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收藏 我兜底 兜底儿网
你收藏我兜底儿
当前位置:兜底资讯首页 >> 兜底专讯 >> 《从悲壮走向豪迈》 张清智国画大展在四川博物院展出

《从悲壮走向豪迈》 张清智国画大展在四川博物院展出 (1)

2012-05-03 09:27访问数:0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现场,兜底儿网艺术总监高润祥(右)与著名作家莫言合影。

 

                                              

  5月2日,由全国侨联、中国美协、四川省文化厅共同主办的《从悲壮走向豪迈》张清智国画大展在四川省博物院开幕。这是近年来少见的由政府出资为画家个人开办的主题性绘画展。

  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主题性创作曾一度成为绘画领域一时之选。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七年间,出于革命传统教育和全国各地革命历史博物馆建设的需求,以中国革命历史上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为主要表现内容的绘画应运而生,不仅给中国画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同时许多作品也因代表一个时代绘画高度而永载史册。

  要了解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最好留心那个时代的影像资料。可以这样说,一幅好的主题性绘画作品,就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它浓缩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激情、理想与信念,记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理想社会与视觉艺术的理解,也成为几代国人最重要的集体记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主题性绘画作品的图像意义与题材价值已经超过了其在艺术处理上的影响,它们所反映出的深厚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精神力量,正是引发人们欣赏、收藏的一个重要原因。近日,北京保利2012春拍重点推出李可染以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为主题创作的七幅经典作品之一的《万山红遍》,估价高达2.8亿元,将是中国拍卖有史以来估价最高的主题性绘画经典之作。可见,主题性绘画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在当代艺术家中,坚持主题性创作的已经为数不多。而中国华侨画院院长、中国美协理事张清智则是其中的领军人物。 近几年,张清智创作了《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惠安风情》、《版纳风情》、《2008•中国汶川》、《玉树情•民族魂》等多部极具影响力的百米长卷,其中为时代留下永恒记录的《2008•中国汶川》和《中国新汶川》尤其引人瞩目。

  2008年5月12日突然而至的汶川大地震,令举国同悲。在电视上看到人民子弟兵驰援灾区的新闻后,军旅画家张清智的内心受到极大的触动,他迅速拿起了画笔。“因为没有到现场,找不到感觉,画了几幅都被我扔掉了。”为了更真实地感受灾区情况,张清智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三天,就从北京昼夜兼程奔赴灾区。他冒着余震和山石塌方的危险,奋不顾身地奔波在北川、茂县、绵竹、绵阳、唐家山等重灾区。在残垣断壁间,白天,作为一名普通志愿者,他全力参与运送物资、帐篷搭建等救援活动;夜晚,作为一名职业画家,他不顾一身疲惫,用画笔草草记下人民子弟兵以及社会各界展开生死大营救的感人场面。二十天后,他返回北京,一头扎进画室,一丝不苟地投入创作。画室太小,无法挥毫泼墨进行大画的创作。他想出一个办法,一次把数张八尺宣纸连接在一起,固定在画室的墙壁上,然后凭着记忆在宣纸上一次性成稿,再一部分一部分地接着往下画。画至动情处,他边画边哭,通宵达旦地沉浸在悲欣交集的大救援记忆中。25天后,数十个地震发生时的惊魂时刻、上百个感天动地的营救瞬间、上千个汗流浃背的抗震英雄……终于被张清智栩栩如生地定格在高2米、长120米的巨幅国画长卷《2008•中国汶川》上。

  这幅再现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御天灾的百米长卷用黑白灰三色来表现,气氛凝重肃穆,与主题相适应。画中人物多达千人,场面宏大,背景复杂,但是作品的构图起承转合自然,一个场面合理地切入另一个场面,注重人物动作和神情的细微变化,犹如电影分镜头,牢牢地吸引住观众。画中既有洪钟大吕、气壮山河般的大场面的铺排,也有细致入微、如泣如诉的人物神情的雕琢,让观者在惊叹画家精湛的艺术功力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被一幅幅可歌可泣的画面背后凸显的生命价值、人性尊严和民族大义所震撼。站在长卷前,犹如置身山崩地裂、家破人亡的灾难现场,在无比悲怆焦急的同时,又不由自主地迸发出激昂奋进的力量——中国人民是震不垮、压不倒、摧不毁的!

  2008年10月,《2008•中国汶川》参加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主题展览” ,得到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的一致好评。

  “笔墨当随时代。无论西方还是东方,艺术家只有与人民同呼吸、共患难,与人民心心相依,表现出民族精神这一永恒的主题,才能创作出跨越时空的传世之作。”张清智认为,中国美术的唯一出路就是表现支撑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民族精神。具体讲就是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去表现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各个时期的横断面和历史重大事件,去表现几千年来中国人民推动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活动。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是与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相对应的作品,才能称为国粹、才能真正走向世界。《2008•中国汶川》这幅百米长卷正是张清智艺术主张的具体实践。

  大地震摧毁了汶川人民的美好家园。灾后重建,同样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在全国各地的援建下,一个崭新的汶川很快矗立在天府之国,再一次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

  “这些奇迹的创造是靠民族精神、社会的凝聚力和强大的国力作为支撑的。作为一个艺术家,我有责任用手中的画笔来诉说内心的感动,记录下这段重大的民族历史。”在这一信念支撑下,张清智再次远赴汶川写生,回京后又忘情地投入到《中国新汶川》百米长卷的创作中。人们记忆中山河破碎的残酷景象,在张清智的笔下,变成碧绿的青山、漂亮的民居、坚固的学校、整洁的村庄……那洒脱雄劲、意境深远的画面呈现的自然山川之美,让人不由得发出“换了人间”的惊叹。

  汶川大地震后,全国曾涌现出一批地震题材的艺术作品,而类似《2008•中国汶川》这样的大制作却极为罕见。张清智的两幅百米长卷多层面、多视角地再现了汶川地震发生、救援到重建的全过程,着力体现了民族精神的伟大和崇高,具有史诗般的艺术特质与磅礴高远的精神力量,一时间成为中国画坛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两幅绘画巨制,能出自张清智的笔下,,同他成长的环境,同他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和对绘画艺术执著的追求是分不开的。

  这位来自沂蒙山区的山东汉子少时家境贫寒,早年丧母,曾有过逃荒讨饭的心酸经历。艰苦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张清智坚强执着的性格。1974年他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后在军营服役,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也练就了全面的中国画造型功力,作品频频参加全国美展,并在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过个展。 早在1986年,他在京举办画展时,便引起首都画坛的关注,吸引了启功、黄胄、张爱萍等前辈艺术家前来观展。国画大师李可染在军博看到他的画作后,感慨道:“要注意这个后生,年纪轻轻,颇见功力,日后必成大器”。张清智终于不负众望,1990年转业到中国侨联后,他转益多师,对艺术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出版了《艺术量化论》等著作。张清智还深入研究西方哲学理论,写出了《新思想》、《新理论》、《世界统一论》等专著。技进乎道,在将哲学与艺术融会贯通之际,他厚积薄发,创作逐渐步入妙趣天成的境界,无论是人物、花鸟还是山水,他都信手拈来。

  张清智对艺术的追求达到了近乎痴迷的地步。他是画界中有名的“拼命三郎”。出于自己的艺术理念与豪情,张清智热衷于创作主题性大画。在创作《横断山》(高6米,长30米)长卷前,他曾单枪匹马6次踏上长征路,历时400余天,行程43000多公里。回京后因为没有合适的画案,他只好卧在地上,整整画了六个月。他的腿上脚上磨出了茧子,三年之后还依稀可见。张清智对自己的作品要求极为苛刻,几乎达到了精益求精的地步。为了进入最佳创作状态,张清智给自己提出的唯一条件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他在北京西山闭门谢客的五年中,除了一日三餐加上不超过两个小时的午睡,其余时间他都泡在画室里潜心作画。李可染先生曾用“废画三千”表述创造过程中的艰辛和执着,而张清智搬家时烧掉废画,足足用了两个多小时,毁掉的画作不下五千幅。

  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张清智立志于道,慎执操守,心无旁骛,全身心贯注于绘画事业,得有今日之成绩,实为冥冥中的一种必然。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绘画历史看,主题性绘画一直是美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创作类型和表现手法。经典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王式廓的《血衣》、石鲁的《转战陕北》等杰出的主题性画作,依托时代大背景,寓意深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们的出现不仅仅是政治的需要,更是时代和历史的必然。然而,历史也总会留下遗憾,“文革”中过分强调主题性创作以“高大全”、“红光亮”为手法,画面机械而空洞,失去了主题性绘画应有的文化内涵,造成了“文革”后画家又漠视它的现象。当“玩艺术”备受推崇,“艳俗”和“脂粉气”颇受偏爱,沉溺于笔墨韵味和闲情雅趣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对崇高普遍流露出淡漠甚至嘲弄鄙夷的时代,人们的内心忽又觉得少了些什么。张清智反映时代精神、折射人间大爱的绘画长卷的横空出世,不仅打消了人们对主题性绘画的种种疑虑,也使主题性绘画创作回归本位,并生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对于创作而言,为天下所重是一大原则。这重,既是外界对于作品的重视,尤是作品本身的分量。一名艺术家之所以被称之为伟大,就是因为他的作品能够表达出民族的共同情感,为他所生活的时代“树碑立传”。天灾人祸对一个民族来说,是一场考验,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更是一场考验。将汶川大地震等大事件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不容易,尤其是创作百米长卷,更是前无古人。为什么我们看到张清智的长卷内心会有如此强烈的震撼?其中重要的原因不仅是作者扎实的基本功和高超的绘画技法。张清智曾数次远赴灾区,但他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参与者。在与灾区人民同生共死的抗争中,他的心灵受到极大的触动,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作激情,回京后,他怀着国殇之痛每天作画15个小时以上,这种劳动强度和难度,常人是无法想象的。“人的激情被燃烧起来,就能干出平时干不出来的事。”因为亲历了那份人间至痛至爱,张清智对抗震救灾的感悟流诸笔端,已经过他心源之营造,亦即心像也,所以他的长卷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作为当代美术界卓有影响的实力派画家,张清智有着精微而独到的艺术主张。他认为: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文学艺术要体现出大国的风范。美术也是一样,不可以修修补补,必须要把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写实与抽象等艺术手段全部调动起来,去塑造民族的辉煌成就,从而为实现名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做出相应的反映和较大的贡献。这是他一贯坚守的艺术理念,也是他始终奉行的创作主张。

  张清智受传统文化浸润,主张艺以载道,强调“抓大题材,动大心思,下大力气,造大情景”。在创作的过程中他成功融入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一点一线完全“跟着感觉走”,整个画面却又浑然一体,不失法度。他不看重外在物质条件的奢华,只强调内心情感的宣泄,注重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以自己独特的人文情怀营造出撼人魂魄的大美。如果没有厚重的文化积累和对大自然独特的共鸣体验,是很难想象张清智会在短短几年时间创作出那么多震撼人心的百米长卷。

  当代中国美术理论家、中央美院博士生导师邵大箴曾如是评价他,“张清智是一位很有社会责任感的画家,他把绘画的创造原理与社会历史联系起来思考,从中发现它们共同的哲学思想基础。他对儒道释思想的研究,使他对历史、对现实和未来有许多新的认识,这自然也赋予他的绘画创作以新的特色,那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当代事件反应的敏感和用自己的画笔推动社会的变革。”

  张清智提出,中国画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需要艺术家调动一切手段去塑造中华民族的横断面和历史的重大事件。在浮躁气弥漫画坛的当下,面对重复和模仿的作品充斥市场的现状,张清智大声疾呼,艺术家要做不到淡泊名利,就难以有激情和精力创作出划时代的伟大作品。“当今艺术家的浮躁是普遍的,满脑子是利益。这一问题不解决,中国画休想跨入新高度,迈向全世界。”

  从美术史上看,任何的美术作品都是具有特定的意义的。其第一个层次存在于每一种美术种类的物质材料之中;第二个层次表现在作品形式的构成之中;第三个层次是作品中物象、事件、情节的指称含义和表现意义;第四个层次是文化意义。从这四层意义中看,主题性绘画题材不仅具有这些意义,而且从第四个层次的文化意义分析,这类确定的题材的文化意义更明确。张清智的抗震救灾系列长卷,站在时代大潮的峰巅,以其宏大的叙事性、细腻的文学性给人以深度的视觉冲击,让人看后心潮澎湃,更加凸显了其作品的精神力量。他的作品有静态的景物、更有感人的场面,其传递的激情与思想,必将与观众产生强烈的心灵共振。我们相信,这种感动必然会感动历史。

  笔墨当随时代。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到徐悲鸿的奔马、李可染的水牛,人们都可以体会到艺术家对于历史的感应,谛听到滚滚而来的时代大潮之声。这是中国艺术界自古以来自觉与不自觉的选择与行动。那些浅唱低吟、闲云野鹤般的艺术家固然可敬,但是,“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而言,艺术作品思想含量的深刻与否、历史价值的厚朴与否与人文精神的凝重与否,才是判断其艺术价值的重要尺度”。在浩瀚的历史洪流中,往往那些与社会潮流暗合,体现时代进步,展现艺术大美与人间大爱的作品,才会留下恒久的魅力。

  抗震救灾折射了社会发展的文明进程,最突出的表现是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与珍爱。这就是我们在消费时代强调的人的主体性在灾难面前的一种体现,其当代性,就是画家敢于用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表现民族情感和时代精神。当艺术家的心声与时代的呼唤共鸣时,当艺术作品的审美境界与国运民生重合后,自然引得观者共鸣,自然能在艺术的长河里成为里程碑。

  对哲学和传统文化研究颇有建树的张清智,身居闹市,心在禅境,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近几年,他的人品、画作得到海内外艺术界的肯定。刘大为先生曾撰文赞道:“他无功利可言,完全是出于一个艺术家的良知、天性和高超的艺术手段。”张清智不但在创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在艺术理论上也有重大突破,他诠释了儒释道“三个一”在绘画上的应用,解决了黄金律在审美领域的比率关系,同时还发现了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数字原始构成中的三条黄金律。这些发现不仅指导着张清智的艺术实践,也将对中国美术乃至世界美术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以自己建构在艺术良知、社会责任、文化积淀、学术背景基础上的精神立场,站在艺术思想和哲学思考探索的前沿,妙写民族魂魄,诠释大美和谐。他的主题性绘画创作,已超越以往作品单纯纪录再现历史事件,图解式的“诠释”表述和宣传固定概念的局限,由简单地对某种观念、意志的转达表述进入到以画家作为创作主体,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进行独特的创造表现的新阶段。这是张清智一直身体力行的“天人合一”创作理念的结果。唯有秉承这一理念,才能诞生出不同于前人、不同于当代、不同于西方的史诗般的鸿篇巨制。

  中国美术要走向世界,这是无数艺术家的梦想。有人用中国画画洋人的方法去试图走向世界;还有人用中国画在国外办展,在世界搞巡展的方法试图走向世界,这些在张清智看来,都是徒劳的。“只有融入人间大爱,创作出反映我们民族精神的作品,才是中国美术走向世界唯一的正确方向。”张清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坚持把鲁迅先生的名言作为自己艺术人生的座右铭――“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苏显龙撰文  来华摄影

 

[1] [2] [3] [4]

推广
 

最新资讯

更多

· 《美术报》、人民网等多...
· [视频]莫言点评张清智汶...
· [视频]子柔李刚唐人马球...
· 著名书法家张振华作品展...
· 乘十八大东风,展盛世风...
· 兜底儿网画谱王健梁朱仕...
· 兜底儿网(国内)会员俱...
· 画家王健梁家乡掠影
· 兜底儿网热烈祝贺作家莫...
· 兜底儿网祝大家中秋、国...

资讯推荐

更多

· 《美术报》、人民网等多...
· [视频]莫言点评张清智汶...
· [视频]子柔李刚唐人马球...
· 著名书法家张振华作品展...
· 乘十八大东风,展盛世风...
· 兜底儿网画谱王健梁朱仕...
· 兜底儿网(国内)会员俱...
· 画家王健梁家乡掠影
· 兜底儿网热烈祝贺作家莫...
· 兜底儿网祝大家中秋、国...

资讯热点

更多

· [视频]莫言点评张清智汶...
· 乘十八大东风,展盛世风...
· [视频]子柔李刚唐人马球...
· 《美术报》、人民网等多...
· 著名书法家张振华作品展...
· 兜底儿网艺术家介绍:王健梁
· 兜底儿网画谱王健梁朱仕...

联系信息:

 

兜底儿网收藏鉴赏与交流中心 (品茶赏画听音乐)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 高碑西店 盛世龙源 龙源文化创意园B313
邮编:100022

收藏咨询热线
010-57500696(早7点-晚11点)
18610359801(早7点-晚11点)
传真:010-57612339
专线电话:010-88852389

技术服务:18210556505
财务服务:13717669601
网管服务:13718897676
驻杭州联系人电话:15988818268
万里文化传播工作室 18901209916(万里)
Email:contact@doudier.com
欢迎加入兜底儿网交流QQ群:60907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