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308 (海上画派 吴观岱 6)

2015-10-15 10:27:57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吴观岱(1862―1929),初名宗泰,字念康,40岁改字观岱;号觚庐、洁翁,别号小梅花庵主、鱼陆散人、溪山画隐、觚饮道人等,晚号江南布衣。生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江苏无锡人。工书善画,山水、人物兼妙,尤擅画梅。为“江南四吴”之一。民国18年(1929年)逝世,终年68岁。著觚庐画萃。

  吴观岱家贫,少时在酱酒店当学徒,用做学徒的微薄收入购买笔墨纸张颜料。白天艰难打工,夜晚埋头学画,每每至深夜才能就寝。因性喜丹青,待年稍长,毅然决然离开商店,拜名家潘昼堂学画,每月学费由叔父供给。离开业师以后,他常到裱画店观摩名画,回家即行临摹,是为“背临”。其超强记忆力令人惊叹!

  吴观岱习画不但十分勤奋,而且极为认真。他作画往往要沉思多时才落笔。由于思考慎密,用笔功力扎实,所以画的质量非常之高,往往构图妥贴,造型生动,墨色精妙,似有信手拈来的天真之趣。他画松也很特别,画树干一反常态,不是画得粗壮有力,而是画得细细长长。为显树干的苍老,擦上几笔深墨,枝干相交,直弯互衬,高低相错,无死板之感。一股清泉从山上直泻而下,撞击着山石,发出哗哗的声音,与奔流不息的江湖河水融为一体。

  吴观岱壮年得到同乡廉泉的资助,偕去北京,结识京华名家,饱览历代名画,悉心揣摩,技艺大进。后由廉泉推荐进入清宫如意馆当供奉,得以临摹历代名人手笔,并为光绪皇帝绘制课本故事,解析画理,从此声誉鹊起,名动燕京。

  吴观岱常常救济穷困画友,展现良好道德风貌。他受邀在北京大学讲授画学,深受师生好评。他告诫学生,习画时先观旧迹,别其真伪:“不然,则入手必差矣!”

  吴观岱善绘仕女,所绘人像能得其神韵。无锡人家凡有丧事,往往要请他为死者画像。一次,无锡有一位姓蔡的钱庄经理找到吴观岱,要他绘一幅大型人物画。他一挥而就,画得栩栩如生。钱庄开张那天,引来众人观看,都夸吴观岱画得好。

  无锡名士廉泉,就是在看了吴观岱的人物画后,诧异其才,便邀他到家交谈。廉泉对他说:“你如果跟我去北京,一切车费吃住,全由我负担。”于是吴观岱随廉泉来到北京。

  吴观岱到京师后,吃住在廉泉家,颇受廉泉器重。尤其是吴观岱的勤奋好学精神,深得廉泉赏识。廉泉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收藏的明清画家作品,交由吴观岱日夕临摹。从此,吴观岱画风大变。当时画坛多推崇“四王”、吴恽而鄙视石涛和八大山人。吴观岱却独具慧眼,尽力搜集石涛作品,并对石涛画艺推崇备至,竭力吸收石涛画技。他在京师仿石涛之作,无论用墨落款,神韵莫不酷似,有“石涛再世”之称。故而,吴观岱成为近代史上推崇石涛画艺的先驱。后来,吴观岱专攻山水,很快形成了博大雄健的画风。

  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廉泉在上海创办我国近代第一家出版机构——文明书局。吴观岱为了感谢廉泉的提携,赴沪尽心尽力地帮助廉泉做了大量工作。北伐胜利后,文明书局因遭大火焚毁,吴观岱不得已重回故乡无锡。

  回无锡后,求画者纷至沓来,但他惜墨如金,不肯轻易下笔。得其画者,视为珍宝。人多以“江南老画师”誉之。锡城名画家诸健秋、秦古柳均出自他的门下。

  综观吴观岱从艺生涯,精研书法,工花卉,兼擅山水、人物。初师潘昼堂,继学恽寿平,得其秀雅之气。山水作品意境开阔,苍健浑朴。人物画形象生动。作水墨梅竹,以书体入画,别有意趣,曾被真赏斋印为信笺,广为流传。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