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儿网名帖 大全: 115 先秦书法 3
2015-06-10 20:45:12
1 过伯簋
3鬲攸比鼎
4虢宣公子白鼎
5虢文公子鼎
6函皇父鼎
7西周 虎盖簋
8曶鼎
9西周 z簋
10 战国 行气玉佩铭
12侯氏簋
16西周 晋侯稣钟
过伯簋,西周昭王(约前989——977年)。通高18.1厘米,口径16.2厘米,腹径16.5厘米。侈口,鼓腹,双耳垂珥,圈足下连铸方座,方座四面的下方均有缺口。耳上端饰兽头,颈饰一周连续垂冠回首鸟纹,云雷纹为地纹,圈足饰云雷纹和兽面纹,方座开口上方亦饰兽头。内底刻 “过伯从王伐反荆……”等16字铭文,记载了过伯随周昭王南征荆地的史实。曾经罗振玉收藏,《两周金文辞大系》等著录。
【铭文】白(过伯)从王伐反刱(荆),孚(俘)金,用乍(作)宗室宝(尊)彝。
2 虢季鬲
虢季鬲,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高12.7厘米。1990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折沿,腹饰象鼻纹,三足上有扉棱,以扉棱为鼻,两侧象鼻纹又组合成兽面纹。口沿内侧有一周十二字铭文:“虢季作宝鬲,其万年永宝用享。”
3鬲攸比鼎
鬲攸比鼎,西周晚期。高15.8、口徑17.5寸。體呈半球形,折沿雙立耳,圜底三蹄足。口沿下飾大小相間的重環紋和一道弦紋。
【銘文】隹(唯)卅又二年三月初吉壬辰,王才(在)周康宮?大(太)室,比(以)攸衛牧告于王,曰:女(汝)覓我田,牧弗能許?比,王令眚(省)史南?(以)即虢旅,虢旅乃事(使)攸衛牧誓曰:我弗?(具)付匕(比),且射(其沮厭)分田邑,則殺,攸衛牧則誓,比乍(作朕)皇且(祖)丁公、皇考叀(惠)公(尊)鼎,攸比??(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
4虢宣公子白鼎
虢宣公子白鼎,西周晚期。通高33、口径32厘米。平沿方唇,立耳,半球形腹,三蹄足。頸飾獸目交連紋,腹飾鱗紋,間隔以弦紋。
【銘文】虢宣公子白乍(作尊)鼎,用卲亯(享)于皇且(祖)考,用(祈眉壽),子子孫孫永用爲寶。
5虢文公子鼎
虢文公子鼎,西周晚期。
【銘文】虢文公子乍弔(作叔)妃鼎,其萬年無彊(疆),子孫孫永寶用亯(享)。
6函皇父鼎
函皇父鼎(圅皇父鼎),西周晚期(厉王世)。1933年陕西扶风县上康村一座西周铜器窖藏。通高58、口径49、腹深27厘米,重31.5公斤。立耳蹄足,腹壁稍外鼓。口沿及腹均饰大窃曲纹。
【铭文】圅(函)皇父乍琱般(作周妘盘)盉(尊)器,鼎(簋)[一](具),自豕鼎降十又[一]、(簋)八、两(罍)、两(壶)。(周妘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7西周 虎盖簋
虎盖簋 西周晚期 传陝西扶風縣法門寺出土(据吴大澂题跋) 盖面隆起,飾四道棱脊和波曲紋,上有蓮瓣形捉手。
8曶鼎
曶鼎,西周恭王时期器物。久已遗失,仅存铭文拓本下缘残泐,大篆。铭文茂密朴实,厚重凝练,有古拙雄伟之气,是西周中叶铜器铭文中最为精美的一章。这件鼎据《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四所说,原为清朝人毕沅得之于西安,鼎高2尺,围4尺,深9寸,款足作牛首形。据推测这件鼎应当是在周原地区出土的。后来,这件鼎毁于兵火,仅有铭文拓本流连于世。该鼎铭文共24行,现存380个字。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周懿王或孝王的元年六月的乙亥日,周王在穆王大室册命作器者——曶,命令他继承祖考的职司掌管周王朝的卜事,即铭文所谓的“更(赓)乃且(祖)考司卜事”,并且赏赐了作器者。邢侯后人在宗周为王臣者井叔还赏赐作器者以赤金(铜)一钧(30斤)。作器者感到荣耀,遂以赤金作鼎以为纪念。第二部分铭文记载同年四月了酉日,作器者派家臣代表自己到作为狱讼官的井叔那里控告效父及其家臣名限者。原来,作器者“既赎女(汝)五[夫效]父,用匹马束丝”,意为已经用一匹马和一束丝从效父那里赎(贸)得五夫——即5名奴仆,然而名限者却背信弃约,并要另行订立交换条件,因此发生了这场诉讼。铭文的第三部分追述往昔饥荒之年,“匡众厥臣二十夫”——即名匡者的农夫和家臣20人,强抢作器者的禾给匡,作器者遂控告到东宫那里。东宫判处说让匡交出强抢禾的人,如果不交出来,匡就将被重罚。名匡者乃向作器者稽首,并且赔偿了损失。
【铭文】隹(唯)王元年六月既朢乙亥,王才(在)周穆王大(太)[室],王若曰:曶,令女(命汝更)乃且(祖)考(司)卜事,易女(锡汝)赤巿(韨)、□,用事。王才(在),丼吊易(邢叔锡)曶赤金,曶受休[命]于王。曶用丝(兹)金乍(作朕)文孝白(考宄伯)牛鼎,曶(其)万[年]用祀,子子孙孙(其)永宝。
9西周 z簋
西周厉王《簋》,通高59厘米,口径43厘米,腹深23厘米,重60公斤。陕西扶风县博物馆藏。
铭文“王曰:有余隹(雖)小子,余亡(康)晝夜,坙(經擁)先王,用配皇天,簧黹(致朕)心,墬(施)于亖(四)方。(肆)余?(以)?士獻民,爯盩先王宗室,(作?)彝寶(簋),用康惠?(朕)皇文(烈)祖考,其各歬(格前)文人,其瀕才(頻在)帝廷陟降,??(申恪)皇帝大魯令(命),用?(令)保我家、?(朕)位、身,阤阤降余多福,(憲烝)宇慕遠猷,(其)萬年?(?),實(朕)多?(禦),用??(壽),匃永令(命),屪才立(畯在位),乍(作)疐才(在)下,隹(唯)王十又(有)二祀。
1978年5月陕西扶风齐村出土。
侈口宽体。鼓腹,圈足,下附方座。大龙耳高耸,有龙垂珥,及为壮丽。腹及方座饰直棱纹,方座四角饰兽面纹。形体魁伟,西周诸簋以此为最大。此簋铸于厉王十二年,是目前确知出地点的王器。
这是簋当中最大的一件,被称为西周“簋王”,宝物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上面像石鼓,下面若平台,周身布满竖棱,如虎皮身上的斑纹。两耳飞扬跋扈,简洁中露出大方,神秘中露出狰狞,“”,这个字读音是读做hu,这是西周的周厉王的名字,周厉王簋作器,高大魁伟,稳重大方。
簋颈和圈足饰兽体纹,腹和禁壁饰直条纹。内底有铭文十二行一百二十四字,是周原历王为祭祀先王而自作的一篇祝词。大意为:我昼夜尽心经营先王事业,以配皇天,我任用义土献民,祀先王宗室。作此将彝宝簋,安惠干先宗列祖,以祀皇天大命,保佑周室、王位和我自身。赐降多福、长寿和智慧。
10 战国 行气玉佩铭
行气玉佩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理论文物资料,据考为战国后期的作品。
一九七五年在长沙马王堆发掘时发现二千五百年前藩王的墓葬中,已经把《行气玉佩铭》作为重要的伴葬品。此器为一杖首。青玉,有灰黑色晕斑。十二面棱柱体,高5.2厘米,宽3.4厘米。中空但未穿顶,用来套在杖上,顶部为圆形平面,一面下部有一孔与内腹相通,棱面经抛光。在十二面中,每面自上而下阴文篆刻三字,有重文符号,共计四十五字,记述了“行气”的要领,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有关气功的最早记录,也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较早的文献记载。现藏天津市历史博物馆。
原拓片见《三代吉金文存》卷二十。全文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郭沫若《奴隶制时代》释其文为:“这是深呼吸的一个回合。吸气深入则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径路相反而退进,退到绝顶。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有气功学者认为此铭文主要阐述小周天功的作法和行功时的注意事项。该玉佩为现存最早的有关气功文物。
罗振玉先生把它收在《三代古金文存》第20卷49页。玉器本无名称,当代气功界人士把它称做“行气玉佩铭”,又称玉铭和行气铭。但天津博物馆不同意此名称,因为它不是佩在腰间的玉器,而是手杖把头上的装饰,因而他们将其定名为“行气铭玉杖饰。”
11何尊
何尊,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一名何姓贵族所作的祭器。1965年于陕西省宝鸡县贾村塬出土。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圆口棱方体,长颈,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兽面纹,角端突出于器表。体侧并有四道扉棱。造型浑厚,工艺精美。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残损3字,现存119字。记述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成周之事,与《尚书·召诰》 、《逸周书·度邑》等古代文献相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藏于宝鸡市博物馆。
何尊,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一名何姓贵族所作的祭器。1965年于陕西省宝鸡县贾村塬出土。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圆口棱方体,长颈,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兽面纹,角端突出于器表。体侧并有四道扉棱。造型浑厚,工艺精美。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残损3字,现存119字。记述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成周之事,与《尚书·召诰》 、《逸周书·度邑》等古代文献相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藏于宝鸡市博物馆。
铭曰:“唯王初壅,宅于成周。复禀(逢)王礼福,自(躬亲)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兹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虽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彻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庾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铭文大意是:成王五年四月,周王开始在成周营建都城,对武王进行丰福之祭。周王于丙戌日在京宫大室中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内容讲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周王赏赐何贝30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纪念。这是周成王的一篇重要的训诫勉励的文告。对研究西周初年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何尊的最高价值在于,尊内铸有122字的铭文!铭文记载了周成王继承武王的遗训,营建被称为“成周”的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阳这一重要史实,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同时,“中国”两字作为词组,首次在何尊铭文中出现,这是我们做为中国人应该记住的一件大事。青铜铭文,就是用青铜铸造出的宝贵历史,除了印证史籍或弥补史籍的不足外,它们又代表着真实、诚信,代表着久远,代表着不朽。
12侯氏簋
侯氏簋,西周晚期。1979年4月湖北襄樊市文物管理處從廢品公司揀選,據云系襄樊一帶出土。通高18、口徑21.5、腹深12.5釐米,重4.85公斤。弇口鼓腹,一對獸首耳,下有方形垂珥,圈足下有三個獸面扁足,口沿和圈足均飾竊曲紋,腹飾瓦紋。
【銘文】(侯)氏乍(作)孟姬(尊簋),邁(其萬)年永寶。
13害叔簋
害叔簋,西周晚期。器自上海冶煉厰廢銅中揀選所得,蓋有李蔭軒、邱輝先生捐贈。通高20.7、口徑16.6釐米,重3.52公斤。
斂口鼓腹,矮圈足外撇,其下連鑄三個獸面扁足,兩側有一對獸首耳,有方形垂珥,蓋與器成子母口,蓋上有圈狀捉手,蓋沿下折。蓋沿和器沿均飾竊曲紋,腹飾瓦紋,圈足飾斜角雲雷紋。
【銘文】害弔乍(叔作尊簋),(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
14 厚趠方鼎
厚趠方鼎,西周早期。通高21.3、口橫17.4、口纵13.3厘米,重2.4公斤。
此鼎为饪食器。口沿外折,双立耳,方腹直壁,由上向下渐有收分,下有四条细长柱足,四隅有棱脊。腹四壁均饰兽面纹,兽面纹长角下垂于两侧,体躯省略,图式稀见。内壁有铭文五行三十四字,记述王在成周之年,厚趠受到廉公馈赠的事迹。该器铸作精细,在宋代即已著录,流传保存至今,实属罕见。
【銘文】隹(唯)王各(格)于成周年,(厚)趠又(有)于(濂)公,趠用乍氒(作厥)文考父辛寶?(尊),(其)子子孫孫永寶,朿(刺)。
15静簋
静簋为西周中期穆王时代器物。器内有铭文八行九十字,大篆。此时期金文大篆字体正由西周中期向晚期过渡。《静簋》通篇铭文均称舒适,淳朴典雅,有“笔短趣长”之势。不失为西周中期金文书法艺术的代表作。
16西周 晋侯稣钟
晋侯稣钟是一套打击乐器,全套共16枚,因随葬于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地第七代晋侯稣的墓中而得名。
全套钟可分为两组,每组8件。第一组为大钟,纹饰浅而细,第二组为中小型钟,纹饰深而阔。并且从造型上来讲两组也有细微的差异,研究者认为它们虽并非同时铸造,但音律却非常和谐。钟上铭文为利器刻凿而成,笔画转折处要分四五刀或是五六刀的接连刻凿,笔道才能连起来,刀痕至今非常明显。
更重要的是,经过除锈处理后,刻凿在这16枚钟上的文字竟然可以连读!355个字的铭文完整地记录了周厉王三十三年晋侯稣率兵随周王巡视东土、征讨叛乱部落,并立功受赏的事。而这是我国浩瀚的古代史籍所没有记载的。
这是现如今我们第一次发现将近3000年前西周的器物上出现刻于其上的铭文。稣钟发现之后,专家们配置了不同硬度的青铜利器在青铜上刻凿文字,都以失败告终。这说明早在距今3000年的西周时期,山西人已经制造出了像钢铁一样坚硬的工具在青铜器上刻字。这是一套改写中国冶金史的宝贵资料。
如今,晋侯稣钟作为中华珍宝,14枚藏于上海博物馆,2枚藏于山西博物院。编钟铭文内容为史籍所阙,对研究西历史和晋国极为重要。全篇铭文用坚硬的金属工具刻鑿而成,是西周青铜器上首见。全篇铭文末尾的两件小钟,1992年发掘出土,现藏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17西周 谏簋
【銘文】唯五年三月初吉庚寅,王在周师录宫。旦,王格大室,即位。马共佑谏入门,立中廷。王呼内史先册命谏曰:“先王既命汝王宥,汝谋不有闻,毋敢不善。今余唯或命汝。赐汝攸勒。”谏拜,稽首。敢对扬天子丕显休,用作朕文考惠伯尊簋。谏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简介】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高21.2cm,宽29.5cm,重5.28kg。簋圆形,敛口,鼓腹,圈足下有三小足,腹部两侧兽耳下垂小珥。隆盖,顶有圆形捉手。盖顶和器腹饰瓦纹,颈部与盖沿饰窃曲纹,圈足饰三角云纹。盖器对铭,器铭文9行102字,盖10行101字。
铭文大意:在五年三月第一个吉日庚寅那一天,王在周地的师录宫。天刚亮,王到大厅,坐定位子。司马共带领做器者谏进入庙门,站立于庭院中间。王召呼史官内史先册命谏,说:“我的先辈周王既然已经任命你兼管王的宴乐之事,你不能思虑有所不周,不能不善待其事。现在我继续任命你管理原来的事情。赏赐给你一套马笼头。”谏拜,叩头。为答谢和宣扬天子伟大显赫的美意,谏因此做了祭奠其死去的父亲惠伯的簋。谏的后代子孙万年永宝用这件簋。
这篇铭文说明,在西周时代的官职任用制度中规定,即或是不增减任命,只是重申前王的任命,也需举行一次册命典礼。
18西周 九年卫鼎
《九年卫鼎》,西周恭王9年。《九年卫鼎》的形制和纹饰与《五年卫鼎》完全相同,只是大小有别,通高37.2公分,口径34.5公分,腹深20公分,重12.25公斤。“田里不鬻”以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是西周奴隶社会制度的基础,而卫盉和卫鼎的出土,反映了西周奴隶制土地制度的动摇。
铭文字数,腹内壁铸铭文19行,共195字(其中重文1、合文3)。
【铭文】隹(唯)九年正月既死霸(魄)庚辰,王才(在)周驹宫,各(格)庙,□□(眉敖)者□卓吏事见于王。王大黹(致)。矩取眚(省)车:□□(贲)□(鞃)、虎冟(幎)、□徫(貄帏)、画□、□(鞭)、□(席)、□、帛(白)□乘、金麃□(镳鋞)。舍(舍)矩姜帛三两。乃舍(乃舍)裘卫林□里。□氒隹□(厥唯颜)林,我舍□(舍颜)陈大马两,舍□始(舍颜姒)□□(□),舍□(舍颜)有□□(司寿)商□(貈、貉)裘、盠冟(幎)。矩乃□(乃暨)□粦(濂邻)令□(寿)商□□(暨亿)曰:“顜(讲)。” □(履)付裘卫林□里。□(则)乃成夆亖夆(封四封),□(颜)小子□叀夆(具唯封), □(寿)商□(勠)。舍(舍)盠冒梯□(羝)皮二,□(选)皮二,□(业)舄□(筩)皮二,朏帛(白)金一反(钣),氒(厥)吴喜(鼓)皮二。舍□(舍濂)豦冟(幎)、□□(瑈贲)、□□(鞃),东臣羔裘、□(颜)下皮二。□(逮)受:卫小子家,逆者(诸)其□(剩):卫臣□朏。卫用乍(作)□(朕)文考宝鼎。其□(万)年永宝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