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鉴定大家:徐邦达
2014-07-29 10:10:08
徐邦达(1911年7月7日—2012年2月23日)字孚尹,号李庵,又号心远生,晚年号蠖叟,生于上海,浙江海宁人。曾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务委员、杭州西泠印社顾问、九三学社社员。作为中国艺术史界“鉴定学派”的一代宗师,徐邦达将传统鉴定方法与现代考古学手段相结合,为书画鉴定建立了可传授的研究方法和学术理论。有“徐半尺”(意指其鉴画,于画轴展开半尺已知真伪)和“华夏辨画第一人”之誉。是享誉海内外的书画鉴定大家和著名的书画家、诗人。六十年来,他完成的600万字巨著《徐邦达集》是其研究古书画的心血所成,铸就了影响海内外艺术史界的经典之作和宗师之论。
1911年7月7日,徐邦达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海宁,父亲是上海滩有名的丝绸商人徐尧臣。他从小就很喜欢临摹家里收藏的那些名家字画,父亲还为他请了当时赫赫有名的老画家李醉石、赵叔孺等先生教他诗词歌赋及绘画。后来,他又入了上海著名书法家、画家、鉴赏家吴湖帆之门学习书画鉴赏,并从游于张珩、王己千等鉴赏大家,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30岁左右就已知名于上海,为世人所瞩目。解放后他北移京城,在中央文化部门任职,后转至故宫,孜孜不倦于书画研究至今,坊间有“南谢北徐”之称,即源于此。徐先生发迹于上海,为海派文化所积淀。他过目书画无数,著述甚丰,为后世留存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1953年,以各地征集和收购到的3500幅珍贵书画作品为基础,重建故宫博物院书画馆。1978年始,应国家文物局之约参加全国书画文物鉴定专家组,为全国各地博物馆鉴定国家珍贵文物,并承担了培养后学之责。历时八年,成<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多卷。与谢稚柳、启功并称中国书画鉴定三大家。在80余年里,他为国家鉴考、收购、征集传世名迹三四万件。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高呼与可》、《出师颂》等绝代佳作,正是因为他的慧眼,才从故纸堆中重见天日。
徐邦达是一位坚定的爱国学者、书画鉴定泰斗,堪称是艺术史论界“鉴定学派”的宗师之一、“故宫学派”的巨擘。他继承了传统的鉴定方法,又汲取了现代考古学严谨的科学手段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将文献考据与图像比较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数百件早期书画进行了伪讹考辨,对明清文人画的鉴定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在鉴定界确立了坦诚求实和科学严谨的学风,系统地建立了古代书画的鉴定标尺,真实地还原了中国古代书画史的发展脉络,将原先只可意会的感性经验发展成可以传授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并上升到学派所必须的体系化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一批书画鉴定与研究方面的专家和学者,为我国文博事业的发展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当代书画鉴定家中,徐邦达的鉴定著作最多,有《古书画鉴定概论》、《古书画伪讹考辨》、《古代书画过眼要录》、《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历代书画家传记考辨》、《重订清宫旧书画录》以及大量的鉴定论文,从各个方面详尽地对书画鉴定进行论述。从他的论著中,我们注意到,他在目鉴之外特别注重考订,诸如题款、题跋、印章、纸绢绫、装潢形制、著录等等,他无不精心审察分析,他用极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书画作品进行客观的研究。如果说谢稚柳的“望气”具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色,那么,徐邦达的鉴定手法则具有系统性、可传授性,故而我们将它定位在技术鉴定。
运用著录是徐邦达鉴定古代书画的切入点,也是他鉴定的特色之一。著录虽属辅助依据,但徐邦达已将它运用到极致。他在《古书画伪讹考辨》一书中引用著录之量可观,并将其排比、对照、演绎、甄别,显示了他对历代著录的博览程度和驾御能力。他在鉴定一幅古书画作品时,如果是流传有绪,总是先一一引出著录所载,然后将著录中的记载和评价加以细致周密的考辨,去伪存真,判定其是否真实可靠,再阐述自己的观点,并指出前代鉴定家的失误,重新对作品作出结论,这是徐氏依靠著录又不迷信著录的可贵之处。
徐邦达在《古书画鉴定概论》一书中,有一章专谈“古书画应注重各点”,“书画本身”只占一节,款跋、印章、纸绢绫、幅式和装潢形制占四节,足见他的侧重点在技术的鉴定方面,而“书画本身”一节又分三点:一、书画写作中的基本组织;二、书法中文字考订。三、绘画中建筑物和服饰用品形制的考订。显而易见,后两点仍属技术鉴定范畴。这与谢稚柳谈“书画本身”相比便明显表现出徐邦达的鉴定倾向。他的鉴定较多依靠理智,依靠细致的考证和分析。正因此,徐邦达的书画鉴定中运用可以运用的一切材料,并拒绝“模糊性”。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辨证地看问题,将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运用到书画鉴定中来,是徐邦达对书画鉴定学的贡献。
1911年7月7日,徐邦达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海宁,父亲是上海滩有名的丝绸商人徐尧臣。他从小就很喜欢临摹家里收藏的那些名家字画,父亲还为他请了当时赫赫有名的老画家李醉石、赵叔孺等先生教他诗词歌赋及绘画。后来,他又入了上海著名书法家、画家、鉴赏家吴湖帆之门学习书画鉴赏,并从游于张珩、王己千等鉴赏大家,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30岁左右就已知名于上海,为世人所瞩目。解放后他北移京城,在中央文化部门任职,后转至故宫,孜孜不倦于书画研究至今,坊间有“南谢北徐”之称,即源于此。徐先生发迹于上海,为海派文化所积淀。他过目书画无数,著述甚丰,为后世留存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1953年,以各地征集和收购到的3500幅珍贵书画作品为基础,重建故宫博物院书画馆。1978年始,应国家文物局之约参加全国书画文物鉴定专家组,为全国各地博物馆鉴定国家珍贵文物,并承担了培养后学之责。历时八年,成<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多卷。与谢稚柳、启功并称中国书画鉴定三大家。在80余年里,他为国家鉴考、收购、征集传世名迹三四万件。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高呼与可》、《出师颂》等绝代佳作,正是因为他的慧眼,才从故纸堆中重见天日。
徐邦达是一位坚定的爱国学者、书画鉴定泰斗,堪称是艺术史论界“鉴定学派”的宗师之一、“故宫学派”的巨擘。他继承了传统的鉴定方法,又汲取了现代考古学严谨的科学手段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将文献考据与图像比较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数百件早期书画进行了伪讹考辨,对明清文人画的鉴定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在鉴定界确立了坦诚求实和科学严谨的学风,系统地建立了古代书画的鉴定标尺,真实地还原了中国古代书画史的发展脉络,将原先只可意会的感性经验发展成可以传授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并上升到学派所必须的体系化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一批书画鉴定与研究方面的专家和学者,为我国文博事业的发展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当代书画鉴定家中,徐邦达的鉴定著作最多,有《古书画鉴定概论》、《古书画伪讹考辨》、《古代书画过眼要录》、《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历代书画家传记考辨》、《重订清宫旧书画录》以及大量的鉴定论文,从各个方面详尽地对书画鉴定进行论述。从他的论著中,我们注意到,他在目鉴之外特别注重考订,诸如题款、题跋、印章、纸绢绫、装潢形制、著录等等,他无不精心审察分析,他用极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书画作品进行客观的研究。如果说谢稚柳的“望气”具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色,那么,徐邦达的鉴定手法则具有系统性、可传授性,故而我们将它定位在技术鉴定。
运用著录是徐邦达鉴定古代书画的切入点,也是他鉴定的特色之一。著录虽属辅助依据,但徐邦达已将它运用到极致。他在《古书画伪讹考辨》一书中引用著录之量可观,并将其排比、对照、演绎、甄别,显示了他对历代著录的博览程度和驾御能力。他在鉴定一幅古书画作品时,如果是流传有绪,总是先一一引出著录所载,然后将著录中的记载和评价加以细致周密的考辨,去伪存真,判定其是否真实可靠,再阐述自己的观点,并指出前代鉴定家的失误,重新对作品作出结论,这是徐氏依靠著录又不迷信著录的可贵之处。
徐邦达在《古书画鉴定概论》一书中,有一章专谈“古书画应注重各点”,“书画本身”只占一节,款跋、印章、纸绢绫、幅式和装潢形制占四节,足见他的侧重点在技术的鉴定方面,而“书画本身”一节又分三点:一、书画写作中的基本组织;二、书法中文字考订。三、绘画中建筑物和服饰用品形制的考订。显而易见,后两点仍属技术鉴定范畴。这与谢稚柳谈“书画本身”相比便明显表现出徐邦达的鉴定倾向。他的鉴定较多依靠理智,依靠细致的考证和分析。正因此,徐邦达的书画鉴定中运用可以运用的一切材料,并拒绝“模糊性”。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辨证地看问题,将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运用到书画鉴定中来,是徐邦达对书画鉴定学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