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356 (海上画派 陈师曾 3)

2016-01-10 10:54:57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陈师曾(1876.3.12—1923.9.17),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人(今江西省修水县),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

陈师曾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其山水画在承袭明代沈周、清代石涛技法的基础之上,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中汲取创作灵感;写意花鸟画近学吴昌硕,远宗明人徐渭、陈淳等大写意笔法,画风雄厚爽健,富有情趣;人物画以意笔勾描,注重神韵,带有速写和漫画的纪实性。其著作有《陈师曾先生遗墨》(10集)、《陈师曾先生遗诗》(上下卷)、《中国绘画史》、《中国美术小史》、《中国文人画之研究》、《染仓室印集》等。

 45 槐堂韵者图 纸本设色

  《槐堂韵者图》以粗率笔触绘松树,松下的老者瘦骨清癯,似乎陷入一种沉思。以细劲流畅的线条描绘,远处的山峰用淡墨悄然带过,文石则用浓墨点苔,细笔绘丛草,整个画面笼罩在一种清幽冷寂的环境中,老者因而显得更加从容而睿智。

 

46 读画图 轴 纸本设色 1917年作

  题识:丁巳十二月一日,叶玉甫,金巩伯、陈仲恕诸君集京师收藏家之所有,于中央公园展览七日,每日更换,共六七百种,取来观者之费以振京畿水灾,因图其当时之景以记盛事,陈衡恪。钤印:师曾(白文方印)

  此图的创作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丁巳”为民国六年,即公元1917年,京畿地区发生水灾,北京一批文化艺术界的知名人士大行义举,在中央公园举办展览,筹款赈灾,展览汇集作品六七百件,规模相当可观。文中提及的三人同是当时北京文艺界的领袖级人物。叶玉甫,名叶恭绰,又字誉虎,号遐庵,文化学术,考古,书,画无不精湛,古代金石书画收藏甚为丰富,金拱北,明金城,原为清前法官,醉心艺术,民国后筹建古物陈列所,与陈师曾同时享誉北京画坛;陈仲恕,名陈汉弟,号伏庐,杭州人,前清翰林,后任民国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长,清史馆编纂,亦善画,藏印颇丰。画家身临现场,将自己看到的画展场景从第一视觉的角度如实记录,真实生动,带有接近新闻照片一样的写实感,画面上汇集了社会各阶层人氏,形形色色混聚一堂,气氛热烈,有穿长袍马褂的了老少国人,也有西服革履,金发碧眼的西洋人士,还有身着洋装的时髦女郎,人群排列错落有致,形成一定的空间层次,画中人物的面部用笔简洁随意,带有些漫画色彩。作者省略了线条,直接用大块墨色塑造形体,短促细碎的线条只在局部作些勾勒,此外还用接近“飞白”的手法表现受光面的明亮部分。这种对线条省略和对光线的感受及表现,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有着很大的不同,由此可以看出陈师曾的西画造诣。《读画图》以传统的命题,新鲜的内容,中西合璧的技法诠释,体现了陈师曾富有创造性的实践和探索。

 47 临渊阁图卷 手卷

 48 山 水 对屏 1923年作

  陈氏曾说:“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今以此反观陈氏的作品,正可谓是此四者之反映也。此山水对屏,画中皆以江南山水风物为题,远山寥廓,近隅亭台,舟楫并渡,杂树丛生。画皆以平远构图,并成三段式,水口平畴经营为虚白之处,远山皴抹并举,近景粗枝大叶,点染斑驳,支离而不破碎,寥寥数笔,足见画家之峰壑在胸。

 49 陈师曾国画作品欣赏

  50 陈师曾国画作品欣赏

51 陈师曾国画作品欣赏

52 松山古寺 立轴 设色纸本

  陈师曾学养深厚,学识淹博,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画坛,地位举足轻重。他重新定义了文人画的含义,成功地将齐白石引向一代大师之路。于书画,他极推重吴昌硕,治印“染仓室”,以示敬仰,也因此,他的画作多见写意花卉;偶作山水,则秀雅朴拙,富饶金石味道和文人气息。此幅写松山古寺,借题晚清南皮相国张之洞咏京西戒坛寺(今通称戒台寺)诗,隽永清新,古雅可爱。

 53 山间水榭 立轴 1921年作

54 山水 立轴

55 山庄霁色 立轴

56 山水 立轴 1918年作

57 幽亭古木

 58 林溪幽远图 立轴 1910年作

59 陈师曾国画作品欣赏

60 陈师曾国画作品欣赏

61 会知音 纸本手卷

 62 松竹平安 立轴 设色纸本

 62 花鸟 立轴

 64 芭蕉鸡 立轴 王云陈师曾 1919年作

65 大吉图 立轴

66 群蟹 立轴 水墨纸本 1920年作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