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424 (海上画派 刘海粟 8 )
刘海粟(1896年3月16日 --- 1994年8月7日 ),名:盘,字:季芳,号:海翁。祖籍中国安徽省凤阳,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常州市。中国杰出的绘画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美术史家、画家,中国新美术运动的奠基人之一,擅长油画和中国画。1912年与乌始光、张聿光在上海创立中国第一所现代美术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简称:上海美专)。在中国首先使用裸体模特教学,引起争议。1918年在北京大学任教,举办个人画展,并创办《美术》杂志。1926年,上海美专因裸体模特问题被封闭,本人被以学阀罪名通缉。1927年旅居日本,1929年后又赴法国、瑞士、东南亚等地作画和展览。1931年在法国巴黎举行个人绘画展。1943年回国复任上海美专校长。1952年任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南京艺术学院院长。1979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刘海粟美术作品展览”。1994年8月7日逝世于上海。
176 云壑流泉图 立轴 纸本 1987年作
177 云山晨曦 立轴 设色纸本 1988年作
178 黄山 镜心 设色纸本 1987年作
179 黄山狮子林朝晖 镜心 设色纸本 丁卯(1987年)作 (145.6万元,2009年11月中国嘉德秋拍)
释文:海天旭日浴金秋,宇宙曙光眼底收。松臂满崖齐探手,笑播彩雨绣神州。丁卯冬至,泼彩忆写黄山狮子林朝晖。刘海粟,百岁开一。印鉴:海粟不朽、金石齐寿、海粟欢喜、艺海堂、九上黄山绝顶人、石破天惊、曾经苍海
刘海粟一生十上黄山,以黄山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形式多样,包括素描、速写、油画写生、册页小品、巨幅山水,尤其是形成风格之后创作的泼墨、泼彩黄山图最有代表性。横式的《黄山狮子林朝晖》是刘先生1987年创作的重要作品,作品自下而上,层层推进。画的下部表现了山的近景,大面积使用了特具个性的亮蓝绿色,山峰用淡墨稍稍勾勒轮廓,然后大胆泼墨,浩茫汹涌,云雾氤氲,韵味十足,几次泼墨交叠画面层次分明,互相渗透。在山谷背阴之处,墨色加重,形成浓淡、干湿、虚实等多方面对比,表现了黄山多变的意境。前景松石用焦墨铁线勾出,笔笔中锋,傲岸多姿,强调“骨法用笔”,景物交代具体,画面的云雾既是描绘的主体,也是画面的亮点所在,画家在此使用了传统书画特有的“飞白”方法,给画面留出了亮丽轻盈的空间关系,空灵而富有变化,作品用线用墨,完全不失传统风味。远景采用了逐渐虚化的方法,淡墨晕染,烟雾迷漾,给人以云天浑茫、山势高耸、笔墨交融的独特效果。整幅作品大量泼染的蓝绿色彩,更增加了作品的亮丽,成为画家风格成熟期标志性的颜色。同时着重渲染黄山奇诡变幻的色调、云烟的聚散升落和浓淡远近,参借了油画的部分方法,可以明显看出作者对中西绘画融合的态度,也反映出他强调主观表现的创作原则。这幅作品书写的不仅仅是黄山具体而微的一处风景,而是表现一种特殊的“黄山”精神,有一种交响乐般的壮美效果。
180 黄山始信峰 立轴 纸本 1988年作
181 黄 山 立轴纸本 戊辰(1988)年作
182 雨溟落泉图 镜片 水墨纸本 1988年作
183 奇峰竞秀 镜心 设色纸本 1988年
184 黄山松泉 立轴 纸本 1988年作
185 黄山 镜心 设色纸本 1988年作
186 黄山奇峰 镜心 设色纸本 1988年作
187 黄山胜境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88年作 (1667万元,2011年11月北京泰和嘉成)
款识:一九八八年十一月,黄山十上归来泼此。刘海粟,年方九三。
印鉴:海粟长寿(白文)曾经沧海(朱文)艺海堂(朱文)笔底烟云(白文)养怡之福(白文)刘海粟印(朱文)心迹双清(白文)
刘海粟的丈二巨幅泼彩山水烟山青翠,一望即知乃是皖南黄山的写照。刘海粟一生最爱黄山,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也多以黄山为题材,可以说黄山是海粟艺术的源泉,海粟给黄山增添了艺术内涵。自1918年至1988年70年间,刘海粟十上黄山,师法自然,百看不厌,终日忘机。海粟自云“黄山为天下绝秀,千峰万嶂,干云直上,不赘不附,如矢如林。幽深险怪,诡奇百出,晴岚烟雨,仪态万方”,他最后一次上山时已经是93岁高龄了,自称“年方九十何尝老,劫历百年亦自豪”。在泼彩山水画的发展史上,刘海粟的创造之功功不可没。海粟的泼彩山水画风豪放奇肆,苍莽劲拔,醇厚朴茂。画中大笔如椽,写山峦雄奇,信笔淋漓,粗细有致,以得活泼洒脱之风;小笔精绝,写松枝秀影,绘古松铁线银勾,以求苍劲傲岸之性;而黄山烟云变幻、霞影暮光的神奇离合,也在刘海粟对色彩糅合的探索中兴会氤氲。白粉是非常难以控制的色彩之一,《黄山胜境图》之右段对傅粉的控制力堪称一绝,整个画面湿度明度很强,山气蒸腾、云蒸霞蔚之感尤为飘逸美仑。《黄山胜境图》笔墨多彩多姿,注重精神描写与气韵的表达;手法上以“骨法用笔”的中锋线条构建山峦骨骼,用墨或彩泼洒晕染以助韵,兴会所作常常笔墨酣畅,气势夺人,磅礡壮丽,可谓“墨气淋漓幛犹湿”、“笔所未到气已吞”,有盛唐之风范气势。黄山丰富变化的景致给了刘海粟创作的灵感和创新的源泉,黄山之一泉一石,一林一壑,光怪陆离,烟云浩茫,幽深莫测,都能惠人画稿。朝朝暮暮山常变,暮暮朝朝人不同,刘海粟笔下的黄山堪称黄山绘画史上的经典巨作。
188 黄山白龙潭 立轴 纸本 1989年作
189 山 水 立轴 纸本 1993年作
190 黄山松云 镜片 设色纸本
191 震泽渔村 镜心
192 仿仇英秋原猎骑图 镜心 纸本 1947年作
此作为刘海粟为夏盈德祝寿之作。这幅仿仇英《秋原猎骑图》是刘海粟研究传统、学习传统的一个典型案例,仇英原作现藏于刘海粟美术馆,为项元汴的旧藏。画面极简单的原野布置与天际征鸿,便把一片璀璨的秋光充分地表现出来了,令人有一种秋高气爽的感觉。刘海粟先生在谈到这件作品时说:作者通过画面的简单的布置,表现了秋野的景色,令人有秋高气爽的感觉,对手和人的解剖、明暗等方面处理得非常适当,单线平涂,单线画白云,略施淡彩,一层颜色保持强烈鲜明的色彩对比,首先统一于一种主色调……像六匹马,它们的眼睛不是一样大,一匹打滚的马的眼睛特别大,因为滚,呼吸起来鼻孔也大,有动的感觉。……从这段对于作品的解读来看,刘海粟对于传统绘画的理解加以了西方绘画的解读方式,关注点也脱离了传统的笔墨、线条等等因素。刘海粟在对这件作品的临摹却截取了这幅画面的一个核心人物来进行创作和延展,在人物线条和水墨晕染手法上竭尽复原古人的手法,尤其是线描上的变化,马匹鬃毛的松动和飘逸与人物线条的顿挫形成了很好的对比关系。而这张作品在空间关系的改造,则体现了西方绘画训练对于刘海粟的影响,刘海粟将画面进行挪移而完成构图。而这些挪移也明显看出西画的学习对刘海粟的影响,例如刘海粟在这张作品中将旗幡后移,与人物更集中,又将溪水和坡岸利用穿插暗示出空间远近,这明显是一种西方焦点绘画训练的影响。所以这张画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东西绘画的互为作用具有典型意义。
193 松下知音 立轴 设色纸本 1960年作
194 秋江渔隐 立轴 纸本 1973年作
195 无量寿佛 镜片 设色纸本 1976年作
196 抱牛图 镜心 纸本
197 牧牛图 立轴
198 柳荫牛戏图 立轴
199 苍柯抚琴 立轴设色纸本 1981年作
200 东坡居士纳凉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83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