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帖大全 >

兜底儿网名帖大全: 121 先秦书法 9

2015-06-16 15:43:18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1  师汤父鼎
 
师汤父鼎,西周中期后段。通高21.8、腹深13.5、口径26厘米,重5.9公斤。窄沿方唇,下腹向外倾垂,底微外鼓,双立耳,三个蹄足,颈饰长鸟纹,腹饰变形垂冠大凤鸟纹。足上部饰浮雕兽面。
 
铭文字数,内壁铸铭文54字(其中重文2)。
 
铭文释文:隹(唯)十又二月初吉丙午,王才(在)周新宫,才(在)射庐,王乎(呼)□□易(应锡)盛弓、象弭、矢□、彤欮,师汤父□□(拜稽)首,乍□(作朕)文考毛□□(叔□)彝,□其迈(万)年,孙孙子子永宝用。
 
 
2  史颂鼎
 
史颂鼎,西周晚期。通高37.3、口径35.7厘米,重14.7公斤。口部微敛,下腹外鼓,方唇宽沿,立耳蹄足。颈部饰有三组变形兽面纹(窃曲纹),间隔以六道棱道,腹部饰宽大的环带纹,三足上部饰浮雕兽面。 
 
铭文字数,内壁铸铭文63字(其中重文2)。
 
铭文释文:隹(唯)三年五月丁子(巳),王才(在)宗周,令史颂□□(省苏)□友、里君、百生(姓),帅□□(堣、偶盩)于成周,休又(有)成事,□□章(苏宾璋)、马□(四)匹、吉金,用乍□(□),颂□(其)万年无强(疆),日□(扬)天子令□(景命),子子孙孙永宝用。
 
 
3  天亡簋
 
天亡簋 亦称《大丰簋》、《朕簋》。据传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在陕西岐山出土。曾归清末著名金石家陈介祺收藏,现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重要藏品之一。此器制作朴厚,纹饰精美,铭在器内底部,铭文记武王克商,西归宗周,于辟雍祭天,颂扬先王功烈,及作器人天亡辅助武王举行祭祀,受到赏赐等内容。它为研究周初立国情况提供了重要史料。
 
铭文字形参差错杂,变动不居,在拙朴散乱中显示运动与和诣之美,有轻有重的笔画在某种程度上有自然书写带来的笔墨痕迹。其铭文用韵协调,开创了千古词赋先河,也是我国韵文的最早表现形式。
 
 
4  滕虎簋
 
滕虎簋,西周中期前段。侈口垂腹,圈足下連鑄方座,方座較矮,腹兩側有一對獸首耳,下有方垂珥。口沿下飾獸面紋帶和浮雕犧首,圈足飾斜角雷紋,方座飾獸面紋。
 
【銘文】(滕)虎肁乍氒(敢肈作厥)皇考公命中(仲)寶(尊)彝。
 
 
5  西周 无己簋
 
无己簋。西周周孝王鼎彝。高7、口徑21.7厘米,重2公斤。捉手内饰卷体龙纹和鱗纹,盖面饰瓦纹。
 
该器铭文(共58字):唯十又三年正月初,吉,壬寅,王征南人。王赐无(上己下其,今作“箕”)马四匹。无箕拜手(左旨右页,今作“稽”)首,曰:“敢对扬天子鲁休”。令无箕用作朕皇祖釐季尊簋。无箕其万年子孙永寳用。
 
铭文所载大意:周孝王十三年正月壬寅,周王讨伐南方的徐国。(兴许是征讨过程中,无箕有功。)周王赐给无箕四匹马,无箕对周王行跪拜大礼谢恩。周王让无箕铸此宝簋,以祭拜周王先祖。无箕祈福万代用此宝簋。
 
 
6  西周 吴方彝盖
 
铭文释文:为隹(唯)二月初吉丁亥,王才(在)周成大(太)室,旦,王各(格)庙,宰胐右乍(佑作)册吴,入门,立□(中)廷,北乡(向),王乎(呼)史戊册令(命)吴:□(司)□眔叔金,易□(锡秬)鬯一□(卣)、幺(玄)衮衣、赤舄、金车、□(贲)□朱虢□(靳)、虎冟(幂)、熏(纁)里、□□(贲较)、画□、金甬(筩)、马□(四)匹、攸(鋚)勒,吴□□(拜稽)首,□(敢)对□(扬)王休,用乍(作)青尹宝□(尊)彝,吴□(其)世子孙永宝用,隹(唯)王二祀。 
 
吴方彝盖 西周中期前段。高8.2、口纵13.5、口横16.3厘米,重1.15公斤。 
 
四阿式房屋形,盖钮缺失,五脊和四坡中线有透雕扉棱。盖顶边缘饰回顾式夔龙纹,四面坡饰倒置的解体式兽面纹,云雷纹填地。铭文字数,盖内铸铭文101字。
 
 
7   西周 吴虎鼎
 
吴虎鼎 西周晚期(宣王世)。1992年陕西长安县黑河引水工程。通高41、口径40厘米,重15.4公斤。体呈半球形,平折沿,口沿上一对立耳,三条蹄足。口沿下饰变形兽体纹。
 
【铭文】隹(唯)十又八年十又三月既生霸丙戌,王才(在)周康宫 ? (夷)宫,?(导)入右吴虎,王令(命)善夫丰生、 ?(司)工 ?(雍)毅, ?? (申厉)王令(命):付吴 ? ( ? )旧强(疆),付吴虎:氒(厥)北彊(疆)涵人眔彊( 疆),氒(厥)東彊(疆)官人眔彊(疆),氒(厥)南彊(疆)畢人眔彊(疆),氒(厥)西彊( 疆 ) ? 姜眔彊 ( 疆 ) 。氒(厥)具履 ? (封):丰生、?(雍)毅、白?(伯导)、内?(司)土寺 ? 。吴虎?(拜稽)首,天子休,宾善夫丰生章(璋)、马匹,宾 ? (司)工 ? (雍)毅章(璋)、马匹,宾内?(司)土寺 ? 璧。爰书尹友守史甶,乃宾史 ? 韦两。虎 ? (拜)手 ? (稽)首, ? (敢)對 ? (揚)天子不(丕)顯魯休,用乍(作)朕皇且(祖)考庚孟 ? (尊)鼎, ? (其)子子孫孫永寶。
 
 
8  西周 五年师史簋
 
五年师史簋,西周。
 
 
9  西周 五祀卫鼎
 
西周恭王五祀卫鼎,通高36.5厘米,口径34.3厘米,腹深19.5厘米,重11.5公斤。柱足,折口沿,立耳,腹部下垂而外侈,器腹较浅。口沿下装饰一周雷纹填底的窃曲纹。鼎腹内铸铭文207字,记载了裘卫和邦君厉交易土地的事情,并写明了是恭王五年的事情。该器物出土于陕西周原董家窖藏。
 
卫鼎有两件,同坑出土。一件五祀卫鼎,一件九年卫鼎,铭文内容不同,但形制、纹饰、大小基本相同。立耳,直壁,腹较浅,底近平,柱足较细。颈部饰雷纹衬地的变形式兽体卷曲纹。由于长期使用外壁和底部积有厚厚的烟炱。五祀卫鼎内壁铸铭文二百零七字,记载恭王五年正月裘卫和邦君万交易土地的事情,对于研究西周中期社会经济和土地制度有着重要意义。
 
【铭文】隹(唯)正月初吉庚戌,卫?(以)邦君厉告于丼白(邢伯)、 白(伯)邑父、定白(伯)、白(伯)、白(伯)俗父,曰厉曰:“余执龏(恭)王恤工(恤功),于卲大(昭太)室东逆?(营)二川。”曰:“余舍女(舍汝)田五田。”正廼(乃讯)厉曰:“女(汝贾)田不(否)?”厉廼(乃)许,曰:“余(审贾)田五田。”丼白(邢伯)、白(伯)邑父、定白(伯)、白(伯)、白(伯)俗父廼顜(乃讲)。吏(使)厉誓。廼(乃)令(三)有(司):(司)土邑人、(司)马?人邦、(司)工(附)矩、内史友寺刍,帅(履)裘卫厉田亖(四)田。廼舍(乃舍宇)于氒(厥)邑:氒逆彊眔(厥朔疆逮)厉田、氒(厥)东彊眔?(疆逮散)田,氒(厥)南彊眔?(疆逮散)田,眔(暨)政父田,氒(厥)西彊眔(疆逮)厉田。邦君厉眔(逮)付裘卫田:厉吊(叔)子(夙)、厉有(司申)季、庆癸、(豳表)、(荆)人(敢)、丼(邢)人偈屖。卫小子者逆卿(其飨賸)。卫用乍(作朕)文考宝鼎。卫(其)万年永宝用。隹(唯)王五祀。
 
 
10  卫盉
 
卫盉 西周恭王 通高二九、口径二〇.二厘米。一九七五年二月陕西岐山董家村西周窖藏出土 岐山县博物馆藏 器形是西周中期前段流行的式样。器颈和盖缘均饰回顾式花冠龙纹,盖上增饰弦纹一道,腹部有两道折線纹,流管饰三角雷纹。盖内铸铭文一百三十二字,是一篇研究西周中期土地制底和社会经济的极其重要的史料,大意是:恭王三年矩伯因参加周王建大常典礼,向裘卫取了价值八十朋的朝觐用玉章,答应给裘卫土地十田,后又取了赤琥、麂韨、贲□等玉饰礼服,答应给裘卫土地三田。裘卫把这件事报告给伯邑父、荣伯、定伯、□伯和单伯等执政大臣,于是,这些大臣命令三有司会同矩伯和裘卫办理交接手续。
 
 
 
11  戍嗣子鼎
 
1959年河南安阳后冈圆形殉葬坑出土,同出者还有铜卣、铜爵等器。圆形、口沿二直耳,三蹄足。颈部饰兽面纹。为商代后期器物。器内铭文三行三十字,其中合文三。铭文记商某王某年,九月丙午这天,商王在宗庙明堂大室赏赐给戍嗣子鼎贝二十朋,戍嗣子因受荣宠,作了这件祭祀交父亲的宝鼎。铭末“犬鱼”就为戍嗣子所属家族的族徽。
 
铭文字体大小虽不够整齐,但笔道镌刻清晰,雄伟有力,有的字体还具有典型的波磔体风格。器物本身和铭文内容对青铜器断代、商代历史地理、以及古文字的研究都有着一定的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12  卫公叔敦
 
 
13  吴王夫差剑
 
春秋时期兵器。1976年河南省辉县出土。通长53.8cm,格宽5.5cm。台北古越阁藏, 
 
此剑剑锷锋利,剑身满饰花纹,剑谭饰嵌绿松石兽面纹。剑身近格处镌“攻痦王夫差 自乍其元用”八字,为吴王夫差用剑。吴王夫差兵器已发现多件。夫差是吴王阖闾的儿子,于公元前495年继王位,次年击败越王勾践,继而转师北上,争霸中原。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与晋定公盟于黄池(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14  西周 王臣簋
 
【銘文】隹(唯)二年三月初吉庚寅,王各(格)于大(太)室,(益)公入右(佑)王臣,即立(中)廷,北鄉(嚮),乎(呼)内史(敖)冊命王臣:易女(錫汝)朱黃(衡)、親(賁襯)、幺(玄)衣黹屯(純)、?(鑾)旂五日、戈(畫)、必(厚柲)、彤沙(緌),用事。王臣手?(拜稽)首,不?(丕敢)顯天子對(揚)休,用乍(作朕)文考易中(仲尊簋),王臣(其)永寶用。
 
王臣簋 西周中期 1977年陝西澄城縣南串業村西周墓葬。通高22.3、口徑20、腹深10.7釐米,重8.5公斤。弇口鼓腹,一對獸首銜環耳,矮圈足下連鑄三個獸面小足,蓋面隆起,上有圈形捉手。蓋沿和器口沿飾竊取紋,圈足飾S形捲雲紋,均以雲雷紋填地。 


15  王子午鼎
 
王子午鼎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青铜器,墓中出土了一组共七件铜鼎,鼎上铭刻有“王子午”字样,七鼎由大到小排列,称为列鼎,此器是其中最大的一件。该鼎通高76厘米,口径66厘米,侈口、束要、鼓腹、平底、三蹄形足,口沿上有两外侈的长方形耳,旁边攀附6条龙形兽,腹部满浮雕的攀龙和窃曲、弦纹。内腹与盖内均柿有铭文。1978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出土,现藏河南省博物馆。王子午鼎系分铸后焊接而成,采用了榫卯、中介物等新型构思,技艺之高超,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是第一流的水平。该鼎是楚庄王之子、楚共王的兄弟、曾任楚国令伊(宰相)之职的王子午(又名子庾)的器物,中有确切的人名与地名。该器物又成为研究楚文化的标准器。
 
鼎盖作平顶微弧,有圜形钮。盖、颈、腹内壁均铸铭文,腹铭84字,记述王子午作器的用途和歌颂自己的功德。
 
【铭文】盖铭:倗之(齍),器铭:隹(唯)正月初吉丁亥,王子午(择)其吉金,自乍(作)彝齍)鼎,用亯(享以)孝(于)我皇且(祖)文考,用(祈眉寿)(弘恭舒迟),(畏忌)趩趩,敬氒(厥)盟祀,永受其福。余不(畏)不差,惠(于)政德,(惄于)威义(仪),阑阑(兽兽)。命(令)尹子庚,殹(繄)民之所亟,万年无諆(期),子孙是制。
 
 
16  王作左守鼎
 
王作左守鼎,西周。高41、口径38厘米:口沿外折,上立粗壮的两耳,颈部略收,腹部稍鼓,腹下置三蹄足。颈和足的上部均有短棱脊,形制与小克鼎相似,但小克鼎的腹部似乎更深些。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2000年春被中国保利集团公司购回,现收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
 
腹内壁铸铭文两行6字:王乍(作) 彝,左守。
 
【相关资料】
 
彝:字《说文》所无,《广韵》:“煮也,亦作。”《集韵》:“,说文煮也,或作。”《玉篇》:“,式羊切,煮也,亦作。”又云:“鬺,同上。”则也就是《说文》的“”字。金文无“”、“鬺”字形,故是正字,而、鬺。为俗体字。《史记·封弹书》:“禹收九
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裴骃《集解》引广曰:“亨,煮也。鬺音殇。皆尝以亨牲牢而祭把:”彝是宗庙常器,彝就是升牺牲以祭祀祖先的青铜器。在西周时代青铜器铭文中,称彝的器有鼎、簋、簠、盘等。其中大量的是鼎和簋,这两种器主要是盛熟食的彝器。
 
左守,表示祭把所放的位置和职掌,铭文既以此为享之祭器,则必置于宗庙固定的位置,而不能作为日常生活用器。
 
 
17  五年琱生尊
 
2006年11月,陕西省扶风县城关镇五郡西村发现一座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窖藏,出土器物27件(组)。其中两件带有铭文的五年琱生尊最为重要,它们与传世的五年琱生簋、六年琱生簋(又称召伯虎簋),是记述同一事件的不同阶段,为理解该事情的来龙去脉,提供了新的金文资料。
 
五年琱生尊,通高31厘米、口径32.5厘米、腹深29厘米、腹底径14厘米。两件,器形纹饰、规格完全相同。敞口,方唇,束颈,溜肩,深腹下敛,平底。纹饰主要分布于腹部和肩部;肩部一周重环纹,腹部饰一周连续三角纹,直线纹地。
 
五年琱生尊铭文释文为:唯五年九月初吉,召姜以琱生五、寻壶两,以君氏命曰:余老,止我仆庸土田多刺,弋许。勿变散亡。馀宕其三,汝宕其贰。其兄(公)其弟。乃余{K21R661.BMP}大璋报妇氏,帛束、璜一,有司登两。屖琱生对扬联宗君休,用作召公尊鍑,用蕲通禄得屯霝终,子孙永宝用之享。其又敢乱兹命,曰:汝事召人,公则明亟。
 
 18   王孙诰甬钟
 
王孙诰甬钟,春秋晚期。钟身呈合瓦形,钟口大而舞部小。上有甬,为八棱体,上细下粗,甬下有旋,旋上有长方形旋虫。干作长方形,中有长方形孔。甬部上饰4组蕉叶纹,篆间有枚柱9个,枚下有基坐。
 
王孙诰甬钟为一套其中的一枚。这套编钟共26枚,最大的一件通高120.4厘米,舞修52.3厘米,铣间59.75厘米,重152.8公斤。最小的一件通高23.35厘米,舞修10.6厘米,铣间12.25厘米,重2.5公斤。26件钟形制相同,大小递减。每枚编钟上均铸有铭文,铭文全篇共有113个字,4件合铸一篇。
 
铭文大意是:王孙诰为款待楚王、诸侯及父兄等铸此编钟,以求康乐万年无期。王孙诰甬钟音色优美,音质纯正。据测音该编钟的音域近五个八度。全套编钟分为两层悬挂在钟架上,下层为低音区,演奏和声;上层为高音区,演奏旋律,上层七声俱全,可以旋宫转调。该编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春秋时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保存最好的编钟,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该编钟1978年出土于河南淅川下寺2号墓。现藏河南博物馆。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