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38(吴门画派 唐寅 人物)

2014-07-28 15:21:57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唐寅的仕女、人物画,大致没有逾越南宋人物画藩篱.尤其是他的敷施重彩的工笔人物画,那种明眸、皓齿、红颜、粉颊……还是南朱院体画的遗风。他的人物画,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线条劲细,敷色妍丽,气象高华,出自南宋院体画。如《王蜀宫妓图》,画家以传统的工笔重彩的手法,以“三白法”染仕女的面部,突出了宫女的浓施艳抹。衣纹用细劲流畅的铁线描,服饰施以浓艳的色彩,显得绮罗绚烂。把宫妓们竞相装扮,斗绿争绯的情态刻画得生动入微,不愧为唐寅仕女画的优秀之作。另一种是从南宋的院体脱胎而出,笔墨流动爽利.转笔方劲,线条抑扬起伏.代表作品有《秋风纨扇图》以及《李端端图》等,画风由工丽变为简逸高雅。画家把宋代李公麟行云流水描和颜辉的折芦描参合使用,使画面富有韵律感。唐寅的人物画,写实功力较强,形象准确而神韵独具,故《明画录评他的人物画在钱舜举下,杜柽(杜堇)居士上”。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


【名称】明 唐寅 王蜀宫妓图

【年代】明代

【简介】绢本,设色,纵124.7厘米,横53.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名称】明 唐寅 悟阳子养性图
【年代】明代 
【简介】纸本水墨,纵29.5厘米,横103.5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画画前后两座茅庵,内有一老者端坐蒲团之上,身着宽袍,双手握于膝上,遥望天空,神态深沉。室内壁无一物,地上唯有一桌,上陈香炉及文房用具。庵后树木掩隐,小溪环绕,古老的石桥横卧,流露无穷古韵。画右如镜的湖水将画面的意境展开,杳无边际,笔简而意远,既有强烈的真实感,又有深远的意境。画尾有作者自题:“苏台唐寅”行书款,钤“唐白虎”朱文方印,画首下角钤“南京解元”朱文长印章。

【名称】明 唐寅 吹箫图
【年代】明代
【简介】立轴,绢本设色。纵164.8厘米,横89.5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唐寅的人物画,大致未逾南宋人物画的格局,多在刻意塑造一种娇小而端丽的美女形象。这幅《吹箫图》仍然沿袭了他早年人物画工细艳丽的特点,人物面容娟秀,体态端庄。衣纹用笔粗简,劲力流畅,顿挫宛转。
《吹箫仕女图》作于1520年;款识:庚辰三月,吴郡唐寅画;铃印:南京解元(朱文)、六如居士(朱文);鉴藏印:吴湖帆印(朱文);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画中一女子美丽端庄,雍容华贵,低头吹箫,全神贯注,但眉间微带哀愁,似乎黯然神伤,无助而无奈,独自一人,在空旷中用箫声传达出她内心的哀怨,讲述那凄凉的陈年故事,这难道不是唐寅晚年的自身写照——无助的、无可奈何的,只有自己聆听那委婉的箫声。勾、点、晕、染,笔笔精到,大有古法,无论仕女的面庞、衣装的绚丽、以及伫立吹箫的形态,都是地道的行家手笔。画本身的精妙即有独立价值,寓意只是建立在其自身的精妙之上而已。但更进一步的含义,还在于唐寅的确有他的两面性。他既有报效家国、博取功名之志,又有纵酒放浪、颓废自处的名士做派。
这件作品是唐寅晚年力作,在完成这件画作三年之后他就辞世了。明代善画人物者不多,只有唐寅、仇英、陈老莲数人在艺术上有自己的风格。因为人物画在这个时代已失其主导地位,让位于山水与花鸟了。唐寅的人物作品传世颇多,无论是单幅人物还是群像无不精彩。这件吹萧仕女图尺幅巨大,然笔笔精到,无一败者,可以说是达到了通会之际人画俱老的境界。他的人物画有两种风格,一种是繁笔重彩,另外一种则是简笔淡彩。前一种画风是从唐人重彩画而来。而这张画则是前一种画风的杰作。
  从线描的技巧来看,他运用了唐代吴道子的兰叶描。一波三折,如风中不断翻转着的兰叶,充满着内在的韵律。在仕女面部开相上,丰额细眉,眼小如线。在烘染上则用唐代盛行的三白法,厚而不腻,对比强烈。细观该画中的仕女,其头发丝的烘染,也是一丝不苟,层层深入的。古人说画人难画手,画树难画柳。因为人手部的结构复杂,表现不好不是僵就是软。而唐寅对手的刻画真是细致人微,让人似乎可以感觉到仕女手部的温暖。在衣服格纹的钩染与填色上,也是一丝不苟。从整体上看,这件作品的色彩古雅沉静,有着青铜器一样幽深无际之感。表现出晚年唐寅人物画风的一个重要变化,他试图在大幅人物画中将粗笔的写意与工笔的钩染相结合起来。这说明他的绘画艺术还在发展着,可惜的是他这种尝试还没有完全成熟就去世了。
  古人画仕女多是借美人香草而别有怀抱的。因这件画幅只落有穷款,我们无法推知作者在画这件作品时的喻意。画中表现的是一个着宫装的贵族仕女在吹着洞萧,我们虽然昕不到声音,但是通过画面似乎听到幽怨的萧声自画中传出来。唐寅晚年是很凄苦的,妻子和儿子先他而去。家庭的温暖不再可得,故他笔下的人物也多有哀怨之色。这件作品表面上看非常之富丽华贵,而其骨子里却是悲凉的。
 

【名称】明 唐寅 牡丹仕女图
【年代】明代
【简介】立轴,纸本,设色。纵125.9厘米,横57.8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图绘高髻簪花女子,右手持纨扇,左手擎一枝牡丹,露出无限眷惜之意。仕女形象娟秀端丽,眉目和发髻钩勒精细,晕染匀整,具北宋李公麟圆细流利之笔;衣纹线条遒劲畅利,又吸取南宋李唐及元人刚健方折的笔法,具有刚柔相济,工写并用的特点,创明代仕女画的新典型。
 汪砢玉在《珊瑚网》中评曰:“董其昌云:唐伯虎虽学李晞古,亦深于李伯时,故人物、舟车、楼观,无所不工。”唐寅在图上方自题一绝:“牡丹庭院又春深,一寸光阴万两金,拂曙起来人不解,只缘难放惜花心。”起首处有“吴趋”朱文圆印,署名下钤有“南京解元”朱文长方印。



【名称】明 唐寅 嫦娥执桂图
【年代】明代
【简介】纸本设色,纵135.3厘米,横58.4厘米,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唐寅擅画美女,往往借人物道具的变化发泄自己生平境遇的伤感之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觅求不到知音的苦闷凄凉心态。此图嫦娥裙带飘拂,神形温柔,手持挂花,似非才子莫得。此作意气风发,尤其头部线条圆和流畅,勾染得当,美人的飘逸清丽之态毕现。面容的设色,敷白色晕染,如月色清凝,皎洁典雅。

 唐寅的仕女画法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线条细劲,设色妍丽。一种笔墨流动,挥洒自如。画中嫦娥,用清丽圆细的笔触描绘其脸、手和胸。而衣裙、披肩、腰带多以飘举方折之笔出之,这种方圆兼施的笔法,增强了这位少妇轻移莲步的动态美。设色浅淡,年久有褪,益见清雅。

 

【名称】明 唐寅 秋风纨扇图
【年代】明代
【简介】纸本,水墨,纵77.1厘米,横39.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秋风纨扇图》为唐寅水墨人物画代表作,画一立有湖石的庭院,一仕女手执纨扇,侧身凝望,眉宇间微露幽怨怅惘神色。她的衣裙在萧瑟秋风中飘动,身旁衬双勾丛竹。此图用白描画法,笔墨流动爽利,转折方劲,线条起伏顿挫,把李公麟的行云流水描和颜辉的折芦描结合起来,用笔富韵律感。全画虽纯用水墨,却能在粗细,浓淡变化中显示丰富的色调。画左上部题诗:“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借借汉成帝妃子班婕妤色衰恩弛,好比纨扇在秋风起后被搁弃的命运,抨击了世态的炎凉。显然,这是与唐寅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有关的。画中女子一脸衰怨,或许正是唐寅自身的写照。
 唐寅仕女画还有另一种面貌,如《临韩熙载夜宴图》和《孟蜀宫妓图》等,线条细匀劲利,设色妍丽浓重,人物神态生动。这种画法直嗣唐、五代人物画传统。然而画中人物不管衣饰如何华贵,却全无唐、五代画中人物那种雍容大度的气派,而是在表面的浓妆艳抹下流露出一丝无端的惆怅。不用说,这也与唐寅个人的生活遭际有关。
 一般说来,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出路不外乎两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然而在不得志的情况下,真正能做到“一箪食、一瓢饮,曲肱而枕之”,“不改其乐”的“独善其身”者,真是屈指可数。少负英才,认定要走“学而优则仕”道路的唐寅,因为不公正的社会而遭贬斥,眼睁睁地看着美好前程成为泡影。对这一沉重的打击,唐寅终生都未曾释怀。从而养成了狷介傲岸的性格,纵情酒色以解忧,曾自谓“醉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自题画诗)。然而,那种挥之不去的郁郁孤愤,仍不时从其画中丝丝缕缕地流露出来。
 从绘画成就看,唐寅人物画功力深厚,《明画录》评他的人物在“钱舜举下,杜柽居上”。董其昌跋唐寅《梦筠图》称“娟秀姿态虽李龙眠复生不能胜此”(《大观录·卷二十》)。但由于他过于沉溺于一已遭际,患得患失,使得他的人物画在气局上终觉狭小。
 
【名称】明 唐寅 李端端像
【年代】明代
【简介】纸本,设色,纵122.8、横57.3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李端端是唐代名妓,当时一些著名文人喜与她交往。她所居住的善和坊后人即以士人游冶赋诗之地称之。唐寅天性狂放,但同情不幸的妇女。此图即是他根据唐代范攄《云溪友议》关于李端端的故事而作,其中颇有思想寄托之意。此图画唐代狂生崔涯在三位侍女的环侍下与李端端相晤的情景。人物造型清秀,动态安详,衣纹线描于洒脱中见挺劲之致。
 
 
【名称】明 唐寅《杏花仕女图》 

【年代】明代

【简介】纸本设色 纵142厘米 横60厘米 沈阳博物馆藏 

画左上自题七言诗一首,款署“吴门唐寅”,下铃“唐寅私印”阴文方印一、“六如居士”阳文方印一。左下角铃收藏印章四方,右下角铃收藏印一方。图中仕女居于画面主体部分,衬景绘山石、树木、坡岸、芳草等,环境清幽空旷。画中现杏花初绽,草茵萌生,万物复苏,春夭已临之境。题诗为:“曲江三月杏花开,携手同看有俊才。今日玉人何处所,枕边应梦马蹄来。”虽未署作画年代,但从诗情画意推测,有可能是唐寅在宁王府为朱雇漆幕客时(正德十年,1515),生活不自由,久不得归,思念其妻沈氏而作。画中依山鱿生的一株杏树,老干曲态多姿,新枝曲直互见,表现了饱经风霜摧残却仍然顽强挺拔之意。似象征着画家的身世与个性。图中仕女立于山石杏树前,手持杏花一枝,凝眸沉思,姿容文雅素静,似拈花徐行,裙带微微飘动。衣纹勾线运笔细劲婉转,柔中带刚,轻重适宜,束扎、折叠、飘动各有特点,不但表现了衣的质,也表现出它与人物身形动作的关系。衣着服饰以淡彩层层敷色,精细谊染。这幅画的笔墨富于变化,设色淡雅,诗情画意相得益彰,表现了画家的深厚思想情感。

 

【名称】明 唐寅 小庭良夜图

【年代】明代

【简介】钤印:南京解元、六如居士 

款识:帘外轻寒起暝烟,手持玉玦小庭前。 

沈沈良夜与谁语?星落银河在半天。唐寅。 

鉴藏印:稚柳鉴赏、佩秋鉴藏、左泉鉴藏、镢边闇、蒯寿枢家珍藏、礼乡府君遗物、徐公、平羽鉴赏 

题签(谢稚柳):唐六如小庭良夜图。定定馆鉴藏。 

(徐平羽):唐伯虎沉沉良夜图。平羽。 钤印:青箱书屋 

质地:设色绢本

 

【名称】明唐寅班姬团扇图

【年代】明代

【简介】图轴,绢本,设色画。尺幅:150.4×63.6公分。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画题签作〈班姬团扇〉,与史实所载并不相符,应系后人误植。班姬,原名班昭(约49120),她曾协助兄长班固(3292)续成《汉书》,是东汉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不过,本画中真正的女主角班婕妤(约西元前486),乃是班昭的祖姑。由于自幼即工诗、善赋,汉成帝时(西元前33-前7在位),被选入宫掖,初封为少使,未几又晋升成婕妤。她虽然深受皇帝钟爱,但始终能够矜重自持,绝不恃宠而骄。“婕妤辞辇”的故事,不仅为当世所称颂,且频频为后代画家引为礼仪教化的绝佳典范。

  成帝晚年宠幸赵飞燕(西元前431)姊妹,逐渐冷落班婕妤。班婕妤为了远离内廷的内斗,索性自请前往长信宫侍奉皇太后。幽居期间,先后写了〈自悼赋〉、〈捣素赋〉和〈怨歌行〉,暗喻自己凄凉孤寂的晚景,因文辞哀婉动人,而得以代代流传。

画中,班姬手拈纨扇,独自在棕榈树下悄然而立。尽管画的是明眸粉颊、姿容秀丽,神情却怅然若有所思。庭前,点缀着一株花蕊绽放的蜀葵,画家应是想藉此来暗示时序已属夏末秋凉的季节。

 唐寅原是恋恋红尘里的有情种子,素来就擅长图写女性形象。本幅援引文学作品入画,透过人物与景境的巧妙配搭,具体呈现了画中人的感情和际遇。这份深刻、动人的描写力,无疑已让观者超迈了时空的隔阻,共感于汉代美人的沧桑与情痴!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