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儿网名帖大全:116 先秦书法 4
2015-06-11 10:38:52
1 杜虎符
秦杜虎符,为铜质,虎形。器物高4.4厘米,长9.5厘米,厚0.7厘米,背面有槽,颈上一小孔,虎作半立走形,昂首,尾端卷曲。错金铭文9行40字:“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土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虎符“右在君,左在杜”,意思是说右半符存君王之处,左半符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会合,才能行军令。但遇有紧急情况,可以点燃烽火,不必会君王的右符。器物铭文是在虎身镂刻阴文,再将金丝嵌入阴文之内,最后镂平打磨光亮,虽历经两千多年,仍熠熠闪光。字体绝大部分是小篆,规整挺秀。
该器1973年于西安郊区发现,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2 多友鼎
多友鼎,西周晚期。1980年陕西长安县下泉村出土。通高51.5厘米,口径50厘米。饪食器。立耳,圜底,腹微敛,蹄形足。口下饰弦纹两道。内壁铸铭文分22行,275字。是研究西周时期的战争史和周王朝与猃狁关系的重要资料。器表光素无纹,造型十分普通,但它腹内所铸的279字铭文,却记录了一场鲜为人知的战争。考古学家根据铭文及造型将其称之为“多友鼎”。现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常设展品。
铭文大意为西周晚期周历王时期的某年十月,猃狁即匈奴,侵犯京师,周王命武公派遣多友率兵抵御。多友在十几天内,共打4仗,都取得了胜利,杀掉敌人350余人,俘获23人,缴获战车127辆,并救回了被俘虏的周人。武公将战绩报告给周王,周王赏赐给多友包括青铜在内的若干财物,为了感谢周王,也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多友铸造这件圆鼎以记其事。
周历王名姬胡,是西周的第十代君王,他统治期间,繁盛一时的西周王朝已逐步走上了衰败的道路。当时周王朝北方边患不断,日益强盛的猃狁民族经常向南侵袭,成为周王朝的严重威胁。据记载可知早在周夷王时,双方就曾在距丰镐二京不远的洛河北岸进行过一场激战,“震动了京师”;而周历王之后的周宣王时,北方猃狁也曾“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直逼丰镐二京,大臣方仲和尹吉甫率军出击。多友奉王命抵御的这次“侵犯京师”的战役,与上述两次“欲犯京师”的战役相比,虽然规模略小但却更直接的关乎到周王朝的存亡危机。然而这次捍卫京师的重要战役却未见记载,多友鼎的铭文内容无疑成为重要的历史见证。
这篇铭文以纪实的手法记述了这次战役的时间、作战的方式、战争的规模及战争的结果,更为重要的是这次缴获猃狁127辆战车的记载,对我们了解猃狁的战斗实力提供了一份全新的资料。
【銘文】唯十月,用放(玁狁方興),(廣)伐京(師),告追于王,命武公:“遣乃元士,羞追于京?(師)。”武公命多友(率)公車,羞追于京(師)。癸未,戎伐?(筍),衣孚(卒俘),多友西追。甲申之(辰),(搏)于,多友右(有)折首執(訊):凡(以)公車折首二百又□又五人,執(訊)廿又三人,孚(俘)戎車百乘一十又七乘,衣(卒復筍)人孚(俘)。或(又搏)于龏(龔),折首卅又六人,執(訊)二人,孚(俘)車十乘,從至。追(搏)于世,多友或右(又有)折首執(訊),乃?追,至于楊冢,公車折首百又十又五人,執(訊)三人,唯孚(俘)車不克,衣(以卒)焚,唯馬敺(盡)。(復奪)京(師)之孚(俘)。多友乃孚??(獻俘馘訊)于公,武公廼?(獻)于王。廼曰武公曰:“女(汝)既靜京(師),?女(賚汝),易女(錫汝)土田。”丁酉,武公才(在獻)宮。廼命向父佋(召)多友,廼徙于?(獻)宮。公寴(親)曰多友曰:“余肈吏女(使汝),休,不?(逆),又(有)成事,多禽(擒),女(汝)靜京(師),易女(錫汝)圭?(瓚)一,湯(鍚)鐘一?(肆),鐈鋚百匀(鈞)。”多友???(敢對揚)公休,用乍?(作尊)鼎,用(朋)用(友),其子子孫永寶用。
3 德方鼎
德方鼎是一件铸造于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的青铜器。 西周 早期的方鼎造型更趋浅腹,足部变得细长,德方鼎是这一时期的典型。在它的腹内底部铸有铭文,鼎的铭文相当重要,共5行24字,记周成王在成周洛邑祭祀武王,贵族德参与其事,受到成王赏赐,作器以记之。
德方鼎是青铜器中的饪食器,铸于西周成王年间,它通高24.4厘米,口纵14.2厘米,口横18 厘米,在口沿的两边,此器有两只立耳,折沿浅腹、柱足细长。德方鼎的腹饰为兽面纹,两侧的龙形纹以细雷纹为底,足上端饰牛首纹,纹饰十分清晰规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青铜宝尊彝,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銘文】隹(唯)三月王才(在)成(周),自(鎬),咸,王易(錫德)貝廿朋,用乍(作)寶(尊)彝。
4弟叟鼎
弟叟鼎,西周晚期。1969年11月烟台市芝罘区上夼村西周墓。 通高20.4、口徑24.3釐米,重2.2公斤。
【銘文】易(侯錫)弟叟(司),弟叟乍(作)寶鼎,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
5段敦簋
段敦簋。
6鄂侯驭方鼎
鄂侯驭方鼎(王南征鼎),西周晚期。
【銘文】王南征,伐角、僪(遹),唯还自征,才坏(在坯),噩??(鄂侯驭)方内(纳)壶于王,乃(祼)之,(驭)方(侑)王,王休(偃),乃射,?(驭)方(佮)王射,?(驭)方休阑,王宴,咸酓(饮),王寴易(亲锡驭)方玉五嗀(瑴),马亖(四)匹,矢五束,(驭)方(拜)手?(稽)首,(敢)对(扬)天子不(丕)显休(赉),用乍(作尊)鼎,迈(其万)年永宝用。
7 西周 番匊生壶
番匊生壶,西周。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高60.9厘米,呈圆形,高束颈,宽垂腹,通体布满了水波一样的花纹,壶的颈部还特别铸有两只口衔细环的夔龙作为壶耳。半米多高的铜壶,没有过多繁复的纹饰,在众多青铜器中并不惹眼。
8 扶风呼簋
扶风呼簋,西周。
9 丰邢叔簋
丰邢叔簋(丰丼叔簋),西周晚期。1978年5月陕西扶风县齐村。通高18、口径21、腹深12厘米。重5.85公斤。鼓腹弇口,圈足下有三附足,双耳作卷鼻兽首形。口下饰窃曲纹。腹饰瓦纹。铭文字数,内底铸铭文18字(其中重文2)。
【铭文】丰丼吊乍(邢叔作)伯姬(尊簋),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10 虢季子白盘
虢季子白盘是西周宣王时期青铜礼器。传清道光时期陕西宝鸡川司出土,为西周著名重器。
虢季子白盘内底部有铭文八行字。长篇铭文不仅有史料价值,也是先秦书法代表作。其书法颇具新意,用笔谨饬,圆转周到,一笔不苟甚有情致。这派圆转书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11 攻吴王夫差鉴
攻吴王夫差鉴,春秋战国,北京图书馆藏拓。
《攻吴王夫差鉴》为夫差所铸器《说文》金部说:“鉴,大盆也”。《周礼》凌人注说:“鉴如*,大口,以盛冰,置食物以御温气。”此兽耳衔环。腹饰蟠虺纹及叶形纹。腹内铭文三行十三字。於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在山西州蒙王村出土。春秋时期的书法出现了因地域而风格各异的现象,东南方各国的铜器铭文都有美化的趋向,或作鸟虫书,或作蝌蚪书等。而《攻吴王夫差铿》谷作瘦长体。字形、笔划不加修饰。文字显得质朴规整,线条均匀,起止尖锋。字距、行距较大,布局疏朗。已具后来小篆的雏形。
12 西周 庚羸鼎
《庚羸鼎》是西周青铜器。
13 西周 鬲从鼎
西周晚期 鬲从鼎。高15.8、口径17.5寸。体呈半球形,折沿双立耳,圜底三蹄足。口沿下饰大小相间的重环纹和一道弦纹。
铭文字数,内壁铸铭文102字(其中重文4)。
铭文释文:隹(唯)卅又二年三月初吉壬辰,王才(在)周康宫 □ 大(太)室, □ 比 □ (以)攸卫牧告于王,曰:女(汝)觅我田,牧弗能许 □ 比,王令眚(省)史南 □ (以)即虢旅,虢旅乃事(使)攸卫牧誓曰:我弗 □ (具)付匕(比), □ 且射(其沮厌)分田邑,则杀,攸卫牧则誓,比乍 □ (作朕)皇且(祖)丁公、皇考叀(惠)公 □ (尊)鼎,攸比 □□ (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15 国差垆
国差垆,酒器,春秋中期。又名国佐,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高34.6厘米,敛口,短颈,阔唇,底圆近平。上腹壁饰4个兽面铺首衔环。唇口有一字,肩部饰铭文10行52字。记国差主政时期工师铸此器之事。国差,春秋齐卿国佐,又称国武子、宾媚人,国归父之子。公元前589年,鞍之战后以词说服晋国主将郤克,订盟于袁娄。公元前573年被齐灵公杀害。 国佐的祖父是国懿仲,齐桓公姜小白就是因为有了国懿仲、高傒的拥护而在激烈的君位争夺战中获胜,成功登上君位的。国佐历齐惠公、齐顷公、齐灵公三代,一直担任齐国的上卿。顷公七年(公元前592年),顷公侮辱晋、鲁、曹、卫四国使臣,国佐叹道:“齐国自此将有外患了!”。齐顷公十年(前589)晋、鲁、曹、卫四国联兵大举攻伐齐国,齐大败于鞌地(一说今济南北马鞍山;一说济南华不注山)。国佐奉命出使求和,在面对晋军主帅郤克提出的屈辱齐国的无理要求时,他不畏强暴、据理力争,迫使晋军与齐国签订了“袁娄之盟”,齐国得以转危为安。《左传》载:“齐、晋战於鞍,齐国佐陈辞以拒晋师”。
后来,国佐又多次代表齐国参与会盟征战。其位高权重终于招致齐国国君的猜疑。另外一方面,国佐敢于犯颜直谏,检举别人,也得罪了不少大臣。据《左传》记载,大臣庆克与灵公母亲私通,被国佐训斥。随后,灵公母亲借机诬告国佐参与谋反。当时,正在外用兵的国佐不得已占据谷邑举行叛乱,并出兵杀了大臣庆克。灵公便采取缓兵之计,与国佐讲和,复了国佐官职。于是国佐便离开谷邑回到都城。然而,次年(公元前573年)正月,即被灵公诱杀于宫中。罪名是:弃命、专杀、据谷邑以叛齐。
铭文释文:国差立事岁咸丁亥,攻市。(借为工师。) 亻昏 ■西宝<缶詹>三秉,用实旨酉。(酒,)侯氏受福■寿,卑旨卑 氵静 ,侯氏母。毋。□母< 爿厉 >,齐邦宾贮静安宁,子子孙孙永□保用之。(□■为无法解读的字)
16 虢仲簠
虢仲簠,西周晚期。1992年12月河南三門峽市上村嶺虢國墓地(M2013.2)。通高8.9、口橫33、口縱25、腹深5.8釐米。失蓋,平沿方唇,腹壁斜收成平底,腹兩側有一對獸首耳,矩形圈足正中有括弧形缺。腹中部飾雙首曲體夔龍紋,器底飾連體竊曲紋,中心獸目突起。
【銘文】虢中乍(仲作丑)姜寶(簠),子子孫孫永寶用。
17 虢叔大林钟
虢叔大林钟,通高:65.4cm,銧距:36cm,鼓距:26.6cm,重:34.6kg。此钟体呈合瓦形,桥形口,长乳,甬饰环带纹。
钟钲部有铭文4行,左鼓有铭文6行,共计91字。从钲部开始顺读:
虢叔旅曰:“丕显皇考惠叔
穆穆秉元明德,御于厥辟,得
纯亡愍。旅敢肇师型皇考
威仪,口御于天子。乃天子
多赐旅休。”旅对天
子鲁休扬,用作朕皇
考惠叔大林和钟。
皇考严上,异在下。
,降旅多福。旅其
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其大意是:虢叔旅说:“(我)伟大显赫光荣的去世的父亲惠叔,秉持美好光明的德行,服务于他的主人,得到好处不尽。旅以亡父的威仪为榜样,服务于天子。于是天子赐予旅更多的好处。”旅为报答和宣扬天子给予的众多好处,因此做了死去的父亲惠叔的大套编钟。光荣的父亲庄重的在天上,庇佑着下界的后代们。当编钟叮叮咚咚敲响的时候,就会给旅从天而降许多福气。旅的后代子孙,万年永远宝藏这些钟,用来祭享祖先。
18虢季鼎
虢季鼎,春秋早期,河南博物馆藏。1990年3月河南三門峽市虢國墓地(M2001.390)。 通高39.8、口徑44.2、腹深21.4釐米,重17.4公斤。侈口斂頸,圜底蹄足,腹微鼓,附耳與口沿之間以兩個小橫樑相連。耳飾大小相間的重環紋,口下飾竊曲紋,腹飾垂鱗紋。
【铭文】虢季乍(作)寶鼎,季氏?(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亯(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