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 摄影:刘倩
开幕式嘉宾入席 摄影:刘倩
陈东升先生开幕式发言 摄影:刘倩
范迪安先生新闻发布会上发言 摄影:刘倩
靳尚谊先生开幕式上发言 摄影:刘倩
(声明:文章及图片版权归雅昌艺术网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雅昌艺术网”字样。纸媒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相关链接:
【雅昌专题】图像·历史·存在——泰康人寿15周年艺术品收藏展
【雅昌视频】范迪安:相对于个人收藏来说 企业收藏更具有规划性
泰康人寿成立15周年的日子即将来临,泰康空间特别策划大型当代艺术“图像·历史·存在——泰康人寿成立15周年艺术品收藏展”8月20日在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
在开幕式之前,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先生、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先生、泰康人寿副总邱希淳先生、泰康空间总监及此次大展策展人唐昕女士出席了展览的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上陈东升先生首先发言,介绍了泰康收藏从2001年至今10年来的心路历程,逐步建立形成了泰康的收藏体系,泰康的收藏品跨越了1942年至今的美术史中经典作品。他认为:“艺术的发展从来就是与资本相伴,在我们有能力、有意愿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为社会发展和子孙后代而收藏。有大境界方有大收藏,未来泰康将建立自己的企业美术馆,使文化财富社会化,我们将变成社会财富的托管者,担负起收藏、整理、研究和传播的职责。”
谈到泰康在未来的发展宏观规划时陈东升先生说:“泰康未来的发展会建立一个基金会,泰康每年都会有一批资金来做文化公益事业,如果逐步发展下去,有可能会建立泰康收藏自己的博物馆或是美术馆。我们会持续的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大家都知道,作为企业是需要做公益来回馈社会,持续的支持和关注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在整个过程中丰富泰康自身的收藏体系,方向是不变的。”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先生在发言中介绍了此次展览是中国美术馆首次与国内企业携手作品举办中国企业的艺术收藏展。他说:“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有特殊的社会经济和发展背景,在表现在跟艺术相关的一问题上又有中国特色,谈论艺术与资本、企业与收藏、艺术收藏与艺术的公益事业都是重要话题。泰康适逢十五周年的企业之喜,我们很高兴的看到泰康事业的发展本身就是今天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艺术收藏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方兴未艾,其中企业的收藏是一个值得探讨分析研究的重要的文化事业,所以此次展览第一对泰康来说是以文化之路营造企业庆典的很好方式;第二对于艺术界以及社会公众来说,泰康收藏的珍藏都是比较令人期待的,通过这些作品能够了解泰康收藏的理念和体系。第三是在艺术收藏繁荣的今天,艺术资本也频繁交流,如何进行企业收藏是一个新的问题,值得大家讨论的。”
邱希淳先生则主要介绍了泰康在社会文化公益事业中做出的努力,15年来泰康在社会公益事业中共捐赠了一亿六千七百万元;在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中,泰康都发挥了应有的社会责任。
最后,唐昕女士向大家梳理了泰康空间的发展、泰康收藏的理念以及此次展览的概况,她说:“泰康是一个知名的保险企业,在资金方面是很有实力的,泰康收藏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今天借助泰康人寿15周年的日子策划此次展览,把泰康收藏的概况和核心精神展现给大家,其实一个企业是有社会责任的,替社会保护和收藏文化财富,也很想跟社会分享这些财富。
泰康收藏向中国美术馆捐赠捐赠吴印咸先生摄影作品两幅 摄影:刘倩
开幕式剪彩 摄影:刘倩
开幕式现场 摄影:刘倩
展览开幕式于下午六点钟开始,来自金融界、收藏界及艺术界的多位嘉宾出席了开幕式并为展览剪彩,陈东升先生、范迪安馆长及中国美协主席靳尚谊先生在开幕式上发言,开幕式最后,陈东升先生和吴印咸先生家属代表泰康收藏向中国美术馆捐赠捐赠吴印咸先生摄影作品两幅。
','
展览以“图像·历史·存在”为主题,展出了泰康收藏中涉及现、当代艺术部分的52件作品,作品跨越了从1942年至今的三个历史阶段,主要包括从1942年至1976年的毛泽东时期美术;1976年至今的从现代到当代的发展阶段;针对未来青年艺术家实验作品。内容分为革命与启蒙、多元的格局、延伸的视界三部分在中国美术馆三层展出。
首先是体现泰康收藏体系中核心精神的部分,代表了新中国美术史发展的八件经典作品。包括吴印咸先生1942年在延安拍摄的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瞬间肖像作品《艰苦创业》。蒋兆和先生1949年创作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画家吴作人创作的油画《解放南京号外》;著名油画家靳尚谊先生1966年创作的《毛主席全身像》;油画家陈逸飞1972年的成名作《黄河颂》,当时陈东升先生在拍卖场上以打破中国油画记录的价格将作品拿下;吴冠中先生1979年创作为完成首都机场装置壁画任务所作的画稿《北国风光》。在85思潮时期艺术家孟禄丁和张群二人合作完成的油画作品《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肖鲁在89现代大展中的作品《对话》,这是2006年拍卖市场中拍出的装置艺术最高价格。陈东升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谈到这些作品依然从内心发出自豪的感慨,对每一件作品的感情溢于言表。
吴印咸 《艰苦创业》摄影 1942年
靳尚谊 《毛主席全身像》油画 1966年
孟禄丁和张群 《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油画
陈逸飞 《黄河颂》 1972年
而在中国美术馆三层的东厅中展出的则包含了从85新潮至今的23位重要艺术家的重要作品,包括王广义的《凝固的北方极地25号》,是王广义极地系列的第一幅作品。叶永青1988年的作品《失眠》,探讨文明对自然的侵犯和现实对人的上海。张晓刚、方力钧、丁乙、曾梵志、刘小东、张大力、李山等重要作品,通过这些作品能够看到艺术作为一个概念是如何不断的拓宽边界的过程以及艺术作为一种体制成为被建构、解构与思考的对象。
叶永青 《失眠》1988年
在西展厅中展出的则是几年来泰康空间所做的关于年轻艺术家实验项目的作品,包括年轻艺术家马秋莎、新云鹏、王思顺、徐渠、严冰、赵赵、赵要等十三位艺术家的作品,实验项目一直在泰康空间51平方持续推进,年轻艺术家大胆的实验与突破成为这个项目的主要特点。
闫冰 《棉被》 装置 2009
苏文祥 《普通美学教程》 综合媒介 2011
','
相对于个人收藏来说 企业收藏更具有规划性
泰康收藏展是中国美术馆首次与国内企业携手作品举办中国企业的艺术收藏展。泰康收藏在企业收藏中一路走来都很顺利,可谓企业收藏的模范案例。范迪安先生在展览前言中也谈到了企业收藏成为新的资本参与形式。最近,企业资本参与艺术市场成为新一轮的热点话题。
陈东升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作为个人不做收藏,都是以企业的身份来收藏,这样才真正能够规范的将收藏持续不断的继续下去。我把几代人的事情做完,他还会有机会出来的,你要把一件事做成一百年,我经常讲万米高空百年历史,你看问题的时候就会很轻松,不会那么纠结。我说的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去,因为你是收藏,不是去套利,千万不要逐利,高峰的时候我淡然。”
范迪安先生对于企业收藏在如今艺术市场中的作用的观点是:“在艺术收藏方兴未艾的今天,企业收藏应该说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因为相对起完全个人的收藏行为,企业收藏更具有计划性、规划性,也就是说它具备了长远性。我们都知道在今天的中国收藏的形式非常多样,各种资本也从不同的渠道进入到收藏界,这样也让人一方面感觉到很有信心,因为艺术品的市场活跃了,另外一方面也有一些忧虑,甚至也看到了现在整个收藏界的一些泡沫性的一种现象,所以我想真正有意愿中国收藏稳步发展的人士都特别希望大家好好地坐下来聊一聊收藏,分析分析收藏,能够形成中国艺术收藏的一个规范的一种发展态势。”
“泰康的收藏在它过去十年来的过程中,在各个方面都是一种很有自己的收藏理念的,而且所采取的收藏方式也是和国际上的一些重要的企业收藏一样,要往规范方面不断地建构,所以它的藏品可以体现出泰康收藏的学术眼光;他的做法也可以看到今天企业收藏应有的一些好的方式。我们谈到企业收藏都会觉得今天很多企业收藏一个是可能比较盲目,对于自己企业所要收藏的重点特色都是很有把握的,也缺乏学界专家的这样一种支持;第二个是急功近利,用投资来代替收藏,或者说在收藏后面投资的心理动机和做法占了更大的比重,由此使得这种收藏不能真正沉淀下来,成为一种真正的积累,我看到有许多企业也愿意跻身到收藏的行列中来,但是我也很担心这种收藏成为一时的热潮。”
“当然我们觉得中国的经济在快速发展,民间的资本、企业的资产可以说都在不断地增长,有更多的资本和资金能够投入到艺术品收藏上来,这对于增加中国社会文化的总汇当然毫无疑问是有好处的,像收藏这样到了适当的时机能够拿出来与公众见面,让大家来分享特别是让大家来欣赏其中的一些重要的艺术作品,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文化的公益之心,所以在企业收藏甚至在整个收藏中文化的公益之心是一把标尺,它衡量着收藏,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或者说影响着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