐款。 1999 年 5 月 27 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工程在庆祝上海解放 50 周年纪念日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中共中央江泽民总书记专门为扩建工程竣工开放题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
参观文物史料展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