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460 (海上画派 林风眠 4)
林风眠是广东梅县人,原名绍勤,1900年1月22日出生于广东省梅县白宫镇阁公岭村。祖父为石匠,以雕刻墓碑为生。父亲林雨农继承祖业,兼擅绘事。母亲阙亚带,农家出身。祖父对他十分宠爱,整天叫他守在身旁当上小助手,帮着他磨凿子、递锤子,看他在石碑上画图案、刻花样。5岁时他入蒙馆学习,取学名:林凤鸣,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临摹《芥子园画谱》,以自己熟悉的山林农舍、花木禽鸟为素材,进行临摹和写生。由于他禀赋过人,9岁时画的一幅中堂《松鹤图》竟被县里商人买去,初露头角。15岁时他考入省立梅州中学。由于他自幼在祖父和父亲的熏陶下,自习国画,后来又受到家族中华侨带回之外文插图的影响,渐渐对西方写实主义绘画有所爱好,不断自习作画,他的画可谓鹤立鸡群。教他绘画的梁伯聪老师,是个清末廪生,颇有文墨和书画功底。有一次他给林风眠的画打上120分,众皆讶异,相率前去询问梁老师。他答道:“这幅画若我来画,也不及他,试想想,该不该赏他120分?”
1《读书仕女图》
《读书仕女》作于1978年,应属林风眠赴港后重画旧作,乃多年风格的集大成之作。画中绿衣仕女侧坐于轻纱幔帐前,鹅蛋形秀丽的脸庞上有着纤细的眼睛、淡淡的弯眉和小小的嘴。她的姿态娴雅文静,眼睑低垂微微颔首,十指纤纤掩卷沉思。背景中的织物,先上重彩,再以特制细笔加白粉,营造出背光透明的纱质感。此画中仕女的绿衣以大面积平涂而成,在极为优美的绿色之上,再以利落的线条勾勒衣纹,后施白粉于袖口和领口,既体现了衣裙的层次感,也勾勒出仕女轻灵的体态。
2《舞》
这幅《舞》,可以说是他真实思想的写照。一只健壮的雁,几乎撑满了整个画面。它的头虽低而不垂,长喙伸向前方,两条细长的腿夸张地兀立着,胁下的两翅向上张开,似振翼欲飞,又像是见到同伴或食物欢快地奔向前去。这只大雁神态安详,充满着乐观和恬静。大雁的周围,是虚写的苇塘,那疏密相间的芦苇,向大雁身后的方向挺长着,画面简洁而又清晰。整幅画,表现了大雁在自己的生态乐园中快乐而任性,使人不禁联想起桃源人生的典故。
3《琵琶仕女图》
《琵琶仕女图》画于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这是林风眠“淡淡的哀愁”的一种画作,林风眠并没有按照中国画中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那种小家碧玉式的少女方式画出,而是以自况相比拟的自我心灵深处画出弹琵琶的少女,晶莹透亮的眼睛,菱形小嘴,头发梳成无数条小辫柔顺的垂在身后。她上身穿着有袖小褂,踞从曳地。林风眠在50岁以后的作品笼罩着一层孤独寂寞的薄雾,但正是在无意中的情感流露,才发自内心。真诚的画家选择某种形式和结构,创造某种境界,总是与他的某种情感倾向和意识层面相对应的。
4《黑衣仕女图》
大约从1940年代开始,林风眠以他太太、女儿或学生为模特,多次练习尝试现代仕女画的题材。这幅《黑衣仕女图》成于1940年,几乎是此类母题作品中最早的一幅,早年林风眠曾把此画送给同是艺术家的好友关良,据关氏后人回忆,林说此画作于1940年。画中的模特是林风眠的夫人,她穿着黑色洋装,卷发披肩,颔首侧视,嘴角微翘,带着迷人的浅笑,俨然一位妩媚而摩登的成熟女性。领口的蓝色花边既写意又传神,将半透的纱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水彩的效果,是林风眠的独得之秘。背景极满,色彩繁而不乱,为此后同一题材作品中所罕见。
5《憩》
《憩》是林风眠最为典型的仕女画作,画中国传统仕女造型,中近距离取景,赋以西画风格的光感,其绚丽的色彩艳而不俗,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和很强的表现主义色彩。
6《紫衣仕女图》
此幅《紫衣仕女图》,少女的温婉柔顺、贤淑才情都表现在抚琴之中。粉的平涂,则透露出林风眠的绝诣;厚重而有质感的帘子,轻薄而透明的窗纱,淡雅而不失庄重的衣裙,新鲜而素雅的插花,甚至少女端坐抚琴的姿势,与那静妙的音乐娓娓诉说着少女心中那淡淡的忧伤和怅惘。此幅中的紫衣少女正是“春思”这一经典意象的集结和凝聚。
7《白纱仕女图》
此幅名为《白纱仕女图》描绘了一个细眉凤眼的古代仕女坐像,人物的白色纱衣和身后白色“美人肩”花瓶以及花朵的白色花蕊相呼应,在墨色渲染的黑色背景映衬下,更加突出。特别是人物袖口白纱的刻画,极为精妙,有一种透明之感。
8《白衣修女图》
林风眠作于1983年的修女图,白衣满身,头微倾,双手拢在袖笼里沉思,惟一的一点黑,是裹头巾的纱边,一路拖至地板上,像不小心泄露的一段黑色秘密——整个画面祥和宁寂,是一幅远离俗世之念的宗教图。灵魂洁白,可以飘升的,穿过云彩,一直到达天庭,俯瞰大地。
9《裸女图》
较之仕女的冲淡从容,林风眠的裸女却是不识人间烟火,她躺在那里,温润如玉,有一种洁白的光芒,小小的乳上的一点红晕分外蛰人,是少女,不谙事的少女,人类的美好与纯洁都被统一于一身了。
10《对镜仕女图》
此幅《对镜仕女图》是林风眠仕女画的代表作。画面女子面容柔美,微微上翘的丹凤眼,迷人而略带忧郁的笑容,将东方女性含蓄温柔的特性表露的完美无缺。观此图,让人不由进入《木兰词》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意境。
11《仕女图》
这幅《仕女图》以若隐若现的线条、几何图形来组织画面,有立体主义、后印象浪艺术的特色。一笔到底,流畅舒展的线条,表现了仕女的衣裙、身体及其意态的舒展从容。而仕女的坐姿又和背景的青瓷花瓶的形态互相呼应。林风眠用色的特色也在此作品表露无遗,选色都是同调、同系,色彩的组合不会出现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但因为艺术家巧妙的构图、画面上色块的分割组合,画面仍有十分灵活、生动的层次变化,如仕女的衣裤分别以深灰、浅灰来表现,仕女的肢体交错,则灰色在画面上有了层次的间隔和转换,而不会有呆板滞重之病。而右方的棕色背景,艺术家又随意的点上几道横间,看似随意,却又使画面色彩有了更多层次感。林风眠表达出一种浪漫空灵的情调,仕女承载、包含了深闺春怨、轻柔婉约的一种意态,恰好说明了林风眠的中国文化个性和东方情怀。富中国文化特色的古装仕女和雅室布局主题,却又极富现化感,渗现了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色彩抽象等艺术理论底蕴,充份展示了林风眠在调合中西艺术的成就。
12《南国少女图》
《南国少女图》创作于画家寓居香港时期。其仕女题材的构图,都十分注意和讲求画面左右、上下的“均
衡”式样。画中的两位仕女身着古装,安闲端坐,显现温柔敦厚的传统女性的秀美风韵。对于人物形象的表现,画家以静态造型为主,脸部描绘参照民间剪纸的意味;头饰乌发漫卷,没有复杂的矫饰;眼睛的描绘呈现柳叶式的黑色外形,淡化其它诸如眼珠和睫毛等细节的处理。显然,仕女形象描绘的重点在于整体的体态及其神韵。在人物修长婀娜的体态变化中,画家传递出东方女性特有的风采和韵致。
13《吹笛仕女图》
在中国的诗意里,笛子是塞外孤寒的象征之一,林凤眠的《吹笛仕女图》以端庄静穆胜,两者在意境上相合,加之素淡清雅的色彩,流畅沉稳的笔意,更有珠联璧合之妙。
14《小薇》
1963年创作的《小薇》是迄今为止看到的林风眠甚少有确切记录的人物画;画面中的那个少先队员,是时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秘书长的吕蒙先生的女儿徐小薇(吕蒙原名徐京祥),这是林风眠一生中唯一画过有着政治标记——“红领巾”的作品,也只有对着纯朴天真的少先队员,画家才能焕发出创作激情。虽然《小薇》是有确切物件的人物画,但作品并不完全注重这个的特定人物形象地刻画,而是注重画面内在语言的把握,作为画面主要形象的“小薇”也以概括的造型和简捷的勾线凸现出来,特别是那些果敢而浓黑的线条,不仅与少先队员的白衬衫形成了对比,而且也使画面更加深沉有力,由此透露出画家内在的激情与活力。与处理人物形象不同,背景与近前的花台则更加奔放洒脱,近前的花束不仅色彩浓艳葱郁,而且结构块面与花台几案相互穿插映照,既自然放松又严谨整饬。《小薇》是林风眠一生中富有特殊纪念意义的作品,它不仅印证了林风眠与吕蒙之间的友情,也印证了现实主义时代美学思潮在林风眠作品中的折射。
15《红梅图》
这幅《红梅图》,1944年,此图既不写传统梅花画上的老树虬枝,枝条奔放,梅花簇簇;也不用传统的勾瓣圈点法写梅花的暗香浮动,疏影横斜。而是用大写意之笔法,淡墨写枝,红彩点花,然后再用细笔勾蕊,间以墨点、淡彩,使弧曲柔美的梅花贯穿在横斜交叉的枝条之间,既对比强烈又充满和谐,形成不失传统的文人卷轴画的意境,同时在构景、取象诸方面又不无西画的意趣,采用了一些西画的光色技法。因此,这幅《红梅图》一反古代梅花图上冷逸韵致之主题,给人以春光明媚争奇斗艳的感觉,给这一古代题材赋予新的内容,是一幅具有创新意义的画图。
16《秋鹜图》
作于1961年的《秋鹜图》,苍茫的大地与灰暗的云层相接,枯黄的苇草在秋风中摇曳。在黄昏的迷茫中,几只野鹜逆风而起,疾速的飞向远方。这类作品与林风眠个人的心理联系较多,画面境界的孤寂透露着画家内心的寂寞。林风眠的风景画不靠写生,只凭记忆和想象,这很象传统中国山水画的作风,但他的取景、构图、画法风格又更接近西方风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