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534 (海上画派 张大千山水 1)
张大千(1899~1983)名权,后改作爰,号大千,小名季爰。先世广东省番禺县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迁蜀,卜居内江。父张怀忠,早年从事教育,后从政,再改盐业。母曾氏友贞,善绘事,姊名琼枝,亦善画。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绘画、书法、篆刻、诗词无所不通。早期研习古人书画,后旅居海外,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画风工写结合,晚期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开创了泼墨泼彩的新风格。
1 富春严陵钓台 镜心 设色纸本 1982年作
题识:五十年前曾与仲兄虎公两度登临,相相为此,不复能画似也。壬戌闰四月八十四叟爰。钤印:张爰、大千居士、大风堂
诗堂:此大千先生泼墨富春严陵钓台,作于壬戌(1982)闰四月,时己八十四岁高龄,画笔及书法皆苍老无比,盖不十月即仙逝矣。按大千自辛酉(1981)七月于摩耶精舍开笔作泼墨巨幅庐山图,今年壬戌续倾全力绘制。四月初一为大千生日,曾亲至总统府接受蒋经国总统颂赠「中正勋章」,此时先生虽年老力衰,但创作力不减,故得在经营巨画之同时仍能即兴创作小幅。此时忆及五十一年前(1931)之秋与其仲兄虎痴张善孖同溯钱塘富春而上转入新安江,前往黄山途中,登严陵钓台之游,遂作此画兼用拓泼二法辅以墨点出从树,勾出钓台及江帆,皴出崖壁,纵观全图,章法诚然庐山图之缩影也。君约傅申鉴定真迹并题。钤印:傅申
严陵钓台因严光而闻名于世。严光,字子陵,东汉初年隐士。少时曾与刘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不愿出仕,遂更名隐居,“披羊裘钓泽中”。刘秀再三盛礼相邀,授谏议大夫,仍“不屈,乃耕于富春山”。老死于家,年八十。此后,钓台之名扬于天下,历代对严子陵拒官退隐、垂钓林泉一事多有称颂羡艳之辞,近2000年来,一千多位诗人、文学家曾访问严子陵钓台,留下了二千多首诗词歌赋。
2 爱痕湖 绢本泼彩 1968年作 76.2*264.2cm (1.008亿元,2010年5月中国嘉德)
题识:戊申夏日,写爱痕湖一曲。爰翁。钤印:大千唯印大年、直造古人不到处、大风堂
1965年秋,张大千与友人张目寒等游瑞士、奥地利诸国,在奥地利著名的风景胜地亚琛湖畔(Aachensee),有数日之勾留。关于此行的细节,张大千在翌年创作的另一本《爱痕湖》落款中,曾这样写道:“年前与艺奴漫游欧洲,从瑞士入奥国,宿爱痕湖二日,曾做此诗以戏之。”艺奴不详何人,听名字似是一女子。文中提到的诗,也见于《爱痕湖》的题款:“湖水悠悠漾爱痕,岸花摇影狎波翻。只容天女来修供,不遣阿难着体温。”画面描绘的是远眺亚琛湖的所见。采用的手法,乃张大千开一代画风的“泼彩”:抽象的墨与彩“泼”出的山,如海浪般汹涌于画面;清晰、谨饬的房舍,则静处于“波涛”间。构思的宏阔,与细节的清晰,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是张大千化用西方抽象派艺术与中国传统文人艺术的水乳交融之作,也是以现代的语言,对北宋雄伟山水的现代性翻译。该作品于20世纪60年代曾获展于纽约、波士顿、芝加哥等地的著名画廊,2003年又获展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两种文化之间》(Between Two Cultures)大型中国现代艺术展,是艺术史界共认的张大千泼彩山水最精彩作品。
3 爱痕湖 1969年作
4 瑞士雪山 绢本 1965年作 (5264万元,2009年12月北京匡时)
题识:乙巳年十月既望,瑞士归来涉事,爰翁,摩诘山园。钤印:大千唯印大幸
泼墨泼彩,不仅是张大千继其集传统大成之后走向个人创新巅峰的画风;也是他去国十余年后,成功地将中国画中泼墨大写意风格结合当年世界抽象绘画潮流,开发出他独特豪放、法古变今、前无古人、走向世界画坛的伟大成就;更是传统与创新中国画的主要分水岭。张大千集传统大成的精品,固然代表其前半生的成就,但是站在历史宏观的角度,只有他泼墨泼彩的力作,最能代表他前无古人的历史地位;而此幅《瑞士雪山图》正是罕见的大千泼墨泼彩的巨幅精品。
《瑞士雪山图》尺幅甚巨,恢宏的布局及氤氲的气韵震摄,由于泼墨泼彩的技法,以半自动泼墨泼彩再以巨笔刷扫导引为主,少见传统皴法笔触,一丘一壑,及画中少数笔踪,如画幅中央偏右留出空白如湖泊的坡岸及右上方的淡笔山皴,其题款书法浑厚凝重,就全幅构景意境而言,左半幅描绘高山台地上有双峰并峙于烟云之上,两峰之间隐然有光透出,在两峰之右更似有万年冰河以扇形自峰侧透出。
5 溪桥晚色 镜心 设色绢本 66x165cm 1970年作 (3400万元,2011年6月北京保利)
题识:溪桥晚色。庚戌夏,爰翁。钤印:大千
此幅作于1970年,时大千居住在北美加州,这段时期大千的画风基本上是巴西时期的延续。由于努力走向国际舞台,大千在泼墨泼彩艺术上不断尝试新的技法和新的媒介,画面上出现一些新的、极具偶然性的效果,此间可谓大千一生中画风最为前卫的一段时期,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和变数,从此幅《溪桥晚色》中颇可见之。这种画法开创于五十年代末,不过真正成熟却是美国的加州时期,此幅《溪桥晚色》堪称张大千泼墨泼彩画法成熟期的代表作。
画面上意象尽管模糊,但仔细体味,便可见溪桥横斜,渔舟唱晚,洲渚淡远,沙碛平展,树木葱茏,乃一派平淡天真的江南景色。在画法上,先以水分充足的淡墨泼染,以墨色的浓淡区分出近山与远山的空间感。墨晕固定后,再以少量不透明的石青色泼在水墨上,任颜料本身轻重或沉或浮,产生不同层次。等色与墨确定了山峦的基本形体后,便以笔线勾出丘壑溪涧和小桥云树,在混沌中开出山水。最后以大片淡石绿色和赭石色泼染在远近山峦处,树木和小桥俱以留白表现,这就使画面产生统一的色调,满纸蓊郁迷蒙,看似无线条,却又浓淡如意、层次分明,意象超出笔墨之外,整体呈现出苍茫幽深的意境,笼罩着一种神秘气息。
6 庐 山 绢本 178.5X994.6cm 1981年作
《庐山图》是大千平生创作时间最长的作品。创作期间,他数次在画室里晕倒,并被送到医院急救,而每次都化险为夷。这一旷世巨构,就是大千在“拼老命”的状况下,前后费时一年半完成的,他终于使气势雄伟、浩瀚万千的庐山真面目跃然纸上。在这幅画中,大千以泼墨拨彩法写出的逶迤山势,云务横锁,古木森森的庐山真面目。
展开画幅,气势雄伟,摄人心魄:下部古木森然,郁郁葱葱,上部峰岭叠嶂,逶迤起伏,变幻无常。山中屋宇、楼阁、小桥、茅亭星罗棋布,若隐若现,正中则是一瀑飞泻,紫烟缭绕,左上角浩浩淼淼,似见彼岸,应该是长江吧。虽说用的是大千晚年独创的泼墨泼彩法,但与常见的不尽相同。画面上群山丛树还是实笔多,勾勒精到、皴擦厚实、点染凝重,与泼墨泼彩形成的云雾虚幻相映衬,更显得苍苍莽莽,瑰丽绚烂。大千在画上自题诗云:“从君侧看与横看,叠壑层峦杳霭间。仿佛坡仙开笑口,汝真胸次有庐山。远公已过无莲社,陶令肩舆去不还。待洗瘴烟横雾尽,过溪高坐峨嵋山。”这也就解开了何以大千一生没有去过庐山,却将庐山选作可能成为自己绝笔的题材,原来庐山之美,早在大千胸中酝酿,聚天地之精华,集江山之瑰丽,这就是画家意中的庐山。
7 灵岩山色 镜心 1981年作 (6272万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题识:馆娃宫对越来溪,勾践君臣计自奇。欲问治吴谁第一,论功吾欲与西施。七十年岁在辛酉中秋前,尽十日之力写此灵岩山色图,兼用唐贤王洽、杨升两家笔法,不敢忘本妄言创作也。八十三叟张爰。 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大风堂、大千豪发、己亥己巳戊寅辛酉
灵岩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西南郊15公里的木渎镇灵岩山,山上原为吴王馆娃宫旧址,原名“秀峰寺”,唐朝称“灵岩寺”,以后成了净土宗著名道场之一。“东晋末陆沅舍宅为寺,梁天监年间(502-519年)重建寺,并增建佛塔一座”。寺的原有建筑,除塔以外已不存在,现有建筑都为清末和民国时重建或增建。
灵岩寺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念佛堂、藏金楼、钟楼、千佛殿、香光厅、香严厅等,灵岩山寺东院为塔院,有灵岩塔,原名“多宝佛塔”。塔建后多次兴废,其中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将该塔重建,明朝天启年间遭雷火,毁其所有木构部分,成了一座砖壁套筒,从此人们即称塔为“空心塔”。
灵岩寺座北朝南,西院为吴王宫遣迹。据《吴越春秋》和《越绝书》记载,越国美女西施来吴国后,深得吴王夫差宠爱,夫差在风景秀丽的灵岩山,为西施修建了富丽堂皇的“馆娃宫”。相传现灵岩寺大殿即馆娃宫遗址。
迎面而来的峰峦,舒缓起伏,几乎占满全幅。山径居中,盘折迂回,将主景一分为二,右方浓郁苍翠,似是林木密聚,似是山峦层叠,间亦有竹林幽亭、悬崖危径;其左穿越松林房舍顺缘径而上,又有数叠屋舍隐于山林。山坳间,岚雾涌起,前有树丛楼阁,郁郁苍苍,然不见根部,盖为山脚烟岚环掩,由是,更觉巨大幽深。右上角阔浦遥山,均以淡墨钩画,浅青赭色平染,两相对比,更形杳远;而江帆隐现,使宁静的画面,产生微妙的动势。青绿华彩秾郁典丽,简澹处亦能匀厚。王洽、杨升二家皆为唐代巨匠,虽目前无真迹传世,然画史具载甚明。
8 长江万里图 手卷 1968年作
此幅《长江万里图》原作为绢本,高半公尺余,长达二十公尺。画幅的表现形式为传统之中国手卷。大千此画是为同是四川人的张岳军(群)先生80寿辰而作,所以借用也是川人的苏东坡诗句:「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此画分十段分别绘出岷江、嘉陵江、宜昌、武汉、鄱阳湖、黄山、南京、镇江、吴淞口等十处江山胜景,可独立成图,又可贯连,在他的这幅长卷中,以四川省为起笔,开卷是都江堰的铁索桥,接着,长江奔流而下,越三峡,过江陵,纳百川,最后投入大海的怀抱。此长卷近二十米,画面布局宏大,气脉流贯,繁复变化却又浑然天成,显示了画家深厚的功力,也表现了画家气吞山河的胸怀与气度。在技法上,这是一幅泼墨泼彩画、他既采用了传统山水画的破墨、积墨、泼墨等技法,又融会了西方绘画的泼彩法,形成了“泼写兼施、色墨交融”的风格,这也正是大千晚年的主要画风,具有强烈的个性,豪迈奔放、雄浑苍茫,展卷之下令人叹为观止。
9 罗浮山夕照 立轴 设色纸本 1941年作 (100.8万元,2010年7月中贸圣佳)
10 峒关雄奇 镜框 设色金笺 1950年作
款识:华亭一代老宗师,瘦树枯山澹逾冝。谁信峒关蒲当起,却从绚烂出雄起。庚寅秋日,大千居士爰。钤印:季爰(白)
11 张大千山水画欣赏(一)
12 泼彩山水 绢本设色 1956年作
此幅泼彩山水是大千1956年10月于巴西旅游时创作的。画中运用石青、石绿在墨底上经营位置,趁湿泼彩,透过水的晕染,在纸面上渲染出浑然天成的山壁画面,饶富彩墨交融的趣味,但尚未走到极端抽象的路上。可见山壁岩面,村落繁荣,红花绽开,江面木桥,渔民捕捞之细腻刻画,借着这些具象的事物,将像与不像之间,寻找出新的中国绘画语言并呈现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精神,让观者进入画里可游可居的人文意境中。
13 山水 四屏 设色纸本 1959年作
题识:(1)江南莺乱景如茵,正水观河面多人。爰。钤印:大千、张季爰印、大风堂 (2)对此茫茫真百贰,当时亲见海扬尘。己亥夏日,濠江春水图,大千居士爰。钤印:张大千、张爰、大风堂 (3)可惜少陵看未得,并刀只解剪吴淞。大千居士爰。钤印:大千、蜀客 (4)遥天突兀耸双峰,云气冲门尔不镕。大千居士爰。钤印:季爰、张爰之印
14 谷口人家 镜心 设色纸本
15 谷口人家 设色纸本 1960年作
1960年,张大千在《谷口人家》一图上,开始尝试从泼墨到泼彩。画作取金末元初诗人房皞《次前韵寄王升卿》的诗境:“谷口人家十二三,家家窗户得晴岚。千章云木秀而野,一脉流泉清且甘。徇俗到头终是病,耽书自古不名贪。作诗为问东溪友,樽酒何时惬笑谈。”以诗造境,描绘了谷口山水的清幽景色。
16 峨眉三顶 镜心 1961年作
款识:峨眉三顶。大千居士爰翁。辛丑四月初三日,巴黎客舍。 钤印:大千唯印大年、得心应手、大千世界、大风堂
17 为曾履川作颂橘第二图 镜心 壬寅(1962年)作
题识:颂橘重挥第二图,安排犹觉费踟蹰。寻常下笔千丘壑,何处堪宜置幼舆。壬寅三月,寄呈履川老道兄教正。大千弟爰。时方病臂,就医日本江户也。钤印:季爰、大千唯印大年
此幅《颂橘第二图》作于1962年,张大千因眼疾到日本就医。这一时期,他已基本不画较工细的作品,转而开创了一种以水墨渍染、积染和泼染为主的大泼墨山水画风。此幅即是他大泼墨山水的早期作品。从题识可知,此为张大千为曾克耑绘制的“第二图”,其创作可谓匠心独运,精益求精。
张大千此幅绘茫茫山川,荫荫松林,满幅水墨酣畅淋漓,在浓淡虚实的墨色间,透现出层峦起伏的峻岭和茂密幽深的松林。画面左下方,几处茅屋,彷佛东晋谢鲲曾在此读书、操琴;一架小桥,连接了喧嚣尘世与世外桃源。画面生动地描绘出高仕隐居的生活环境。工笔勾勒的茅屋小桥与浓墨磅礡的山川松林形成鲜明对比,给画面增添了灵动脱俗,且起着提示形体结构和贯通各物像之间关系的气脉作用,给观者留下了感受山川气势意境的广阔想象余地。张大千的一生,动荡坎坷,几度大举迁移,四处寻觅世外桃源。此幅画作中,画家发出“何处堪宜置幼舆”的感慨,藉以表达自己向往寄迹山林、超脱放达的唯美理想,以及“滔滔四海风尘日,宇宙难容一大千”的无奈与悲情。
18 青城山全图 通景四軸屏 紙本水墨淺絳 壬寅(1962年)作
1962年1月,大千在巴黎创作了四幅通景巨幅《青城山全图》,此为他大泼墨技法的代表作。此图长555厘米,高195厘米,气派宏大,云山耸峙,烟雨迷蒙,笔墨酣畅淋漓,一气呵成。重墨染出山头,淡墨渲出云层,浓淡水墨之间,透现出山势云层。全图没有风雨,却有风雨之势,显示出泼墨技法的艺术魅力。大千在画上题写道:“沫水犹然作乱流,味江难望浊醪投。平生梦结青城山,掷笔还羞与鬼谋”。铃印为“老董风流尚可攀”、“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表现出大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思乡怀土之情。
此件青城山水巨幅通屏,一般視其為張大千先生發展潑墨山水的重要里程碑。雖然在技巧上,仍屬開創時期的嘗試階段,在畫幅超大尺寸的影響下,不免造成部份結構鬆散的瑣碎感。而且在一片濃淡墨海中浮現的建築物,似乎也略嫌牽強突兀,但是在技法與尺幅的突破,此《青城山全图》仍不失為張大千先生早期潑墨的代表作。
本畫全幅一片氤氳,墨氣酣暢淋漓,不過由於幅面過巨,山石墨塊與留白雲氣的空間感,不容易經營得恰到協適,右方第一幅,虛實各半,運用較多的淡墨,墨韻豐富,具朦朧的美感,下方樹叢間,橫跨一江的應當是都江堰,暗示此際己離開成都平原。
上半幅由近而遠的山勢層疊,均以高聳為主。第二幅的黑白濃淡墨色對照比較強烈,在迫塞的畫面中段,留出大片白雲,作為透氣的呼吸點。當觀察的視線垂直上升,到山頂又見一江之隔,俯視坡陀,向遠方層層推進。自右向左的第三幅是全圖筆墨皴法最繁複的所在,位於第四幅的右半邊,共同組成本畫的主要實體部分,青城山的主峰即出現在此幅。在從右方重重盤高的稜線上,幾乎每一山頭都置以亭台,多達五座。山腰叢樹圍繞著一座廟院,應是上清宮,即大千借居、作畫之處。再向上至最高峰,當即是大千詩句曾謂“萬派爭流來足底”的“青城第一峰”。第四幅是全畫的終結,相對於右半的皴筆為多,則左半以潑墨為主。為使與起首第一幅遙相應和,大千特空出此幅的四分之一於上方,給予觀者在瀏覽墨色如湧、高潮壘起的第三幅之後,以空闊的江水與層疊起伏的遠山,於如曲子終了後的剎那淨空,令人有回味無窮餘韻空間。而在大片留白上的題詩,也允予觀者細讀品味其詩中的含義。
19 摩诘山图 镜心 1963年作
题识:癸卯夏,写于摩诘山园,爰翁。钤印:大千唯印大年、大风堂印、春长好、张爰私印、一切唯心造
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张大千,多次游离黄山,留下许多黄山题材的画作。这些经历也影响了张大千的艺术创作,当年他曾上黄山汲取山川灵气,师天地造化,使其画风更俊秀瑰丽。这在他走出传统、破格自立过程中,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黄山的雄姿为他那浓墨重彩的绚丽画卷增色不少,同时,他画作中的黄山经过后人的传播,推崇,更让黄山盛名更盛。张大千曾两次登临莲花山,一次是1937年,一次是1941年。张大千观赏莲花山风景后,多次创作《摩诘山图》。
此幅《摩诘山图》,作于1963年(癸卯),张大千在洒金纸信笔挥毫,泼墨渲染,描绘出张大千记忆中黄山美妙景色。画作中,山峦气势开阔,耸立挺拨,云烟迷茫,在山丛中穿梭飘荡,充满流动感。近处山溪顺山势湍流而下,气势磅礴。山藏古寺,霞光普照。右侧的山腰上一条蜿蜒山路画有几位行人,似乎正是描绘画家本人的游玩之景。张大千的画风,先后曾经数度改变,晚年时历经探索,在57岁时自创泼彩画法,是在继承唐代王洽的泼墨画法的基础上,揉入西欧绘画的色光关系,而发展出来的一种山水画笔墨技法。可贵之处,是技法的变化始终能保持中国画的传统特色,创造出一种半抽象墨彩交辉的意境。此幅图画中,即大量运用泼墨之法,张大千高超的笔墨控制能力使得画面墨气氤氲,浓淡呼应对比,在洒金纸的衬托下显得更为精彩,并且此幅构图独特,横向摆布,笔致奔放洒脱、痛快淋漓,描绘山峰所用的细致线条彰显出其深厚的传统功底,画面奇伟瑰丽,与天地融合。诸多元素都说明这幅精品,当为张大千变法时期的一件佳作,此时画家已经摆脱了早期清新俊逸之气,呈现出瑰丽雄奇的气势。
20 看山须看故山青 镜心 设色纸本 (542万港币,2009年11月香港佳士得)
题识:十年去国吾何说,万里还乡君且听。行遍欧西南北美,看山须看故山青。顷还台湾,重游横贯公路,为孟坚老友写此乞教,弟爰。钤印:张大千长年大吉又日利、大千唯印大年
此幅山水乃是大千赠以与之一生有四十多年交情的好友蔡孟坚先生。大千游台湾横贯公路后,从山川自然得到不少启发,遂写此画赠与好友。全幅构图一气呵成,淋漓畅快,有着力贯山川的气势。小路、飞瀑、烟云巧妙地穿插于峡谷山岭间,带有丝丝的幽深神秘美感。画家更能有效地控制了淋漓丰沛的水墨。除泼墨迭彩以外,尚兼笔墨之美,实为传统与创新完美交融的精品。
21 芳谷寻幽 立轴 设色纸本 1963年作
题识:癸卯夏,八德园,大千居士爰。钤印:大千唯印大年
千于1954年于巴西圣保罗附近七十五里处之牟吉镇购地修园,取牟吉谐音,为园定名为“摩诘山园”,用以纪念唐人王维,园中遍植佳卉,竹木扶疏,为其时一景。又此园以柿树最多,柿于人有八种益处,又将该园命名为“八德园”。园中的树木花草“必故国有所植之”。此后,张大千常以“八德园”的各个角度入画,而“八德园”里的绿意、溪流不时在他笔下流淌,无论他身居何处,都将片片故乡情,寄于他胸中的故山、故土之中,用如椽大笔,以慰藉乡愁。
22 溪山策杖图 立轴 水墨纸本 1963年作
款识:癸卯之八月初四日,写寄文参贤弟,大千居士爰,三巴山居。钤印:大千居士、张爰之印信
此作的画面效果薄而透明,近似水彩画,与张大千的传统山水面貌多有不同,应与他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绘画实验有关。本幅作时,大千正在探索一种独特的泼墨泼彩法,此作可以看到他这一时期的画风变化。画中依旧是高士行旅的题材,但是构图更为简率,体现了更多的主观性,山峦以湿润的墨色染成,仅有几笔皴擦,外轮廓甚至与背景的天空融为一体,这种重视画面的整体感和速度感,而不甚追求细节的画法是他后期绘画的典型特色。
23 幽涧寒泉 镜心纸本 癸卯(1963年)作 (270.25万元,2011年12月北京歌德)
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中期(五十七岁)以后,张大千细笔画风开始向粗笔、破笔泼墨方向转变,这一时期以泼墨为主,兼泼少量颜色。六十年代初期,画面上泼彩则逐渐加重,泼彩法成为最为主要的创作手段之一,泼墨泼彩的面貌在此一时期终于形成。此幅正是这一时期所作。张大千的泼墨泼彩画法,最震撼人心的是他的色彩。对色彩的重视,从他敦煌临画即已开始。画中,他用石青、石绿,色彩效果发挥强烈,犹如蓝绿宝石纯净透明,极具视觉冲击力,表现出他对色彩极敏锐的天分。张大千将传统山水中没骨、泼墨和大小青绿的技法结合运用,并吸收西方抽象艺术的要素,重视笔法和渲染,将水墨和青绿、泼墨和泼彩融为一体,用重色能使之透明,施艳色而不觉浮躁,并能在墨与色上反复将积、泼、破、皴诸法交错使用而不显淤滞,可见大千用水功力之深厚。画家泼彩时更略去不必要的细节,抽象画面有如在描写心中仙景一样,创造泼墨泼彩方法的巅峰之作。此幅《幽涧寒泉》体现了光雾之色的浑阔变化,多呈现出阴雨后的晴明景色,山间或是明快的云影山光的短暂停留,或是瓢动的阴云、浓雾附着的山峰、掩映的溪水,或是幽谷和深林中的明净、沉郁的氛围。张大千将大自然神奇幽深、明灭显晦的景致通过亮丽的色彩挪移到有限的画面之上,有着阴明晴晦自然境象的万千变化。王维“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的诗意确实深切地表达出张大千的绘画意境。
24 幽壑图 镜框 设色纸本 1964年作 (345万港币,2013年4月香港保利)
题识:予居三巴摩诘,近处有铁矿,溪山甚美,幽邃绝似峨眉之黑龙峡。甲辰春日,大千居士爰。钤印:大千唯印大年
从款识可知,此图作于一九六四年春,时大千居巴西。据傅申先生<张大千的世界> 所述:「一九六三年,大千渐渐采用半自动的泼墨法,或兼用大面积的泼彩法。终而在一九六四年至一九六九年他发展出有整体感的、成熟的泼墨及泼彩,或两者兼用的画法」。此幅正是泼墨、泼彩兼用的一件典型作品。此作采用纵势构图,气势雄峻高伟,溪隙幽邃,两岸峻岭直通幅顶,并有继续向画外延续之态势,引人以无限遐想。以简洁之线钩岩石杂树,若隐若显缀于峭壁上,浓重的墨团与中部留出的溪流的高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是具象与意象的完美结合。正所谓「得其环中,超以象外」。
大千居巴西期间,时常梦回故乡,常借挥写家乡山水景物寄托乡愁。此幅虽为三巴摩诘山中之景,然大千依然由此想到了家乡之峨眉黑龙峡,由此可见其对家乡故国的深深眷念。
25 横贯公路 泼彩纸本 67×136cm 1964-1965年作 (755.235万元,2008年4月香港苏富比)
款识:予每返台湾,必游横贯公路,探奇造秘。此幅略得山灵情性,不必指定其处,方为此山写照也。爰翁。五湖亭上。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东西南北之人
本幅题识曰「略得山灵情性,不必指定其处」,点出了画家创作旨意。入画处除了正中央见公路沿危崖修筑,其余未有著意于点明取景所在。由于画面属横幅而向左右伸展,更能表现山势之蜿蜒曲折、层层延展。画面下端露房舍顶部,左侧岩石块面如平台,高干踞坐于上,远眺峰峦,苍翠披盖满身,中有岚气迂回穿插,其势巍峨,其境清幽,其气接通宇宙万物,所得都乃其情性,这亦是画家胸襟的反映。他用笔颇细致,写树点叶皆见用心,石青石绿泼洒,浓淡轻重高度精妙,尤以画面正中醒目处的相互混融效果,层次变化多端、微妙,交叠调和却又不泯本身的颜色,复施几点暗红,色中加彩,加强了色调的亮度,直是神来之笔,显示了画家经营于不著意间!
26 雨 山 镜框 泼墨金纸卡 1965年作
27 秋 色 设色纸本 1965年作 (396.75万元,2007年11月崇源抱趣)
题识:乙巳夏孟,大风堂写,蜀人张大千爰。钤印:大千、张爰之印
此幅《秋色》作于1965年,是时他已经对泼彩山水探索十余年了,经验的积累对于他此时的创作来说,用左右逢源和随心所欲来概括再恰当不过。是图的泼彩和泼墨几乎涵盖了画面的绝大部分,满纸烟云,气象万千,变幻莫测,画面的左下角露出房子的顶部,衬托出山势的雄伟,看似不经意,实乃他的匠心独运。
28 云山深处 镜框 设色金笺 乙巳(1965年)作
题识:爰翁,乙巳十月七日写。 钤印:大千唯印大年、五四1965
一九六五年下半年与王季迁游览欧洲返回巴西后,张大千步入了他泼墨泼彩创作的高峰期,抽象表达与色彩调配皆入化境,信笔使去,宛若天成,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画作右上方“五四1965”朱文印,是张大千别出心裁地以公元纪年和民国年份共示,且公元纪年以阿拉伯数字表示,此种印章仅此一方,“准备钤盖在进军国际艺坛或国际市场的作品上的。”(黄天才:《五百年来一大千》)凡钤此印者,俱是大千先生泼彩泼墨之精品。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大千进军欧洲的计划取消,此印(此种印)亦放弃了之。
29 悠游泛舟 镜心 设色纸板 1965年作
题识:不栽芋栗不栽桑,坐计思分雁骛粮。凿个陂塘为栽竹,老夫胸次有潇湘。爰翁。钤印:大千、郡蜀、乙巳
30 赤壁泛舟图 镜片 设色纸本 1965年作
款识:乙巳十月,写似秀拔世讲雅嘱,爰。 钤印:张爰、大千居士
此幅《赤壁泛舟图》作于乙巳(1965)十月,画绝壁寒江,近景坡岸上丛树枯枝,率意粗笔,颇有风驰电掣之势,一派萧瑟气象。对岸绝壁高不见顶,山壁及云气以湿墨泼彩为之,辅以轮廓和皴法,墨彩干、湿之间,浑然天成,岩脚下写蒲草数茎,皆细而短,却笔笔中锋,尤见近心,既随心欲而有笔有墨。绝壁下的江流中,有扁舟自横,舟中兰桨佳酿,高士三人,高士风帽美髯,意态闲适,画法多有石涛遗风。大千山水,一般多以明丽风光为主,然而此幅的色调却深沉阴暗,可能大千自觉地要拓宽他的表现手法,画出别有情味的意境。全图云雾氤氲,彩墨相融而气势雄伟。令人想起苏东坡《赤壁赋》意境: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完全是苏东坡赤壁泛舟的情景。大千常以“今之东坡”自况,可见他对东坡的心仪,想必他对东坡及其《赤壁赋》深自喜爱,抑或多受其影响和启发,此图当是很生动的写照。
31 瑞奥道中 立轴 纸本水墨设色 1965年作
大千先生此画描绘三面峭壁围绕的峡谷,有一岩平伸,上面盖了房舍,二位高士徐行闲话,对岸绝壁不见其顶,有一垂瀑下泻直入溪涧。全画山壁及云气均以湿墨为主,辅以轮廓及皴法,干湿之间,浑然天成,随心所欲而又有笔有墨。
題於左方石壁上的詩句,可以窺見他所欲表現的景象:“陣雲壓天四山黑,中有螯龍藏不得,欲雨未雨風欲來,霹靂一聲崖谷裂。”此詩採用仄聲押韻,鏗鏘的音調也有助於雷雨的氣勢。此軸外籤畫題名為“瑞奧道中”,題識中並未紀年月,但畫上鈐“乙巳”印。按大千在這一年(1965)孟秋,曾與張目寒等同遊瑞士,曾為其作瑞士紀遊圖。此畫應該是作於大千等人遊瑞士之後,畫中雖未指明某地,但按理推測,即是根據他此遊所得印象而作成。畫中比較陡峭的人字形屋頂,未見於其他地區的寫景山水中,正是直指瑞奧一帶的屋宇。
大千的山水,一般多以明麗的風光為主,然而此幅色調卻深沈陰暗。一方面固然是因為他在旅遊途中,突然遇到天氣劇變,暴雨來臨之前,烏雲滿布,迅雷震耳的深刻印象;另一方面可能是大千自覺地要拓寬他的表現手法,畫出別有一番的意境。由於此畫章法係從實景而來,雖非奇特,但己不是傳統所能束縛。詩雖是寫所見所遇,但是氣勢雄偉,令人想起蘇東坡的(有美堂暴雨詩)中的意境:“遊人腳底一聲雷,滿座頑雲撥不開,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大千常以“今之東坡”自居,想必他對此詩必然熟悉喜愛,甚至受其影響、啟發,此畫當可作為一例。
32 瑞奥道中 镜框 泼墨泼彩纸本 1965年作 (1144万港币,2013年4月香港苏富比)
款识:爰翁。钤印:大千、乙巳
千先生平生好游历过,一九六五年秋与张目寒、王季迁夫妇等有瑞士之行,最大收获莫过于启发自当地湖光山色而见于笔下的作品。是时,其泼墨泼彩技巧已臻大盛之期,施用于雪山翠湖之异域风光,兼以抽象手法表现之,可谓因地因材制宜之道。聪慧如大千者,遂在是年八月在伦敦举行的个展中,取泼彩抽象法创作了不少瑞士风光作品,应是欧游心影之具体呈现,本幅即其一。
以《瑞奥道中》为题作品共有四帧,尺幅如一,基本构图皆显两地毗邻处之嶂峦耸峙,峭壁围绕的峡谷中,上有瀑泉飞泻,甬道盘旋蜿蜒其间。本幅则更趋抽象,除岸沿、峯顶及巉岩稍稍用笔勾划或擦染出轮廓外,画面空间几被大块面泼墨覆盖,青绿混融其中,色墨互笼,如翠碧般的矿物颜料泼洒于上,似流霞飘荡,云岚游走,而大片色墨中见一线留白,如匹练迸裂山体破壁而出,造化变幻之微妙尽收其笔底。画上无题跋,仅落款,钤名印,复添干支印示创作年份。
33 幽谷图 立轴 设色绢本 1965年作
1965年的秋天,大千先生偕同张目寒及王季迁夫妇同游瑞士,此行从山川自然中得到不少的启发,本幅是游兴方酣的写景作品。此画一名为《秋山晓色》,画在长幅的绢上,以泼墨迭彩法再加皴法而成的山水。全画气势高峻雄伟、幽深而神秘,两边峻岭直通幅顶,露出峡谷间一线向阳面的阳光,将山石衬托得突兀崚峋。在杳暗的画面中央,有一大片明亮、但不知所以的石青色,与山头及下方的青色相呼应,因而不显得突兀怪异。全幅既有效地控制了淋漓丰沛的水墨,又在必要处,如在受光的山壁及远峰上,加上了适度的传统皴法,使得此画在泼墨迭彩以外,尚兼具笔墨之美,传统与现代获得妥善的交融。
此画特别强调光线明暗度的强烈对比,为大千其它作品中所少见,而且由于通幅以暗调为主,突然在两峰之间,漏出一道明亮的空隙,具有非常戏剧性的效果,使全画的焦点集中在上半幅,充分地发挥了中国画立轴形式,较适合用于表现崇山高远的特色。由于大千充分掌握墨与彩的流动,色阶的层次极为丰富,制造出高而深的空间感,以及擅于利用颇具现代感的截取构图,更加强了此画的高远效果,突破传统山水画的限度,并将之推展至极限,确属大千此一时期极为出色之作。
34 摩詰山園即景 立轴 设色纸本 1965年作
款识:乙已開歲,寫寄漢卿先生法教。大千弟張爰三巴之摩詰山園。钤印∶張大千長年大吉又大利、張爰私印、乙已、大風堂
本幅乃張大千先生寫畢自巴西寄贈張學良。一九六四年六月,先生在台北獲有關部門批准,赴北投復興崗拜會張民及趙一荻(趙四小姐)。七月四日,張趙在杭州南路一美籍友人家中舉行婚禮,觀禮者十餘人,先生亦在其中。而本幅即翌年新春寫贈之作,應屬先生與張重逢後所致贈的首幀作品。兩張訂交緣於書香。時張學良好書書,大千先生仿製石濤、八大的作品,亦有被張氏納入收藏中,故日後張氏邀宴,先生有赴“鴻門宴”之感。此宴終以喜劇收場,遂奠下兩人近半世紀的交情,往後出現如西安贈畫、四十年後回贈新羅山人《紅梅圖》、以至“大千菜單”等一段段感人的藝壇軼事。
35 横贯公路一景 立轴 设色纸本 1965年作
题识:此写横贯公路,不必指定其处,但得其性情可也。岳军老长兄必有以教我。乙巳新春,大千弟爰三巴寄呈。钤印:张大千长年大吉又日利、张爰私印、乙巳
张大千的山水画并非纯綷凭空想象,而是他一生广泛游历之见证。从中国巫峡、巴西五亭湖、远至瑞士阿尔卑斯山,张大千的作品是他藏着珍贵记忆的个人游记。尽管长居西方,张大千对祖国的文化和艺术仍然抱有万分热情。他在1978年移居之前已多次旅游台湾,吸引之处为当地相近的文化及分享相同语言和价值观的朋友。
横贯公路是五十年代台湾重要的土木工程建设,为当地基建发展的里程碑。公路于1960年春天正式启用,贯穿台湾东、西两岸,令邻近太鲁阁峡谷及国家公园实时成为旅游热点。张大千应公路建筑商的邀请,第一次参观横贯公路便被那里的景观吸引着。
《横贯公路一景》画于1965年春天,当时张大千居于巴西。他以记忆绘图,此画的构图与古代文人山水画相似,表达了画家远在他方,对家乡和中国艺术传统的挂念和渴望。然而,在这复古的外貌中,观者可看到两个现代及创新的标记 — 首先是张大千用泼墨泼彩描画山景、凝造气氛;另外就是一段段公路的细节,在泼墨不到的地方若隐若现。横贯公路令张大千能游览这平静、与世隔绝的山川;尽管公路为人造的建设工程,亦无减他对此风景的爱戴。张大千绘画过多幅横贯公路的风景》。
36) 雨后泛艇 镜心 1965年作
37 玉照山房图 镜心 1965年作 (632.5万元,2011年11月中国嘉德秋拍)
题识:玉照山房图。壮为道兄先德读书处。乱后流寓海峤。遥诵清芬,嘱作此图。笔砚荒芜,目昏手拙,有负雅命。乙巳开岁,大千弟张爰,三巴摩诘山园。钤印:张大千长年大吉又日利、张爰私印、乙巳、摩诘山园
一九六五年,大千先生泼墨泼彩技巧已运用娴熟,笔下佳作纷陈。时值健康欠佳,却无碍其创作。本幅完成于八德园休养期间,他自题“笔砚荒芜,目昏手拙”,恐非自谦之辞,但下笔写来仍觉精力充沛,无颓唐委顿之态。全画以湿墨为主,用笔豪迈粗放,不重细节修饰,而专注于一气呵成之势,除房舍瓦顶较细致勾勒外,余者均以疾速笔势挥洒皴擦于墨彩上,带出大块面的山势外观轮廓,见其绵延迤逶的体貌。其运笔节奏之迅捷、配合房舍与山峦交接的留白,就如岚气云霞飘荡其间,益显幽深,也使画面产生了极强的流动感。画中一片苍茫浑然,笔墨交融,似是顺手拈来,随意挥就,了无粘滞,正是画家得心应手之表现,其精彩处可与同年秋的《瑞奥道中》媲美。
38 招隐图 镜框 泼墨泼彩纸本 1966年作
款识:莫更寒盟负磵阿,十年松已长烟萝。平分山色重招汝,袛恐黄尘不放过。丙午七月,写三巴摩诘山园,寄与岭梅四弟,知予望眼欲穿矣。爰。钤印:大千唯印大年、己亥己巳戊寅辛酉、大千世界、昵宴楼
39 云山图 横幅 设色纸本 1966年作 (220万元,2004年11月中国嘉德)
题识:故人病起便驰书,长短相思无日无。索写云山徵宿诺,知予胆弃近仍粗。我能挥洒汝能题,寄到高斋定有诗。三十六峰云奔荡,如椽健笔两淋漓。履川道兄大病方起,闻予胆石已除,书来相慰问,兼徵宿诺。欣然命笔,内无留藏,外无拘束,风落雷转,倏忽而成,知此画寄到,履川必同一狂喜,以庆身各康强也。弟爰。丙午闰三月。钤印:大千父、三千大千、老董风流尚可攀、己亥己巳戊寅辛酉、大风堂
40 斗大草堂图 镜心 水墨纸本 1966年作
41 山水 镜片 绢本 1966年作
本幅以泼墨泼彩写就,细微处点写丛数桥石。气息氤氲,颇有梅花道人之风,天地浑然一体,气韵顿生,实大千居士泼彩精妙绝品。
42 丹枫飞瀑 镜框 丙午(1966年)作
题识:孟坚老友属为黎伯乐先生写,即请法教。丙子秋,张大千爰。钤印:大千唯印大年
这是六十八岁的大千先生的泼墨泼彩之制,是应旧交蔡孟坚之为巴西人黎伯乐所作。
中国绘画的写意,如齐白石所说,在似与不似之间,其实就是半抽象的。泼墨是山水画半抽象的极致,古人早就有之的。泼墨后再泼彩,则古所未见,应是张大千先生的发挥和创造。
此图先以墨笔写就,包含泼墨和钩、皴、染,石壁、山脚、苇草与山中屋宇,都偏于严整,依稀可见宋人的风骨,这是作者数十年传统功底的显露。最后泼洒的石绿、石青及点点朱砂,则是完全抽象的,根据画面布局的需要,留下流动并渗透着的浓重痕迹。大千先生的泼彩,与其后半生居于海外,受到西洋抽象艺术的熏染不无关系,海外人士对此尤为推崇。
43 巫峡云帆 立轴 泼彩纸本 1966年作
款识:天半群峰孤云亭,江间风浪雨冥冥。大千老子爰。冠衣仁兄过巴西,忽二十日又北上纽约,无以赠行,检此呈正。丁未三月,弟爰。钤印:张爰之印信、大千居士、大千唯印大年
六十年代中期正画家泼彩泼墨技法成熟期,多帧重要钜制即成于此时。本幅写巫峡,即其家乡景色,不无遥寄故园之思。画面出诸半抽象手法,切合巫峡烟云迷濛,故云山烟水融合,具体点景甚少,笔墨痕跡减至最低,与泼墨色彩浑然一体。花青调和墨色为主,仅在峰顶处稍缀石青石绿以生醒目之效。这种手法常见于六六及六七年作品上。
44 富春江一曲 镜心 设色纸本 1966年作
题识:丙午开岁,似孟钟仁兄法家雅教。张大千爰。画背:富春江一曲。王伯元先生之友。钤印:张爰、大千居士
此幅作于“大风堂”定制日本罗纹纸上。上款人王孟钟,曾任中南银行天津分行总经历。此幅画背大千自题“富春江一曲。王伯元先生之友。”可推知此幅应为王伯元代王孟钟向大千求得。王伯元,号一贯轩主人,是解放前上海大名鼎鼎的“金子大王”。王伯元素来喜好书画,尤好碑帖与书画的收藏。与当时海上吴湖帆、张大千、冯超然等人熟稔。
张大千先生的泼墨泼彩风格的形成,原因当然很复杂,但最主要可归纳为四项因素:(1)眼疾为主要近因,(2)传统绘画基础之完成,(3)西方当代艺术的接触与刺激,(4)自我求变的精神与知友的激发,四种因素交互影响、配合与激荡。张大千自己说:“并不是我发明了什么新画法,也是古人用过的,只是后来大家不用了,我再用出来而已。”大千的泼法,并不单纯地往画纸(绢)上泼墨,而是相当费时费事,其繁复的过程,非十天、半月不能完成。首先他将画纸或画绢贴在板上,作画之前,还得先喷湿纸、绢,再缓缓将调好的墨汁泼上。其后,令门人子侄,各持木板一端倾侧摇动,直到他满意为止。等到墨晕固定后,大千由远处不同角度观看,再细加经营,审度再三,才用传统的笔法在适当位置略加皴法,再点缀人物、屋宇、桥梁、舟楫。于是从混沌中开辟一片山川出来,为此他又增添一方闲章“辟混沌手”,符合并满足他说“艺术家是上帝”的观点。由于每一次泼墨流动的效果绝不会重复相同,因此每一次都是新的创造经验,画面、章法也绝不会有雷同,此与西方自动性技法相通。大千处理画面的方式和他对完成度的要求,端赖他长年养成的传统山水素养,以及他对真山水的阅历,二者相互酝酿而成,仍在中国传统艺术的范围之内。泼彩的技法则是大千创作的最后发展阶段,实际上是用半自动技法来画传统的没骨画,或青绿山水。他往往先用泼墨作为底色,然后在墨汁将干未干的适当时机,将石青、石绿重叠泼在墨汁上,有时也可用毛笔拖引,使得色彩与墨色晕成一气,避免生拼硬凑的痕迹。一旦干透,每幅的效果各异,有流动晕开的,也有沈积堆叠的,有斑驳的,也有浑化无迹的,然后,他一再地颠倒审视,渐渐在他心目中萌生出丘壑溪涧,布置房屋、道路,加添舟桥、高士等等。一般需等候色彩水墨干透,才能够在浑沌中辟出山水,因为需时不一,有的一时不能完成者,甚至过了几年才斟酌出适当的布局,然后点缀完成。
45 江山帆影 立轴 纸本 1966年作
46 益都游 立轴 设色纸本 丙午(1966年)作
诗塘:霁翠群峰滴,风湍众壑号。幽禽鸣更寂,老树曲仍高。有客攀危石,寻问浊醪。十年嗟已晚,卜宅首频搔。(有易挈字)子章亲家招同宁一、大千及门生子?同游益都石濑道中得此,并拈小诗,即乞吟教。弟爰。钤印:张爰私印、老董风流尚可攀、八德园
《益都游》为画家1966年在巴西写赠亲家李子章,属其1960年代泼彩山水的上乘之作。当时大千的泼墨泼彩技法已臻成熟,尤喜将泼彩与传统山水结合表现。画中对具有厚度与质感的矿物颜料的运用得心应手,右下侧的溪山树石,重于勾勒,左上方的云雾峰峦,偏于泼染,虽对比强烈,然皆统一于墨章色晕的氤氲气象中。笔下溪山,虽称海外,无钵故国,正是大千“不知何处是他乡”积苳与乡愁的写照。1954年,张大千移居巴西圣保罗,李子章是他在巴西的邻居,钵国他乡,老来邻伴,交情自非寻常。196年,大千最心爱的小女儿张心沛嫁与李子章之子李先觉,两家更成为儿女亲家,分外亲密。大千不少晚年佳作均赠予子章亲家、心沛,甚至心沛的女儿。移居巴西后,大千将当地不少地名“中国化”,如“Sao Paulo”为“三巴”、邻县为“蜀山乐”,以寄乡思。距圣保罗五十公里的一座小城,名“Itu”,因“Itu”与益都同音,故称当地为益都。此地山明水秀,风景佳胜,有小溪,盛产花岗岩。1966年春,大千约李子章、贺宁一及门生子侄多人同笴。旅途中大千想起自己1936年真正的“益都游”,其时二三友人招大千同游山东益都,大千曾作《益都游屐》诗纪之:“霁翠群峰滴,风湍众壑号。幽禽鸣不乱,老树曲仍高。投杖攀危石,寻村问浊醪。十年嗟已晚,卜宅首频搔。” 三十年过?,真景幻境,题真景之诗于幻境之画,唯变“幽禽鸣不乱”之“不乱”为“更寂”,易“投杖攀危石”之“投杖”为“挈客”。
47 山居图 镜心 纸本 1966年作
款识:十年尘土路西东,野寺来听破晓钟。便欲买山结茅屋,柴门日日白云封。丙午四月,游石濑光一日宿道中古刹,写此图。爰翁。钤印:张爰私印、大千
本幅《山居图》体现了光雾之色的浑阔变化,呈现出阴雨后的晴明景色,山间或是明快的云影山光的短暂停留,或是瓢动的阴云、浓雾附着的山峰、掩映的溪水,或是幽谷和深林中的明净、沉郁的氛围。张大千将大自然神奇幽深、明灭显晦的景致通过亮丽的色彩挪移到有限的画面之上,有着阴明晴晦自然境象的万千变化,王维“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的诗意确实深切地表达出对他的绘画特征。张大千的泼墨泼彩不仅是大自然境象的张本,也凝聚着内心情感的波动。张大千往往通过诗意来获取创作的灵感和源泉,绘画中往往带有梦幻成分,既有他个人长久形成的文化积淀的流露,也有对以往游历的回忆和沉思,不完全是写生的基调。
48 携琴访友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67年作
款识:丁未夏日,大风堂写,爰翁。钤印:大千唯印大幸
诗堂:光光白日银汉落。短筇聊可支疲脚。鸟吟断涧错双眸,僧里(坐)危楼专一壑。破石雷车压帽檐,泾珠鲛馆垂帘箔。喷雾君且起潜龙,抱月吾将控飞鹤。万怪蟠胸,孰可坐。卅年弟与君璧、介堪雁山观瀑所作。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丁未
本幅作品创作于1967年,此时是张大千发展出有整体感的、成熟的泼墨、泼彩的时期。作品采用泼墨、泼彩加传统技法相结合的方式,先泼墨再泼彩,从墨彩流动自然形态中捕捉形象,再用传统的钩皴补充描绘出山岭、飞瀑、古松、屋宇的具体形态。色调为青绿,单纯而明丽,细微之处又有色阶的变化。这样既使得山有苍茫雄浑的气势,又有光彩跃动奇诡意趣。一条飞瀑婉转而下,给画面来了无穷的生命力。几株古松突兀而出,宛若蛟龙,更凸显出山势的险峻,在山脚和山顶特意用屋宇来收拾画面,更增添了一丝神秘气息,引人遐想。作品将水墨与青绿交融一体,产生斑斓陆离的色彩效果,有似梦境般奇幻美丽。充分体现出张大千潜心于自然山水,让生命得到寄托与和谐的人生境界,是人与自然的亲密融合。
49 烟江霞色 镜心 设色纸本
题识:本无烟瘴亦无尘,鸡犬桑麻亦有邻。万里投荒应是喜,乱离仍作太平人。孟杰先生方家正之,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之印信、大千居士、八德园长年
50 春山暮雪 镜心 设色纸本
题识:春山暮雪。爰翁,三巴摩诘山八德园作。钤印:大千唯印大年、八德园长年、大风堂
《春山暮雪》所用的纸张是大千在日本特制的“大风堂纸”,由于是仿造宋代罗纹宣而成,所以纸张坚结而平滑,虽薄却颇耐擦磨,青绿重彩施于其上,浮于表面而不沉入纸内,特别显出色彩的华丽。此作画面左右各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左边山石嶙嶙,群松围绕,白云锁其腰,宛如人境之地,可以悠游其间。右边则一片清凉,流动的青绿,犹如山脉蜿蜒,残雪铺顶,白色世界仍透露出勃勃生机,美丽却不能亲近。二者强烈的对比,更显出大千的绝技,而竟将署款落于此间更是巧妙,显出大千先生艺高人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