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儿网名帖大全:140 汉代书法十则 3
2015-07-07 10:58:55
1 李孟初碑
此碑全称《汉宛令益州刺史李孟初神祠碑》,又名《李孟初神祠碑》。汉桓帝二年(1543年)立,隶书。存河南南阳市卧龙岗汉碑亭。清乾隆间白河水涨冲出,后又入土,道咸间又冲出。咸丰十年(1860)金梁移置南阳府置,并在碑下残泐处刻题记。今与《张景碑》、《赵菿残碑》同藏卧龙岗汉碑亭中。
此碑出土较晚。在翁方纲《两汉金石记》首见著录。其书法浑朴圆劲,气宇轩昂,字形有长有扁,仪态自如,堪称汉隶中上品。清杨守敬跋云:《中州金石记》谓其疏秀似《韩仁铭》,为蔡有邻所本。余按是碑以浑古胜,实与《韩仁铭》不相似。”当穿处“永兴二年”之“年”字垂笔特长,与《石门颂》之“命”字,《张景碑》之“府”字类似。翁方纲《两汉金石记》云:“详其笔势,盖以当穿未得放笔,故于穿下不嫌过垂以伸其气,此不独可悟书法,亦文章蓄泻之理耳。杨孟文《石门颂》‘命’字,则以石纹以东武王戟门旧藏本有杨水心(高凤翰师)、罗振玉等跋者为最佳,现藏北京图书馆。
2 莱子侯刻石
又称《莱子侯封田刻石》、《莱子侯封冢记》、《天凤刻石》、《莱子侯赡族戒石》。新莽天凤三年(16)刻,隶书,纵48厘米,横70.4厘米。存山东邹县孟庙。七行,每行有直界,行五字,共三十五字。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膝县孝廉颜逢甲,偕友人孙生容,王辅中游邹县城南卧虎山前偶得之。
对此刻中的“莱”字,有作“嶪(去山字头)”字者,有作“葉”字、“業”字者,迄无定论;对此石之真伪,也有争论。冯云鹏《金石索》云:“此石虽非后人伪刻,亦系当时野制,无深长意趣。”其实民间野制,不见得就缺乏意趣。此石书法古拙苍简,骨气洞达,用笔圆劲有篆意。诸城王金策说:“不知原刻正以朴拙倍见古情;今人无事不胜古人,惟朴拙万不可及。”此话是颇有见地的。颜逢甲题记称此刻“与曲阜《五凤二年刻石》、《水平鄐君》摩崖,是一家眷属。”方朔《枕经金石跋》也说它“以篆为隶,结构简劲,意味古雅,足与孔庙之《五凤二年刻石》继美。”瞿中溶《金石文编》评其书云:“此刻结体秀劲古茂,在《上谷府卿》、《祝其卿》二坟坛石刻之上,尚是西汉文字,可宝也。”此石与《鲁孝王刻石》以及《祝其卿》、《上谷府卿》二坟坛石刻同为西汉著名刻石,由此可以考见汉隶从古隶向今隶过渡的踪迹。山东峄县王氏有翻刻本。
此石书法古拙奇瑰,气势开张,丰筋力满,趣味横生,熔篆籀之意写隶,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以篆为隶,结构简劲,意味古雅。”西汉传世书迹甚少,通过此石,可窥西汉书风。
3 刘平国颂
此刻全称《龟兹左将军刘平国摩崖》,又名《刘平国治路颂》、《刘平国治关亭诵》、《龟兹刻石》等。汉永寿四年(158年)八月刻,隶书摩崖。8行,105字。在新疆拜城东北150公里的博扎克拉格沟口一块山岩壁间。清光绪五年(1879)夏,张曜督师乌鲁木齐,遣军人探越天山之捷径。行至赛里木乱山中,一军人迷路,无意中发现岩壁间微露凿痕,纵横似有字迹,乃归告同伍。幕客施补华(均甫)闻之,连骑裹粮往穷其异,知为后汉摩崖,遂椎拓以传世。文称“永寿四年八月。,永寿凡三年,次年六月改元“延熹”。
此刻剥落严重,文字漫漶。其书大小参差,多用圆笔,若不经意而饶有古逸之趣,较之《西狭》、《石门》诸刻,更为宽博疏放。
4 鲁孝王刻石(五凤二年刻石)
又名《五凤二年刻石》。共十三字,曰:“五凤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公元前56年刻,纵38.4厘米,横73.6厘米。存山东曲阜孔庙。
此石于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重修曲阜孔庙时,得自鲁灵光殿基西南三十步之太子钓鱼池。灵光殿建于汉景帝之子鲁共王刘余之世。
《鲁孝王刻石》为现存最早的西汉刻石之一。此石自明清以来迭经著录。西汉前期(武帝以前)的隶书,承袭秦隶,篆隶夹杂。由《鲁孝王刻石》可以看出,其结体尚不够方整,无明显波势,用笔圆转且篆意较浓,其“年”字长脚与出土的这一时期的汉简(如《流沙坠简》)同趣。明赵崡《石墨镌华》云:“西汉石刻传者极少,此字简质古朴。”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谓其“浑沦朴古,隶法之未雕凿者也。”清方朔《枕经金石跋》云:“字几十三,无一字不浑成高古,以视东汉诸碑,有如登泰岱而观傲莱诸峰,直足俯视睥睨也。”
此刻拓本传世者以明拓较多,字口虽已残泐,但字尚完整。清初拓字渐细瘦但无裂痕。近托多裂纹,字亦漫漶不可读。
5 刘熊碑
全称《汉酸枣令刘熊碑》。又名《刘孟阳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酸枣城(故城在今河南延津县北十五里)有县令《刘孟阳碑》”,是为《刘熊碑))最早记载。此后宋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相继著录,南宋洪适《隶释》复详记碑之全文(只有少数字残缺),可见此时碑尚未断毁。据洪氏所记,原碑共二十三行,行三十三字。后碑断,残存两块。后此两块残石也已不存。1915年金石家顾燮光访得碑阴残石一块,存字八行,计六十三字;残石侧面有宋人题记。此残石现存延津县文化馆。
碑主人刘熊,字孟阳,广陵(今江苏扬州)海西人。系东汉光武帝刘秀之玄孙,作过酸枣县令。《刘熊碑》为传世著名汉碑之一。其结字规矩整饬,用笔流美遒逸,布局疏朗清爽。清翁方纲谓:“是碑隶法实在《华山碑》之上”,殆非过誉。杨守敬跋语亦称其“古而逸,秀而劲,疏密相间,奇正相生,神明变化,拟于古文。”其刊刻精致,但气魄稍逊。此碑并无书人姓名。唐诗人王建题此碑云:“苍苔埋字土埋龟,风雨销磨绝妙辞;不向图经中旧见,无人知是蔡邕碑。”遂致后人多以为蔡邕书,实际是一种附会。此碑近世流传拓本有三:一为刘鹗旧藏本,整纸未剪,存原碑上段残石起首十五行,行约十二字,下段残石末起二十三行,行十七字。曾归端方,后归衡永。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一为范懋政旧藏本,经剪裱又恢复成整幅大轴,与刘本同为两残石合拓。现藏故宫博物院。一为沈树镛旧藏本,为原碑下半截残石托本翻刻本,中华书局曾影印。
6 刘君残碑
《刘君残碑》,东汉光和四年(181)。
7 李业阙
李业阙位于梓潼县长卿镇南桥村,属单阙,现仅存一段阙身,为独石刻成,顶为后世所配。该阙形似碑碣,高2.5米、宽约1米,由红砂石凿成,呈下大上小的方柱形。阙身正中阴刻隶书“汉侍御史李公之阙”八字,字迹清晰。其下刻清道光末年题记,记述当时知县周树棠发现此阙残身及移至李节士祠安置的经过。建国后,移至现址建亭保护,并将有关阙的明碑三通立于阙后。李业,梓潼人,西汉末年举明经,除为郎。新莽时举孝廉方正,不就。公孙述据蜀,屡聘为博士,业不从,为述所鸩。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灭述,光武下诏旌表其闾。据此及相关史料记载,李业阙修建于建武十二年,为现存汉阙年代之最早者。
根据史料推断,该阙是现存汉阙中年代最早的,其雕刻艺术价值仅次于平阳府君阙,这对研究当时的阙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8 缪宇墓志
东汉 彭城相缪宇墓志,纵41厘米,横51.5厘米。东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三月。为葬于徐州燕子埠的东汉元嘉元年彭城相缪宇之墓志。缪宇是东汉第三代彭城王刘定的丞相,当时不仅担任彭城相,而且兼任吕梁县县令(即守长)。缪宇墓曾出土很多文物,其中墓志铭已被徐州博物馆收藏。
释文:故彭城相行长史事吕长缪宇字叔异。岩岩缪君,礼性纯淑,信心坚 明,□□□备。循京氏易经□□□恭俭礼让,恩惠□□,□□告□,远近敬芗。少秉里□□府召退辟□□执念闾巷□相□□□贤知命,复遇坐席,要舞黑绋。君以和平元年七月七日物故。元嘉元年三月廿日葬。
东汉【缪宇墓志画像残石题刻】,出徐州市东北约四十公里邳县燕子埠汉墓,残石宽49厘米,高35厘米,系近年发现较著名之汉代刻石文字。画像大多残缺,仅存左侧车轮;残石右侧隶书阴刻铭文八十余字,刻于元嘉元年三月(公元151年)。
文曰:故彭城相行长史事吕守长缪宇,字叔异。/严严缪君,体性纯淑,信心坚固,□□□□,□独京/氏(□经□□□)恭谦。/(□让恩惠,□□□)告/(□远近敬芗,少年)异/(后府召退辟□)?/念闾□□□□□贤/召命,复遇坐席,要带黑绋。/君以和平元年七月七日物故,元嘉/元年三月廿日葬。
此画像题记书刻俱佳,书风纯正,笔意从容,收放有度,用笔细劲处与后其五年之【礼器碑】(永寿二年,公元156年)相类,颇堪效法。
该残石初出时中间尚有残块铭文(见释文括号内文字),惜此拓阙之,是为憾。
9刘注陵塞石刻铭
西汉刘注陵塞石刻铭,纵86.5厘米,横9.5厘米。徐州博物馆藏。
释文:第百上石 楚古尸王通於 天述葬棺郭 不布瓦鼎 盛器令群 臣巳葬去服 毋金玉器後 世賢大夫幸 視此書□ 目此也心者悲之
10 汉莽新嘉量铭文
汉代金文。新莽时期直接凿刻在新嘉量器皿上的文字,与秦权量文字一脉相传,结构上紧下松。特别是下部夸张的拖长,极具装饰性。
此碑全称《汉宛令益州刺史李孟初神祠碑》,又名《李孟初神祠碑》。汉桓帝二年(1543年)立,隶书。存河南南阳市卧龙岗汉碑亭。清乾隆间白河水涨冲出,后又入土,道咸间又冲出。咸丰十年(1860)金梁移置南阳府置,并在碑下残泐处刻题记。今与《张景碑》、《赵菿残碑》同藏卧龙岗汉碑亭中。
此碑出土较晚。在翁方纲《两汉金石记》首见著录。其书法浑朴圆劲,气宇轩昂,字形有长有扁,仪态自如,堪称汉隶中上品。清杨守敬跋云:《中州金石记》谓其疏秀似《韩仁铭》,为蔡有邻所本。余按是碑以浑古胜,实与《韩仁铭》不相似。”当穿处“永兴二年”之“年”字垂笔特长,与《石门颂》之“命”字,《张景碑》之“府”字类似。翁方纲《两汉金石记》云:“详其笔势,盖以当穿未得放笔,故于穿下不嫌过垂以伸其气,此不独可悟书法,亦文章蓄泻之理耳。杨孟文《石门颂》‘命’字,则以石纹以东武王戟门旧藏本有杨水心(高凤翰师)、罗振玉等跋者为最佳,现藏北京图书馆。
2 莱子侯刻石
又称《莱子侯封田刻石》、《莱子侯封冢记》、《天凤刻石》、《莱子侯赡族戒石》。新莽天凤三年(16)刻,隶书,纵48厘米,横70.4厘米。存山东邹县孟庙。七行,每行有直界,行五字,共三十五字。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膝县孝廉颜逢甲,偕友人孙生容,王辅中游邹县城南卧虎山前偶得之。
对此刻中的“莱”字,有作“嶪(去山字头)”字者,有作“葉”字、“業”字者,迄无定论;对此石之真伪,也有争论。冯云鹏《金石索》云:“此石虽非后人伪刻,亦系当时野制,无深长意趣。”其实民间野制,不见得就缺乏意趣。此石书法古拙苍简,骨气洞达,用笔圆劲有篆意。诸城王金策说:“不知原刻正以朴拙倍见古情;今人无事不胜古人,惟朴拙万不可及。”此话是颇有见地的。颜逢甲题记称此刻“与曲阜《五凤二年刻石》、《水平鄐君》摩崖,是一家眷属。”方朔《枕经金石跋》也说它“以篆为隶,结构简劲,意味古雅,足与孔庙之《五凤二年刻石》继美。”瞿中溶《金石文编》评其书云:“此刻结体秀劲古茂,在《上谷府卿》、《祝其卿》二坟坛石刻之上,尚是西汉文字,可宝也。”此石与《鲁孝王刻石》以及《祝其卿》、《上谷府卿》二坟坛石刻同为西汉著名刻石,由此可以考见汉隶从古隶向今隶过渡的踪迹。山东峄县王氏有翻刻本。
此石书法古拙奇瑰,气势开张,丰筋力满,趣味横生,熔篆籀之意写隶,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以篆为隶,结构简劲,意味古雅。”西汉传世书迹甚少,通过此石,可窥西汉书风。
3 刘平国颂
此刻全称《龟兹左将军刘平国摩崖》,又名《刘平国治路颂》、《刘平国治关亭诵》、《龟兹刻石》等。汉永寿四年(158年)八月刻,隶书摩崖。8行,105字。在新疆拜城东北150公里的博扎克拉格沟口一块山岩壁间。清光绪五年(1879)夏,张曜督师乌鲁木齐,遣军人探越天山之捷径。行至赛里木乱山中,一军人迷路,无意中发现岩壁间微露凿痕,纵横似有字迹,乃归告同伍。幕客施补华(均甫)闻之,连骑裹粮往穷其异,知为后汉摩崖,遂椎拓以传世。文称“永寿四年八月。,永寿凡三年,次年六月改元“延熹”。
此刻剥落严重,文字漫漶。其书大小参差,多用圆笔,若不经意而饶有古逸之趣,较之《西狭》、《石门》诸刻,更为宽博疏放。
4 鲁孝王刻石(五凤二年刻石)
又名《五凤二年刻石》。共十三字,曰:“五凤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公元前56年刻,纵38.4厘米,横73.6厘米。存山东曲阜孔庙。
此石于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重修曲阜孔庙时,得自鲁灵光殿基西南三十步之太子钓鱼池。灵光殿建于汉景帝之子鲁共王刘余之世。
《鲁孝王刻石》为现存最早的西汉刻石之一。此石自明清以来迭经著录。西汉前期(武帝以前)的隶书,承袭秦隶,篆隶夹杂。由《鲁孝王刻石》可以看出,其结体尚不够方整,无明显波势,用笔圆转且篆意较浓,其“年”字长脚与出土的这一时期的汉简(如《流沙坠简》)同趣。明赵崡《石墨镌华》云:“西汉石刻传者极少,此字简质古朴。”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谓其“浑沦朴古,隶法之未雕凿者也。”清方朔《枕经金石跋》云:“字几十三,无一字不浑成高古,以视东汉诸碑,有如登泰岱而观傲莱诸峰,直足俯视睥睨也。”
此刻拓本传世者以明拓较多,字口虽已残泐,但字尚完整。清初拓字渐细瘦但无裂痕。近托多裂纹,字亦漫漶不可读。
5 刘熊碑
全称《汉酸枣令刘熊碑》。又名《刘孟阳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酸枣城(故城在今河南延津县北十五里)有县令《刘孟阳碑》”,是为《刘熊碑))最早记载。此后宋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相继著录,南宋洪适《隶释》复详记碑之全文(只有少数字残缺),可见此时碑尚未断毁。据洪氏所记,原碑共二十三行,行三十三字。后碑断,残存两块。后此两块残石也已不存。1915年金石家顾燮光访得碑阴残石一块,存字八行,计六十三字;残石侧面有宋人题记。此残石现存延津县文化馆。
碑主人刘熊,字孟阳,广陵(今江苏扬州)海西人。系东汉光武帝刘秀之玄孙,作过酸枣县令。《刘熊碑》为传世著名汉碑之一。其结字规矩整饬,用笔流美遒逸,布局疏朗清爽。清翁方纲谓:“是碑隶法实在《华山碑》之上”,殆非过誉。杨守敬跋语亦称其“古而逸,秀而劲,疏密相间,奇正相生,神明变化,拟于古文。”其刊刻精致,但气魄稍逊。此碑并无书人姓名。唐诗人王建题此碑云:“苍苔埋字土埋龟,风雨销磨绝妙辞;不向图经中旧见,无人知是蔡邕碑。”遂致后人多以为蔡邕书,实际是一种附会。此碑近世流传拓本有三:一为刘鹗旧藏本,整纸未剪,存原碑上段残石起首十五行,行约十二字,下段残石末起二十三行,行十七字。曾归端方,后归衡永。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一为范懋政旧藏本,经剪裱又恢复成整幅大轴,与刘本同为两残石合拓。现藏故宫博物院。一为沈树镛旧藏本,为原碑下半截残石托本翻刻本,中华书局曾影印。
6 刘君残碑
《刘君残碑》,东汉光和四年(181)。
7 李业阙
李业阙位于梓潼县长卿镇南桥村,属单阙,现仅存一段阙身,为独石刻成,顶为后世所配。该阙形似碑碣,高2.5米、宽约1米,由红砂石凿成,呈下大上小的方柱形。阙身正中阴刻隶书“汉侍御史李公之阙”八字,字迹清晰。其下刻清道光末年题记,记述当时知县周树棠发现此阙残身及移至李节士祠安置的经过。建国后,移至现址建亭保护,并将有关阙的明碑三通立于阙后。李业,梓潼人,西汉末年举明经,除为郎。新莽时举孝廉方正,不就。公孙述据蜀,屡聘为博士,业不从,为述所鸩。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灭述,光武下诏旌表其闾。据此及相关史料记载,李业阙修建于建武十二年,为现存汉阙年代之最早者。
根据史料推断,该阙是现存汉阙中年代最早的,其雕刻艺术价值仅次于平阳府君阙,这对研究当时的阙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8 缪宇墓志
东汉 彭城相缪宇墓志,纵41厘米,横51.5厘米。东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三月。为葬于徐州燕子埠的东汉元嘉元年彭城相缪宇之墓志。缪宇是东汉第三代彭城王刘定的丞相,当时不仅担任彭城相,而且兼任吕梁县县令(即守长)。缪宇墓曾出土很多文物,其中墓志铭已被徐州博物馆收藏。
释文:故彭城相行长史事吕长缪宇字叔异。岩岩缪君,礼性纯淑,信心坚 明,□□□备。循京氏易经□□□恭俭礼让,恩惠□□,□□告□,远近敬芗。少秉里□□府召退辟□□执念闾巷□相□□□贤知命,复遇坐席,要舞黑绋。君以和平元年七月七日物故。元嘉元年三月廿日葬。
东汉【缪宇墓志画像残石题刻】,出徐州市东北约四十公里邳县燕子埠汉墓,残石宽49厘米,高35厘米,系近年发现较著名之汉代刻石文字。画像大多残缺,仅存左侧车轮;残石右侧隶书阴刻铭文八十余字,刻于元嘉元年三月(公元151年)。
文曰:故彭城相行长史事吕守长缪宇,字叔异。/严严缪君,体性纯淑,信心坚固,□□□□,□独京/氏(□经□□□)恭谦。/(□让恩惠,□□□)告/(□远近敬芗,少年)异/(后府召退辟□)?/念闾□□□□□贤/召命,复遇坐席,要带黑绋。/君以和平元年七月七日物故,元嘉/元年三月廿日葬。
此画像题记书刻俱佳,书风纯正,笔意从容,收放有度,用笔细劲处与后其五年之【礼器碑】(永寿二年,公元156年)相类,颇堪效法。
该残石初出时中间尚有残块铭文(见释文括号内文字),惜此拓阙之,是为憾。
9刘注陵塞石刻铭
西汉刘注陵塞石刻铭,纵86.5厘米,横9.5厘米。徐州博物馆藏。
释文:第百上石 楚古尸王通於 天述葬棺郭 不布瓦鼎 盛器令群 臣巳葬去服 毋金玉器後 世賢大夫幸 視此書□ 目此也心者悲之
10 汉莽新嘉量铭文
汉代金文。新莽时期直接凿刻在新嘉量器皿上的文字,与秦权量文字一脉相传,结构上紧下松。特别是下部夸张的拖长,极具装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