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365 (海上画派 贺天健 2)

2016-01-24 12:05:14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贺天健,字健叟,别号纫香居士,生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4岁人塾读书。幼年喜欢绘画,9岁从邑人孙云泉学肖像画,10岁时有机会临摹明代沈周、文徵明等书画大家的山水画,16岁时就画出巨幅卷轴“石门摩崖”民国 3年(1914年),他担任无锡积馀小学国文教员兼美术教员.后寄寓上海,专门从事绘画艺术创作和研究,曾主编《画学月刊》,并与黄宾虹等编印《国画月刊》,将当代的国画名作汇编成《中国现代名画汇刊》出版。他临摹了中国历代各派名画,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进行实地写生,创作出《黄山深处》、《善卷下洞》等作品。贺天健被聘为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1956年任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其作品《东风吹到好江山》参加世界美术博览会,获一等奖。1960年,他被丹麦康纳美术家协会聘为会员。1962年在丹麦举行个人画展,丹麦美术界誉之为“水墨画大师”。

 综观贺天健的艺术特色,不妨可概述为两点:

 一是长于笔墨,画重思辨。

 笔墨语言的个性与所谓画重思辨,可称得上是贺天健较为独特的才情特色所在。

 民国中期之后的海上画坛,称得上画学研究家兼画家的,当时有三杰,即黄宾虹、贺天健和郑午昌。这三人都是著论等身,都曾身兼刊物主编、理论作家和画家等多重身份,又精研画史画理,并付诸实践。但细细评来,黄宾虹虽重理论,但他的画理事实上是为他的创作实践服务的,即画为主,论为辅,本着一贯执著的“笔墨”精神,他形成了带较强主观色彩的史论观点和评判标准。真正做到对中国传统山水画史条分缕析、类聚群分而择善从流,同时又将每一时期的画理所得整理归纳、相辅相成地应用于自身绘画进步的,贺天健堪称为最。

 

二是恢弘高迈的美学境界。

 贺天健重视师法造化,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搜尽奇峰打草稿”,他更看重吴道子“臣无粉本,并记于心”和顾恺之“迁想妙得”这两句名言。他看真山水,便是精深透彻地看,将眼前丘壑并记于心,而不是为画而画的态度,一见东西就画,画完就忘的那种。这种现场默记,而培养胸襟,启发心机,能“迁想”、“移情”于日后创作的功夫,是贺天健自20岁后一直坚持的“课业”。所以,无论是贺天健自行创稿,还是课徒授学,他都是把写生山水、培养胸襟而拨动画机作为实践经验中重要的一环。而在他晚年的创作谈中,曾引用庄子的“用志不纷,乃凝于神”来说明凝神领会造化精神对国画创作更深层的重要性。

 在近现代海上画坛,虽然同样取法元四家,贺天健所具备的那种深约宏美、沉郁雄奇的格调,可说与吴湖帆等典型南宗文人画家在气质风格上大相径庭。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