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79 (浙江画派 蒋嵩)

2014-11-10 14:45:31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蒋嵩 ,字三松,号徂来山人、三松居士,江宁(今江苏南京)人。生卒年不详,从艺活动约在成化、嘉靖间。善画山水人物,画法宗吴伟,为浙派名家之一。喜用焦墨枯笔,亦善用淡墨,浓淡相间,浑然一体,纵笔豪放,颇有气势。如《渔舟读书图》,山石多用大片湿墨,颇见功力,虽尺幅山水,小巧流水却云蒸雾变,烟霞触目。亦工人物,与郑文林、钟礼、张路等都是浙派晚期名手。用焦笔枯墨最入时人之眼,尺幅之中,寸山勺水,悉臻化境。然而行笔粗莽,漫无规矩,是浙派末流。又因他们纵笔豪放,多越矩度,曾被吴派讥为“狂态邪学”。纵观蒋嵩的绘画实属写意山水。
  传世作品有《芦洲泛艇图》轴,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秋溪曳杖图》轴、《无尽溪山图》轴藏上海博物馆;《携琴看山图》轴、《渔舟读书图》轴藏故宫博物院;《秋林读书图》轴藏山东省博物馆;《松下著履图》轴藏南京博物院。
   画风雄壮浑厚、劲拔率真的浙派,在明代画坛上曾名震一时。浙派承袭了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画风,一改宋画清丽细润之面貌,并把贵族艺术引入到民间,变精严为放逸,提倡古硬峻峭,笔墨劲锐洒脱。尤其是浙派后期的画家,如张路、蒋嵩、夏芷、张复阳等人的作品更趋粗放草率、豪迈不羁。
 
【名称】明 蒋嵩 渔舟读书图
【年代】明代
【简介】绢本,纵171厘米,横107.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画家用简练概括的手法,表现群山绕湖、轻舟横渡的清旷之景。湖面上一条篷船荡漾,船尾一人静坐读书,船头渔夫用力撑篙,钓竿斜插于船上,表现了文人士大夫闲适安逸的生活情趣。在画法风格上,山石虽有斧劈皴的痕迹,但不像马远、夏圭那样坚硬外露,而是落笔草草,水墨晕染浓淡相宜,此为蒋嵩粗笔水墨山水画的典型之作。本幅款署“三松”,钤“恭靖公孙”朱文印、“蒋嵩私印”朱文印。
 
【名称】明蒋嵩庐州泛艇图
【年代】明代
【简介】绢本,设色,纵:189.6厘米,横:104厘米 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蒋嵩用焦笔枯墨最入时人之眼,尺幅之中,寸山勺水,悉臻化境。然而行笔粗莽,漫无规矩,是浙派末流。被吴派视为狂态邪学。纵观蒋嵩的绘画实属写意山水。《庐州泛艇图》一画还是取浙派俗成之法,山势突兀却并非雄奇气魄,树枝翻卷盘曲极尽夸张之势,表现的虽然还是文人雅士的放舟清溪的儒雅清高,然而以文人画派自居的吴门画派及其他所谓画坛正统却并不买他们的账,称之为“张牙舞爪”而不屑一顾。
 
【名称】明 蒋嵩《携琴游山图》
【年代】明代
【简介】绢本,设色,纵148.5厘米,横89.5厘米,现藏英国大英博物馆。
蒋嵩的这幅《携琴游山》图(图为局部),正是充分体现浙派后期绘画特色的代表作之一。纵观此画,可谓是风动中见宁静,刚健中见深秀。作品中的山石嶙峋瘦硬,古木随风摇曳,尤其是那或直或斜、多姿多态的树干,有的高昂着身姿,挺拔向上;有的则顽强地扎根于石崖之间,虽然几经风雨磨难,却仍然坚强挺立着,一副傲然不屈的架势,似乎在随时准备着经受突如其来的考验。画面的右侧有一座板桥,桥上有一老者,身穿长袍,头绾高髻,看上去像是一位文士。一个携琴的童侍紧跟其后。老者拄着杖,身体颤微微的,仿佛艰难缓慢地行走着。此时此刻,他也许在思考着人生,思考着生活的沉重与凄凉。画家将人物的此情此景与自然旷野中的高峰迭起、烟雾渺茫、空寂开阔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又流露出一种悲凉、苍茫的情怀。
这种意境正是作者的心境。《无声诗史》中说蒋嵩“金陵江山环叠,嵩室居其间,既钟其秀,复醇饮其丘壑之雅,落笔时遂臻化境,非三松之似山水,而山水之似三松也。”好一个“山水之似三松”,此画便是最好的例证。可以说,画中树、画中人和画中石,正是作者本人(其号“三松”)的自画像。看那硬峭的山石和曲而不屈的树木,不正充分体现了作者坚强的性格吗?那宁静中兼有几丝悲切的气氛也许正是作者内心无法倾吐的苦闷呢,至于那位孤独寂寞、步履蹒跚的老者或许就是作者自己吧。
此画构图疏朗、奇巧,画面简括,层次分明,虚实有度,可上漱“马夏”余韵。用笔粗狂豪放,用墨苍劲淋漓,线条简练,可见吴伟之风。如前景立岩便以浓墨皴染,岩后树木用工笔勾勒枝叶,并用浓墨点染,墨色秀润、富有变化。小桥以粗笔皴擦而成。人物形体虽小,但线条自然松动,形象分明。
 
【名称】明 蒋嵩《秋溪放艇图》
【年代】明代
【简介】绢本 水墨
此画描绘的是危岩欹树,下临溪水,溪中一舟,有一人独坐读书,舟尾一人摇橹。上方远山群雁,下方是巨石和水草。在表现方法上,比较粗健,用简练概括的手法表现远近溪山 ,轻舟横渡旷野之景。全图布势爽朗,在画法上受吴伟水墨协议一派的影响,并上承南宋马远、夏圭“院体”的传统,笔墨有所放纵,形成了自己的面貌。主要特点是山石用大斧劈皴染,勾斫皴擦多以方笔,干湿并用,泼墨、破墨兼而有之,劲健粗放,墨气淋漓。 整幅作品富有节奏感,近处的山石和小舟的浓重笔墨和远处的一抹淡化之景相互映衬,形成了远近之势的鲜明对比。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