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而涓滴细流,继而壮阔干流,最终汇为沛然莫之能御之洪流。”近日,在苍翠环抱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冯明珠副院长告诉新华社记者,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浩如烟海的清宫档案中,蕴含了丰富的辛亥革命史料,从中可以一窥这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是如何一步步、不可阻挡地改变中国历史。 坐落在外双溪的台北故宫博物院现藏清代档案约40万件。冯明珠说,为纪念辛亥革命百年,该院的研究人员用一年多时间,经地毯式爬梳整理,发现有关辛亥革命史料近千件,多不为人所知。这些史料包括在宫中档硃批奏折、军机处档奏折录副、收发电档、云南省电稿、电寄档、上谕档、月折档、起居注册、大清宣统政纪稿本等,从清朝统治者这一特殊角度记录了革命兴起、清廷覆亡、民国初建的历史脉络。
冯明珠说,包括上谕在内清朝官方文书最多的就是残酷查办革命活动的内容,站在清朝统治者的角度,遣词用字,多为贬义,如污蔑革命党为“逆党”、“匪”,有的篡改“孙文”为“孙汶”。
“秋风秋雨愁煞人”,鉴湖女侠秋瑾1900年就义前手书的诗句至今仍在广传。有关秋瑾案的清宫档案包括电传谕旨、电奏稿、秋瑾口供、“告国人书”及秋瑾身后事处理情况等。
1911年10月11日,清廷给湖广总督瑞澂的一条电谕记载了武昌起义前夕,设在汉口宝善里14号与武昌小朝街革命党秘密基地被破获的情况以及刘汝夔(刘复基)、杨宏胜、彭楚藩等三名革命党被捕受讯、牺牲的经过。其中,彭楚藩慷慨陈词、控诉清政府种种罪行并要求速死以唤醒国人,清廷的电文中指控其“语尤狂悖”。10月10日黎明,彭楚藩被杀于湖广总督衙门前,年仅25岁,是武昌首义牺牲第一人。
据冯明珠介绍,清宫档案中最早记载孙中山先生的文字出现在光绪21年(1895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第一次武装起义——乙未广州起义。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条上谕说明,这次起义的首脑人物是孙文、杨衢云;在另一条上谕中则要求“严密缉拿,毋任漏网”。
清廷从未放松过对孙中山的缉拿,但也闹出许多笑话。宣统元年(1909年)正月、二月清廷的一系列电文说,孙中山在日本横滨、大阪从事革命活动,要求“日政府协助查禁”,驱逐出境,并命令沿海沿江各省“严密防缉,以防内窜”。事实上,当时孙中山人在南洋策划革命活动。清廷驻日公使的一则电文说出了闹出乌龙的原因:原来驻日领事花钱聘请密探侦查孙中山的行迹,但这名侦探竟然不知孙中山的长相,不但胡报,还向清廷敲竹杠。“这则电报既可看出清廷办事的荒谬,也可旁证孙中山领导革命的艰辛和危险。”冯明珠说。
冯明珠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工作30多年,长期从事图书文献研究。早在1985年时,她已开始对清宫档案中的辛亥革命史料进行整理,并首次用图书文献举办展览,“活化”古老典籍。
近一年多来,在冯明珠的支持下,台北故宫图书文献处同仁组成团队,把搜集的近千件革命史料编辑目录、扫描建档、行草释文、撰写凡例,与出版社合作,将在辛亥百年来临之际出版《涓滴成流——清宫国民革命史料汇编》四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