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388 (海上画派 朱屺瞻 5)

2016-02-23 09:46:37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朱屺瞻,乳名增均,号起哉、二瞻老民,斋名梅花草堂、癖斯居、养菖蒲室、修竹吾庐。江苏太仓人。在家庭薰陶下,自幼喜爱绘画,早年习传统国画。青年时转攻油画,特别喜爱后期印象派和野兽派画家的作品,曾两次东渡日本习西画。五十年代后主攻中国画。曾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大学艺术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美协上海分会常务理事,西泠印社社员。善中国画,擅长山水和花卉蔬果。喜音乐。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上海博物馆、江苏省美术馆和天津艺术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国画院、美协上海分会、深圳博物馆、太仓县文化馆收藏。出版有《朱屺瞻画集》、《癖斯居画谈》、《朱屺瞻画选》、《朱屺瞻年谱》等。

 水清无鱼,笔整无画。落笔有时要邋遢三分,姿态转妙。落笔时最忌拘谨。一须不见有笔,二须浑忘有法。然后才能自在自如。笔为朱屺瞻用,法为朱屺瞻役。中国墨色,最耐玩赏。古人云“墨有五色”,说出此中风味。朱屺瞻近来颇喜作泼墨画,还在摸索试验中,不知能否有所得。

中国画靠笔墨,古人有“墨为肉”之说。但墨亦有骨。墨泽可呈出铁光,为彩色所不可及。用墨经验到家,便能黑而不黑。黄宾虹晚年有眼疾,虽加墨却能黑而不黑,看去仍觉舒服。反之,初学者用墨虽淡而有黑气。所谓不黑而黑,难入眼了。墨色重变化,于变化中显动态。所谓墨韵色,须于动态之中。以泼墨法写雨景,最能发挥水墨淋漓变化的效果。一幅画只有线条而没有墨韵,便缺乏精神,容易变得“干巴巴”!

中国画与毛笔是分不开的。围绕着各种笔墨的应用,产生了千百年来的实践与理论,构成了中国独特的绘画传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笔须籍墨(或色)以为用,不能离墨而言笔,古人笔墨合称,即此道理。笔是骨,墨是肉。从笔锋着纸年,称之曰骨,从墨汁落纸看,称之曰肉,两者乌可分?笔有笔法,墨有墨气。大体说来,笔法决定墨气。有焦墨的笔法,有浓墨的笔法等等。

画花卉最可练笔。朱屺瞻爱作兰竹,觉得提起笔能使出“力”。画藤本,殊有趣,悬着臂,落中锋,挥出曲曲的连环,似与长蛇搏斗。画花戟也最能考验笔力,枝枝叶叶都显在眼前,笔弱隐瞒不得。

朱屺瞻最爱画兰竹,因其最泼得出,最可练笔力、笔法。兰竹之题材,古人多为之。元明两代,画兰竹者特多,但成功者究属少数。盖画兰竹,用笔近书法,须有书法的基础。吴镇与文徵明的书法好,兰竹亦画得好。青藤与八大善用简笔,更是难能。石涛笔墨十分熟练,做到随心所欲。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