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儿网名帖大全: 117 先秦书法 5
2015-06-12 09:02:48
1 君夫敦
2 晋侯对盨
晋侯对盨,西周晚期,1992年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号墓出土,后流落香港,1992年收购回归。
通高22.2、口横26.7、口纵20厘米,重5.2公斤。
器与盖相合作椭圆形,腹壁略下收,腹两侧设附耳,耳与器有两根小横梁相连接,四足作蹲式人形,手臂上举,以手托和头顶负起盨身,盖隆起,四盖钮作圆环形。环钮饰单线勾勒的龙纹,盖顶饰双头龙纹,盖沿及口沿饰一周鳞纹,其馀部分是瓦沟纹。
【铭文】唯正月初吉丁亥,乍(晋侯对作)宝(尊盨),迈(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3 即簋
即簋,西周中期后段(懿王世),1974年12月陕西扶风县强家村西周铜器窖藏。通高16.6、口径28、腹深13厘米,重3.8公斤。
低体宽腹,圈足矮而外撇,束颈侈口,衔环兽头耳,盖扭作圈状。盖上和腹部均饰直棱纹,颈和圈足饰弦纹。
【铭文】隹(唯)王三月初吉庚申,王才(在)康官,各大(格太)室,定白(伯)入右(佑)即。王乎(呼):“命女(汝)赤巿(韍)、朱黄(衡)、玄衣、黹屯(纯)、旅(銮旂)。曰:(司)琱宫人、用事。”即(敢)对?(扬)天子不(丕)显休。用乍(作朕)文考幽吊(叔)宝(簋),即(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4 少虡剑(吉日壬午剑)
少虡剑(吉日壬午剑),春秋晚期,长55厘米,宽5厘米,重0.88公斤。此少虡剑为晋国兵器,已知同铭剑有3件。一九二三年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斜宽从,厚格,腊长而两从保持平行,锋尖锐。厚格呈倒凹字形,圆茎有箍,圆形音。剑脊呈凹条形,两面均有错金铭文,共二十字,为:[吉日壬午,乍(作)为元用,玄镠鎛吕(铝),□余名之,胃(谓)之少虡。]故此剑又称为[少虡]剑。从目前所见资料看,法国藏有同样的一柄。一九九一年在山西原平又曾发现一柄,其锋残,与此件相比,铭文少[吉日]和[鎛吕]四字,其他完全相同,残剑和铭文无锈无土,犹似新作。
注:虡读jù。1.古时悬钟鼓木架的两侧立柱。2.神兽名。3.一种较高的几案。4.量词。钟鼓编组,一组为一虡。
5 己白鼎
己白鼎(大鼎),西周晚期。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从會從废铜中拣获。通高39.7、口径38.7、宽38.7厘米,重12.56公斤。体呈半個卵形,深腹圜底,平沿外折,口沿上一對立耳,三蹄足。口下飾二道弦紋。
【銘文】隹(唯)十又五年三月既霸丁亥,王才(在)侲宮。大?氒(以厥)友守,王鄉(饗)醴。王乎譱大(呼膳夫?)召大氒(以厥)友入攼(捍)。王召走馬?(應)令取??(犅)卅二匹易(錫)大。大??(拜稽)首,對?(揚)天子不(丕)顯休,用乍(作朕烈)考己伯盂鼎,大(其)子子孫孫邁(萬)年永寶用。
6 西周 克镈
西周晚期 克镈。通高63、于横35.3、于纵29.2厘米,钟38.25公斤。椭圆长体,于部略敛,口平齐,舞部中央有圆孔。钲部上下各有一道浮雕宽带,带上饰八个菱形枚,钲中部两边各饰对称的浮雕状夔龙,钲两侧和两面正中各有一条透雕连环盘绕的夔龙组成的扉棱,两侧的扉棱在舞上相连,形成悬钮。
铭文字数,鼓部铸铭文79字。
铭文释文为隹(唯)十又六年九月初吉庚寅,王才周康剌宫,王乎(呼)士□召克,王□(亲)令克,□(遹)泾东至于京□(师),易(锡)克甸(佃)车、马乘,克不□□(敢坠),尃□(奠)王令(命),克□(敢)对□(扬)天子休,用乍□(作朕)皇且(祖)考白(伯)宝□(林)钟,用匃屯叚(纯嘏)、永令(命),克□(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
7 西周 克盨
克盨,西周。
8 康鼎
康鼎,西周中期。通高22、腹深11.1、口径23.1厘米,重3.2公斤。体呈半球形,窄沿方唇,口沿上有一对立耳,圜底三蹄足。口下饰窃曲纹和弦纹一道。
铭文字数,内壁铸铭文62字(其中重文2)。
铭文释文:唯三月初吉甲戌,王才(在)康宫,□白(荣伯)内右(入佑)康,王命死□(尸司)王家,命女(汝)幽黄(衡)、鋚革(勒),康□□(拜稽)首,□(敢)对□(扬)天子不(丕)显休,用乍□(作朕)文考厘白(伯)宝□(尊)鼎,子子孙孙。□(其)万年永宝用。□(郑)丼。
9 逨盘
逨盘,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通高20.4厘米,口径53.6厘米,圈足直径41厘米 腹深10.4厘米,兽足高4.2厘米。2003年1月19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出土。盘为盛水器,一般与匜配套使用。这件西周青铜逨盘,方唇,折沿、浅腹、附耳、铺首,圈足下附四兽足。腹及圈足装饰窃曲纹,辅首为兽衔环。盘内底铸铭文21行,约360字,记载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12位王(文王至宣王)征战、理政、管治林泽的历史。对西周王室变迁及年代世系有着明确的记载,可映证史书的记述,对夏、西周断代工程所拟的西周宣王年表做出了检验。逨盘优美的造型与纹饰,气势恢弘的长篇铭文,精湛的铸造工艺,都表明它无愧于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经典之作,堪称"中国第一盘"。
释文:
逨曰:丕顯朕皇高祖單公,桓桓克明慎厥德,夾
召文王武王達殷,膺受天魯命,匍有四方,竝(普?)
宅厥堇疆土,用配上帝。雩朕皇高祖公叔,克逨
匹成王,成受大命,方狄(逖)不享,用奠四國萬邦。
雩朕皇高祖新室中,克幽明厥心,柔遠能邇,
會召康王,方懷不廷。雩朕皇高祖惠中(猛?)父,
盭(戾)龢于政,有成于猷,用會昭王穆王,盜政四方,撲
伐楚荊。雩朕皇高祖零白,粦明厥心,不惰□
服,用辟龏王懿王。雩朕皇亞祖懿中(設),諫諫克
匍保厥辟考(孝)王夷王,有成于周邦。雩朕皇考
龏叔,穆穆趩趩,龢詢(均)于政,明濟于德,享辟 厲王。逨
肇纘朕皇祖考服,虔夙夕,敬朕死事,肆天子
多賜逨休,天子其萬年無疆,耆(?)黃耈,保奠周
邦,諫乂四方。王若曰:逨,丕顯文武,膺受大命,
匍有四方,則繇唯乃先聖祖考夾召先王,
勞堇大命。今余唯經乃先聖祖考,申就乃令,令汝胥
榮兌,攝(?)司四方虞林,用宮御。賜汝赤巿、幽黃、
攸勒。逨敢對天子丕顯魯休揚,用作朕皇祖
考寳尊盤,用追享孝于前文人,前文人嚴在上,廙在
下,豐豐勃勃,降逨鲁多福,眉壽綽綰,授余康娛、純
右、通祿、永命、霝終,逨畯臣天子,子子孫孫永寳用享。
10 六祀邲其卣
商代后期,通高23.7厘米,腹径15.7厘米。传河南安阳出土,故宫博物院藏。
此卣传与二祀邲其卣同出,形制、纹饰也与之相似。盖器对铭四行二十八字。铭文记器。
11 西周武王 利簋
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为武王时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是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圆形,侈口,鼓腹,双兽耳垂珥,圈足下附有方座,造型庄重稳定。以云雷纹为地,腹及方座饰兽面纹,圈足饰夔纹,兽面巨睛凝视,森严可怖。腹内底部铸有铭文4行32字,述及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木)星当空,与《尚书·武成》、《淮南子·兵略训》等古代文献所记相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12 西周康王 鲁侯尊
西周康王 鲁侯尊,上海博物馆藏。通高22.2厘米,口径20.7厘米,重4.1公斤。腹内底有铭文22字,记载鲁侯伐东国。
此其造型造型特殊,整體像筒狀方尊,廣口長頸,高方座,但兩側有一般西周簋所具有的獸首鋬,鋬下有下垂的鳥尾形裝飾。通體光素。
【銘文】唯王令朙(命明)公(遣)三族伐東或(國),才(在),魯又工(侯有繇功),用乍(作旅)彝。
13 利簋铭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中国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为周武王时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是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圆形,侈口,鼓腹,双兽耳垂珥,圈足下附有方座,造型庄重稳定。以云雷纹为地,腹及方座饰兽面纹,圈足饰夔纹,兽面巨睛凝视,森严可怖。腹内底部铸有铭文4行32字 ,如下:珷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译文其大意是:武王征伐商国,甲子日早上,岁祭,贞卜,能克,传闻各部军队,早上占有了朝歌,辛未那天,武王的军队在阑驻扎,赏赐右史利铜,用作檀公宝尊彝。
武王伐商,甲子日凌晨岁星正当其位,宜于征伐;战胜商朝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 地的军队驻地赏「有司」利以铜,利觉得很荣耀,就用铜来铸造宝器以纪念这件事。 再有是从开战后的第八天,就对有关人员进行奖励,说明战争持续的时间不长。
利簋记载的史实证实了《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等文献的记载。 及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木)星当空,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时甲子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的记录,与《淮南子·兵略训》等古代文献所记相合,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14 栾书缶
释文:正月季春元日乙丑余蓄孙书已择其吉金以作铸缶以祭我皇祖余以祈眉寿栾书之子孙万世是宝。
栾书缶,系春秋晚期晋国器。通高50厘米,口径16.5厘米,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此缶是祭祀祖先时盛酒容器。有盖,盖上有四环形钮,直口,平沿,长颈,广肩,鼓腹,平底。器腹置对称四环形耳,器表漆黑光亮,颈和肩部有错金铭文五行四十字,内容记载晋大夫栾书伐郑、败楚的功绩。器盖内另有铭文二行八字,是传世最早的错金铭文铜器。此缶造型古朴,是目前所见最见的一件错金铭文铜器,对研究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此缶铭文线条柔韧婉转,婀娜多姿,呈风流妩媚之态,颇堪玩味。
15 盝驹尊
盝驹尊,西周中期。通高二三.四、长三四厘米,一九五五年三月陕西郿县李村西周窖藏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全器作昂首站立的骡驹形。竖耳短鬃,尾下垂,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充分显示了二千五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腹腔中空,以容酒浆。背有方口,上置盖。装饰简洁,仅在腹部饰火纹。胸前铸铭文九十四字,大意是说某年十三月甲申,周王在□地举行执驹典礼,升新驹人王闲(马厩),周王亲自赐给盝两匹骡驹,盝感谢周王对旧宗子弟的关怀和厚赐,铸造了驹尊一对,以称扬王休,享孝祖先。盖铭十一字,记周王在□地赐给盝的骡驹,其一名啊骓子。与此驹尊同坑出土的还有一件驹尊的盖及方彝二件、方尊一件,均盝一人所铸。
16 (录見)簋
(录見)簋相传在清末或民初出土于陕西宝鸡,形制比较特殊,是一带支架形底座的长冠鸟形双耳无盖簋,此簋铭文中王年、月、月相、干支四要素俱全,对研究西周王年历谱和铜器、金文断代有重要学术意义。
在形制、纹饰方面,各位学者的描述如下。
王冠英先生说,此簋通高19.5厘米,口微侈,口径22厘米,鼓腹,圈足下连一镂空的支架形底座,底座高6.5厘米。双耳为长冠鸟形,尖喙。簋颈部和腹部分别饰成组的长冠长尾凤鸟纹。
李学勤先生说,该簋侈唇,颈内收,腹下稍鼓,双耳作有耸冠的鸟形。颈部饰顾首夔纹,腹面饰垂冠大鸟纹。低圈足,足下有镂空的峰峦形支座。除了支座,同这件簋最相似的是1975年陕西扶风庄白出土的 簋。同样的鸟纹见于1976年扶风庄白出土的丰尊、丰卣。这些铜器的时代都在穆王时。
张永山先生也指出,该簋台式圈足与镂空式连山形底座连在一起,是极为罕见的器座结合方式。器颈部饰顾首飘冠的瘦长体形凤鸟纹。器表装饰垂冠鸟纹和以鸟身作器耳的技法,兴于昭王晚期,盛行于穆王和共王、懿王时期,在西周中期偏晚衰退。(录見)簋是鸟纹盛行时期的作品。
在(录見)簋年代的判断上,各位学者认为(录見)被封为“冢司马”,可与其他铜器铭文中“司马井伯(录見)”、“井伯”的系联,一致认为该器在穆王时,并推断(录見)的从政时间从穆王时、历经恭王,一直到懿王初年。
17 (二同)壶铭
(二同)壶铭,河南博物馆藏。
18 六年琱生簋
六年琱生簋(周生簋、六年召伯虎簋),西周晚期。通高22.2、口径21.9厘米。
【銘文】隹(唯)六年(四)月甲?(子),王才(在),白(召伯)虎告曰:余告慶。曰:公氒稟(厥廩)貝,用獄?爲白(伯),又(有祇有)成,亦我考幽白(伯)、幽姜令,余告慶,余(以訊)有(司),余典(敢)封,今余既(訊),有?(司)曰:令,今余既一名典獻,白(伯)氏(則)報璧,琱(周)生(奉揚朕)宗君其休,用乍且(作朕祖召)公嘗(簋),其萬年子子孫孫寶,用亯(享)于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