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370 (海上画派 贺天健 7)

2016-02-01 15:32:39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贺天健,早年自称“百尺楼头一丈夫”。江苏无锡人氏,年少时孤贫困惑性格内敛怪癖,似乎唯有对学习诗书画兴趣广泛,这完全得渊于家学涵养。他父亲蓉初,喜好书画小有成就,他祖母工诗,这对母子组合对贺天健年幼心灵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们从贺天健十几岁时勾摹明人画稿中,清晰地分辨出,大师少年的起步和铺垫竟是如此厚实。二十岁进入南京国民大学深造,后不知何故于同年辍学,旋即考入上海中华书局任国画编辑。

事隔仅一年,在1912年任上海民国第一图书局筹备处编辑部图画员,真正开始了绘画艺术生涯。他的起步在民国元年。回想海上画派振兴之初,早期能排得上号的,屈指数来也就二十来人,代表的有四位:任伯年、吴昌硕、虚谷和蒲作英。他们在绘画艺术上的成就,承上启下开生面的数花鸟人物画等等。可惜山水画不知怎么成为了他们的弱项,四人中就算蒲作英水墨山水画堪称上品,但难以逃脱笔墨轻率草逸作戏之嫌,不能修成正果。

包括张子祥、吴秋农、陆廉夫等等从事山水画创作的,终惜囿于大小“四五”而未能脱颖而出。直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贺天健的一跃而起,在海派山水画创作上新意迭出涉猎广泛,有所建树有所突破。在画坛上清气扑鼻,开拓出一个崭新的法门。同时贺天健将中青年时期亟待完成的科目系统完整地解决了。

贺天健重视师法造化,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搜尽奇峰打草稿”,他更看重吴道子“臣无粉本,并记于心”和顾恺之“迁想妙得”这两句名言。他看真山水,便是精深透彻地看,将眼前丘壑并记于心,而不是为画而画的态度,一见东西就画,画完就忘的那种。这种现场默记,而培养胸襟,启发心机,能“迁想”、“移情”于日后创作的功夫,是贺天健自20岁后一直坚持的“课业”。所以,无论是贺天健自行创稿,还是课徒授学,他都是把写生山水、培养胸襟而拨动画机作为实践经验中重要的一环。而在他晚年的创作谈中,曾引用庄子的“用志不纷,乃凝于神”来说明凝神领会造化精神对国画创作更深层的重要性。

  在近现代海上画坛,虽然同样取法元四家,贺天健所具备的那种深约宏美、沉郁雄奇的格调,可说与吴湖帆等典型南宗文人画家在气质风格上大相径庭。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