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收藏 我兜底 兜底儿网 你收藏我兜底儿
当前位置:兜底资讯首页 >> 艺术资讯 >> 教授称我国漠视汉字书法教育丢失民族个性

教授称我国漠视汉字书法教育丢失民族个性

2011-09-03 11:47:04  浏览次数:643  文字大小:【】【】【



笔墨纸砚曾经与生活密不可分


  谷雨节气在中国二十四节气中排第六,是播谷降雨的好时节,相传因为仓颉造字,天降谷雨,是以命名。近日,有人文学者提出倡议,把谷雨定为“中华汉字节”。在敲击键盘之声嘈杂、与世界接轨之风喧嚣的当下,“和而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为何如此局促?!


  键盘革命,成了“手写体的诅咒”?


  ●键盘敲出来的文字虽然中规中矩,但离“书写”的定义,却是渐远了


  工业革命的气息渗透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我国书写方式也因之产生了两次重大变革。自夏商时代至20世纪50年代,毛笔作为主要书写工具承载了五千年来文人的梦想和命运。20世纪50年代“国民教育”兴盛,新派知识分子恨不能破除一切旧有文化来学习西方,于是拼音文字创立、繁体字简化、毛笔也淡出了日常生活,被西化的钢笔、自来水笔之类的硬笔取代。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手机和网络的普及,电子文档逐渐改变了大众书写方式,键盘几乎取代了笔,成为文字的“书写工具”——当然,键盘敲出来的文字虽然中规中矩,但离“书写”的定义,却是渐远了。


  当越来越多的工作被同化为对着电脑,敲着键盘,发着邮件;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足不出户就可以创造GDP;越来越多的联系,由万水千山的书信转化为言简意赅的短信或者图文并茂的电子邮件之时,我们不得不对时代的发展表示惊叹。在键盘和电子文档的帮助下,文字变得健步如飞,几乎可以与语言、思想同步接轨。对上世纪的任何一个时间段而言,这都是一个难以想象的伟大进步。


  而在快捷、高效的电子文档时代背后,人类正对自己由此产生的变化发生担忧。美国学者杰西卡·贝内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在我国,提笔忘字、写错别字、以拼音代替文字已成为大多数人离开电脑之后的普遍困扰。


  小众艺术,冲击写字的传统境界?


  ●对书法的漠视是对文化根基的破坏,对民族性、对历史的遗忘


  “手写汉字不应仅是一项技能,更应成为大众普遍认同的一种美的享受,就好像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科技日报》的一则评论如是说。


  然而,“手写”与“停下来喝杯茶”一样,似乎已成为现代步履匆匆的人们生活中的奢侈。光明网以“在网络时代如何看待汉字的书写”为主题做过问卷调查,发现“44.25%的人觉得自己的字不好看,41.52%的人经常提笔忘字,14.23%的人经常写错别字,85.29%的人认同全民汉字手写水平在下降”。


  身边的编辑同事对此深有体会。审核纸质文稿时发现错字,要改,可是写出来的字怎么看怎么觉得别扭,不时需要借助搜狗拼音自我校验——身为编辑,都沦落到这地步,的确汗颜。


','

  硬笔手写尚且如此,毛笔书法情何以堪。


  “书法已经由一种普及性的文化变为一种独特的‘小众’艺术,写字的传统境界受到了冲击。”北京大学中文系张颐武教授感慨。


  “韩愈有云,‘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书法是国人进行交流的必需品,是表情达意的必要工具,对它的漠视是对文化根基的破坏,对民族性、对历史的遗忘。”武汉大学教育学院陶梅生教授毫不掩饰对国人手写文字现状的失望,他长期担任着国学班书法课教师一职。


  走在街头,视线所及尽是或规范或夸张的印刷字体招牌,小院胡同门口新贴的春联,也多半是统一的印刷字样,美则美矣,然而一种生硬的机械感充盈内心。它们的背后,是冷冰冰的电脑和印刷机,没有遐思,也没有故事。


  然而书法本身是最有故事的。俗话说,“字是出面宝”、“见字如见人”,旧时重视字迹,因为它展示人的性情与修养。这条规则,曾经放之四海而皆准。法国作家大仲马,年轻时毫无特长穷困潦倒,为找工作求助于父亲的朋友,写下名字住址准备离开时,被称赞说:“你不会一无是处,因为你的名字写得很好!”正是优美的手写书法鼓励了他,使他发奋创作,得到了享誉世界的成就。


  日本、港台地区,大都保留着手写的传统。街头的牌匾且不说,居家小宅的匾额“某某府”、“某某宅”也多为主人或贵宾手写,活色生香。


  中国各地的名胜,都与书法作品相得益彰。最喜苏州的虎丘剑池,陡峭石壁上汇聚众多名家题字,颜真卿的浩然正气,文徵明的潇洒儒雅,从横竖撇捺中满溢出来,于是脑海里瞬间就浮现出了他们各自的风姿。


  回到当下统一规整的印刷体世界以后,我们不知道,当书法艺术真的退出大众生活,成为博物馆里的藏品或者少数人修身养性的工具时,中华民族的个性何在。


  书法教育,我们为什么失败了?


  ●我国的书法教育,几乎可以说是失败的。在全社会提倡书法教育迫在眉睫


  2009年9月30日,中国书法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自夏、商时代起,特别是自西周以后,书法就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六艺”之一,“礼、乐、射、御、书、数”中的“书”包括了文字识读和书法。


  我国现在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开设有写字课,教材的设计思路是从铅笔到硬笔再到毛笔,以锻炼学生的书写能力。不过在近年来的升学重压之下,写字课时间多半被其他主要课程占用,或者干脆被改成了自习。


  “中小学生的写字课是非常必要的,”陶梅生教授对此扼腕叹息,“中小学正是身体发育和知识形成的时期,学生需要培养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书法的最大的作用,是对二者的结合,比如象形字,由图像转为符号,教学生形象思维;形声字,形符表义,声符表音,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同样的,书法中的八个笔画由不同的方式组合出各种字体,是人类意识、思维多样性的统一。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复杂性,将在书法中得到最好的提升,他们所学会的,不仅仅是写字。”


  “而我国大学的书法教育,几乎可以说是失败的。首先,大学书法课多半是选修,课时少,学分低,有的还给出专业限制,很多学生想学书法却没条件上课。其次,中小学写字的基础,完全没有打好,到了大学,首先要做的是补课,教师必须从最基本的技法教起,还需要学生进行长时间的练习,试想能沉下心练字的大学生又有几个人?然而大学书法教育并不等于写字教育,教师要把书法里的美学和艺术部分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书法中学会审美,提高他们的人格修养。这两个部分是必须的,也是渐进的过程,短短一个学期实在不够。”陶梅生教授觉得,在全社会提倡书法教育迫在眉睫,因此“汉字节”的设立是极好的契机。


  然而,被我国大多数人漠视着的书法教育,在日本和韩国等地却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有统计数据显示,每五六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个热衷于书法。日本中小学校都开设书法课,从小学三年级至初中毕业,6年时间已小有所成。此外,社会上还有许多以一些知名书法家为核心而成立的“书法教室”,大概有1/3的儿童入“书法教室”学习书法。书法教室的教学从执笔练习入手,老师们有的从数字“一”到“十”、有的则从“永”字八法或平假名46字开始教习,颇有中国古时私塾之风。私塾制度,早已和科举一样为我们的时代所丢弃,然在彼邦,却焕发了新的生机。


  同样的,在总人数约4800万的韩国,研习书法者逾10万人。韩国书艺家协会在全国影响较大,既注重书法的传统基础,同时又强调现代性阐发,因此书法广受青年人欢迎。有报道说,“韩国人甚至在枫冷江寒、雪花旋舞的季节张设150米长的白绫,在浩大的天地间挥洒狂草”。书法,几乎成为了这个民族的盛世狂欢。


  在异邦的热情面前,我们也许应当反思自己对书法的疏离冷漠。


  仓颉重生,让国人更加认识汉字!


  ●对于汉字文化的宣传和对于中国式书写方式的倡导,依然是守候文化记忆、同时创造文化新未来的需要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淮南子·本经》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解释说:“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仓颉所造汉字,以其独特形态解释和传播天地万事,可谓是中华文化的起源。


  “今天,中华文化面临着‘走出去’的重要的课题,也面临着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在本土传承和发展自己文化的课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对自己的书写方式保持珍重和爱惜,也需要我们对于汉字的历史和沿革有更多的了解。因此,对于汉字文化的宣传和对于中国式书写方式的倡导依然是守候自己的文化记忆、同时创造自己的文化的新未来的需要。”张颐武教授强调。


  早在2006年2月18日,中国汉字网学术顾问曹卫民就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发起了第一次“敬惜汉字”的签名活动,还向中国汉字网发来《关于复兴汉字文化的建议(讨论稿)》的呼吁书,明确建议国家设立“汉字日”,以大力弘扬汉字文化。


  今年4月20日,一年一度的仓颉故里“谷雨祭祀仓颉典礼”在陕西省白水县仓颉庙举行,由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汉字网等联合主办的“第十四次汉字书同文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汉字节’筹备工作会议”同时召开,会上宣读了《“谷雨”设立“中华汉字节”联合倡议书》。这次活动还将向全球华人征求意见和联署签名,并推动两岸共同认定该倡议。


  不过,我国台湾地区早就已经开始举办汉字节活动了。2010年1月1日,台北市第六届汉字文化节活动开幕,“汉字人潮——新春开笔·汉字潮活动”由台湾当局领导人和近5000名民众共同参加,领导人担任开笔官,依古礼完成“研磨”“起笔”“蘸墨”“落笔”“展卷”步骤,一人一字,完成开笔文“盼展鸿图,福虎生丰,汉字文化,屡创新猷”。紧接着,现场近5000名民众亦依古礼,在红色春联上写下一字,意为新年祈福。


  经济高速发展的台湾地区仍然沿用着繁体字。汉字文化节上执毛笔的一瞬,正代表着快节奏生活中所需要的另一种传统心态。


  “‘汉字节’的重要的意义就是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让世界认识到,汉字不仅仅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资源,也是东亚各国文化的宝贵资源,”张颐武教授说,“以一个‘汉字节’或者‘汉字日’的方式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是今天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和中华文化对于人类共同文化作出贡献的一部分。”

'];

推广
 

最新资讯

更多

· 张永权壬辰画龙研讨会在...
· 兜底儿网藏画在西湖艺术...
· 兜底儿网收藏长卷亮相红博馆
· 央视网就龙年画龙请专家...
· 辛亥题材纪念币热得烫手
· 陕西举办书画展纪念辛亥...
· 国家画院副院长:“中国画...
· 中国博物馆达3020座 北京...
· 赵力:谈何多苓作品的投...
· 成都引进艺术品会计测量...

资讯推荐

更多

· 张永权壬辰画龙研讨会在...
· 兜底儿网藏画在西湖艺术...
· 兜底儿网收藏长卷亮相红博馆
· 央视网就龙年画龙请专家...
· 辛亥题材纪念币热得烫手
· 陕西举办书画展纪念辛亥...
· 国家画院副院长:“中国画...
· 中国博物馆达3020座 北京...
· 赵力:谈何多苓作品的投...
· 成都引进艺术品会计测量...

资讯热点

更多

· 张永权壬辰画龙研讨会在...

联系信息

兜底儿网艺术交流专家服务中心(巡天艺术)
地址:北京市东三环南路19号B座12F03室
邮编:100021 电话:010-87667367

兜底儿网收藏鉴赏与交流中心 (品茶赏画听音乐)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盛世龙源1110号B313
邮编:100124
电话+传真:010-57612339
专线电话:010-88852389

技术服务:18210556505
财务服务:13717669601
网管服务:13718897676
驻杭州联系人电话:15988818268
Email:contact@doudier.com
欢迎加入兜底儿网交流QQ群:60907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