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489 (海上画派 陆俨少 4)
2016-08-09 15:13:15
陆俨少(1909-1993)原名砥,字宛若。上海市嘉定县人。自幼好画,18岁从师习诗文、书法和绘画。早年师从冯超然。擅山水。吸收历代诸家技法,受黄鹤山樵影响尤深,然学古又不泥古。他画重章法,长于用线勾云划水,常用白云笔勾勒层峦叠嶂,尤用墨块压挤留白为云为水,烟雾起伏画面之上,别具特色。晚年另起炉灶,吸取陈老莲、仇十洲笔意为己用,用于传统笔墨和意蕴。写大山大水于特殊画风之中,开创一派,影响深远。历任全国文联委员,曾任浙江画院院长、教授。
陆俨少经杭州至绍兴、嵊县、新昌再至天台,观赏了大佛寺和石梁飞瀑等胜迹。对古画广泛的临摹;深厚的诗文功底;淡泊的处世态度;再加上饱览奇山异水逐渐形成了陆俨少"笔墨生发"的画学思想。
我们知道在油画创作过程中,先画某笔和后画某笔的顺序是不限定的。从第一笔到最终一笔,整个过程是没有规律的,可以先画静物一笔转而又画天空一笔。这种步骤的不确定,丝毫不损害作品的最终效果。欣赏者也绝不会去追寻哪一笔是先画的,哪一笔是后画的。创作步骤对绘者和观者而言,并无实质意义,人们更多的是关心作品的最终效果。陆俨少之前的中国画大都也是如此,而在陆氏的画作中笔墨的先后步骤就显得有其自身的价值。
陆俨少的山水画法,往往是先由局部下笔,然后生发,最后成局。他曾多次对人戏言:"我是画到哪里是哪里。"这种"画到哪里是哪"之法其实正式建立在其独特的"笔墨生发"的画学思想之上。从陆氏的山水画的整个框架结构来说,以浓为骨架,由浓入淡,由润至燥,常以生辣的几笔浓墨作起首,然后以干笔淡墨皴擦。如果将先有一画作为"启",那么后一画便为"随"。作为先导的"启"笔是主,而后继的"随"则必然是根据前一笔的或大或小,或浓或淡,或燥或润,或疾或缓进行补笔。一笔接一笔,一笔复一笔,如此反复生发。如波连潮涌,笔笔紧跟,往复更叠,不能自止。以陆氏的经验,作画从不打草稿,虽巨幅经营,也只大体安排位置,然后下笔,不受拘束,笔随神行,奇思壮采,合沓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