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366 (海上画派 贺天健 3)
贺天健幼年丧父,家贫。4岁入塾读书,幼年喜欢绘画,9岁从孙云泉学肖像画,在业师指导下,养成对客观景物凝神谤视的习惯。10岁时有机会临摹明代沈周、文征明等书画大家的山水画,并通过实地写生,领悟画理。暇时则阅读古典诗词及古人有关书画的着录,视野日见开阔,画技日益提高。16岁画出巨幅卷轴“石门摩崖”。后师从吴历、黄公望,并受浙派戴进影响,善用水墨,层层尽染,沉厚匈满,设色讲究层次,多用复色。尤长于青绿山水。他的山水画功力绅厚,法度谨严,出入传统画法,颇得“来人格律,元人笔意”,而能自创新境。也偶写人物和花卉。画风崇尚清代吴渔山、梅瞿山,并演变而自成一格。贺天健书法成就很大,笔势劲力方峻,得力于北魏《张猛龙碑》、《张黑女志》及《龙门二十品》。
贺天健的国画糅合了西洋油画技法,风格豪放跌宕,富有时代气息,作品《东风吹到好江山》曾获世界美术博览会一等奖。出版画册有《贺天健画集》、《贺天健山水册》等,著有《学山水画过程自述》一书,另有作品300件捐藏上海中国画院。
随着年龄阅历画理思路日渐成熟的贺天健,知晓该怎样在画坛上游刃有余。怀揣一腔对中国绘画艺术的钟爱,演变成一种神圣的事业。这个时期贺天健出任多家艺术学院的国画教授,主编《国画月刊》并在上海、北京、无锡和天津等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现代海派山水画的基石在夯实,贺天健的影响力始终在稳步中频频向上的。艺术家要用作品讲话。
早在1953年,被中央美术学校民族美术研究所聘任研究员,获此殊荣的,在上海可能就贺天健一人。
上海中国画院成立时,不但受聘为画师,而且担任了副院长之职,那个时期贺天健的才情才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有必要回顾一下贺天健的创作履历,他的山水画从吴历、王入手,兼容原济、残,上溯宋元王蒙、夏圭诸家,重视师法自然,坚持“一枝秃笔走天下”,十分注重写生体会足迹踏遍名山大川。提出“甄陶天机,融代物我”,要有仰俯天地之大气,不能局促于“南北宋”,要有博取众长的勇气,才能丰满自己。在《黄山派和黄山》一文中,总结出“石涛得黄山之灵,梅清得黄山之影,浙派得黄山之质”的精辟论述。在绘画实践中,他强调严谨的过程是质量与数量并重,并称“画现代画要有时代精神。山水画中即使不画人,一树一石一泉也应有时代气息。画要耐看耐读,即能吸引观众进入画里的境界。”这是针对当时的提法贺天健的大声疾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