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夷文化是中华文化源头——破译解读骨刻文
新华社记者:刘宝森
《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日前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这一书籍的作者丁再献以东夷文化源头论为中心,对东夷文化与齐鲁文化、中华文化的传承进行了论证。
该书在东夷文化的重要遗存——骨刻文的系统破译和解读方面有所创新,为殷商甲骨文已释字和未释字的进一步解释和修正提供了直接的依据,为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新佐证。
据了解,骨刻文最早由山东大学教授刘凤君发现并命名,比甲骨文早了1000多年。最近丁再献从刘凤君已收集到的130件骨刻中破译了200多个字,并用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五种字体书写成文。一些甲骨文中未被破译、一些解释有误或欠准确的文字在丁再献的新著中一一解读。
根据史料记载,生活在山东以及附近土地上的古人类,最早被称作东夷人。东夷文化从距今8300年前的后李文化起,历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骨刻文是东夷先民使用的图画象形文字,被认为是汉字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