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415 (海上画派 吴湖帆 14)
64 赏泉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款识:赏泉图。唐六如有此图,拟为长庚先生雅鉴。甲申八月吴湖帆。印鉴:“倩庵画印”(白)“万里江山供燕人”(朱)
吴湖帆还有近世画竹第一人之誉,这幅《赏泉图》也展现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他画竹从宋人双钩入手,又参以赵雍墨竹及恽寿平的没骨法。以淡墨或淡色画竹,其笔下的竹子有疏淡清雅之韵味,特别是水份的使用和控制恰到好处,使竹叶有“凤尾梢卷”之势。虽不着色,但仍有缜丽丰润,苍翠华滋的富丽堂皇之感。此幅虽为丛竹,但吴氏墨竹的神韵却已展露无遗。从这幅画的笔法来看,秉持了吴氏一贯的风格。笔法严谨、诸法并用,观之层次井然,云峰蒸腾,有深穆渊厚之气。吴湖帆的山水以烟云之法最有特色,在作画时,先用一枝大笔洒水纸上,稍干之后,再用普通毛笔蘸淡墨略加渲染,一经装裱,观之如山岫延绵。《赏泉图》就把这一绘画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
65 海野云冈 立轴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66 海野云冈 立轴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67 石壁疏松 镜片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款识:石壁过云开锦绣,疏松隔水奏笙簧。此杜少陵句董文敏拈出每作题语。甲申冬日戏写是帧,不似董文敏而略近赵文敏矣。未知鉴者以为然否?倩庵吴湖帆并识。印鉴:倩盦画记、云鹤游天群鸿戏海
作为海派山水画坛的翘楚,吴湖帆的山水画融古开今。这幅画作中参合了董玄宰与赵文敏两大家之遗意。画中前景绘两株松树俯仰相背,几株杂树参差期间。吴湖帆的松树十分具有特色,树干较欣长,圆形松针呈放射状,连接松针与树干的树枝用较浓的墨写出,挺劲有力。吴湖帆的松树与赵孟俯的双松平远一画中的松树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中景画一巨岩,岩下多碎石,岩上密林茂盛。巨石之疏与碎石之密恰到好处的将画面的虚实布局安排得十分妥帖。不论大小山石吴湖帆均用披麻,解锁皴写出,笔力遒劲又不失潇洒,风雅。这全仰仗于其多年来鉴赏收藏书画的眼力与勤于练笔的功力。远景所绘烟云缭绕翻滚,只见云深处露一山头。吴湖帆渲染云雾飘渺的手法则又是其一大秘籍。据说吴湖帆挥毫时,先以大笔洒水于纸上,稍干后,复以普通笔蘸淡墨略加晕染而成,一经装裱,观之若烟云出岫,绵延不可方物。自古以来怎样表现云,水的动中有静,变幻无常是一大难题,而画中吴湖帆所画的云雾既表现了其体积感,又充分将云的动态拿捏到位,这是非细致的观察和长期的实践所不能办到的。全画以小青绿着色,艳而不俗,色调柔和明润,有雅致。在绿色调的衬托下,几株红树显得分外夺目。吴湖帆于用色一道尤有心得,他的好友郑逸梅先生总结吴湖帆的艺术特色时也说:“层次井然,立体感强” 识者尝评吴湖帆画“合古今中西之法,有烟岩万迭之势”。以此画观之,实令人叹为观止,流连其中,赞叹不绝。
68 朴园图 镜框 1944年作
69 山水手卷 设色纸本 1945年作
70 唐杨升峒关蒲雪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5年作
71 云表奇峰 设色纸本 1945年作
72吴湖帆山水画欣赏
73 巉岩陡壑 立轴 设色纸本 1945年作
74 密林巨嶂 镜片 设色纸本 乙酉(1945年)作
款识:密林振繁响,巨嶂滃层云。乙酉五月,梅雨连绵,纵笔写此,略具郭熙遗法,吴湖帆。印鉴:吴湖帆、倩盦
此帧是先生画学思想的直接产物。他以创作方式研究绘画史,历代如赵孟俯、董其昌、四王以及现代的张大千、谢稚柳皆为此类。他们主要表现于对古人作品的临摹、师法上。在吴湖帆的艺术生涯中,对前贤大师的学习是一项重要内容,了解、掌握各家、各派笔墨习性、技法、风格。吴湖帆对传统的涉猎极广,他从四王正统派人手,进而上溯明四家,元代诸贤及两宋名家,对传统全面把握。吴湖帆对画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服务于创作,即更好地画画,故其并非为绘画史而绘画史,这与专业绘画史家又形成了明显的区别。这个区别主要表现在吴湖帆对画史的研究集中于画家、画派的笔墨、风格、技法范围内。观吴湖帆的这幅画作,首先令人联想起了宋人的词境,兼得豪放派的雄健与婉约派的柔媚典雅。画中山石运用卷云皴以表现石如飞动之感,树参鹿角蟹爪枯枝,远景云烟迷离,亦虚亦幻,实有郭河阳之遗意又兼具吴湖帆的自身特色。
75 槃亭续图 镜片 设色纸本 乙酉(1945年)作
款识:盘亭续图,庆曾世仁兄雅属,乙酉初夏,偶忆旧见。吴湖帆。印鉴:湖帆颿(白文)
此幅“盘亭续图”绘江南初秋山水之景,峰峦坡石,多有起伏变化,云树苍苍,疏密有致,其间村落、坡岸、溪舟、湖泊,并写出平沙远霭,表现丰富,笔法以湿笔披麻皴为主,兼长短干笔皴擦,高峰平坡间还用了近似“米点”的笔法。空灵松秀,而不乏沉雄端严的气势,其间还运用浅绛和花青,分别染屋宇和丛树。精致的构图和旷达的气质与元代黄公望的笔法颇为相似。
76 赵松雪林塘晚归图 镜片 纸本 1946年作
77 拟北苑潇湘山图 立轴 1946年作
78 溪山秋霁 立轴 1946年作
79 孟襄阳诗仿叔明笔意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此幅乃仿王蒙(叔明)笔意,画家曾仿《青卞隐居图》等多幅王蒙作品,对其笔法、风格了解甚深,从此作中可见一斑。画意取自唐代山水诗人孟浩然的《寻天台山》诗:“吾友太乙子,餐霞卧赤城。欲寻华顶去,不惮恶溪名。歇马凭云宿,扬帆截海行。高高翠微里,遥见石梁横。”天台山乃浙江省东部名山,是佛教天台宗和道教南宗的发祥地。画面取全景式构图,山势连绵,怪石遍布,奇峰突兀,林木青翠,瀑布飞溅,雾气缭绕。华顶半隐在云雾中,以显示其“直入云霄”的高耸之态。右侧为云台山著名的景致“石梁飞瀑”,只见半山中两崖峭壁对峙,一石如苍龙耸脊横亘其间,此即石梁,又称石桥。水流汇合于此,形成瀑布群,三折穿梁而出,激起水花翻涌,坠入深谷。画中虽不见深谷,但从水势上可以想象其雷霆之势和震耳巨响。近景为两棵巨松,一棵前俯,一棵后仰,枝干纠缠生长在一起,其虬曲的姿态和繁茂的针叶为画面增添了趣味和韵致。整幅山水形象奇险而生动,甚为契合孟浩然之《寻云台山》诗的意境。从画法上说,画面布局繁密,山石以淡墨勾勒,皴法细密,墨色层次丰富,再以淡石青色在山头点染,以显示山峦之郁然深秀之态。此幅在山石皴擦与树木的画法上均具有明显的王蒙笔意,但这种摹古并不是单纯的摹仿,而是画家以传统笔墨为基础所进行的再创作,目的为得其神髓,而非徒以形似。整幅笔墨浓淡干湿相得益彰,设色幽淡,深具烟云飘渺、泉石洗荡之致,风格苍莽浩渺,格调清隽雅逸,是为画家在20世纪40年代艺术鼎盛时期的佳作。左上侧诗题笔致遒劲,融米南宫与赵佶“瘦金体”与一炉的书体自成一格,与画面整体格调相宜。
80 拟北苑山水 立轴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81 雪后访梅 立轴 1946年作
82 赵善长溪山闲居图 立轴 水墨纸本 1946年作
83 溪山间居图 立轴 纸本 1946年作
84 春山图 立轴 1946年作
85 唐子畏洞壑奔泉 镜心 水墨纸本 1946年作
86 幽谷云峰 立轴 1946年作
87 云表奇峰 立轴 1946年作
88 仿赵松雪江村渔隐图 水墨纸本 丙戌(1946年)作
款识:赵文敏江渔隐图。松雪入元后一洗青绿脂粉,都用水墨写胸中逸气,纯以董巨为宗,古淡浑朴,开后世文人画派,虽大痴仲圭皆未能越其蹊径,距今七百载真迹仅存。余前岁获沈石田旧藏横册三节,有江岸乔柯图,纵笔点染,潇洒天成,洵画苑逸品也。丙戌十二月晴暖气煦,偶得佳楮戏仿其笔,虽神形俱非,差幸未落俗籍呈。行严世丈先生雅鉴。吴湖帆。钤印:倩庵、云鹤游天群鸿戏海
89 山水 立轴 1946年作
90 潇湘雨过 纸本镜框 丙戌(1946年)作
91 竹林七贤 纸本镜片 丙戌(1946年)作
92 古树层峦 镜心 丁亥(1947年)作
吴湖帆一生的艺术顶峰时期是在上世纪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初期,在这十年左右的时间内,他创作了多幅精品和代表作,如《潇湘雨过》、《桃坞春色》、《潼关蒲雪》等。本幅《古树层峦》作于1947年。在画法上,或用他本人擅长的没骨渲染,或用董源的披麻皴和巨然的“矾头”点,或用郭熙云头皴法,色墨淡宕中见明净,用笔浑厚而洒脱。勾皴点染的运用,水墨和设色兼收并蓄,数家技法融合无间,已经完全脱离传统绘画流派的束缚,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诚如画中所题“近读北苑潇湘、夏山,巨然茂林、海野,郭熙早春、幽谷诸图,略有领悟”。他是师法了世传五代北宋诸大家的绘画技法。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幅作品里也可感受到明代大家唐寅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山石用笔坚实挺劲,这与董源、巨然的用笔较松明显不同,由此也可看到吴门画派的影子。作品为横幅,构图上得益于董源《夏山图》、《潇湘图》两长卷千里平远、一片江南的影响。这种构图和形制,在他的绘画里数量并不多,图上有上款。全画以小青绿着色,艳而不俗,色调柔和明润,颇有雅致。吴湖帆于用色一道尤有心得,他的好友郑逸梅先生总结吴湖帆的艺术特色时也说:“层次井然,立体感强”。识者尝评吴湖帆画“合古今中西之法,有烟岩万迭之势”。
93 寒林云壑 镜框 丁亥(1947年)作
94 楚山叠翠 镜心 纸本 1947年作
95 柳溪垂钓 立轴 丁亥(1947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