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帖大全 >

兜底儿网名帖大全:123 先秦书法 11

2015-06-18 08:59:19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1  西周 元年师兑簋
 
【铭文】隹(唯)元年五月初吉甲寅,王才(在)周,各(格)康庙,即立(位),同中右(仲佑)师兑入门立 ? (中)廷,王乎(呼)内史尹册令(命)师兑:疋(胥)师龢父(司左)右走马、五邑走马,易女(锡汝)乃且(祖)巾、五黄(衡)、赤舄,兑(拜稽)首,(敢)对(扬)天子不(丕)显鲁休,用乍(作)皇且(祖城)公(簋)。师兑(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元年师兑簋,西周晚期。通高22.5、口径19厘米,重4.82公斤。敛口鼓腹,一对兽首双耳,下有方垂珥,圈足下有三个向外撇的兽面扁足,隆起的盖上有圈状捉手,盖沿下折。盖上和器腹饰瓦沟纹和双行重环纹,圈足饰单行重环纹。
 
铭文大意:在元年五月初吉甲寅日,周王到了康庙,大家都就位了,“同仲”(人名)带着师兑入中廷,周王呼内史册命师兑辅助师龢父,掌管左右走马和五邑走马的官职,并赏赐师兑之祖任官时的服饰五黄、赤舄。师兑行了谢礼。冒昧标扬天子的伟大和善美,而作这个簋,由师兑的子孙永远宝藏。
 
 
2 西周 元年师史簋
 
元年师史簋,西周。高25.6cm;口径23.8cm,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品。
 
 
3  阳陵虎符
 

虎符高三.一四厘米,长八.九厘米,相传山东省临城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虎符”为古代帝王调动军队之信和物。授予地方官吏或者统兵将领以兵权,既以虎符的左半授予,待要调动军队时,即派使臣持虎符的右前往驻地。地方官吏或统兵将领两半虎符对合,验明无误,即应发兵。虎符盛行於战国、秦、汉。此件为秦代之物。虎颈至胯间左右各有错金篆书铭文两行十二字,书曰:“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阳陵为秦之郡名,即今陕西高陵县。此件铜质,为秦始皇授予驻守阳陵将领之虎符。此件因年代已久,对合处生锈,现左右不能分开,整体形成一艺术品。伏虎卧地,昂首前视曲尾上翘。虎符字体谨严浑厚,风格端庄,笔法圆转,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4宜侯夨簋
 
宜侯夨簋,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品。西周早期青铜器。宜侯夨簋于1954年6月在江苏镇江大港镇烟炖山出土,经修复成器。口径22.5厘米,高15.7厘米,方折沿,浅腹,有四兽首耳,高圈足,圈足上有四条短扉棱。腹外壁饰漩涡纹,间以顾首夔龙纹,圈足上也饰夔龙纹。簋内有铭文126字,可以辨认的有118字。铭文记载了宜侯夨受封的情况,宜侯为感谢王的恩惠做了此宝器。其铭文是中国记载周初封建诸侯史迹的惟一历史文献。镇江有文字依据的最早地名“宜”也出于此件青铜器的铭文。“宜”是地名,“侯”是封号 ,“夨”是人名,为仲雍的后代。“簋”是商周时期的食器。
 
宜侯夨簋铭文内容:惟四月辰在丁未,王省武王、成王伐商图,遂省东或(国)图。王卜于宜口土南。王令虞侯矢曰:〔迁?侯於宜。锡〔〕鬯一卣、商瓒一口,彤弓一,彤矢百,旅弓十,旅矢千。锡土:厥川三百……,厥……百又……,厥宅邑三十又五,〔厥〕……百又四十。锡在宜王人〔十〕又七裏。锡奠七伯,厥〔庐〕〔千〕又五十夫。锡宜庶人六百又……六夫。宜侯大扬王休,作虞公父丁尊。 
 
宜侯夨簋郭沫若、唐兰二先生的考证,认为夨就是周章,也有人认为“夨”是周章的弟弟——虞仲,还提及由于赏赐的级别很高,甚至超过了后来为周室立大功而被封诸侯伯长的晋文公,说明被封者身份很高(王室近族)。在春秋三传的记录中,周在淮河以东以南的地方并没有转封的诸侯,但是宜侯簋的出土填补了这个缺失,也就是说,曾经有周人转封于长江下游,但是在西周末年东夷的打击之下被摧毁,例如武王之穆中曾有所谓‘邗晋应韩’,其地应该在两淮间的邗沟附近,也不见左传记录,可能也应该已经亡于东夷,所谓诗云:四方姗姗......,因此吴人也完全可能是宜侯之国瓦解与土著文明的后裔。
 
所谓“宜侯是改封而不是原封,没有任何证据支持宜侯是太伯的後人”则不然,首先大伯无后,一直用虞仲之后代表出走之族。那么只要证明吴是虞仲之后就可以了。
 
中间许多字锈坏,但是从可辨别的字来看,这是康王时器,系康王在审视了东国之地图之后,又把虞候转封在宜。参照周公子转封在鲁,那么同样有可能虞公子转封,并保持虞的称号,因此作器的供奉对象是虞侯之父虞公。由于转再宜地,因此改称宜侯,犹康侯改封在卫而称卫侯,叔虞封在唐而称唐侯也。因此宜侯与虞仲的关系很明确。是宗子转封外地的关系。那么如果吴人想声称自己是虞仲之后,则这种说法的基础就是吴人与宜侯有关系。当是宜国亡国而建立与当地文明结合的吴。 
 
《宜侯夨簋》研究概况 
 
岀土和修复
 
1954年6月,《宜侯夨簋》岀土于江苏省江苏镇江大港镇烟墩山。1984年,《宜侯夨簋轶事》一文的作者张敏访问了该器的发现者,丹徒县绍隆寺的福贵老和尚。据福贵回忆,54年他还俗在家(后来政策改变,又再次岀家),在村长聂长保家打工,在一块坡地上翻土时,掘岀了一批青铜器。他的发现引发村民的围观,纷纷议论是否是金器。聂长保的儿子为了检验质地,随便检岀了一件,一锄头打得粉碎,他打碎的恰恰就是这批青铜器中唯一有铭的《宜侯夨簋》。现存的《宜侯夨簋》是用碎片缀合的,接缝处的铭文难于辨认,更严重的是碎片没有全部回收,丢失了不少铭文。这是对《宜侯夨簋》的第一次伤害。下聂村发现古物的消息上报后,上级来人进一步发掘清理,后来以江苏省文管会的名义写成简报《江苏丹徒县烟墩山岀土的古代青铜器》,发表在《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5期上。简报说,在烟墩山麓共发掘了三座古墓,得大型青铜器十二件,包括五座青铜鼎和《宜侯夨簋》,另得数目不等的小铜器、瓷器和石器。张敏猜测,简报所谓的三墓实际上是一墓,一墓五鼎,墓主的身份当是诸侯,可能就是宜侯。如此猜测属实,则《宜侯夨簋》就不是从外地流入的。但这是30年后的分析,若无过硬证据,不可能改变简报上共发掘了三座古墓的原始记录。清理烟墩山古墓时的缺失,对《宜侯夨簋》造成了第二次伤害。在修复《宜侯夨簋》时,工作人员在簋腹的四个耳形装饰物下各挂上一个铜珥。展岀期间,某专家指岀耳下不该有珥,才又把四个铜珥摘去。这四个铜珥是那里来的?在缀合簋体的有铭部分时,是否也拼入了无关的碎片?都是值得深究的问题。非专业修复对《宜侯夨簋》造成了第三次伤害。
  
 
5  圉簋
 
圉簋,辽宁省博物馆藏,器身通高29.8厘米,口径24厘米。于辽宁省喀左小波汰沟出土。
 
这是一件比较典型的方座簋。形制为侈口,鼓腹,高圈足,下连方座。双耳上方以兽头做装饰,两角高出器身一截。在器身腹部和器底的方座均满饰联体大兽面纹,在圈足部分饰龙纹。腹内底铸铭文三行十四字。根据字意的分析,这件簋之成器年代应该在西周康王前后。
 
【銘文】王(祓于)成(周),王易(錫)圉貝,用乍(作)寶(尊)彝
 
 
6  敔簋
 
敔簋,西周早期。通高15.3~15.7、腹深12.1、口徑19.6釐米。(十二)
 
侈口束頸,鼓腹,圈足下沿有邊圈,一對獸首耳,下有方形垂珥。口下和圈足飾兩道弦紋,頸的前後增飾浮雕犧首。 
 
【銘文】乍(敔作)寶(簋),用(饙厥)孫子,氒不(厥丕)吉(其福)。
 
 
7  攸簋
 
攸簋,西周早期(成康世)。1974年北京房山縣琉璃河鎮黃土坡村53號西周墓(M53.8)。通高28.5、口徑20.3釐米,重4.21公斤。侈口束頸,鼓腹矮圈足。圈足下另有三個虎形高足,虎作後腿直立,兩爪與尾構成鼎足著地,前爪承拖下頜,以額及頸頂承圈足。器兩側有一對象首卷鼻形耳,蓋面呈球面形,上有圈狀捉手。蓋面和器腹各飾四隻垂冠回首大鳳鳥,前後加飾浮雕獸頭,圈足飾目雷紋。
 
【銘文】(侯賞)攸貝三朋,攸用乍(作)父戊寶?(尊)彝,啟乍(作綨)。
  
 
8  禹鼎
 

禹鼎,西周晚期著名青铜器。为厉王时禹所作。1942年在陕西省岐山县任家村出土。通高53、口径47厘米。宋代《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等书著录称为“穆公鼎”。铭文二百零五字,记述鄂侯(名御方)率南淮夷、东夷反周,周王曾以其“西六师”、“殷八师”进攻鄂侯,未能取胜。禹以武公的兵车百辆和徒御—千二百人参预作战,终于俘获鄂侯。1942年陕西岐山又出一鼎,与宋代著录者相同,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禹鼎造型庄重,铸作精致。
 
【銘文】禹曰:“不(丕)顯(桓桓)皇且(祖)穆公,克夾(紹)先王,(奠四)方,(肆)武公亦弗叚朢?(遐忘朕)聖且(祖)考幽大弔(叔)、弔(懿叔),命禹仦?(肖朕)聖且(祖)考政于丼(邢)邦。?(肆)禹亦弗(敢惷),睗(錫)共?(朕)辟之命。”烏虖(嗚呼)哀哉!用天降大喪于下或(國),亦唯噩??(鄂侯馭)方,?(率)南淮尸(夷)、東尸(夷)廣伐南或(國)、東或(國),至于歷内。王廼命西六(師)、殷八(師),曰:“(撲)伐噩(鄂侯馭)方,勿遺(壽)幼。”(肆師)彌?匌?(怵會恇),弗克伐噩(鄂)。?(肆)武公廼遣禹?(率)公戎車百乘、斯?(厮馭)二百、徒千,曰:“于??(匡朕)肅慕,叀(唯)西六(師)、殷八(師)伐噩(鄂侯馭)方,勿遺(壽)幼。”(雩)禹(以)武公徒?(馭)至于噩(鄂),?(敦)伐噩(鄂),休,隻氒(獲厥)君?(馭)方。(肆)禹又(有)成。(敢)對(揚)武公不(丕)顯耿光。用乍(作)大寶鼎。禹其萬年子子孫寶用。
 
  
 
9  燕侯旨鼎
 
燕侯旨鼎,西周早期。北京城外出土(分域)。通高20.4、口径16.9厘米,重1.9公斤。平沿方唇,口沿上一對立耳。腹饰三组云雷纹衬底的外卷角兽面紋。
 
【銘文】匽(燕侯)旨初見事(于)宗周,王賞旨貝廿朋,用乍又(作有姒)寶(尊)彝。
 
 
10  寓鼎
 
寓鼎,西周早期,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高26.5cm,宽22.2cm,重3.76kg。鼎为深圆腹,三柱足,二直耳。口沿下饰兽面纹带,纹带的上列有一排旗状图案。
 
内壁有铭文4行30字:唯十又二月丁丑,寓献佩于王,王赐寓曼丝。对扬王休,用作父壬宝尊鼎。
 
铭文大意:在十二月丁丑这一天,寓献给王后佩饰,王后赐给寓美丝。为答谢王后的美意,特做此宝鼎,用以纪念死去的父亲壬。
 
 
11  春秋 子仲姜盘
 
《子仲姜盘》,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上海博物馆藏。
 
此盘口径45厘米,高18厘米,重12.4千克。它形体较大,器质厚重,整器风格质朴浑厚,口折沿,浅腹,圈足,圈足下置三只立体爬行猛虎,老虎身体侧面与圈足边缘相接。盘壁两侧设有一对宽厚的附耳高耸,其外侧装饰有云纹。盘的前后各攀有一条立体曲折角龙,龙头耸出盘沿,曲体卷尾,攀缘于盘腹之外壁,作探水状;腹壁装饰着变形兽体纹。
 
虎铭文记录6月初吉辛亥日,大师为其夫人子仲姜作此盥洗用之盘,盘既大且好,用来祈求长寿,子子孙孙要永远实用。子仲姜盘盘内能够在平面旋转的小动物平均长度只有6.5厘米,对于春秋早期青铜器铸造技术的进步提供了重要实物例证。这件精美的青铜盘铭文书体工整,文字精炼简要,并且有许多用语用韵异常精妙,整篇铭文是学术价值极高的史料。此盘纹饰精美,造型典雅,铸工精良,弥足珍贵。 
 
释文:佳六月初吉 辛亥大师作 为子仲姜沫 盘孔硕且好 用祈眉寿子子 孙孙永用为宝
 
 
12  西周 走簋
 
【銘文】隹(唯)王十又二年三月既朢庚寅,王才(在)周,各大(格太)室,即立(位),司馬丼白(伯)[入]右徒(佑走),王乎乍(呼作)冊尹[冊易(錫)]走,?疋(胥)益,易女(錫汝)赤[巿、朱黃]旂,用考(事)。徒(走敢拜稽)首,對(揚)王休,用自乍(作)寶(尊簋),徒眔氒(走其暨厥)子子孫孫萬年永寶用。
 
走簋(徒敦)西周中期 高4.2、腹深3.8、口徑6.2寸,重5.5625斤。(西甲) 弇口鼓腹,獸首雙耳,下有方垂珥,圈足。口下飾夔紋,腹飾瓦紋,圈足飾斜角雷紋。
 
 
13  西周 郑季盨
 
西周晚期 叔□父盨(郑季盨、叔尃父盨、叔专父盨)。通高19.7、口横14.5、口纵11.8厘米。 
 
体呈椭圆形,直口鼓腹,两侧端有兽首耳,圈足下连铸四条兽面扁足,盖面隆起,上有四个曲尺形扉,可以却置。 
 
铭文字数,盖、器同铭,各39字(其中重文2)。 
 
铭文释文:隹(唯)王元年,王才(在)成周,六月初吉丁亥,吊 □ (剸叔)尃父乍 □ (作郑)季宝钟六,金 □ (尊)盨 □ (四)、鼎十, □ (郑)季 □ (其)子子孙孙永宝用。
  
 
14  宰甫卣铭
 
时间:商,器高31.5厘米,口径1113厘米
 
15  西周 柞钟
 
西周晚期 柞钟。通高34、甬高13.5、铣间20、鼓间15、舞修17、舞广14厘米,重10.3公斤。钟体横截面呈椭圆形,甬中空,两面各饰枚六组。鼓部饰回首夔龙纹,篆间饰双头兽纹,舞上饰粗线云纹。 
 
铭文字数,钲间铸铭文21字。铭文释文:隹(唯)三年□(四)月初吉甲寅,中大(仲太)师右(佑)柞,柞易(锡)□、朱黄(衡)、□(銮)。
 
 
16  西周 趁鬲铭文
 
译文: 隹九初吉庚 师X作X文考 圣公文母圣X 尊X其万年子 孙永宝用
 
 
17  中山王z鼎
 
中山王璺鼎,战国时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中山王鼎》是1977年在西灵山一号大墓中出土的,鼎为铁足刻铭铜鼎,周身刻铭七七行,计四六九字。鼎系中山王十四年铸,是用以赏赐中山相周的。中山王鼎为王墓中同时出土的九件列鼎中的首鼎,铜身铁足,圆腹圜底,双附耳,蹄形足,上有覆钵形盖,盖顶有三环钮。鼎身刻有铭文469字。据鼎铭得知,此鼎为奉祀宗庙的礼器。中山王鼎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铁足铜鼎,《中山王鼎》铭文字数之多,仅次於西周《毛公鼎》,在战国铜器中更属罕见。铜鼎铭文的风格,按近三晋文字,字体修长,匀称流美,装饰意味十分浓厚,有所谓悬针篆风格,令人叹服。 
 
中山王鼎释文:唯十四年中山王作鼎于铭曰呜呼语不废哉寡人闻之与其溺于人也宁溺于渊昔者燕君子哙睿恰夫吾长为人宗干于天下之勿纠犹迷惑于子之而亡其邦为天下戮而皇在于少君乎昔者吾先考成王早弃群臣寡人幼童未通智唯傅 是从天降休命于朕邦有厥忠臣喜克顺克卑亡不率仁敬顺天德以佐右寡人使智社稷之赁臣宗之义夙夜不懈以 道寡人今 方壮智天 其德省其行亡不顺道考宅唯 呜呼折哉社稷其庶乎厥业在只寡人闻之事如长事愚如智此易言而难行也非赁与忠其谁能之其谁能之唯吾老喜是克行之呜呼攸哉天其有 于哉厥邦是以寡人 赁之邦而去之游无遽惕之虑昔者吾先祖桓王邵考成王身勤社稷行四方以忧劳邦家今吾老喜亲帅三军之众以征不义之邦奋桴振铎辟启封疆方数百里列城数十克敌大邦寡人庸其德嘉其力是以赐之厥命唯有死罪及三世不 以明其德庸其工吾老喜奔走不听命寡 惧其忽然不可得惮惮 恐损社稷之光是以寡许之谋虑 从克有工智也诒死罪之有 智为人臣之义也呜呼念之哉后人其庸之毋忘尔邦昔者吴人并越越人修教备赁五年复吴克并之至于今尔毋大而 毋富而骄毋众而嚣邻邦难信仇人在旁呜呼念之哉子子孙孙永保定之毋替厥邦
 
 
 
18  中山王z方壶
 
中山王z方壶,1978年于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出土,方体,小口,斜肩,腹两侧有一对环耳,这是战国中、晚期常见的方壶形式。它在造型上的突出特点是,使用了八条雕龙为装饰。在壶盖上有四个抽象的龙形钮,在壶肩四棱上各雕塑有一条小龙,龙头冲上,独角大耳,颈背生鬃,长尾。这些龙装饰的使用,为光素无花纹因而略显呆板的壶体增加了活泼气氛,而龙身无繁缛的花纹,与壶体协调相称,共同构成一种素雅明快之美感。
 
该壶最受学术界珍视之处,是它的四个光平的腹壁上,用纤细的笔道、工整优美的篆书,刻下的长达四百四十八个字的铭文。根据铭文的记载,这是一件中山国王命令其相邦(相国)铸造的酒器。该壶铭文云:“择燕吉金,铸为彝壶,节于禋〓,可法可尚,以飨上帝,以祀先王。”意即选择燕国优质铜,铸造铜壶,按照禋祀的礼仪规定装酒,用于祭祀上帝和祖先。在铭文中说该器叫做彝壶,用来盛祭祀上帝、祖先的酒。到了汉代,人们给这种方体铜壶起了个专名叫做“钫”。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