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535 (海上画派 张大千山水 2)

2016-12-01 10:43:06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张大千自六十岁以后画法大变,多作泼墨泼彩山水,开始於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居住巴西时期,虽未接受过正式西洋画训练,但张大千的接受性和领悟力强,将前中国画家曾用过的泼墨法,变化成层层的泼彩,水份控制得宜,保留一些空白。画家於1949年前在大陆所写的山水,都是游览名山伟川後有感而作,很多都有画家入山之细腻描写,离开大陆後,改变形式,以西方抽象手法表现山水,层层泼彩,好像隔著画家与山的一片薄雾,张大千不再进入山中,而是在远方张望,超出尘外。

 张大千画泼墨或泼彩,乃是希望开拓出有别于传统面貌,却富有传统精神的中国绘画新路。他在吸收西方表现技法的当时,也发觉其单薄和失控,无法描绘具象事物的缺点,如何使墨与颜色能尽量在掌握之中,却不致于死板,在积墨、破墨等传统墨法外,更加以清水或淡墨钩勒出大略的结构,再用笔将重墨加入,继而晃动画纸使山势成形,因此形成有笔迹,又寻不出落笔处,层次丰富的画作。甚至有当代学者以“无皴画”为题发表专论

 

1 雨后山润 设色纸本 丙午(1966年)作

  款识:咸和仁兄方家正之。丙午夏,爰翁大风堂写。钤印:大千唯印大年

  本幅作品创作于一九六六年,画家着意表现的是雨后的山川景色,尤其抓住了“湿润”的要点。在作品中,张大千已经部分展现出其泼墨泼彩的全新技法,笔墨酣畅,纵横恣肆,充分利用了水的随机性与表现力,来描绘雨后云雾缭绕、山水清秀的场景。在色墨结合的方面,《雨后山润图》采泼彩与泼墨为一炉,其特点不在于夸耀色彩的绚烂夺目,反而强调色墨协调融合的效果。全图在视觉上呈现色中带墨,墨中带色,泼彩在大块的泼墨中若隐若现。

 

2 云山古刹

  《云山古刹》布局有序,主次分明,中间采取泼墨泼彩之法,形成墨色酣重的主体山脉,营造出烟风云雾漂浮于山林上空的奇景,不但具有意象迷离的浪漫气氛,也有相当强之写实效果。周围以淡彩泼染,把如真似幻的抽象造型与大自然具体形象有机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远处则用笔勾勒群山屋舍,与泼墨泼彩形成的云雾虚幻相映衬,更显苍茫,瑰丽绚烂。画幅采取了鸟瞰构图之视点,气势庞大,造境雄奇,运笔舒缓迅疾,墨韵浓淡虚实,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大自然的万千气象。艺术源于自然而又回归自然,这种中西结合的全新画风,使山水作品之画面更加浪漫自由、灵巧新颖。

 

3 云山幽居 片连框 设色金笺 1966年作

 

4 洞天山堂 设色纸本 1967年作

  款识:此亦洞天山堂意。旧传董元真迹,实房山、子久以后笔,偶为仲英贤弟拈出之。兄爰。钤印:大千唯印大年、八德园长年、丁未

  张大千自六十岁以后画法大变,多作泼墨泼彩山水,此幅虽谓以宋元大家手笔为之,实是自出胸臆,墨彩淋漓,轻松自然,颇有现代水彩画的清新之感,却又不失传统本色。

 

5 瑞士雪山 纸本泼彩 镜片 丁未(1967年)作

  款识:乙巳年十月既望,瑞士归来涉事,爰翁摩诘山园。钤印:大千唯印大幸

  这幅作品全画以色彩为主,虽然这些色彩都是传统国画中的颜色,但是整体效果而言,都与传统的中国画有较大的距离。在画法方面,大千抛开用毛笔,不在他完全控制的情形下施于画面,反而使用半自动的技法,将色彩泼于画面上,然后控制其流动,使色彩与色彩间产生重迭或晕合,如此将传统的中国画线条减至最低的程度。不但造型与组合,以及全画面并无留白的章法和色彩,都与传统中国画大不相同,甚至全画强调色彩、光影强烈对比的观念,也是传统画中前所未见者。

  《瑞士雪山》是画在日本制的金色画纸上,层层泼彩间,颜色稀薄处透析出泛金的底色,在右上方尚有一两块金色的原色,在不同的视角下反映出各种层次的反光。大千在1967至1969年间探索不同的泼彩法,曾经喜用白粉,就如此幅中,他用白粉来表现山顶受光面的积雪和山腰的白云。在此画的正上方则稍加类似传统皴法的笔触,却又故意不留笔踪,类似所谓的「虫蚀木、屋漏痕」,以示山脊的纹理。右上角的白色、浅蓝色和金色与左方的深色,呈现色彩与明暗的强烈对比,因而有阳光自云隙透射在白雪上的微妙光线变化的感觉。这种美感并不属于中国的传统山水,显然是结合了西方绘画的影响以及他亲身体验大自然的双重结果。

 

6 碧峰古寺 设色金笺 1967年作 (5242.26万元,2010年12月香港佳士得)

  题识:爰翁,五亭湖上制。钤印:丁未、大千唯印大年

  张大千的八德园有一座三十亩地大的水池,池水来自天上的骤雨。湖畔建了五座亭子,除了点缀风景外,避雨亦极实用,即使在亭中避雨看雨,一片空蒙,似烟似雾,对大千先生日后所画的泼墨、泼彩是颇有影响的。

  《碧峰古寺》,画面如同直挺高山耸立面前,气势摄人,近景水草密而不乱,层层迭迭于氤氲水气中,浓重的青绿色彩夹着水份,泼在画面自上而下,或沉淀、或相融,如同山壁间光影幻化,颜色自云岚中透出,石壁肌理若隐若现,神秘且华丽。

 

7 雨后岚新 镜心 设色纸本 1967年作 (537.6万元,2009年6月浙江保利)

  款识:五十六年五月,摩诘山团雨后岚新写此。钤印:西川张爰、金石同寿、大千世界、大风堂、直造古人不到处

 

8 雨后岚新 镜框 1967年作 (2194万港币,2011年11月香港佳士得)

  题识:五十六年五月,摩诘山园,雨后岚新,写此寄呈次彭道长、遐宜夫人俪教。大千弟张爰。钤印:己亥己巳戊寅辛酉、五湖亭、大千世界、丁未、大千

 

9 雨后岚新 66×188cm 1967年作 (572万港币,2006年5月香港佳士得)

  题识:五十六年五月朔,雨后岚新。写寄梁年、扬芬兄嫂,即乞法教。大千弟爰。摩诘山园。钤印:大千唯印大年、昵宴楼、丁未、大千世界

  张大千画泼墨或泼彩,乃是希望开拓出有别于传统面貌,却富有传统精神的中国绘画新路。他在吸收西方表现技法的当时,也发觉其单薄和失控,无法描绘具象事物的缺点,如何使墨与颜色能尽量在掌握之中,却不致于死板,在积墨、破墨等传统墨法外,更加以清水或淡墨钩勒出大略的结构,再用笔将重墨加入,继而晃动画纸使山势成形,因此形成有笔迹,又寻不出落笔处,层次丰富的画作。甚至有当代学者以“无皴画”为题发表专论。一九六七年四月,张大千为好友张岳公祝寿作名迹《蜀中四天下》后,随即于五月初,画此《雨后岚新》贺刘梁年夫人陈扬芬生日。此二幅皆为同时期精品,赠平生至友,祝贺寿诞。此画墨痕点点,彩墨纵横交流,时而化为淋漓岚气,时而化为山石肌理,小路蜿蜒,瀑布生于云间,山中人家,别有一番情趣。

 

10 青绿山水

 

11 春山匹练图 设色纸本 丁未(1967年)作 (985.6万元,2009年11月中国嘉德)

  题识:芙蓉簇落碧云高,匹练寒光双玉涤,坐爱春山愁粉黛,晓风吹雨障轻绡。丁未岁夏五,爰翁。钤印:张爰大千父、大风堂、乙亥已巳戊寅辛酉

  此幅以泼墨为基调,再在巨岩及山头,泼罩以石青为主的青绿色调,并在适当处略加皴纹,利用订制罗纹纸吸收水墨较慢的性质,造成色墨流动互相推挤渗透的效果。特别在画幅顶部的一排参差黑块上,产生色墨交错的墨花,大千就因势稍加皴纹使成远山;并导引墨块间留出白纸以代表飞瀑和山中的白云,顶端再加渲染,使远山的层次增多。画幅下端勾勒出巨石,及大树枝千,更在画幅中央二瀑间的峭壁上,横出一树,略点红叶,是全画中最传统写实的手法……题诗一行在画幅左侧……其用笔结字均极精谨,劲力内歙,与色墨淋漓,形成极大的对比。其题字较小,似乎特意要衬托出画面造景的高大气势。

  此幅作于1967年,此时乃大千先生泼墨泼彩创作成熟期,不少传世巨制即写成于这段期间。如送赠挚友张群七旬晋八寿礼的《四天下》通景屏,留给儿女的《山雨欲来》及《瑞士雪山》等,俱属其中代表作。从这些作品中可知,如大千先生所言“我已能把石青当作水墨那样运用自如,而且得心应手,这是我唯一自觉的进步,很高兴,也很得意。”这正是他对从半抽象到纯抽象技法熟练掌握,充满信心的表现。本幅虽采用泼墨泼彩,但章法结构仍接近传统,内涵相类于古典山水格局,在传统与现代、抽象与具象的融合中取得了协调和谐的效果。其选用石青石绿矿物颜料的效果尤见特出,因色泽厚实,富质感而历久不褪,故重彩泼洒画上形成坚实厚重的块面,如宝石般灿烂夺目,在灯光照耀下,映射出闪烁辉芒,堂煌亮丽的装饰性尤见凸显,可知他对色彩的运用已臻炉火纯青之境界。

 

12 云泉人家 镜心 纸本

  题识:山中一夜雨,树梢百重泉。爰。钤印:大千

  张大千泼墨泼彩的作品数量在1967年后,数量大增,由于是半自动的技巧,画面效果的不可预测性,同一画中,有部分可以淋漓尽致,也有部分可以显现的生硬堆砌。此画采用泼墨叠彩法,画幅是采用竖构图,以中景的山势为画面的中心,画幅下端勾勒出树木丛林,而毕竟是用毕竟用半自动的技巧,仍然在丘壑和瀑布的布置上略显异于常格,而大千在这一时期,颇晓全画的整体效果,也就是在丘壑之外的水天空处,加以勾勒寺庙屋宇,有集中视线的作用。全画气势高峻雄伟、幽深而神秘,将山石衬托得突兀嶙峋。而且大千更在其上渲染远峰,层层高远没入烟霭之中,无有尽极,中幅则在幽暗中色彩斑斓,全数泼成。略无笔踪,另人想象山中的岩石林木具有的神秘美感,而且还以为全画的基座,受光的山壁上加上适度的传统的勾法,使此画在泼墨叠彩以外,尚兼具笔墨之美,传统与现代获得妥善的交融。由于张大千充分掌握墨与彩的流动,色阶的层次极其丰富,制造出高而深的空间感,以及善于利用颇具有现代感的构图截取式构图,更加强了此画的高远效果,突破传统山水画的限度,并将之推展至极限,确属大千此一时期极为出色的一件作品。

 

13 溪山烟霭 镜框 设色纸本 1967作 (746万港币,2011年11月香港佳士得)

  题识:密林蔽日青蒙茸,两岸都归烟雾中。分明罨画溪头景,祗欠垂纶一钓翁。丁未上元,五亭湖上写。爰皤。钤印:大千、张爰、大风堂

  1965年至1969年间,大千先生的泼彩风格已达巅峰。此幅作品即为该时期创作。画面乍看上去混沌一体,扑朔迷离,具有很强的抽象意味;细看则是山谷幽深、云气缭绕,显现出山涧的深不可测,一股清冽之气沁人心脾。抽象与具象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张大千的泼墨泼彩画法,最震撼人心的是他的色彩。对色彩的重视,从他敦煌临画即已开始。画中,他用石青、石绿,色彩效果发挥强烈,犹如蓝绿宝石纯净透明,极具视觉冲击力,表现出他对色彩极敏锐的天分。

 

14 胸中山岳梦中飞 镜片 纸本

  款识:大千墨戏。钤印:张(朱文)、张爰(朱文)

  张大千的泼墨脱胎于中国古法,同时也受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在此画中,以泼墨为之,以水冲之,似树、似光、似岚、似雾,祥气弥漫。阔笔泼洒之后细心加以收拾,犹见功力。在近处的峡谷勾画几笔树枝,隐约其间,殊为别致。用心微细,一丝不苟,置于全幅之中有此数笔而醒全画。山中的古寺在云雾的笼罩下,飘缈有如仙宫。营造一幅蒙胧的诗境图。此及人格即画格,心境即画境的体现。

 

15 张大千山水画欣赏

 

16 瑞士小景 镜心 1964年作

 

17 瑞士奇峰 书画合璧 1968年作 (2000万港元,2012年10月香港蘇富比)

  一九五六年五月,先生首度访欧。八月,他即往瑞士的苏黎世、日内瓦等地观光。其笔下首帧〈瑞士风光〉即成于此时。作品寄赠台湾张目寒,图上题诗两首,其一曰「台湾吾所爱,瑞士汝冥搜。少妇湖间艷,长春宇内幽。」由此可见先生对当地景色极为欣赏。一九五九年至六一年期间,他多次回访旧地,并于日内瓦艺术歷史博物馆展出近作叁十帧。这段时期亦为先生以瑞士风景入画最为丰富的创作期。较为重要的如〈瑞士瓦浪湖〉,即为六〇年夏写赠好友郭子杰以誌同游之作。六一年写赠郭子杰的一套册页,绘有瑞士雪山、雪涧及雪杉景致。至于六五年在摩诘山园所写绢本〈瑞士山色〉,高六尺,宽近丈二,应为瑞士风光题材中尺幅最大的作品。六七年的〈瑞士雪山〉则为泼彩作品中的代表作。

  本幅书画合璧配对,写于一九六八年,乃遥记叁年前与王季迁夫妇同游瑞士之行而作。画材取”大风堂“製罗纹纸,两帧尺幅剪裁相若。〈山色〉以大泼墨写之,手法迹近全抽象。大面积墨块横亘画面,透过浓淡交叠互融所生之微妙变化,营造了峯峦连绵高低起伏之姿。特别是在上方呈色深浅厚薄的互涉中,透视了自然光源照耀的明暗效果,从而区分了山脉结构位置远近前后,以及块面之凹凸,层次遂生,山势之立体感顿现眼前。画家復採细笔在画面左方勾勒山体外沿轮廓,右侧一角则巧妙地以重墨点缀孤悬峭壁的寡树秃枝,寥寥数笔点景,即为几近不着实景描绘的画面,稍事增饰几分中国传统的文人意趣。书法笔道遒劲,气势雄浑,通篇结体匀称,跌宕起伏有致,与画幅气息通贯,混融一体,两者相配恰成书画兼备之巨构。

 

18 泼彩山水 镜片 纸本 1968年作

 

19 泼彩山水 镜片

 

20 金笺泼彩山水 镜心 纸本

21 山水 镜心 设色纸本 1968年作

  题识:戊申夏日,五亭湖上写,蜀人张大千爰。 钤印:大千唯印大年、五湖亭

  此幅作品作于1968年,群山山势逶迤滂沱,围出了一片云气,主峰山脚屋宇数座俨然。这样的构图方式,曾出现在大千先生1967年的《五亭湖》、1968年的《松外晴霭六联屏》中,由此判读,此画极有可能由巴西八德园实景所衍生画面泼墨、泼彩手法已臻化境,以青绿泼彩为主的手法,让主山大面积、多层次的墨色来主导画面,仅在局部泼染重彩。如此,无彩的墨色和高彩的金、青、红、绿互相衬托,兼收雄奇与美艳之感。又因构图的净化、单纯,对比出墨与彩在精心控制之下的天然动感,建成了画面浑穆壮丽的气象。此幅画作中,大千巧妙地将传统文人画的笔墨、现代写生的创作观,以及水分流动时的自发性效果结合起来,让画中超物传神的色彩、墨块、水痕引领观者突破实物的限制,让观众在像与不像之间,领会画家心中要表达的天趣及气魄。

 

22 山 村 镜框 设色纸本 1968年作

 

23 溪山清秀 镜片 设色纸本 1968年作

 

24 幽谷清霞 设色纸本 1968年作

  款识:爰翁,戊申夏日,八德园制。钤印:大千唯印大年、五亭湖

  该图作于张大千六十岁以后,苍深浑穆,浓重的墨彩山体中挤出一线亮色,似飞瀑,似幽泉,颇具神秘、清幽之气息,创造出一种半抽象墨彩交辉的意境,是其泼彩山水之风的代表作品。

25 五亭山色图·行书风蝶七律诗 镜心 设色纸本 1968年作

  在《五亭山色图》中,群山山势逶迤滂沱,围出了一片云气与湖水,小山山顶有凉亭一座,主峰山脚屋宇数座俨然。这样的构图方式,曾出现在大千先生1967年的《五亭湖》、1968年的《松外晴霭六联屏》中,由此判读,此画极有可能由巴西八德园实景所衍生。在《五亭湖》中的凉亭,即八德园中唯一可鸟瞰五亭湖的“分寒亭”。画面泼墨、泼彩手法已臻化境,以青绿泼彩为主的手法,让主山大面积、多层次的墨色来主导画面,仅在局部泼染重彩。如此,无彩的墨色和高彩的金、青、红、绿互相衬托,兼收雄奇与美艳之感。又因构图的净化、单纯,对比出墨与彩在精心控制之下的天然动感,建成了画面浑穆壮丽的气象。此幅画作中,大千巧妙地将传统文人画的笔墨、现代写生的创作观,以及水分流动时的自发性效果结合起来,让画中超物传神的色彩、墨块、水痕引领观者突破实物的限制,让观众在像与不像之间,领会画家心中要表达的天趣及气魄。

 

26 幽林浮岚 1969年作

  款识:爰翁,己酉元月制。钤印:大千唯印大年

  泼彩山水对大境界和朦胧美的表现非常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欣赏要求,也符合中国文人向往山林之乐的逸趣。张大千才气纵横,其写意、工笔、泼彩,无不造其极,都达到了相当的艺术水准。张大千的泼墨泼彩多喜用比较清冷基调的颜色,因而他的泼彩是一种冷泼彩,山水烟云,千变万态,给人浓郁的华丽之感。大千的一生,是登千山、阅百川的一生,他画的不是书斋山水,而是山水的真实境界。他的足迹,遍及南北,凡是古圣先贤游览之山川河岳,无不沿波讨源,饱游饫看。少时张大千登蛾眉、越秦岭,及壮之后流连于黄山、敦煌,中年以后常游海外,故历历丘壑,罗列在他胸臆。

  张大千曾经在加州居住八年之久,以当地千姿百态的柏树为题,创作不少写实及泼彩的作品。这幅《幽林浮岚》是写实与泼彩的完整结合:真实的卡密尔苍郁的柏林写生,融洽的石青石绿的画面,营造出青葱云雾的景致。《幽林浮岚》一图,笔墨积微,真思卓然,气韵升华,冷逸绚烂。山林的空蒙之间,恍惚间如雷雨之澄霁,杳渺无穷。色彩冷静的交织,则给人一种华丽矜持的控制力,如梦如幻。大千彩墨,手法捭阖,气韵万象,咫尺重深。

 

27 黄山前后懈图 长卷 绢本 水墨设色 44.5 x 1403CM 1969年作

  此卷《黄山前后懈图》是大千无数黄山画作之首,且是他一生可数的杰作之一,可与《长江万里图》卷并称而无愧。创作此画时大千的泼墨泼彩新技巧己达得心应手的境界,但他为老友张目寒先生作此画时,传统笔墨明显增加许多,一方面为了避免老友们恐怕不易接受过于脱离传统的新风格,同时也因为黄山是大千一生画得最多的老题材,手下功夫极为熟练,再加上黄山各处著名景点的造形特征,皆为众人所熟识。在这些综合性的因素之下,此卷虽然彩墨淋漓,但在技法上真正属于泼彩的成分并不太多。本卷山石和松林的实体多半用勾勒和皴点来描绘,山上的青绿是随形赋彩,后来才加上去的,并非先泼然后随色勾勒,是古人山水画中甚为少见的风格。

 

28 白帝清晓 镜心 1968年作 (716.8万元,2010年6月北京匡时)

  题识:井络高秋隐夕晖,片帆处处忆猿啼。有田谁道不思归,白帝彩云天百折。黄牛浊浪路三迷,音书人事近来疑。吾年三十五岁时写巫峡清秋,依浣溪沙题之。一时朋辈和之甚众。顷者天循乡兄索写此图,嘱録旧作,今真欲归不得矣。五十七年重九前五日,爰。钤印:大千唯印大年、大千世界

  张大千山水,工笔、写意皆佳,然最具特色的乃其晚年的泼墨泼彩作品,《白帝清晓》便是其中代表。他一生曾以巫峡为题作画数幅,此幅乃忆游之作,笔墨酣畅、纵横恣肆。他充分利用了水的随机性和表现力,来描绘云雾缭绕、山清水秀的场景,山体厚重,墨线、墨块随机生发,蕴含着自然山川无限的生命力,其强烈的故国之思亦奔涌笔端,颇具感染力。“国画中山水的境界最为重要,然而也要笔墨来辅助。有了境界,但是没有笔墨,或者有了笔墨,但是没有境界,也就不成为名画”(对大风堂弟子谈话)。张大千在艺术史上石破天惊的创新之举—泼墨泼彩与其受欧风美雨的吹袭有关,但同时更是其从古人、从造化中彻底超越而得来的成果。诚如其永别人世前抱病画《庐山高》时题诗所云:“不师董巨不荆关,泼墨翻盆自笑顽;欲其坡翁横侧看,信知胸次有庐山。”细观此作,看似洋洋洒洒、随心所欲,其实法度谨严、格调高雅。山体皴擦与墨染相结合,画中点景之物、水色树影,均有浓郁的石涛笔意,既见传统用笔用墨的功力,又有泼彩泼墨的酣畅淋漓。文静雍容,一点没有粗暴的火气,蕴藉而深沉。其在处理泼与勾、粗与细、抽象与具象、文静清俊与气势恢弘等的多样统一方面,显示了极高的艺术造诣。

 

39 松峰晓霭 1969年作

  款识:爰翁,己酉八月作。钤印:大千唯印大年、直造古人不到处

  诚如大千钤印“直造古人不到处”,其泼墨泼彩流动、晕开的自动表现效果超越古人而更具神奇魅力,该作墨彩的自动流淌与小心收拾恰到好处,大自然神秘的生命内力在墨彩的华章中彰显。

 

30 武陵山水 立轴 纸本 1969年作

  题识:△己酉元日,恭介履川道长兄七十大寿。大千弟爰三巴八德园拜寄。△人间游戏未华颠,七十逢春转少年(君方再娶)。吟就篇章惊宇外(君近赋登陆月球诗为亘古奇作),索图乡国慰樽前。赤眉诸夏看谁在,白帽辽东叹汝贤。待共武夷歌放棹,定知人识幔亭仙。国中山水大抵都遍,独环乡武陵未得一到,收京复当拉君为东道主人一快游也。俚语博笑。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

  此巨幅《武陵山水》,是1969年大千旅居巴西期间,为贺挚友曾克端七十大寿而作。曾克端(1900-1975),字履川,其五叔之女曾正容,即为大千原配夫人。曾氏工诗善书。两人交往密切,常于书画间切磋相娱。

  画面先以泼墨打底,继以笔墨收拾,再皴写山石屋宇林木,营造空间远近,气魄雄放。泼墨表现出山势的浓郁幽深,因势稍加皴纹,即勾出悬崖峭壁。山径尽处,一亭翼然。墨块间留出空间,呈山中云水。画幅下端勾勒苍干老枝,以拓展画面的空间深度。于画幅上部的题诗,所用似乎是画树的同一只毛笔。书法笔笔着力,时而渴笔,偶有涨墨,平添几分墨色自然变化的趣味。题诗淋漓的墨色,不但使画面上粗犷的泼墨和用笔得到平衡,而且与造景的氤氲水气相得益彰。张大千的泼墨技法,发端于1956年。至1963年,其泼墨泼彩作品已越来越多。1967年,在技巧方面已是运用自如,得心应手。至1969年,张大千泼墨泼彩风格已臻成熟,这一时期的精作无数。如1968年,张大千绘出其一生艺术创作最重要的两件巨作之一《长江万里图卷》、1969年泼墨泼彩长卷《黄山前后澥图》及 1969年为董浩云所作的泼墨泼彩大横幅《峨眉三顶》等。

 

31 高岩古寺 1976年作

32 春山积翠 镜心 1968年作

 

33 翠谷清溪 立轴 设色纸本

  题识:十里危滩五里湾,撩人四面列烟鬟。引舟漫怪长年懒,却的推蓬看好山。新安江。大千居士题。钤印:张爰之印(白文)、大千居士(朱文)、摩耶精舍(朱文)

  张大千的最高艺术成就即在于开创了泼墨泼彩的新领域,尤其泼彩最有创新性。此幅作品是泼彩画中的精品,画家对此件作品颇为得意,曾长期张挂于“环荜堂”自己居所的客厅中。在技法上,张大千通过对敦煌艺术的研习,重新寻回了国画之色彩生命,同时画家也开拓了视野,融合西洋绘画艺术的用色、抽象艺术的结构,呈现出气势恢宏,水与墨自然流动的淹润效果。

  张大千先生的泼墨泼彩风格的形成,原因当然很复杂,但是最主要可归纳为四项因素:(1)眼疾为主要近因,(2)传统绘画基础之完成,(3)西方当代艺术的接触与刺激,(4)自我求变的精神与知友的激发,四种因素交互影响、配合与激荡。

34 山水 纸本立轴

  这幅山水画粗看满纸烟云,扑朔迷离,具有很强的抽象意味;细看则是山谷幽深、云气缭绕、万仞深涧。整幅画乍阴乍阳,冷暖相配,变化奇诡,显现出幽幽山谷的深不可测,使人感觉到一股清冽之气直透心脾。抽象与具象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35 幽谷图 设色金笺 1970年作 (704.75万元,2007年11月佳士得香港)

  题识:爰翁。庚戌嘉平月。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

  张大千的泼墨山水开始於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居住巴西时期,虽未接受过正式西洋画训练,但张大千的接受性和领悟力强,将前中国画家曾用过的泼墨法,变化成层层的泼彩,水份控制得宜,保留一些空白。画家於1949年前在大陆所写的山水,都是游览名山伟川後有感而作,很多都有画家入山之细腻描写,离开大陆後,改变形式,以西方抽象手法表现山水,层层泼彩,好像隔著画家与山的一片薄雾,张大千不再进入山中,而是在远方张望,超出尘外。

 

36 春山暮雪 镜心 1970年作

  一场春山暮雪,在大千的笔下纵横捭阖,演绎着天象的神奇。一纸之上,“至广大,尽精微”,雪似穹窿,笼盖天地,对粉的巧妙使用给画面营造了一种迷幻的状态,雪晴雪霁,铺天盖地的是细碎的蒙白,如林花柳絮,又如风卷残云。《春山暮雪图》是一张大境界的绘画,丘壑胸中,造境纸上,万千气象在大千的笔端一气呵成。

  《春山暮雪》是张大千一直喜欢的题材,他50年代画的一张同题材绘画,相对这帧,50年代作品更显华丽,但此帧保留了更多大千在笔墨尝试方面的探索,可以说各有所长。

  渔洋山人王士祯曾云:“朝云潜岳影,暮雪剡溪心。”倒与大千的画境惺惺相惜,有几分相似之处。暮雪带着浅殇,在春暮时分偎红倚翠,千山有雪千山暮,暮雪初来满春山。带着诗意的空灵蕴藉,笔墨的松灵玄幻,一场春山暮雪,铺天的来,悄悄的走,落定在纸上,化为丹青的神奇。

 

37 夏山云瀑图 纸本 泼彩 1970年作

  款识:五十九年庚戌八月,五亭湖上作,大千居士爰,七十有二岁。钤印:张爰大千父、大千居士、自诩名山足此生

  此画主题是以高视点鸟瞰方式,描绘夏日山林瀑布笼罩於一片浓云密雾之中的情景。处里方式是先将纸荫湿後,再以浓艳之石青、石绿、重墨及白粉等颜料在纸上牵引流动、沉积重叠,蕴成衣片烟云弥漫、水气氤氲之态,再以笔墨收拾,点出山林、屋宇、拱桥、草丛等景物,通幅画面色彩深浓瑰丽,气势磅礴,呈现出大山大水云雾蒸腾之万千气象。

 

38 峨眉瑞雪 镜心 设色纸本

 

39 浮岚暖翠 镜心 设色纸本 1971年作

  题识:浮岚暖翠。六十年秋日,爰翁。钤印:张爰、大千居士

  进入七十年代,大千泼彩技法逾臻。本幅作于特制泥金纸卡上,先皴再泼,遂见墨彩流溢。又缀以小舟、丛树、屋宇、跨桥点景,画面介于具象与抽象、似与不似之间,乃融贯中西之力作也。

40 春山晓色 镜心 1970年作

  款识:春山晓色。爰翁庚戌之三月,可以居写。钤印:张爰私印、大千、大风堂

  是图以泼彩为主,在以石青石绿为基调的山头上略加皴纹,后罩染白色,呈云涌暗动之势,且采用高视点,构图饱满,山川生机一片盎然,是大千泼彩山水的成熟之作。

 

41 丹枫滴翠 设色纸本 镜片 1970年作

  题识:庚戌秋孟,大风堂下写。大千居士张爰。钤印:张爰之印(白)、大千居士(朱)、大千世界(白)

  题跋: 1. 丹枫滴翠。大千居士是幅泼彩山水,乃其暮年变法之作。终其一生,挑战古人,超越自我。天星拜观。钤印:夏天星印(白)、澄怀楼(朱)

  2. 庚戌秋,先师大千居士时年七十二岁,已由巴西移居美国上下卡米尔小城,取斋名可以居。时目疾加重,右眼几近失明,在此情况下,作大幅泼彩山水人物树木,山坡用粗笔勾写,以浓重朱砂、石绿、佛头青泼彩而成,既吸收了西洋画法,光暗处理又不失中国传统画之技巧,纵观先师大作,严然清湘遗意,真可谓因势利导,取其自然,得其天趣。此图乃先师晚年变法精心巨作也。玉琪世兄珍藏。乙亥花朝日,何海霞拜观题记。钤印:海霞(朱)

 

42 泼墨山水 镜心 设色纸本 1971年作

 

43 泼彩山水 设色绢本

 

44 泼彩山水图 设色纸本 1971年作 (1683万元,2008年12月中鸿信国际)

  释文:岸帻江皋白祫新,看花已是十年陈。画图尽展春风面,愁煞观河面皱人。六十年岁辛亥四月,爰拙多。钤印:张爰之印(白文)、大千居士(朱文)、得手之应(朱文)

  这幅《泼彩山水画》作于1971年,是张大千晚年思乡之作。通过自己的画作“卧游”故国山河,以聊解乡愁。此作画面布局宏大,万流奔腾,千岩耸峙,岩壑苍林、岗峦叠翠,房屋交错,云气弥漫,整幅作品气脉流贯,繁复变化却又浑然天成,显示了画家深厚的功力,也表现了画家气吞山河的胸怀与气度。在技法上,这是-幅泼墨泼彩画、他既采用了传统山水画的破墨、积墨、泼墨等技法,又融汇了西方绘画的泼彩法,形成了“泼写兼施、色墨交融”的风格,具有强烈的个性,豪迈奔放、雄浑苍茫,展卷之下,其壮丽令人叹为观止。大面积的泼彩使视觉上产生虚实相生的效应,同时使画面呈现苍茫幽深的意境。

 

45 泼彩山水

46 泼彩山水 绢本立轴

 

47 泼彩山水 设色泥金纸本 (2070万元,2011年11月上海荣宝斋)

  题识:爰居士破墨,所谓不袭前贤一笔也。钤印:张大千、大千唯印大幸

  此幅《泼彩山水》曾为纽约著名美籍华裔私人收藏家邓世勋先生收藏。全画纵向构图,气势雄伟;山体自上而下,明暗错落;山间云雾缭绕,几间房屋若隐若现,好似琼楼玉宇,令人神往;山脚处,松树正伸展枝干,欢迎来客;红叶树后,一座精致小桥通向山中,让人不由得无限遐想;山顶处数座远峰,与天相接,不远万里。“爰居士破墨,所谓不袭前贤一笔也”,如此题款,足可见其对自己独创画法的无比自豪,也可见其对此幅《泼彩山水》的自我满意程度。

48 溪岸结茆图 横幅 1972年作

  作画者熟能生巧为一境界,熟能生拙亦为另一境界。清代“四王”集古之大成终为古人园囿,是谓熟能生巧。然近人大千学古却不泥古,晚年融泼墨与色彩于一炉,自创泼彩一格,境界又在“四王”之上。

  溪岸结茆为先生泼彩雏形。构图树石有倪云林,董香光遗韵。天际淡淡一抹泼彩却又自出机杼,平淡之中现天真,洵称逸品。

 

49 玉山小景 泼彩纸本 1972年作

  款识:六十一年至安,八月与七弟祖莱同游玉山默岱,为写一角留念。兄爰。

  这幅泼彩山水图,是张大千先生晚年泼彩的随意画作。虽云泼彩,但色不掩墨,墨不掩笔,浓淡、轻重恰到好处,泼出的山势依然浑厚,将华、润、苍、毛各种矛盾能有效地统一在画面上,令人望之止步、回味无尽。其欣赏点大致有二:一是画面中轴线偏右处有两处不着点墨的水口,先生以色与墨,挤出瀑布的流势,营造出合理的视觉矛盾冲撞效果。此法源于黄宾虹先生,他往往于莽苍之中,突然留有一块不着点墨的“画眼”。大千先生此作正是实践了宾虹先生“密中透风”的理论。仔细观察这两处水口,实际是将繁密的山体与右下角夯实之山角用“气”形断意连地贯穿起来,其透气与连属作用,是大千先生留给后人的重要的构图技法。二是画的上方,大千先生以干、湿笔点垛,所用墨水大概也与黄宾虹先生差不多,虽然五色不分,但其色彩之丰富,效果之浑厚,非黄、张诸大师不能为之。其笔法轻重互用,远远超出传统所谓“攒三聚五”的点苔藩篱,妙入化境。

 

50 幽谷清霞 手卷 1972年作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