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537 (海上画派 张大千山水 4)
1 山水 设色纸本 1979年作
2 高士观瀑 立轴 设色纸本 1978年作
款识:碧树生云层,平冈逆远峰。清波明镜净,闲棹每游溶。六十七年八月,写似绍达仁兄方家正之,大千张爰。
3 泼彩山水 设色泥金 镜片 1978年作
4 台灣橫貫公路合歡山鳥瞰 金碧潑彩 1978年作
題識︰六十七於摩耶精舍八十叟爰。 鈐印︰張爰私印、大千、大千毫髮
此幅張大千1978年作“台灣橫貫公路合歡山鳥瞰金碧潑彩山水圖”名畫,畫的是台灣橫貫公路於1970年代的風景圖,但是此圖之左下方,卻還是張大千一貫的中國古裝高仕小船釣魚造型,因為張大千認為西裝不入畫,所以他的點景人物總是中國的古裝高仕。此種畫風亦出現在張大千1953年作《納嘉納福大瀑布》圖名畫。
合歡山位於台灣中部橫貫公路谷關至德基間,合歡山地帶是台灣冬季賞雪勝地,可由台中抵達草屯鎮再經埔里鎮、霧社風景區、沿途亦可輕鬆地觀賞到綻放豔紅的櫻花和雪白的梅花,令人心懭神怡,繞著翠峰、昆陽,再經海拔3275公尺的武嶺時,您會發現春夏時分綠野平疇,冬季時則老松樹枝均佈滿銀色雪花,剎是美麗,這個時候您可以放下平時疲憊之身心,懷著童年時刻心情徒步邁向松雪樓開始尋找那一望無的雪花和懸掛房簷下之冰柱,是多麼的清新又覺得無比舒服,因為合歡山嶺隨處均容易見到深谷和溪澗晶瑩剔透之冰柱,真是美極了。
5 山水通景屏
6 山水四屏 泼彩 85*38*4 1978--1979年作
大千居士的泼彩画法,大刀阔斧、一气呵成,富有气势和艺术感染力,画面的形象整体感强,色彩基调统一,奇伟瑰丽,与天地融合,显示出清丽雅逸与细润华滋的独特神韵。
7 张大千山水画欣赏
8 张大千山水画欣赏
9 秋山图 设色纸本 1978年作
款识:寥寂秋天好,幽原此一过。花当江郭近,花傍隐居多。泉石心常在,穷通理若何。空言五湖上,无地着渔蓑。戊午之秋,摩耶精舍拈黄姬水句写,八十叟爰。钤印:张爰之印(白)、大千居士(朱)、摩耶精舍(朱)
创作于1978年的《秋山图》是张大千半抽象水墨山水画作的经典代表。从《秋山图》的整幅画作来看,大泼墨的远山技法近乎抽象,而山石、房屋、树木的点染又将抽象的远山拉回到逼真而灵动的层面上来。近处细法描绘的树木将无形的江风绘入画面,使得原本抽象的泼墨远山传达出江风拂过山峦的动感,将泼墨的粗糙点化成精致的灵动。不得不令人惊叹作者天才的神来之笔。
10 峨眉三顶 横幅 纸本设色 1978年作
款识:千重雪岭栖灵鹫,一片银涛护宝航。五岳归来恣坐卧,忽惊神秀在西方。偶忆战时还蜀登峨眉小诗写此,不必尽与境合也。戊午重九之前二日,八十叟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
《峨眉三顶》作于当年重阳节前二日,以早年游览过的峨眉山为忆写对象。这座距张大千家乡不远的名山,风光秀丽,曾吸引张大千自1939年6月至1948年8月十年间五次登临,其中1944年9月和1945年4月半年间竟两游峨眉。峨眉山给了张大千极其丰富的创作灵感,在去台和侨居巴西期间,他创作了多幅以峨眉山为题材的画作,如1953年作《峨眉山水图》赠波士顿美术博物馆,1955年在日本东京作《峨眉云霭图》;1960年在巴西“八德园”作《峨眉三顶》;1981年在台北“摩耶精舍”作《峨眉奇峰图》,题诗云:“峨眉山仞插高天,五岳无因与并肩。削壁云峦看已遍,奇峰朵朵出青莲。”可见他对峨眉的深情。
本幅《峨眉三顶》题有《游赞峨眉山诗》,说是偶忆,其实是时时在胸的,故在登高思亲的传统节日前后作画如此,自然不是无心之笔。李永翘《张大千年谱》中也载有张大千同年重阳所作《荷塘图》,并题诗说:“船入荷花里,船冲荷叶开。先生归去后,谁坐此船来?”两幅在创作时间上如此接近,其题款表意又如此相类,可知张大千当时心境。
《峨眉三顶》的构图极为奇特。全幅淡设色,突出峨眉山隐约于云雾缭绕中的特点,只在画幅的中心施以少许浓墨,读来别有身临其境之胜。而隐约于山顶的屋宇,除了点睛之用,恐怕也是家国情绪外化的着落点了。
11 峨眉雪霁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78年作
题识:千重雪岭栖灵鹫,一片银涛护宝航。五岳归来恣坐卧,始知神秀在西方。四十年前过蜀,初登峨眉,口占此诗,以为仲翔二哥诵之并写图呈正,弟爰。钤印:大千唯印大年、戊午、摩耶精舍、己亥己巳戊寅辛酉
12 水村渔家 镜心 纸本 1978年作
题识:落日西风野水湄,扁舟便有五湖思。素书未抵烟波尽,斜竹还抽独茧丝。六十七年戊午夏写似馥生仁兄方家两正。张大千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摩邪精舍
13 青嶂夕阳图卷 手卷 设色纸本 1978年作
题识:湖头艇子廽青嶂,山下人家半夕阳。戊午元月,八十叟爰。钤印:张爰、大千鉨
引首:青嶂夕阳。庚寅夏五月,健碧海上书。钤印:陈氏、健碧、秋兰、长年
从张大千泼墨泼彩画的发展来看,至七十年代后期,其手法越加粗放,色彩愈加大胆,但抽象与具象的融合更加自然,整体布局和色彩搭配更加和谐,潇洒恣肆中孕育着成熟和凝练,豪放和张扬中隐含着沉静和内敛。此图当为代表其晚年泼墨泼彩画的一幅佳作。日月潭位于台湾南投县鱼池乡水社村,是台湾唯一的天然湖,由玉山和阿里山之间的断裂盆地积水而成。其地环湖皆山,湖水澄碧,湖中有天然小岛浮现,圆若明珠,形成“青山拥碧水,明潭抱绿珠”的美丽景观。清人曾作霖曾有诗曰:“山中有水水中山,山自凌空水自闲。”可概括其“万山丛中,突现明潭”的奇景。画面在横卷中展开,左、右前方各有大片开阔水域,后侧为连绵的低矮群山,一座半岛状山峦突出于画面正中,不规则的山形水貌表现出了日月潭之“山水环抱”的地理特征。山峦以泼墨、泼彩法为之,亮丽的色彩、湿润的墨晕,看似无意识的流动,最终组合成一个具有明净、沉郁氛围的幽深景致,色块的转折衔接处了无痕迹,唯见光与影的变化,颇有梦幻般的色彩。与这种强烈的、甚至虚幻的色彩效果相对应的是以精细笔法勾画出来的岩石、庙宇、小桥,将观者又带回现实之中。
14 江山万里图 镜框 设色纸本 1979年作
15 溪江泛舟图 镜心 纸本 1979年作
款识:湖北归来日落,扁舟满载西风。目送一行白鹭,秋怀欲与天空。八十一叟爰。印鉴:张爰、大千居士
此作品作于1979年,其时,张大千年逾八十,艺术正值炉火纯青之巅峰状态。除了举世闻名的泼彩之外,这个时期的山水画也突破传统藩篱,进入其独有的“自由王国”。这件作品可以看出,张大千晚年山水,把写实和写意进行综合性嫁接,对没骨和破墨予以承继性发挥,同时与设色系统交集,使水墨和色彩融汇合成,发挥了色彩与水墨的双重魅力,极大地张扬了色彩力量,用笔、墨、色三位一体的整体语言。
16 山溪悬瀑 镜心 水墨纸本 1979年作
17 夕阳千叠山 镜心 设色纸本 1979年作
18 杜甫诗意图 镜心 纸本设色 1979年作
题识:六十八年己未十月,拈少陵“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邨”句写此。八十一叟爰。钤印:张爰之印(白文)、大千居士(朱文)、摩耶精舍(朱文)、大千毫发(朱文)、己未己巳戊寅辛酉(白文)
是幅《杜甫诗意图》,山峦高耸入云立于画面中央,峰顶屋舍俨然,峰后远山朦胧。画幅左下方湖天渺茫,风帆隐现。右下端着两株长青松柏,山径蜿蜒。画中山石以淡墨粗笔皴擦,轮廓线条与皴擦肌理坚硬而凝重。松柏林木以浓墨勾提,笔意苍茫,蕴藉而深沉。整幅画面以透明的大片花青为基色,树木葱茏,雾气氤氲。而主峰设色偏亮,显夕阳返照之色。山体、树木向阳面及布帆、屋顶均染上暖色。整幅画面因冷暖对比,及色彩本身的浓淡变幻,而沐浴在明丽的阳光之中,表现出的正是杜少陵诗意。
19 严子陵钓台 镜心 1978年作
款识:江静潮平岂偶然,一山缠有一山连。钓台近处行当缓,何用风橐上濑船。六十七年元月,摩耶精舍写。八十叟。爰。印鉴:西川张爰、金石同寿、摩耶精舍
本幅山水画为张先生八十岁居台北摩耶精舍时思忆故乡景物之作。所绘景观为三峡严子陵钓台,两岸高峰峡峙,峭壁之上怪石嶙峋,江面狭窄曲折,江静潮平,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山间林木葱郁,数间草舍掩藏其中,烟笼雾锁,神秘莫测,一景一物,无不如诗如画,令人心驰神往,大千先生早年曾多次游历长江三峡。
此画以墨笔勾皴山峦壁石,再以石青,石绿,浓墨层层泼染,色墨交融浑然天成。山川之巍峨动人心魄,水墨之交融感人至深。江面的留白与山峰之上的浓重色块,形成一个白与黑丶浓与淡丶虚与实的强烈对比。连绵的远山,环绕的江水,拓展了无限画意,更觉得画外有画。整幅画面以冷色为主,几簇朱膘点缀其上,似觉醒目。远帆草庐错落有致,机趣便生。画家之“心机”由此可见也。书法苍劲奇崛,如排兵布阵,书画结合相得益彰。
20 菰蒲渔情 镜心 水墨纸本 1979年作
21 泼彩山水 纸本镜片
22 翠谷清泉 镜心
23 云山图 镜心 纸本
24 泼墨山水 镜心 1978年作
25 泼墨山水 镜心 1978年作
26 泼墨山水 镜心 1978年作
27 泼墨山水 镜心 1979年作
28 翠峰黛色 镜心 1979年作
29 林泉帆影图 镜心 1979年作
30 山水 镜心 1979年作
31 泼彩山水 镜心 设色纸本 1979年作
款识:一水菰蒲绿,半天云为清。扁舟去远浦,可遂打渔情。六十八年秋日,八十一岁大千张爰。印鉴:张爰(白文)、大千居士(朱文)、摩耶精舍(朱文)
32 金碧山水 1980年作
33 泼彩山峡云岚 镜心
34 金笺山水 册页 设色纸本
35 幽居图
《幽居图》近景细溪涓涓由山上而下,小屋隐于树间,其后曲径通幽,通往坡岸亭台,一白衣高士居高远眺。此画构图严谨,视野开阔,用笔于飞动俊逸之中更添浑厚遒健。该件作品从笔法、图中松树画法、写形点苔均遵守石涛之法,但亦有其强烈的个人风格。
36 飞霞万里 绢本设色
纵观张大千一生的画作,其最为过人之处是晚年泼彩山水的创立。究其原因,目疾固然使他不能再像早年那样作细笔勾勒,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张大千后半生游历欧美,深受西方美学思潮浸润,加之“先工后放”也是画家存在的普遍规律。从款识看,此作应是张大千七十年代的泼彩之作。不是小面积、小范围的泼,而是大刀阔斧,大面积大范围,一气呵成,富有气势和艺术魅力,整个画面形象整体感特别强,彩墨结合,基调格外统一。泼的工序完成后,再用线勾勒远山层林屋舍。即使寥寥几笔,也使人感到传统技法很浓,显示出清丽雅逸与细润华滋的神韵。
37 峨眉金顶
38 山间飞瀑 画片 设色纸本 1979年作
39 峨眉三顶 1979年作
40 春山云起 镜片 设色纸本 1979年作
41 远浦归帆 镜片 1979年作
42 泼彩山水 1979年作
43 湖山晚色 镜心
画面上流动的晕染的表现手法,具有前卫创新的实验性,十分接近西方抽象画风的外貌,与传统山水画法有所不同。浓艳的青绿泼彩充分发挥了高度的色质,应该是承袭了敦煌佛教艺术的设色影响。就彩色与色质的明快效果而言,张大千发展的是形式技法要比西方抽象画成熟很多,原因是他的泼彩山水经过打底的特殊处理,这是中国传统画学中上色的特殊处理方法,因此画面层次特别深厚耐看。炫丽动人的青绿色与蓝色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烟雾笼罩,幽深浓郁的山林气概。他开创的这种新的艺术风格,在西方的现代艺术和中国传统绘画之间,找到了一种衔接点。
44 溪山云屋 镜心 设色纸本 1979年作
题识:六十八年元月,似承祖仁兄雅教,八十一叟张爰。钤印:张爰、大千居士、己未、摩耶精舍、己亥己巳戊寅辛酉
《溪山云屋》创作于1979年,张大千81岁,时居台湾。是年张大千感到自己已是耄耋之年,便在这一年请友人、律师见证,预立了遗嘱。但这时的张大千依然身体硬朗,社交活动频繁。作为台湾著名外交家、社会活动家的孙承祖,就是这一时期张大千密切交往的伙伴之一。此画中,水、墨、彩交相生发,形成了雾气弥漫的山峦、丛树、溪泉场景,极似西方印象派的表现技法;其间又用约略的笔致点缀了蜿蜒的山径、树木和茅舍。画面留白部分更是营造出了雾锁山腰的景象,给人以无限遐想。
45 山村归云图 镜心 1979年作
款识: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六十八年夏,拈老杜语写此。八十一叟。钤印:己未、张爰之印、大千居士、摩耶精舍
46 晚山 镜心 己未(1979年)作
47 巴西八德园一角 镜心 1979年作
48 秋水春云 镜心 设色纸本 1979年作
款识:水春云万里空,酒壶书一孤蓬。多情祗有闲鸥鹭,留得诗人作钓翁。六十八年己未重九,摩耶精舍写宋人句。八十一叟爰。书下夺卷字。钤印:爰之印、大千居士、摩耶精舍
49 谷口人家 设色纸本 1979年作 (302.4万元,2008年5月北京保利)
题识:谷口人家十二三,家家窗户得晴岚。千章云木秀为野,一流泉清且甘。己未秋日,八十一叟大千。钤印:张爰之印、大千、摩耶精舍、己亥己巳戊寅辛酉
此图描绘谷口山水景色,画面气象浑厚,峰峦攒聚,巍峨雄伟。一溪瀑水从山间流出,汇于山下,形成深潭流水,流水潋滟清澈,沦涟媚人;近处几叶扁舟,渔翁隐士,吟咏畅达。山涧之中,屋舍数间,周围树木环绕,流水潺潺,清新幽雅。近处山峰有两位高士,站立于上,仰望山巅,谈天论地,陶然其中。画面的章法上,景物疏密相间,错落有致,较好地表现出高山峻岭的雄伟态势以及深山幽居的恬静气息。设色上,画家采用青绿泼彩渲染画面,使画面的渲染效果与所表现的内容形成了统一,巧夺天工。此幅泼彩山水,用笔苍劲有力,墨色浑厚华滋,既体现了泼彩山水画的奇伟瑰丽,又不乏文人山水的雅致情趣,尽显山水之妙,令人观后,心旷神怡,目不遐接。
50 云海群峰 镜心 设色纸本 1979年作
题识:六十八年九月既望,摩耶精舍写。八十一叟,蜀郡张大千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己未、摩耶精舍、己亥己巳戊寅辛酉、大千豪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