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461 (海上画派 林风眠 5)

2016-06-13 17:01:02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林风眠是广东梅县人,原名凤鸣,出生于1900年。早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先在第戎美术学院,后又来到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绘画。20年代,年仅25岁的林风眠出任国立北平艺专的校长。1928年又在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出任校长。抗战期间,林风眠辗转西南,生活清苦,每天面壁作画,极力试图打破传统绘画程式。1950年林风眠辞去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之职,迁居上海南昌路的一幢法国式的二层楼房里,专门从事绘画求索。不久,法籍妻子携女离国,他孑然一身,过起略似重庆大佛般的生活。除了美协组织他到农村、山区、渔场深入生活外,他就闭门作画,每天子时已过,邻居五能看到林风眠画室里的亮光。十几个春秋过去,艺坛几乎忘记了林风眠,然而这正是他的艺术黄金时代,“林风眠格体”在寂寞耕耘中臻于炉火纯青。50年代,他的艺术更受到贬抑,生活拮据,每月只得上交两幅画以换取一点儿生活费。10年动乱期间,面对一次次抄家,无奈之中的林风眠将其数十年的心血千余张精心之作浸入浴缸,从抽水马桶中冲出去。80年代,在其晚年又在香港过着隐居般的生活。老人的头发几乎全部脱落了,人老了但艺术却不老,他的画色彩更热烈、笔墨更放纵、韵味更醇厚。

17《鱼鹰小舟》

  林风眠的画,有倾向于色彩表现和水墨表现两种形式。其水墨画常以简练的线条和阔笔墨块、富有韵律的构成,表现恬静的鹤或鹭及荒寂的自然景物,表露出内心的孤寂和对民族的忧虑,《鱼鹰小舟》即此类代表作之一。几道淡黑横扫,将天、地、水表现得空旷渺远。又以几笔重墨画就小舟、芦苇和两只相依的鱼鹰,自然流畅又耐人寻味,为林风眠典型的水墨图之一。

 

18《憩息图》

  这幅甚为精致的《憩息图》中描绘的群栖于枝头的小鸟,是林风眠花鸟画的又一独特创格。小鸟正面蹲立枝上,或独栖或三两成群,且每只脸上还挂着一副或是沉思,或是调皮,或是顾作深沉的小表情,活泼动人。相较于传统花鸟画而言,林风眠的小鸟没有对抓、羽、翅的细致描绘,而是吸收了近代西方绘画中与观者保持相当距离的观察方法,使“林家笔墨”在表现小鸟题材上更具特色。

 

19《秋林暮艳》

  《秋林暮艳》画面有隐藏的严密层次感。深远背景是尖耸连绵的山群,往后牵引出一片蓝天暮日,往前推展出一排秋林茂叶和宁静河溪。前景的河溪以有层次的色彩来点映,表现林木山峰的倒影,在空间层次上是比中国传统山水画有更复杂的设计,也活用了水彩等的媒材特点。采用高彩度的不透明重彩,色泽艳丽而深邃浓郁,能于一小小的尺幅间见光影明暗,点出秋林红叶在日暮夕照映衬之下的蓊郁艳丽、色彩流转之形态。横山的虚、直树的艳、躺流河水的静,恰好是“横–直–横”、“虚–实–虚”的构图跳跃和交错空间层次,层层展开、均衡对称、虚实相间,渗透了西方艺术的空间构造与画面张力,而又隐含中国的虚静简逸精神本源中。

 

20《秋艳》

  秋天萧瑟而艳丽,人们可以从落叶引出悲哀,也可以由挺拔的枝感受到力量。林风眠这幅《秋艳》,不是秋景山水,是平原上的秋色风景。河边有一排高大的乔木,树上的黄叶和红叶在夕阳的照射下显得十分辉煌。暮色开始降临,逆光的树干、屋顶、河岸冥冥欲黑,恰与那灿烂余辉中的金红色的叶子形成强烈对比。墨与纯朱砂、纯中黄的对比,不仅比出了艳,也比出了浓厚的雄浑,让人感到喜悦和力量。近处的倒影也在深沉的暖色调中闪闪发光,给壮丽的画面增加了几分活泼神秘的色彩。这是传统中国画吗?不是,它的色调、自然光、强调面而不强调线的特点,都和西画有着更密切的联系。但它的基调是水墨,它的意境也和传统绘画一脉相通。

 

21《小池秋色》

  《小池秋色》可以看出林风眠作画的旨趣,不在于中国传统笔墨的理解和追求,画面上你无法找到宋元明清的影子,全然没有我们一度津津乐道的运笔和皴法。取而代之的,是稚朴抽象的造型、是大胆浓烈的色彩。宁静的池塘,静穆的群山,挺拔的秋林,简易的屋舍,在林风眠的画中,更象是一种符号,一种可以借助于表达自己情绪的符号。林风眠着色特别,此画中的色彩不是平涂,而是带有笔触的,或点或擦,有横扫,也有弹跳;其用色,浓烈大胆,可以有大块的凝重冷色,也有醒目的一抹暖色。简单而宁静,浓烈而忧郁,这就是林风眠的《小池秋色》,这就是林风眠。

 

22《风景》

  该《风景》画中,空阔的河面、云天、远山,以及芦苇滩用近于平行的墨色挥染,平远的处置给构图以总势的平衡;但平远中的斜线穿插,中景几曳小舟扬帆的醒目色彩以及近景中芦苇滩的粗犷而纷乱与远景中山水间的恬淡与静寂所形成的对比,又给平衡带来对抗和适度的倾斜,使画幅具有生命与情绪的颤动感。这一特质,突出地显示出林风眠绘画的现代情境。这幅作品的笔墨亦颇有特色,乍看之下,竟无法辨别是油画抑或是水墨画。其画面上半部的远山水景像是墨色晕染而成,而下半部的芦苇滩则完全是油画的笔触笔法了。的确,林风眠作画虽然是以中国传统的宣纸、笔、墨为媒材,但他完全不受其局限。为了充分表现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他往往把水墨和水粉糅合在一起,甚至以粉代墨,不拘一格。例如在该画中近景寥寥几笔白粉的点缀,即生动勾勒出滩涂上的小屋、芦苇中的微妙光色变化与水岸的分界。墨中加色,这是他直接用墨的一个突出特点,看上去好像是深墨或淡墨,实际却是色墨,保证了画面中黑色与物象色彩的谐和。水粉在生宣纸上的效果亦是他处理光色的另一个重要特点。不同于在素描纸上施水粉的效果,生宣的渗透性使含水量大的那部份颜色迅速发散,“吃”入纸中,形成画面覆盖与渗透、透明与不透明兼有的特色,使作品产生出半写意半水粉画的特殊韵味。

 

23《江边风景》

  《江边风景》中苍劲的古松昂然耸立气势不凡,画家坚毅的性格寄寓其中。中景江水的留白极为上乘,光与色简直成了此幅佳作的灵魂!乌云笼罩,江边屋舍隐身在云雾里,仿佛故园已遥不可及。远山天光微绽,气象变千幻化无穷。清澈的江河凸显了前景古松的挺拔,生机盎然,抒发艺术家的胸怀,为不可多得之这幅作于上世纪 50 年代的纸本彩墨作品《风景》,即具有十分典型的“林风眠格体”特征。对于风景的描绘,林风眠常常采用平远式结构,通常总是把主要景物置于前景或中景,远处层层平远。平远风景的特色是沉静、淡远、平和。林风眠处理这类构图,极注重平远中的直线、斜线、弧线和圆形的交错,以及动势和色彩变化,给平和沉静的气氛以活力。

 

24《静物图》

  在这类作品中《静物图》,林风眠总是力图把印象派的外光画法和中国的水墨画法结合起来,刻画物体在各种光线下的形态和色调,这在形式和色彩上更接近于西方的静物画,但墨色和笔墨的运用,画中情致的幽雅淡远又拉近了它们与中国传统绘画的距离。

 

25《篱笆女人》

  《篱笆女人》署有1948年款,刻画一着中式服装的年轻女子坐于黄色木椅上,背景是浓淡墨勾画的篱笆。人物的曲形体态可以看出马蒂斯的影响,画家并不在意形与结构是否准确,而在意于墨笔的自由抒写,以及由粗壮墨线构成的纵放风格。

 

26《小鹿》

  《小鹿》是受到敦煌壁画的启发而创作的画稿。人、鹿关系和对于环境、小草的刻画,都令人想起敦煌257窟的鹿王本生故事画。但人物由男性变成了女性,高贵的鹿王变成了稚气可人的小鹿,工整的装饰风格变成了林风眠式的简约写意风格,而整个作品的背景,全出之于淋漓泼墨,这是壁画所没有的,在林风眠的作品中也很鲜见。

 

27《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系列中简化描绘对象、用椭圆形与三角形等块面来表现事物,似有塞尚及立体画派之风,而也有些作品线条爽利、质朴洗练,颇富中国民间剪纸的特色。《霸王别姬》,由黑和深红为基调的几何形组成霸王和虞姬,是平面的、装饰的,风格凝重而又情态生动,是拉大与舞台艺术距离的一种再创造。

 

28 50年代中期的《宝莲灯》

  在此幅50年代中期的作品《宝莲灯》中,通过切割线,将故事情节中的主要人物和背景事物并置在画面上,宝莲灯、三圣母、沉香、二郎神及天兵天将被切割线隔开几度空间,由此既表现出不同的戏剧情节,又获得时间上的延续性。《宝莲灯》也体现了对中国浓墨重彩画的发展,在传统的技法上加上西方绘画的覆盖法,适当加以水粉颜料着色,使色彩显得浓重而饱满;而在人物的形象塑造上,则具有浓郁的中国味道。体现出一种“综合的”美,亦中亦西,亦传统亦现代,亦雅亦拙。

 

29 80年代的《宝莲灯》

  此幅80年代的《宝莲灯》把沉香母子置於画面中央,沉香跟在母亲身後,右手挽著一枝几乎透明的宝莲灯。三圣母用蓝色系,衣服用深蓝平涂,头巾和腰带用浅蓝,间以浓淡变化其色;沉香则用黄色系,或橘黄,或略赭黄,也以浓淡表示衣饰的光影变化;鹤氅和披巾,用白粉勾出,并以其浓淡变化表现其折皱变化;最後用浓烈的金色突显背景,似有指三圣母所囚禁地华山为地狱之意。母子的姿势保持尤耐人咀嚼:人物象一左一右两个圆括符,显然有精诚团结之寓意,辅以背景的金,正是“母子同心,其利断金”的理想。故此幅自为作者对记忆中母亲命运的另式表达和对解救母亲的理想设计。

 

30《水漫金山》

  此幅四联的《水漫金山》是林风眠最具的代表性的戏曲人物画。作品大气磅礴,很好地将西方立体派的时空观念与中国水墨写意的手法融于一炉。为了表现白素贞率众水族跟法海在长江中镇河段的金山寺鏖战的整个场景,时空矛盾成为林风眠关注的焦点。林风眠尝试运用立体主义分析性呈现时间的意念,通过压平折叠空间,将主体人物白娘子和小青与同她们混战的虾兵蟹将置放在同一平面上,把舞台上人物的连续动作加以分化,再构成结合。画中含有明显的表现主义和立体主义的双重因素,主要人物的神形、动态、衣裙和整个的东方意味晰然可辨,但人物们上下左右的重叠、交插成一片,有时一个身体上并排几个连续的半边头,有时一个圆形脸上只有半边五官,人形、几何形与黑、白、色线错落碰撞,形成兼有抽象构成的复杂结构。

 

31《火烧赤壁》

  《火烧赤壁》是林风眠在1985年所画的晚年代表作。他大笔挥洒笔墨颜料,以变化万千的笔法:勾、皴、点、染、擦、蹭、扫、拖、提、按、挑、抹、顺、逆、偏、侧、正、散、破、秃,以变化的、丰富的笔触和画肌塑造出变化无穷的光、色、形、体和画面结构。画面更加表现主义化了:人物趋向残缺丑异,色调趋向沉郁强烈,笔画趋向强悍恣意,而戏曲艺术的精致典雅、虚拟想象、空灵写意,以及绚丽的装饰性,几乎都消失了,而变成了画家宣泄内在世界的符号和中介。

 

32《渔获》

  2009年4月6日上午由香港苏富比召开的亚洲地区2009春季拍卖会“二十世纪中国艺术专场”中,此幅估价为300万至350万港元的、署名林风眠的油画《渔获》被一亚洲藏家以1634万港元拍得,远高出估价近五倍。这一成交价不仅位于此场拍卖会的首位,且再次刷新了林风眠作品拍卖的世界纪录。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