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695 (京津画派 齐白石 7 )
1 工笔飞蛾 纸本
齐白石可以算是中国绘画史上为草虫“写照”最多的画家,种类多达百余种,除了蝴蝶、蜻蜒、蝈蝈、蚱蜢、螳螂、蟋蟀、蝗虫、蝉、蜜蜂、纺织娘、飞蛾、蚕等昆虫以外,连蟑螂、臭虫、苍蝇等为人厌恶的品种,在其笔下也有呈现。齐白石的不“欺世”,表现为真正雅俗共赏的自觉意识,故而其作品至今仍能赢得人们普遍的尊敬和喜爱。齐白石的草虫画丰富和发展了花鸟画的表现领域和表现手法,极大地提高了草虫画在中国画中的地位,为这一画种样式树立了新的成功范例。看了齐白石的草虫画,你会就明白甚么叫作“跃然纸上”。白石老人说,画虫“既要工,又要写,最难把握”,“粗大笔墨之画难得形似,纤细笔墨之画难得神似”。又说:“凡画虫,工而不似乃荒谬匠家之作,不工而似,名手作也。”面对老人笔下这些千姿百态的草虫,我们不得不佩服他极为细致的观察和表现能力。比如这幅《飞蛾》,画中刻画一只白色飞蛾,飞蛾翅上的纹理,淡淡欲现的绒毛等,皆以细笔勾画,不仅充满质感,而且微妙地传递出其体积感和光的反射,似乎生动可触。胡佩衡曾感佩白石老人的工笔草虫:“织毫毕现”、“细里有写”、“有筋有骨”、“有皮有肉”非有数十年粗细写生功夫是画不到的。
2 贝叶草虫 设色纸本 1942年作
贝叶草虫是白石老人独创的绘画题材,白石老人早年游历广东、广西发现贝叶之美,并将其引入画中,并完美演绎;将大量以极细工笔描绘的内容与简约的大写意笔触和表现熔于一炉,且相得益彰、相映呈辉;在对贝叶与草虫的描绘中,细入毫微地将贝叶极细密的段段叶筋与草虫之丝丝纹脉,在近乎原大的体态下完全写真地刻画,在神形并貌地展现中达成极高的艺术再现。胡佩衡曾感佩白石老人的工笔草虫:“织毫毕现”、“细里有写”、“有筋有骨、有皮有肉”非有数十年粗细写生功夫是画不到的”;而这仅仅是对白石老人画中本就难得一见的工笔草虫的赞誉。而当我们面对《贝叶草虫》这样的作品,那片片由万千笔触勾写而出的、极鲜活、极具灵气、舞动的众多的工笔贝叶,极具匠心且颇费周折、显现着其良若用心雨和匠心独运的精彩描绘。这样的表现,画面的纵深与层次;画中的错落与虚实;情趣的真实、丰富与生动,都得到了更强的突出和展现。如此着力和精彩地勾画,在同类其它作品中是不曾有的。
3 齐白石花鸟画欣赏
4 贝叶草虫 立轴 设色纸本
《贝叶草虫》是白石老人自创并独有的绘画风格与题材,在对贝叶与草虫的描绘中,细入毫微地将贝叶极细密的段段叶筋与草虫之丝丝纹脉,精细工笔描绘的工虫与简约的大写意笔触熔于一炉,在神形并貌中达成高度的艺术再现。
5 草虫花卉 镜心 设色纸本
齐白石的工笔草虫可谓是雅俗共赏,不但在造型上准确不可挑剔,而且极为生动传神,把草虫画得活灵活现。此画中斜出一根根将熟的、沉甸甸的稻穗,稻穗下方,一只黄色螳螂正举刀走来,螳螂细肢的毛刺历历可见,色彩明丽柔和,用笔松秀、沉静、灵动自如,融入文人画的神髓,精细复杂与质朴简练形成强烈对比,精雕细画却无装饰性,不呆板,最大限度地呈现出鲜活的生命,画面生机蓬勃,形神兼备。
6 秋实图 纸本设色
齐白石的花鸟画最为世人称道, 他既能作细如毫发的工笔草虫,又善画简而又简的粗笔大写意, 有时将这两种方法和形式结合起来,创造出奇妙、精绝的“鱼虫花卉”。此《秋实图》笔简而意俱到,画家从精微处着手,将挺立在枝叶上的螳螂和麦穗下双飞的彩蝶,描绘得风姿生动,意趣横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构图也很奇巧,右边饱满而左边空旷,空白处签上“三百石印富翁白石五百零二甲子”,使画面显得整体疏宕,节奏感极强。
7 齐白石花鸟画欣赏
8 花卉四屏
四条屏每幅约3.2平尺,分别是蝴蝶兰、谷子、丝瓜、枫叶。画旁提有“新粟米炊鱼子饭”、“二月春风花不如”等款识。色彩对比强烈,这在前人作品中极为罕见。加之配以蜻蜓、蚂蚱、知了等草虫,充满了秋的气息。
9 工虫鸢尾花 设色纸本 1943年作
齐白石画鸢尾花不多见。此图作于1943年,鸢尾花画法介于工笔与小写意之间,花、叶皆以淡墨勾勒,再染淡色,用笔松匀,情态悠然。又以工笔画蝉、蝶、蜻蜓、螳螂四草虫,为收藏界喜爱的“工虫花卉”格式。
10 齐白石花鸟画欣赏
11 九如图 设色纸本 癸未(1943年)作
九鱼,即“九如”,本是佛家用语。佛经《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中说:“有九如法住自恣。何谓九不如法住自恣?谓住无根破戒作不作。无根破见无根破威仪亦如是。反上为九如法住自恣。”白石翁写此幅,显有此意。《九如》构图别致,九条鱼分成一、三、五三拨;三拨皆有墨色浓淡变化,每拨中亦有墨色的浓淡变化,甚至每条鱼,其背鳍、腹鳍、尾鳍以及身体都有墨色浓淡变化。其间交错杂处,别具匠心。每条鱼似乎都在水里游动,颇有柳宗元《小石潭记》中小鱼“空游无所依”的风致。
12 长年
长年是很多人的愿望,清唐甄《潜书•厚本》:“岂惟无疾,亦且长年。”长年,当是人们最普遍亦是最朴实的愿望。齐白石也是表达这个愿望,长长的鲶鱼谐音“长年”,有长寿大贵之意。此幅《长年》从风格和手法来讲,当是80岁左右时期的作品。作品构图生动丰富,鲶鱼呈S形悠然游动于水中,鱼尾势上扬,直抒心胸。寥寥数笔,便能把鲶鱼极其特性表现出来,把鱼在水中的力量也充分表现,使观者在平面的纸上也能感到鱼儿的生动活泼,怡然自得。整幅画面简洁利落,笔墨运用娴熟,重笔疾书画出鱼背,鱼的眼、须、鱼鳍则用浓墨点出,整体墨色滋润,变化丰富,浓淡适宜。齐白石将鱼的动态和透明性在纸上高度提炼,用完美的笔墨,写意的方式表现出来。画面左侧以其沉厚奇拙的篆书题以‘长年长年’,使本来看似平凡的水墨作品,再添生气及吉祥之意。
此幅作品为白石老人晚年佳作,此时画风已至信手拈来俱为佳构的艺术境界,用笔老辣而擒纵自如,墨气淋漓而神完气足。这种直抒心胸的、“一挥”而就的大写意画风,是老人进入老年之后敢于否定自我、进而变法进取的有力写照。在如此狭小的幅面空间作画,却依然笔意纵横,画家的胸次襟怀与把握能力可见一斑,这或许是在另一种意义上实现了“小中见大”。白石老人在同一时期创作过很多相似题材的作品,如《齐白石全集》里收录的两幅《鲶鱼》和《长年》以及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齐白石长年大贵图》,都以留白的手法表现了空间,运用洒逸的笔墨表现出鱼在游动中的舞姿,透露着生命的活力,趣味盎然而深意别具。他用赤子般的情怀和非凡的天资描绘着自己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希冀着国家和民族无限的生机。
13 大富贵 水墨纸本
“墨牡丹”即以水墨画牡丹花叶,追求洗尽铅华、简装素衣的性格。齐白石出身农家,学文人绘画,他的作品既吸收了民间艺术的真率强烈,也把握了文人艺术的写意抒情。此幅墨牡丹,约作于40年代前期,以淡墨画花,重墨画叶,得牡丹之形态与神韵,承继了文人画的雅逸传统,却以民间喜爱的“大富贵”为题,真可谓“雅俗共赏”。
14 菊寿图 镜心 纸本 1943年作
款识:杏子坞老民白石。钤印:行年八十三矣、齐大
齐白石的“衰年变法”,写意花鸟受海派画家吴昌硕影响,体现出现代文人写意画独特的时代精神。《菊寿图》这幅作品画风劲健有力、朴实凝重,充分展示了秋菊傲然独立的精神面貌。这幅画中描绘了三朵秋菊,其中两朵以洋红勾染,一朵以藤黄勾染;菊茎一笔到位,菊叶安排错落有致,属于齐白石特有的“红花墨叶”一路,色彩热烈明快,墨色对比强烈。菊花造型简洁大方。这些都是齐白石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视觉形式。
15 寿 桃 设色纸本 1943年作
《寿桃》为白石老人八十三岁作品,晚年老人画过很多带有中国传统美好寓意的作品,如:葫芦代表福禄,兰草代表君子,桃子代表长寿等等。无论是馈赠友人亦或别人向他求购,这份喜悦之情落笔总是那么精妙,令人心驰神往,不得不叫好。此作就是一幅以寿桃为题材的精心之作。先生寄以长寿美意,以大写意笔法直接用洋红泼写桃实,再以花青藤黄写叶,浓墨勾筋。浓重艳丽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长题增加画面古朴之意,匠心独具。此种体裁都为老人信手拈来的题目,却寄托老人的心意和喜悦,也为整个专场多添一份喜庆。
16 牡丹蜜蜂 立轴 纸本 1944年作
款识:宗方先生雅属,甲申秋七月,三百石印富翁齐白石思乡时候酒后一挥。钤印:齐大
此画作于1944年,是齐白石八十岁时候赠友人之作。此时,距白石“衰年变法” 至少有十多年,由八大而吴昌硕的发展历程早已融会出新,成就了一种独特的属于他自身面貌的风格与美感方式。他以单纯、痛快、雄健与朴素为特质,在八大冷逸、昌硕热烈之外,另造平淡真趣之美,开创了一种大雅大俗的美学境界,成为世纪中国画革新历程中不可回避的一座高峰。《牡丹蜜蜂》可谓齐白石典型的工笔花卉图—工笔草虫加上写意花卉,代表了晚年白石巅峰期的艺术水准。画中的两只小蜜蜂形神兼备, 相似之中不乏活力其画法虚实相映。颇具质量感,重视微妙的细节,但绝不板滞。位置安排得宜,与环境相和谐, 没有生硬拼凑的感觉。花卉叶子取其近似之态,而不是刻板于细微特征。这种处理态度应该成于白石的“衰年变法”,他早年以雕花为业, 追求形似之美而流于刻画,带有较为强烈的民间性,产生这种审美追求的原因在于他早年卖画的对象以乡村集镇的顾主为主, 需求口味以精致为上。而这种欣赏技艺的习惯,对早年齐白石及其画作,有着深刻的影响。但当他到了北京, 则是“我的画,虽是追步八大山人,自谓颇得神似,但在北京,确是不很值钱的哩。师曾劝我自出新意,变通画法,我听了他的话,自创红花墨叶的一派。”就题材而言, 这幅《牡丹蜜蜂》题材在白石画作中是较为常见的。体现出一种追思的惬意与感怀。
17 花鸟四屏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齐白石创作《花鸟四屏》的时候已是84岁,公元1944年。是齐白石艺术的成熟期,代表了画家典型的风格面貌。
齐白石的《花鸟四屏》以四季花鸟的形象,分别描绘了“春之牡丹白头翁”、“夏之荷花鸳鸯”、“秋之多子石榴绶带鸟”、“冬之梅花翥雁”,通过展现自然界的四时不同,既揭示了自然造化的丰富,又借助于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乐观向上的情感心绪,表达了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8 多利图 立轴 1944年作
款识:星塘老屋后人齐白石,久雨忽见天,磨墨挥毫。居京华第廿又八年。钤印:齐大
荔枝入画,取其谐音,寓以“吉利”、“大利”、“多利”等吉祥寓意。白石老人生前对荔枝情有独锺,其对荔枝的喜爱,也多能从他的画作中得到印证。第一次尝到荔枝是在45岁时出游至钦州,也就是他“五出五归”中的四出四归途中。尝三客钦州,与荔枝结下了不解之缘,“荔枝”也就成为其画作的主要题材之一。其笔下的荔枝,笔精墨妙,形神兼备,并于画上题诗,诗画相融。正如“知果实之味,唯荔枝最美”、“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先”、“丹砂点上溪藤纸,香满静蓝清露滋。果类自当推第一,世间尤有皆人知。” 诗情画意中洋溢着白石老人对荔枝的赞颂,老人常在荔枝图中题款盛赞荔枝为“果中之尊”、“果中之王”。此幅署“居京华廿又八年”,推算约为一九四四年,亦即白石闭门谢客,潜心创作之时。当属“衰年变法”后的代表风格作品。用笔老辣,一气呵成,构图疏密有度,用色艳而不俗。给人以洒脱、生动之感。把“日啖荔枝”后的美味,对“作岭南人”的向往,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人观此图后如沐“南国之风”。
19 齐白石花鸟画欣赏
20 桃花蝴蝶 立轴 设色纸本
款识:白石山翁。钤印:白石翁
此幅应为齐白石“衰年变法”之后的作品,体现了其取法吴昌硕之后形成的典型的大写意风格。画面从右上角起笔,交叉缠绕的紫藤贯穿上下,形成密疏、细粗之对比,构图颇具匠心。藤条以干湿浓淡不等的篆书笔法画出,似乱非乱、疏而不散、密而不结,有盘龙虬绕之势,藤花与叶片用彩墨渲染,色彩极丰富,但整体格调仍旧淡雅天真,并不浓郁鲜艳。左上角空白处一只蝴蝶飞来,动势及情态皆十分自然。整幅墨色和谐,笔法刚柔相济,造型简练质朴,充满春天的气息。
21 紫藤蜜蜂 立轴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此画无年款,从绘画、书法风格与题跋内容看,约作于1944年-1945年。此《紫藤蜜蜂》纸质近熟,上半幅只画盘曲如龙蟠的老干,而把花叶细枝都集中在下半幅,形成上下的密疏、细粗、嫩老之对比。这在齐白石后期的画藤作品中是极其典型的。从画风上可以看到吴昌硕对其的影响,藤干先以渴笔勾皴,藤叶密不透风,笔墨凝重浑厚,色彩浓郁鲜艳。浑厚的笔墨使画面浓密了起来,这其中又看到了徐文长一路锐利恣纵的笔法。
22 事事太平 镜心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款识:事事太平。白石并篆,甲申八十四岁矣。钤印:齐大、接木移花手段
柿子是齐白石最常画的题材之一,齐白石喜爱柿子不仅是因为它作为水果好吃,还因其与事、世、市等字谐音,有吉祥的寓意,如《事事太平》、《事事清白》、《三世太平》等。此作描绘了柿子树的一枝分叉,从画面右上角斜下伸出,与对角线平行于画面左上方,枝杈上密密麻麻挂着八个熟透的柿子,右下角是五个散落在地面的柿子,略带青涩,树杈和地面上停着两只蝉和一只螳螂。整幅构图饱满,色彩热烈,显示出一种喜庆、乐观的情绪。柿子以没骨法写出,色彩的浓淡晕染柿子将中间凹陷、上下饱满的特征恰当地表现出来,叶片以没骨法和勾勒法相结合的画法写出,叶筋和枝杈勾勒较淡,将隐没在叶片中的柿子凸显出来。三只草虫刻画精细工致,与粗率、艳丽的柿子树形成对比,画面看似率意,实则匠心独具,白石老人晚年的花鸟画创作更臻炉火纯青。
23 独酌图 设色纸本 1945年作
款识:室中藜杖老何之,八五华年归计迟。强作京华风雅客,夜深持蟹咏新诗。白石老人。钤印:老白、甑屋
《独酌图》是白石老人的爱写题材之一,从本幅题诗可以看出他时年八十五岁,即1945年,而那一年正是他对此题材情有独锺的一年,“再三画此”,写有多帧。而诗中“强作京华风雅客”一句也被一再引用。此幅亦用烛火、酒壶、腴蟹、螯足、小杯来明示季节场景,把夜深斟酒、持蟹咏诗的意态表现得十分动人。
24 岁朝图 立轴 1945年作
岁朝图题材是中国宋代皇宫中开始兴起的一个绘画题材,采用的画法也是写实画法,形象逼真,内容以描绘冬天不易看到的花卉、树木为主,意思是春天即将来临,表现一种生机盎然的情趣来增加节日气氛。但到明清时有所变化,艺术家将佛教的五件供器画在画中,主体还是以花卉为主,但只要旁边有五供器中的一件即可。到了近代吴昌硕、齐白石等人的笔下,《岁朝图》才从皇宫中走向平民化,画中将鞭炮、茶壶等纳入其中,都是表示大年新春到的意思。
齐白石笔下的这幅《岁朝图》即是用艺术家独特的手法向我们展示节日来临的喜悦。该作品创作于1945年,属其晚年之作。是年8月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齐白石心花怒放,恢复卖画刻印,琉璃厂一带画店又挂出了齐白石的润格。图中大红宫灯和鞭炮洋溢着喜气,花瓶牡丹寓意着平安富贵,新鲜的柿子寓意着事事大利,内容丰富、构图精巧、清新秀丽,在色彩的处理上提高了物体的明度,但仍能看出笔墨的灵巧多变,整体色彩对比协调,此作当属齐白石精品之作。
25 齐白石花鸟画欣赏
26 齐白石花鸟画欣赏
27 虾 纸本水墨 1945年作
此幅《虾》便是他晚年之作, 区区几笔, 把虾的本性和特性表现得十分生动传神, 深得表现鱼虾妙趣之法, 再加上他颇富个性和功力的书法、奇绝飘逸的金石印章, 此画具有非凡表现力,真可谓“笔愈简而气氛愈壮”。
28 虾戏图 镜心
齐白石画虾可说是画坛一绝,灵动活泼,栩栩如生,神韵充盈,用淡墨掷笔,绘成躯体,浸润之色,更显虾体晶莹剔透之感。以浓墨竖点为睛,横写为脑,落墨成金,笔笔传神。细笔写须、爪、大螯,刚柔并济、凝练传神,显示了画家高妙的书法功力。画家写虾,来自生活,却超越生活,大胆概括简化,更得传神妙笔。此《虾戏图》在造型上,虾腰为五笔淡墨,虾头一笔重墨,虾眼一笔重墨,虾眼横出,虾须、虾钳皆延长,笔法流利。所画虾的两只大钳,很有力量感。布局上虾与虾之间具有左顾右盼、前呼后应的整体美感。两只大虾一浓一淡,具有一定的立体感。清新活泼、力透纸背、动感、质感、立体感俱全。可显现出画家写虾之功力,其艺术水平之高,前所未有!
29 其乐何如 水墨纸本
款识:其乐何如。借山吟馆主者,齐白石久客京华,思乡时也。钤印:湘潭人也、借山翁、人长寿
画面描绘了一条板凳,一根钓竿,一个竹篮,篮子中有两条小鱼,钓竿上缠绕着细细的丝线。这画面,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乡间。画家以“其乐何如”为题,还特别说是“久客京华思乡时”,又把观者的想象与画家动机联系起来,使人走进他的画境和情感的深处,体验他乐在何处。作此画时,齐白石已经年过八十,八旬老人怀念儿时钓鱼,觉得那快乐无可比拟。这是历史沧桑才能获得的体验。人生最快乐的体验在童年,认识到这一点时候,童年已经成为逝去的梦。
30 蝴蝶兰 轴 纸本
白石老人的画“雅俗共赏”,这“俗”是指题材平凡,大众喜欢。其作品的格趣是雅的---用简洁高雅的形式表现了有生命的自然对象,表达了人对自然的质朴情感,使人得到精神层面上的陶冶与净化。正如此幅《蝴蝶兰》,常见的对象在白石老人的匠心独运之下显得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整幅画面,笔墨纯熟,构思精巧。蝴蝶兰的花朵处于画面的视觉中心,色泽艳丽,简洁而富于姿致;枝干上一只瓢虫仿佛在慢慢的前行,给画面注入了浓浓的生活气息。从此画中可看出老人对画面安排的用心程度,但我们完全觉得是自然的再现。如此精彩的作品可见老人高超的艺术手段和无与伦比的调动手段的能力,殊为难得。
31 寿石蝴蝶兰 镜心 设色纸本 1945年作
款识:三百石印富翁齐白石制。钤印:年八十五矣
在齐白石“衰年变法”的画作中,以蝴蝶兰为题材的作品并不多见。此作一反常态,画面以冷色为基调,又恰到好处地和以藤黄,给人以清丽、温润之感。画面构图以蝴蝶兰为主景,后衬以挺立的巨石,层次分明,视觉疏朗。尤其画中两只蜜蜂,由齐白石独创的“晕蜂法”画出,即先用清水在蜂翼部位涂湿一片,然后用浓墨在身和翼的接合部位上接触,使墨在水中作放射状漾开,立刻收到蜜蜂双翼急速震动的效果,既形象又神似。此两只小蜜蜂不仅为画面增添了无限春意,又达到动与静的和谐统一。画家寓情于景,无不体现白石老人之匠心独运,堪称文人画“逸品”。
32 老少年 立轴 纸本 1946年作
款识:寄萍堂上老人齐白石,八十六岁思乡时也,时在京华。钤印:木人
老少年又名雁来红,石传统绘画花卉题材。古人画此本,设色较淡雅,线条柔畅,给人以清雅之感。齐白石画老少年,立枝挺拔,叶筋线条清刚爽利,设色浓艳绚丽而富于深浅层次变化,却给人以傲然出世之感。白石老人曾有七绝云:“年过五十字萍翁,老转童颜计已穷。今日辞归扶对镜,朱颜不让老来红。”诗中表达了他对青春年少的回味和羡慕,即“不羡黄金羡少年”的心情,又以年老于画艺的进取而自信,预示著一个红霞满天的晚景将会来临。
33 秋声秋色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在齐白石的家乡湖南湘潭,雁来红又叫蓬门。齐白石曾亲自种植雁来红,并曾有诗曰:“四月清和始着根,轻锄亲手种蓬门。秋来颜色胜蓬草,未受春风一点恩。”雁来红的入画,在文人画中比之紫藤、荷花、红梅要少得多,但用来作为秋季的代表花卉是常有的。在《秋声秋色图》中,齐白石不仅用水墨和蓝色画了几株秋菊,也绘画了肥嫩的雁来红来代表秋季。这不仅是因为齐白石所种的雁来红,更让他念念不忘的,是齐氏宗祠老屋种植的雁来红和附近遍开的荷花、菊花、红梅。不仅如此,儿时蝈蝈和蛐蛐的叫声,至今让齐白石难忘。86岁的齐白石身在北平,心早已飞到故乡的老屋,所以绘《秋声秋色图》来表达这种心情。这幅画是白石老人晚年所作,作于1946年。两枝雁来红,一上一垂,取姿生动;石绿画两只蝈蝈,动态可掬,栩栩如生。右下绘几枝秋菊,繁乱的枝叶处理的无拘无束,信手挥洒;与此对应的是两只蛐蛐,生动有趣,人们似乎真听见了它们美妙动人的叫声。
34 齐白石花鸟画欣赏
35 金桂玉兔 立轴 1946年作
这幅画绘于1946年,立轴画面上丹桂枝叶茂密,纵横交错地覆盖于画面上方,一黑一白两只兔子机敏立耳,鲜活地呈现在画面的下方。整个绘画黑白相衬、朱红点睛,色彩对比强烈。
36 三余图 镜心 丙戌(1946年)作
款识:三余图。白石老人三余云:画者工之余,诗者睡之余,寿者劫之余。此白石之三余也。文光先生雅意。八十六岁白石,丙戌。钤印:齐白石、悔乌堂、鬼神传之非人工
齐白石画鱼比画虾画蟹更加写意,因鱼与人的关系较虾蟹更密切,有着“无常形有常理的特点”易于把握。鱼有很多可借喻的因素,如“年年有鱼”,鲶鱼可喻“长寿有鱼”,金鱼可喻“金钱有余”等等,其美好且吉祥的文化涵义也是文人墨客喜好之缘由。此幅作品,构图简洁,齐白石自题篆书“三余图”,画面底部绘三条大小迥异的游鱼与自书相呼应。古之“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而齐白石谓“三余”则为“画者工之余,诗者睡之余,寿者劫之余”,将画画、写字、作诗、睡觉日常生活所做的事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齐白石画鱼不画水,而是通过鱼的摆动和对鱼身、鱼尾等墨色的变化和空白的处理使画面充满生气,使人产生鱼在游动的虚拟效果。
37 柳荫骏马 立轴 1946年作
《柳荫骏马》,上款“秀芳”即东北抗日名将马占山。此作创作于1946年,正值马占山调任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之际。从中不难看出,白石老人赠予抗日名将马占山的“奔马”有着双重美好的含义。一则,“马”是胜利和骁勇的象征,送给抗日名将,自然实至名归。二则,受赠人恰好姓“马”,寓意着画中这匹勇猛善战的“千里马”即为马占山本人,取其一语双关之意。
38 四条屏
39 松鹰图 水墨纸本 1946年作
齐白石作画用笔雄浑健拔,用墨滋润淋漓,用色浓艳泼辣。其章法多时信手拈来随意而成。反映在造型方面,有时脱略形迹,离形而以神会求似,以求相反相成之韵趣。
此作品以写意为主,画侧立松鹰,身体和羽翼用没骨法,浓浓淡淡见笔见墨。以劲健之墨线勾出鹰喙及爪、眼睛。显得神采飞扬。加之刻画精彩的松枝和松针,堪称杰作。
40 松寿遐龄 立轴 设色纸本
白石所作《松寿遐龄》松枝纠结盘错,树枝上栖息绶带鸟。松树参天,松叶舒展而富于变化,墨色明润。两只绶带鸟则纯用色彩写成,灵动而欢快。鸟鸣婉转而悠扬,仿佛从画中传来。色调艳丽之中不乏稳重,赤可流丹,赭有趣味,墨之浓淡适度自然,布局错落有致,用笔温火得当,雅逸之中不失谨严。此正是该画成功之要诀。此画富于强烈的民族气息和文人情调,寓意长寿、和谐。这种独特的表现技法,与消极避世、超脱孤寂的古代文人画创作是截然不同的。在齐白石的作品中,洋溢着健康、欢乐、诙谐、倔强、自足和蓬勃的生命力。
41 大富贵亦寿考 1946年作
此幅《大富贵亦寿考》为齐白石常选取的寿桃、牡丹题材,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寿桃後的青花龙纹花瓶,这在齐白石的花鸟画中极为少见。以物象入画作为祝福的寓意,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门津之一。寿桃,因其谐音“寿”而寓意长寿;瓶即平安是永固的喻性暗示;牡丹则自古即被视为富贵的象征。把三者统一入画,显然是非常高的祝福。
此画构图简练,寿桃与花瓶两组物象前後错落,前面两个娇艳欲滴的大寿桃盛在盘中,其以没骨法写出,直接以洋红和藤黄描绘出桃实饱满的形体和鲜艳的色泽。寿桃後为青花龙纹花瓶,内按牡丹。牡丹以大写意法为之,用颜色的深浅浓淡表现花瓣的阴阳向背,再以墨笔勾画出叶片的肥瘦、强弱、曲直和起伏,叶片均以黄色敷之,并以黄色勾画几笔花枝,大面积的黄色一方面与牡丹相映衬,一方面与桃实相呼应,且丰富了画面的色彩。花瓶以雄健凝练之笔画出,笔法简单,但表现出了花瓶外形的优雅。瓶身绘制龙纹青花图案,一条腾云而起的祥龙,栩栩如生,生动传神。此幅乃为白石老人晚年的精品,不仅寓意吉祥,且选取了“龙”这种在老人写意花鸟画中不多见的新题材。
此幅作品画了白石老人从未画过的“五爪降龙”,龙的布局更经过详密的思考,非随性落笔,生动传神。龙的设色更是经过了严密的考究,若设计画“金龙”则为“真龙天子下凡”意为赞美皇上,甚不妥切,而且金色在画面也不突显;红色又嫌俗耐;只有“蓝色五爪降龙”,意指平(瓶)民布衣祥龙降世,救苦救难,寓意深刻。
42 玉 兰 立轴 纸本 1946年作
款识:草木知春君最先。借山老人白石,自白下还京华后制。钤印:白石、鬼神使之非人工
此画无年款,从作者题中:“自白下还京华后制”,其中白下指南京白下区,由可知此画应作于1946年。此年8月,徐悲鸿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聘齐白石为该校名誉教授。秋,请胡适写传记。为朱屺瞻《梅花草堂白石印存》写序。10月16日,北平美术家协会成立,徐悲鸿任会长,齐白石任名誉会长。10月,中华全国美术会在南京举办齐白石作品展。由南京期间游玄武湖、鸡鸣寺、中山陵、明孝陵以及灵谷寺、燕子矶、北极阁等名胜;蒋介石接见齐白石;于右任设宴招待齐白石;张道藩拜齐白石为师。11月初,移展上海。在沪期间会梅兰芳、符铁年、朱屺瞻。岁暮,离沪返京。此玉兰花图已属齐白石晚年的自家风貌。画中笔墨浑厚苍茫,设色不多,仅以点缀。
43 樱 桃 立轴
款识:写真点点佳人口,言事言情总断魂。往日情奴白石老人并句。钤印:齐大
白石老人的画总有诗意,此作题以二句,便足以令他的诗名与画名一样不朽。由樱桃的颜色而联想起佳人的小口,言事言情,令人清魂断肠,“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这是白居易咏侍妾樊素、小蛮的名句,齐白石活用其典,化为无迹,的是高手。
44 齐白石花鸟画欣赏
45 富贵白头 立轴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款识:富贵白头。干嘉间,诸画家皆喜以此四字为画题。丁亥,八十七岁白石老人。钤印:白石、寄萍堂
此幅《富贵白头》画牡丹白头翁,以谐音寓“富贵白头”的美好祝愿。画中一只白头翁卧于巨石之上,眺望远方。两株盛开的牡丹占据画面的左下角,全画构图饱满。过了“衰年变法”后的白石老人以其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名重一时。画中象征富贵的硕大牡丹极为抢眼,用笔毫不迟疑、结构清晰,色与水的比例调和几入化境,使牡丹艳而不俗。白石老人对石头及花叶细微之处的处理也同样一丝不苟,笔笔谨守法度,叶脉清晰、墨气淋漓。整幅作品寓意吉祥、色调明快、趣味十足,实为难得之佳构。白石老人生来就有的天性使他的画作永远都是从生活中来,经过其多年的观察、研究、积累、提炼,始达到“似与不似之间”——即放弃形似,超越对表面形似的模拟而达到形神兼备的最高境界,真大师也。
46 花卉四屏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四屏之一画名“双寿”,画寿桃一双,并枝叶葱葱。寿桃是白石老人晚年经常描绘的题材之一,寄予了老人美好的愿望,象征多寿多福。此屏尽见齐氏画桃家法,举凡洋红写桃、藤黄缀蒂、浓墨勾筋、淡墨勾缘、敷色变化等等,均可自此幅中得窥一斑。
四屏之二画名“五福”,画金黄佛手五枚,以合“五福临门”之祥瑞寓意。作品取势用色似有老缶意趣,但细品慢酌,则全是唯齐白石才有的韵味神情,乃白石艺术成熟期的佳作。
四屏之三画名“延年”,画红、黄秋菊五朵,并篱笆墨叶。此屏可称白石老人“红花墨叶派”之典型。观此屏菊花,构图上参差错落,共画两黄三红五朵菊花,并以篱笆两枝和穿插菊叶勾连上下,极具动态,为齐白石晚期精品。
四屏之四画名“富贵高寿”,画牡丹湖石。牡丹乃花中之王,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美艳绝伦,一直被中国人视为富贵、吉祥、幸福、繁荣的象征。齐白石亦喜以牡丹入画。此屏牡丹用笔简练、老辣,寥寥数笔却生机盎然。牡丹之后又以大笔触写湖石,以蕴“高寿”之意,其运笔流畅,笔道老辣,痛快淋漓之感顿生。
47 螽斯红蓼图 1947年作
读《螽斯红蓼图》,通篇流露着齐白石特有的稚拙率意。想象老画家作此画之情境,他定是先从叶子起笔的,深浅浓淡,挥毫泼墨间完成画面的大致布局;随后,红蓼的进出穿插关系成为画面灵动的关键,它们有的饱满成熟低垂着穗子、有的轻盈地向上舒展着,各有情态,朝向无一雷同。大面积的墨叶作为画面的中心,红蓼以此为辐射源向外发散,繁而无乱,不容增减。值得一提的是,现实中红蓼的自然生长并非如此,一般是花穗高于叶子生长在前,叶子簇拥花穗在后,这样的画面是白石老人的创造。艺术家打散眼前所见自然,而重构出画面的秩序关系,我们认为这其间的关系井然有序宛若自然天成,也许这即是“鬼神之工”。
初读齐白石作品觉得天真松动,再多看几遍,不禁暗服其老辣。在《螽斯红蓼图》中,老画家以点构成线,用点状笔触描画每一枝蓼穗。由此,白石老人准确地抓住了红蓼丰满、多籽的特征,并使得画面点、线、面地关系灵活而丰富,堪称神妙。对待自然,有取有舍,齐白石秉持的是中国传统文人观看世相的基本观念:舍纷扰繁杂、变动不居之形,而取生命本质规律之理。低垂的红蓼是秋季的讯号,画家最后在画面里增添了一只活物,螽斯振羽饶有生趣,白石老人的用心之处在于他描画的是一只壮硕且通体黄绿的秋螽,画面情理统一,自然而然。
《螽斯红蓼图》是齐白石盛期佳作,其中笔墨形色已足够玩味,一方“鬼神使之非人工”的钤印更为我们了解齐白石的艺术世界的一个新提示。
48 松鼠葡萄图 设色纸本 1947年作
《松树葡萄图》面貌活泼自然、平淡天真。画家用大墨块、大篇幅书写葡萄藤的叶片,藤叶层层叠叠,宽大舒展,墨色湿润,浓淡相错;茂密的藤叶中穿插着两三枯叶,赭石设色,与紫色、蓝色的葡萄相呼应,为画面增添了和谐典雅的风貌。细劲的渴笔勾勒叶筋和藤条,再加上亮晶晶的葡萄珠,充满了点、线、面巧妙结合而产生的韵律感。两只贪食的小松鼠萦绕在藤间。松鼠虽小,但是毛发柔软,须爪齐备,活灵活现,足见白石老人用笔之精微,功力之深厚。
49 虾戏图 水墨纸本 1947年作
款识:寄萍堂上老人齐白石,八十七岁时画于京华。钤印:湘潭人也
这幅《虾戏图》是齐白石八十七岁创作的作品,用淡墨画虾体,用浓墨点睛,把墨、水与宣纸结合的气韵效果把握得很好,使虾看起来通体透明,形象生动。一对浓墨眼睛,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增加了虾头的重量感,在左右点上几笔淡淡的墨,虾的头部在晶莹剔透中有显得变化多端。用淡墨侧锋画虾一节一节的腰部,笔痕明显,有笔有墨,笔头包含水分,笔落纸上,自然晕开,虾的腰部呈现各种异态,有躬腰向前的,有直腰游荡的,也有弯腰爬行的,增添了虾的透明度和动态感,让人觉得它富有弹性和生命气息。虾的尾部也是通过三笔淡墨,使虾表现的既有弹力,又有透明感。虾的一对前爪,由细而粗,有开有合,形似钳子,用圆润而有力度的淡淡的笔墨使虾显得更有活力。虾的触须用弯曲的淡墨线画出,富有动感。此外,为表现出那种透视感,用虚实结合,简略得宜,似柔实刚,似断实连,直中有曲,疏密有序,用墨有浓有淡,使纸上之虾极具节奏感,看似在水中嬉戏游动,触须也像似动非动。我们从这幅画中也可追寻,虾极具有观赏性,需要很高文化素养的人才能欣赏到它的美。这是一幅表现群虾相互嬉戏游荡时的场景,画作为人内心世界的反应,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乐观、自足、充满活力和情趣的老人形象。
50 梅花八哥 1947年作
1947年除夕,白石老人兴之所至,欣然展开宣纸,拿起画笔,绘一枝梅花由上而下,红梅朵朵,生机勃勃;树干由下而上,斜向挺立,与梅枝平行呼应;两只八哥一上一下,相向而语,互诉衷肠。画面构图清新,张弛有度,梅枝、树干成垂直交叉之势,与落款书法的朴拙自然相得益彰。齐白石画梅,深受吴昌硕影响,在技法上以凝重的金石笔法画枝干,以浓艳的洋红点花卉;在意境上多为缘物寄情,写物附意。梅花自古即是文人士大夫乐于颂吟的对象,画家画梅,也是喜其象征意义。