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兜底动态 > 正文

历代名家画论:(4) 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与"传神论“

2016-06-11 11:07:24   

顾恺之(348年— 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画云台山记》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一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章。主要内容是描述四川省苍溪县云台山一幅分为三段的云台山图。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是由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收录而得以保存、流传至今的。其书不仅是顾恺之作为画家对自身体验的记录和山水画创作的设计文字,而且作为中国山水画论的发端,在中国绘画史研究上是极为珍贵的文献。

云台山是道教祖师张道陵修道成仙的名山。顾恺之设计的这幅画描绘了天师张道陵以跳到深谷中取桃子来考察其弟子们的情景,其中出现了张道陵、赵升、王长3个人物形象,文章中又描述了画中的山石涧流险峭之势,山峰上孤松、山间穿插着凤鸟“婆娑体仪,羽秀而详轩尾翼",白虎“匍石饮水“等形象。画面上作为故事背景的“积冈”“峭峰”“清流”等物象营造出了道家清静之境;而山势的高峻、岩石的棱嶒和水流的隐现,山峰与深涧的对比,都已经有了比较具体的安排。

虽然文中所记景物皆为人物之环境背景,却是画家苦心经营并着力探讨的部分。该文对于山水的画法,反映出如下探索:

其一,“山有面,则背向有影”表现出对山水造型和背向光影的注意,画家对山体的表现不只注意到了山本身的形状,还注意到了背向的阴影;

其二,“抱峰直顿而上,不作积冈,使望之蓬蓬然凝而上”强调了画山的取势与造势;

其三,“
为涧,景物皆倒” 说的是绝涧之中峻石棱嶒,草木朝下生长,可见画家对自然物象的观察之细致,透露出画家对不同地形地势下景物的不同姿态的关注;

其四,“凡三段山,画之虽长,当使画甚促,不尔不称”,说明了他对山势表现技法的研究,力求通过画家的技巧使原本“虽长”的山体显得“甚促”,也许他已经注意到了某些透视现象;

其五,在对山体高峻之势的表现方面,“作清气带山下三分倨一以上,使耿然成二重”之法甚妙,这种描绘方法既显出了山的巍峨,还因云气的遮罩增添了些许神秘感,同时也为山水画增添了新的内容——云气的画法。

《画云台山记》中,一些关于画法的内容也值得我们重视,如“山有面则背向有影”,在对自然山水的观察中,注意到光线下的阴影表现;“清天中,凡天及水色皆用空青”,则为天光水色的表现;“凡画人,坐时可七分,衣服彩色殊鲜微,此正山高而人远耳”,体现了山水画萌芽时期对空间关系的朴素认识;“下为涧,物景皆倒作”,是对水中倒影的细节刻画;等等,皆为山水画萌芽时期,作者通过对自然山水的细致观察而记录的各种表现手法,皆以自然为中心,与后世的山水画法很不相同。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晚于人物画,魏晋时代的山水画尚未得到独立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空间问题未能解决,还处于张彦远所说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状态。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山水背景便是其时山水画处于萌芽阶段的极好说明。

在顾恺之的时代,山水画逐渐从人物画的背景当中分离出来,成为真正独立的艺术门类,成为文人士大夫表达心灵和情感的手段。《画云台山记》中所记载的山水画法和对山水画创作的研究,为后世山水画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画云台山记》是顾恺之作画前的构思,虽然仍以人物故事情节贯穿画面,但其中山水的分量已经有了极大的增加,这样的场景描述“几乎与隋唐的山水画有些相似”。

顾恺之此文以实践说明了中国画论中的“意在笔先”“作画之先必须胸中有数,所谓‘意在笔先’,所谓‘胸有成竹’,所谓‘惨淡经营’,都是这种作用。在历代画论中,像这样构图设计的文字,还只有顾恺之这一篇,所以是很可宝贵的。”

 
《画云台山记》(摘抄)(晋) 顾恺之 撰

山有面则背向有影。可令庆云西而吐于东方。清天中,凡天及水色尽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暎日。西去山别详其远近,发迹东基,转上未半,作紫石如坚云者五六枚夹冈乘其间而上,使势蜿蟺如龙。因抱峰直顿而上,下作积冈,使望之蓬蓬然凝而上。次复一峰,是石。东邻向者峙峭峰,西连西向之丹崖,下据绝磵。画丹崖临涧上,当使赫巘隆崇,画险绝之势。天师坐其上,合所坐石及廕。宜磵中桃傍生石间。画天师瘦形而神气远,据磵指桃,回面谓弟子。弟子中有二人临下到(倒)身大怖,流汗失色。作王良穆然坐答问,而超(赵)昇神爽精谐,俯眄(盼)桃树。又别作王、赵趋;一人隐西壁倾岩,余见衣裾,一人全见,室中使轻妙泠然。凡画人,坐时可七分,衣服彩色殊鲜微,此正盖山高而人远耳。中段:东面丹砂绝崿及廕,当使謀高骊,孤松植其上。对天师所壁以成磵,磵可甚相近,相近者欲令双壁之内,悽怆澄清,神明之居,必有与立焉。可于次峰头作一紫石亭立,以象左阙之夹,高骊绝崿。西方通云台以表路,路左阙峰似岩为根,根下空绝,并诸石重势,岩相承以合东磵。其西石泉又见。乃因绝际作通冈,伏流潜降,小复东出,下涧为石濑,沦没于渊。所以一西一东而下者,欲使自然为图。云台西北二面,可一图冈绕之,上为双碣石,象左右阙。石上作狐游生凤,当婆娑体仪,羽秀而详,轩尾翼以眺绝磵。后一段赤岓,当使释弁如裂电。对云台西凤所临壁以成磵,磵下有清流。其侧壁外面,作一白虎,匍石饮水,后为降势而绝。凡三段,画之虽长,当使画甚促,不尔不称。鸟兽中时有用之者,可定其仪而用之。下为磵,物景皆倒。作清气带山下三分倨一以上,使耿然成二重。

 

 

 

相关热词搜索:云台山 顾恺之

上一篇:历代名家画论;(3) 宗炳 《画山水序》与“澄怀味象”
下一篇:历代名家画论:(5)顾恺之 《魏晋胜流画赞》与“迁想妙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