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梁關仝關山行旅
關山行旅
五代梁 關仝
絹本 溤O色畫 軸 144.4x56.8 cm
關仝來自長安,代表中原古老的繪畫傳統。他師承荊浩,有出藍之譽,因此成為北方山水畫派的代表。關仝的畫蹟,在宋初為四方爭相購求,流傳很廣,宮廷畫院中也有許多畫家學習他的風格。〈關山行旅〉這幅畫不僅表現出關陝一帶山川的特點和雄偉氣勢,反映「關家山水」的面貌,並且可以看出對郭熙集大成畫風的影響,其重要性不可言喻。
作者
關仝,長安人,五代後梁畫家,生卒年不可考。畫山水師荊浩,刻意力學,寢食俱廢,遂有出藍之譽,與宋初李成、范寬並列三大家。擅寫關河之勢,筆簡氣壯,山峰峭拔,石體堅凝,雜木豐茂,人稱「關家山水」。
特徵說明
畫中央一道Z字形河谷將畫面分成兩半,右半側山峰壁立,自平地陡起,表現出山的「高遠」;左下方山徑逶迻,通往河岸旁的村屋、野店,為「平遠」的景致。這種巧妙的構圖設計,正如《聖朝名畫評》論關仝山水:「上突巍峯,下瞰窮谷,卓爾峭抜者,同能一筆而成。其竦擢之狀,突如涌出,而又峯巖蒼翠,林麓土石,加以地理平逺,磴道邈絶,橋彴村堡,杳漠皆備」。
畫中的山石有不同的造型:有一類尖錐形山,是唐代以來常見的造型,然而另有一種山形,呈不規則圓弧狀,據劉道醇的形容為「其竦擢之狀,突如涌出」,屬於關陜地區山川的特色。在郭熙〈早春圖〉,也可以見到此種圓厚、狀似雲頭的山石造型,顯示郭熙在創作時,關仝的畫風也成為他參考的依據。
山石依三個步驟畫成:(1)先勾畫輪廓和脊線,分出山石的塊面;(2)皴紋理,描繪岩石受風化的質理;(3)淡墨渲染,加強山石渾圓的立體感。這三道程序是分開的,皴染並未結合,因此這幅畫創作的年代應該早於郭熙〈早春圖〉(1072)。
畫中的林木皆有枝無葉,描繪的是木葉脫盡、寒林蕭瑟的景況。關仝畫樹幹用雙鉤,枝椏則放筆直寫,他的用筆多為側峰、筆法勁利,帶有簡率豪放的個人特徵。米芾認為關仝:「石木出於畢宏,有枝無幹」;《宣和畫譜》也形容他「脱略毫楮,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也」。
騎驢的旅人與其隨從,沿著山徑行往村落,帶出整幅畫「行旅」的主題。隨著視線導引,來到近景的茅屋野店,可見到客旅正在飲茶休憩,茶棚後有豬圈,外有雞犬游蕩,充滿村野生活的氣息。《宣和畫譜》記載關仝「喜作秋山寒林,與其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漁市山驛,使其見者悠然如在灞橋風雪中,三峽聞猿時,不復有市朝抗塵走俗之狀」,就是這般的景象!
印鑑說明
天曆之寶 元文宗 圖帖睦爾(1304-1332),於泰定帝死後,由燕鐵木兒等迎立於大都,改元天曆。曾命翰林國史院與奎章閣學士纂修《經世大典》,雅好收藏書畫。尊信帝師,免僧寺田租。至順三年病卒。
思原堂、安氏儀周書畫之章 安岐 安岐(1683-約1745或1746),清天津人,一作朝鮮人,字儀周,號麓堂,又號松泉老人。代明珠在楊州為鹽商。博雅好古,收藏極富,尤精鑒賞。並好養士。有《墨緣匯觀》。
晉國奎章 朱棡 朱棡(1358-1398),晋王,明太祖第三子,學文於宋濂,學書於杜環,三傳至曾孫鐘鉉,博雅好書,收藏甚富,書畫中晋府收藏印,倘非朱棡所鈐也。
(典禮紀察)司印 明內府
宣統御覽之寶、宣統鑑賞、無逸齋精鑒璽 清宣統帝 溥儀(1906-1967),清末代帝,在位三年(1909-1911),年號宣統。
石渠定鑑、寶笈重編、乾隆鑑賞、樂壽堂鑑藏寶、乾隆御覽之寶等數枚。 清高宗 弘曆(1711-1799),清世宗四子,文治武功,為清諸帝之最。清高宗亦熱愛鑑賞書畫,曾將宮中收藏編為《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初編、續編數巨冊。在位六十年,廟號高宗,年號乾隆。
悅生圖書 賈似道 賈似道(1213-1275),字師憲。天台人。官右丞相,太師平章軍國事。賈涉子,姊理宗時貴妃,度宗立,賜第葛嶺,作半間堂,廣事收蓄文玩書畫。元兵逼建康摘高州練使,為鄭虎臣所殺。
題跋
來往何紛沓。關山自邐迆。
步餘霜跡白。望裡峰容紫。
沽酒向茅棚。問渡愁野水。
妙矣畫中趣。悠哉畫外旨。
誰非行旅人。竭然獨傳此。
乾隆丁卯。御題。 清高宗 弘曆(1711-1799),清世宗四子,廟號高宗,年號乾隆。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